逻辑地址 虚拟地址_物理地址和虚拟地址的概念

逻辑地址 虚拟地址_物理地址和虚拟地址的概念在计算机系统中,无论是程序,还是数据,都是按照地址存放的,然而,物理地址空间是有限的,应用程序是无限的,如何使用有限的物理地址空间,容纳无限的应用程序呢?本文探讨常见的三种类型的地址,看看他们

目录

前言:

一、三种内存地址

1.1 逻辑地址:相对地址

1.1.1 什么是逻辑地址

1.1.2 逻辑地址示例

1.2 虚拟地址

1.2.1 什么是虚拟地址

1.2.2 虚拟地址实例

1.3 物理地址

1.3.1 什么是物理地址

1.3.2 物理地址示例

1.3.3 什么情况适用物理地址编程

1.4 逻辑地址和虚拟地址比较

1.5 逻辑地址与虚拟地址的区

二、三种地址的映射

2.1 MMU的使用情形

2.1 逻辑地址到虚拟地址的映射

2.2 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2.2 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三、页式存储与段式存储

3.1 页式存储管理

3.1.1 页式存储管理的原因

3.1.2 页式存储管理的好处

3.1.3 页表在解决什么问题

3.1.4 页表是全局共享的还是每个进程有自己的页表?

3.1.5 页式存储管理的原理

3.2 段式存储

3.2.1 段式存储管理的原因

3.2.2 段式存储管理的好处

3.3.3 段式存储管理解决什么问题

3.3.4 段式存储管理的原理

3.3.5 Linux支持段式存储吗

3.3.6 段式存储的应用场合

3.3 页式存储管理与段式存储管理的比较

3.4 段页式存储

3.4.1 基本原理

3.4.2 好处和优点

3.5 Linux最常用采用哪种方式

塔山之石


前言:

在计算机系统中,无论是程序,还是数据,都是按照地址存放的,然而,物理地址空间是有限的,应用程序是无限的,如何使用有限的物理地址空间,容纳无限的应用程序呢?本文探讨常见的三种类型的地址,看看他们是如何复用有限的物理地址空间?逻辑地址、虚拟地址、物理地址。

一、三种内存地址

逻辑地址 虚拟地址_物理地址和虚拟地址的概念

1.1 逻辑地址:相对地址

1.1.1 什么是逻辑地址

在计算机系统中,逻辑地址是指程序中使用的地址,它是相对于程序自身的地址空间而言的。逻辑地址是由程序生成和使用的,它不直接映射到物理硬件上的存储单元,而是需要经过地址转换才能最终映射到物理地址上。

在运行时,当程序访问内存中的数据或指令时,使用的是逻辑地址。这些逻辑地址是相对于程序的代码段、数据段或堆栈段的偏移量。具体的物理地址需要通过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进行转换,将逻辑地址转换为实际的物理地址,然后才能在内存中进行存取操作。

逻辑地址的使用使得程序可以独立于实际的物理内存布局,使得程序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灵活运行。逻辑地址也为操作系统提供了一种便捷的管理和保护内存的机制,可以控制不同进程之间的内存访问和隔离。

总之,逻辑地址是程序中使用的地址,它是相对于程序而言的抽象地址,需要在运行时通过内存管理单元转换为实际的物理地址才能与内存中的数据进行对应。

1.1.2 逻辑地址示例

让我们以一个简单的示例来说明逻辑地址的概念。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C语言程序: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num = 42; printf("The value is: %d\n", num); return 0; } 

在这个程序中,我们定义了一个整数变量 num 并将其初始化为 42。然后,使用 printf 函数将其值打印到输出。

在编译和运行这个程序时,该程序将被加载到内存中,并为其分配一个进程空间,也就是逻辑地址空间。假设该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从 0 开始,长度为 4 字节

在程序执行期间,变量 num 的逻辑地址可以被表示为偏移量,相对于程序的数据段起始地址。假设 num 在数据段中的偏移量为 12。

那么,程序中使用的逻辑地址就是 12。在执行 printf 语句时,程序将读取逻辑地址 12 处的值,并在控制台上打印。

请注意,逻辑地址只在程序执行期间有效,且相对于具体的进程。不同的进程将有不同的逻辑地址空间,并且逻辑地址并不直接对应于物理内存中的位置。物理地址需要通过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单元(MMU)进行转换,将逻辑地址转换为实际的物理地址,然后才能在内存中读取或写入数据。

这个例子是一个简化的示例,用于说明逻辑地址的概念。在实际的计算机系统中,逻辑地址空间可能更加复杂,并且可能会涉及到段式存储或分页机制。

1.2 虚拟地址

1.2.1 什么是虚拟地址

虚拟地址是指在操作系统中为每个进程分配的地址空间,它是一个抽象的地址,与实际的物理内存地址分离。每个运行的程序进程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使得每个程序可以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在现代操作系统中,虚拟地址空间通常是从 0 开始的一系列连续的地址。当程序访问内存时,它使用的是虚拟地址,这些虚拟地址与程序中的指令、数据、堆栈等内容相关联。

通过使用虚拟地址,操作系统可以实现多道程序设计(Multiprogramming)和虚拟内存管理。多道程序设计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每个程序都拥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而虚拟内存管理机制允许操作系统有效地管理物理内存,使得每个程序都能够认为自己拥有整个系统的内存空间。

虚拟地址通常会经过内存管理单元(MMU)的转换,将其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内存地址上。这种映射关系由操作系统维护,并且可能采用分页或分段等技术来实现。

总之,虚拟地址为每个进程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地址空间,使得每个程序都可以独立运行,并使得操作系统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内存。同时,虚拟地址需要通过内存管理单元进行映射,最终转换为实际的物理地址才能在物理内存中进行读写操作。

1.2.2 虚拟地址实例

假设一个操作系统为一个进程分配了4GB的虚拟地址空间。这个进程在处理器执行时,会将这个4GB的虚拟地址空间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内存上。

在这个虚拟地址空间中,每个地址都是一个32位的值。对于一个特定的变量,比如一个整数变量,它可能被分配到虚拟地址空间中的某个位置。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整数变量 num,编译器将它分配到虚拟地址空间的偏移量为0x1000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虚拟地址0x1000就是变量 num 的地址。

当这个进程在处理器上执行时,CPU会通过内存管理单元(MMU)将虚拟地址0x1000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内存地址上。这个映射关系是由操作系统管理的。

所以,在这个示例中,虚拟地址空间为进程提供了一个可寻址的地址范围,使得它可以独立于其他进程运行,并将这些虚拟地址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内存地址上,从而使得程序能够正确地读取和写入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虚拟地址空间,并且虚拟地址空间的布局可能因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3 物理地址

1.3.1 什么是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是指计算机中实际的物理内存的地址,也称为实际地址。它代表了内存芯片上的特定位置,用于读取和写入数据。

与虚拟地址不同,物理地址与内存芯片的硬件连接直接相关。每个内存单元都有一个唯一的物理地址

当程序在运行时,它使用虚拟地址来访问内存中的数据。然后,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单元(MMU)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并将结果用于实际的内存访问。

内存管理单元根据操作系统的内存映射策略,将程序的虚拟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这样,程序可以无需关心实际的物理地址,而是直接通过虚拟地址进行内存访问。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程序可能在同一时间使用相同的虚拟地址。因此,内存管理单元需要确保不同程序之间的虚拟地址不会引起冲突,同时将它们映射到不同的物理地址上

物理地址的主要作用是在程序执行时,通过硬件实际地读取和写入内存的数据。它是计算机系统实际存储和处理数据的关键之一。

1.3.2 物理地址示例

假设我们有一台计算机,它的物理内存地址空间是32位的,这意味着寻址范围从0x00000000到0xFFFFFFFF(0到)。在这种情况下,物理地址空间表示计算机可以直接寻址的实际硬件内存范围。

举个简单的实例,如果我们希望了解物理地址空间的工作原理,假设我们有4GB的物理内存,即地址范围从0x00000000到0xFFFFFFFF。

现在假设我们有一个整数变量 num,它被存储在物理内存地址空间的偏移量为0x1000的位置上。

如果我们假设虚拟地址空间和物理地址空间是一致的(这在实际情况下是不精确的,但让我们简化一下),那么这个整数变量 num 在物理内存中的实际地址就是0x1000。

这意味着,当程序访问变量 num 时,计算机会使用物理地址0x1000来直接读取或写入该变量的值。

物理地址空间的大小和寻址范围取决于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CPU的位数。在 32 位系统中,物理地址通常被限制在 4GB 的范围内。而在 64 位系统中,它可以达到更大的范围。

物理地址空间的大小决定了计算机可以直接寻址的内存范围,也影响着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内存管理能力。

1.3.3 什么情况适用物理地址编程

物理地址编程通常在与底层硬件交互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嵌入式系统开发、驱动程序开发、操作系统开发以及某些特定的系统级编程场景中。

以下是一些适用物理地址编程的情况:

  1. 嵌入式系统开发:在嵌入式系统开发中,开发人员可能需要直接访问硬件设备的寄存器或内存映射的地址空间,以进行底层硬件的操作和控制。

  2. 驱动程序开发:驱动程序是操作系统与硬件之间的桥梁,它负责管理和控制硬件设备。在编写驱动程序时,需要直接访问硬件的寄存器或内存映射的地址空间,以与硬件设备进行通信。

  3. 操作系统开发:在操作系统开发中,开发人员需要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的物理内存、I/O 设备和其他硬件资源。为了实现这些功能,需要直接访问硬件设备的物理地址,以进行底层的内存管理和硬件控制。

  4. 低级别系统编程:在某些对性能要求很高或需要直接访问底层硬件的系统级编程场景中,可能需要使用物理地址编程。这包括一些高性能计算、实时系统以及特定的系统优化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物理地址编程通常是与特定硬件相关的,因此在进行物理地址编程时需要仔细了解硬件规格、文档和相关的编程接口。正确使用物理地址编程非常重要,因为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或数据损坏。在进行物理地址编程时,建议仔细阅读相关的文档和指南,并遵循最佳实践和安全规则。

1.4 逻辑地址和虚拟地址比较

逻辑地址和虚拟地址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它们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和特点略有不同:

逻辑地址:

  1. 逻辑地址是指由 CPU 生成的地址,它是相对于当前进程的地址空间而言的,对于每个进程来说是独立的。
  2. 逻辑地址是在计算机系统中进行内存管理的基本单位,在操作系统内部用于进行地址转换和页表映射。
  3. 操作系统利用逻辑地址提供了一种在不同进程间进行地址隔离、内存保护和内存管理的手段,它使得每个进程看到的地址空间是独立的,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虚拟地址:

  1. 虚拟地址是指在程序执行时由 CPU 生成的地址,它是相对于整个系统的虚拟地址空间而言的。
  2. 虚拟地址是应用程序对内存的一种抽象,使得应用程序可以独立于实际的物理内存布局和硬件架构进行编程。
  3. 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地址提供了一种将应用程序的内存访问映射到真实物理内存的机制,同时实现了地址空间隔离和保护,从而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比较:

  • 关联性:逻辑地址是相对于进程而言的,而虚拟地址是相对于整个系统而言的,二者的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层次性。
  • 作用范围:逻辑地址主要用于操作系统内部的地址转换和管理,用于处理进程间的内存隔离;虚拟地址主要用于应用程序层面的内存管理和地址隔离,使得应用程序可以独立于物理内存布局进行编程。
  • 管理对象:逻辑地址由操作系统管理,虚拟地址则由应用程序使用,并由操作系统管理映射到物理地址。

总的来说,逻辑地址和虚拟地址各自在不同的层次和角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在实现内存管理、地址隔离和系统安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5 逻辑地址与虚拟地址的区

  1. 概念和角色:逻辑地址是相对于程序或进程的逻辑视图而言的,它是由程序员或操作系统分配的地址,用于访问内存中的数据。虚拟地址是操作系统创建和管理的抽象地址空间中的地址,它与物理内存的映射关系由操作系统和硬件中的内存管理单元(MMU)决定。

  2. 地址空间:逻辑地址空间是一个程序可以使用的地址范围,通常由程序的需求和操作系统的支持决定。每个程序都有自己的逻辑地址空间。虚拟地址空间是对应于物理内存的抽象地址空间,提供了一个连续的线性地址范围,使得程序可以在其中运行,是操作系统统一管理的。虚拟地址空间的大小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物理内存的大小,因为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是动态和可变的。

  3. 地址转换机制: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没有中间层,逻辑地址直接映射到物理地址,无需进行额外的地址转换虚拟地址需要通过内存管理单元(MMU)的地址转换机制,将虚拟地址映射到物理地址。这通常涉及到页表或段表等数据结构的使用,通过查找相应的映射关系进行地址转换。

  4. 灵活性和安全性:虚拟地址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它使得操作系统可以对内存进行更好的管理和隔离,允许多个程序共享物理内存,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地址空间隔离。

需要注意的是,逻辑地址和虚拟地址的术语和概念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处理器上可能有不同的实现和定义。上述区别是一般情况下适用的概念,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二、三种地址的映射

2.1 MMU的使用情形

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内存管理单元)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硬件组件,用于实现虚拟内存的管理和地址转换,以及对内存访问的控制。MMU通常用于以下情况:

  1. 实现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是一种内存管理技术,它将逻辑地址空间扩展到大于实际物理内存的大小。通过MMU,操作系统可以将虚拟地址映射到物理内存中的实际物理地址,从而实现对虚拟内存的管理。

  2. 地址转换:当处理器访问虚拟地址时,MMU负责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这种地址转换是通过页表或段表等数据结构来实现的,这些数据结构存储了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MMU通过查找这些数据结构,找到逻辑地址对应的物理地址,并将其发送给内存控制器和存储器。

  3. 内存保护:MMU提供了对内存访问的权限控制。通过设置页表项或段表项中的权限位,MMU可以限制进程对内存的访问权限,如只读、读写、执行等。这种内存保护机制可以防止进程之间相互干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缓存管理:MMU还负责对缓存(如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进行管理。缓存是用于加速地址转换的高速存储器,存储了常用的页表项或段表项。MMU通过缓存管理,提高地址转换的效率和速度。

总的来说,MMU在实现虚拟内存、地址转换、内存保护和缓存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计算机系统中关键的硬件组件,确保了系统的内存管理和安全性。

2.1 逻辑地址到虚拟地址的映射

2.2 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2.2 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三、页式存储与段式存储

3.1 页式存储管理

3.1.1 页式存储管理的原因

需要页表的主要原因是实现虚拟内存系统。虚拟内存是一种由操作系统提供的抽象概念,它允许进程使用比实际物理内存更大的存储空间。

以下是为什么需要页表的几个主要原因:

  1. 提供更大的内存空间:虚拟内存允许进程使用比物理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通过页表,操作系统可以将虚拟内存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内存或磁盘上的页面,从而实现对大型程序的运行支持。

  2. 内存隔离与保护:虚拟内存和页表的使用可以隔离不同的进程之间的内存空间,使它们相互独立,并防止一个进程越界访问或修改另一个进程的内存。通过设置页表的权限位,操作系统可以控制对不同页面的访问权限,实现内存保护机制。

  3. 内存共享:页表可以实现内存共享的机制。多个进程可以将相同的虚拟内存映射到同一物理内存页面上,这样它们可以共享相同的代码、数据或其他资源,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4. 页面换入换出:当物理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可以根据页表信息将部分页面从物理内存换出到磁盘,以便为其他页腾出空间。当进程对虚拟内存进行访问时,操作系统会将相应页面从磁盘换入到物理内存中,使得进程能够正常访问。

通过使用页表,操作系统能够有效地管理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更大的内存空间、内存隔离与保护、内存共享以及页面的换入换出等功能。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用户体验。

3.1.2 页式存储管理的好处

页式存储是一种常见的存储管理方法,它将系统的主存分割成固定大小的页(页框),以及与之对应的虚拟内存也被划分为相同大小的页。

以下是页式存储的几个主要好处:

  1. 虚拟内存扩展:通过页式存储,操作系统可以实现对虚拟内存的扩展。因为虚拟内存是以页为单位进行管理的,系统可以根据需求将虚拟页映射到物理页或磁盘上的页面。这样,进程可以使用比物理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从而提供更多可用的内存空间,增加系统性能。

  2. 内存分页:页式存储将主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框,这种分页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内存的管理效率。相对于较大的内存块,以页为单位的分页更容易管理和查找,从而减少内存管理和地址转换的复杂性。

  3. 内存保护和隔离:页式存储可以实现内存保护和隔离机制。通过设置页表中的权限位,操作系统可以对不同的页设置不同的权限,包括读、写、执行等。这样,可以防止进程越界访问或篡改其他进程的内存数据,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页面换入换出:页式存储实现了页面的换入和换出机制,可以根据需要将页面从磁盘换入到物理内存,或者将页面从物理内存换出到磁盘。这样,在内存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操作系统可以根据访问模式和优先级,动态地将页面调入或调出内存,从而优化内存使用和提高系统的性能。

  5. 内存共享:页式存储支持内存共享机制。多个进程可以将相同的虚拟页映射到相同的物理页上,实现共享代码、数据或其他资源。这在多进程环境下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节约内存空间,以及提供了更灵活和高效的进程间通信方式。

综上所述,页式存储提供了可扩展的虚拟内存、高效的内存管理、内存保护和隔离、页面换入换出和内存共享等好处,使操作系统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利用内存资源,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3.1.3 页表在解决什么问题

页表主要用于解决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之间的映射关系问题。以下是页表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1. 地址转换:页表提供了虚拟内存地址和物理内存地址之间的映射信息。当一个程序访问虚拟内存地址时,操作系统使用页表将其转换为对应的物理内存地址,以便实际读取或写入数据。

  2. 分页:页表将虚拟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以便更高效地管理内存。这样,物理内存也以相同的页大小划分,使得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可以按页单位进行映射。

  3. 内存保护:页表可以设置权限位,以控制对不同虚拟内存页的访问权限。通过页表,操作系统可以实现内存保护机制,防止进程越界访问或者修改其他进程的内存数据。

  4. 内存共享:页表也可以实现内存共享的机制。不同的进程可以将相同的虚拟内存页映射到相同的物理内存页上,从而实现内存数据的共享,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通过页表的地址映射功能,操作系统可以将虚拟内存的使用扩展到物理内存以外的范围,从而允许程序占用比实际物理内存更大的内存空间。页表的使用使得内存管理更灵活、高效,并提供了更好的内存保护和共享机制,从而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3.1.4 页表是全局共享的还是每个进程有自己的页表?

页表可以是全局共享的,也可以是每个进程有自己的。

在某些操作系统中,存在全局页表,该页表用于管理整个系统中的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之间的映射关系。这个全局页表被所有进程共享,并且由操作系统负责维护和更新。

另一种情况是每个进程拥有自己的页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进程都有独立的页表来管理其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之间的映射关系。这样,每个进程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使得不同进程之间不会相互干扰或访问到彼此的内存内容,Linux的进程的页表就是进程独立的

使用全局页表的优点是可以减少页表的数量以及页表切换的开销,同时提高内存管理的效率。然而,由于全局页表是共享的,可能存在不同进程之间的地址空间冲突或访问权限等问题。

而使用每个进程自己的页表可以实现更好的隔离和保护,但同时会增加页表的数量和内存开销。

选择使用哪种页表架构取决于操作系统设计的需求和考虑。不同的操作系统可能会选择不同的页表策略来平衡系统性能、内存管理和进程隔离的需求。

3.1.5 页式存储管理的原理

页式存储管理是一种常见的存储管理方式,其原理基于将系统的主存和虚拟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页框)并进行管理。下面是页式存储管理的主要原理:

  1. 分割主存:首先,主存(物理内存)被分割为固定大小的页框。每个页框都有一个唯一的物理地址。

  2. 分割虚拟内存:同样地,虚拟内存也被分割为与主存相同大小的页。每个虚拟页都有一个唯一的虚拟地址。

  3. 页表映射:操作系统通过页表来建立虚拟页与物理页之间的映射关系。页表是一个数据结构,它记录了虚拟页和对应的物理页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一些其他信息(例如权限位)。通过页表,操作系统可以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在Linux中,每个进程有自己独立的页表

  4. 地址转换:当一个进程引用(读取或写入)它的虚拟地址时,MMU使用页表来将其转换为对应的物理地址。具体而言,MMU从虚拟地址中提取页号,然后在页表中查找对应的物理页号。最后,MMU将查找到的物理页号与页内偏移量组合成物理地址。

  5. 页面调度:如果所需的虚拟页不在主存中,操作系统需要将所需页从磁盘交换到主存中,这个过程被称为页面调度或页面换入。操作系统根据页面调度算法来选择被替换的页面,并将其写回磁盘。这样,被替换的虚拟页腾出位置,可以将新的虚拟与加载到主存中。

  6. 页表更新:当进行页面调度时,操作系统需要更新页表,将虚拟页重新映射到新的物理页上。这样,虚拟页的映射关系就会被更新

通过页式存储管理,操作系统能够实现虚拟内存的扩展、内存保护和隔离、页面调度和内存共享等功能。它提供了更灵活、安全和高效的内存管理方式,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Linux中,每个进程拥有独立的页表。这是为了实现进程间的内存隔离和保护,确保一个进程无法直接访问或修改另一个进程的内存数据。

当进程创建时,Linux会为该进程分配一个独立的页表空间,用于管理该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和与之对应的物理页。这样,不同进程的页表是相互独立的,每个进程都不会直接访问其他进程的页表。

通过独立的页表,每个进程可以维护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和与之对应的物理内存映射关系。这种独立的页表结构使得每个进程具有独立的内存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内存隔离和保护,也能方便实现不同进程之间共享内存。

在多进程环境中,操作系统会根据需要切换不同进程的页表,以实现进程间的切换和内存保护。通过这种方式,Linux提供了对每个进程的独立虚拟内存空间的管理,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3.2 段式存储

3.2.1 段式存储管理的原因

段式存储管理是一种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技术,它将程序和数据分割成逻辑段,并为每个段分配独立的内存空间。

以下是段式存储管理被广泛采用的一些原因:

  1. 程序模块化:段式存储管理使得程序可以按照模块进行划分和管理。每个模块对应一个逻辑段,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目的。这样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使程序更加模块化和结构化。

  2. 内存保护:段式存储管理为每个逻辑段分配独立的内存空间,并提供访问权限控制。这样可以确保不同的程序段无法访问和修改彼此的数据。通过实施内存保护,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共享代码和数据:段式存储管理允许多个程序共享同一个逻辑段,从而减少了冗余的存储空间。共享代码和数据可以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减少内存占用,加快程序的执行速度。

  4. 简化外部存储管理:段式存储管理可以简化对外部存储设备的管理。因为每个逻辑段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管理和分配内存空间。同时,当需要更多的内存空间时,可以通过调整逻辑段的大小或重新分配空闲的逻辑段,而无需对整个程序进行重新编写或移动。

  5. 支持动态加载:段式存储管理支持动态加载和链接,使得程序的某些部分可以在运行时被加载到内存中。这样可以降低程序的启动时间和内存占用,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尽管段式存储管理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段的大小管理、内部碎片和外部碎片的产生等。因此,在实施段式存储管理时,需要权衡其优势和局限性,并选择适合特定系统需求和资源限制的合适内存管理方法。

3.2.2 段式存储管理的好处

段式存储管理是一种内存管理技术,它将程序和数据划分成逻辑段,并为每个段分配独立的内存空间。它提供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好处:

  1. 模块化与结构化:段式存储管理使得程序可以按照逻辑功能和模块划分,每个模块对应一个逻辑段。这样可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模块化的设计使得程序开发更加方便,团队协作更加高效。

  2. 内存保护:每个逻辑段都有独立的内存空间,并具备访问权限控制。段式存储管理可以确保不同的程序段无法访问和修改彼此的数据。这样的内存保护机制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程序之间发生意外的冲突。

  3. 共享代码和数据:段式存储管理允许多个程序共享同一个逻辑段。这样可以减少内存占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共享代码和数据有助于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和系统的性能。

  4. 简化外部存储管理:段式存储管理简化了对外部存储设备的管理。每个逻辑段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可以更加灵活地管理和分配内存空间。调整逻辑段的大小或重新分配空闲的逻辑段可以满足系统的需求,无需对整个程序进行重新编写或移动。

  5. 动态加载和链接:段式存储管理支持动态加载和链接,使得程序的某些部分可以在运行时被加载到内存中。动态加载有助于降低程序的启动时间和内存占用,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总的来说,段式存储管理提供了更好的程序结构、内存保护、资源共享和外部存储管理的能力。它可以提高程序开发和维护的效率,并提供更好的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3.3.3 段式存储管理解决什么问题

段式存储管理解决了操作系统内存管理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存保护:段式存储管理通过将程序和数据划分为逻辑段,并为每个段分配独立的内存空间,实现了内存保护。每个逻辑段都有独立的访问权限控制,确保不同的程序段无法访问和修改彼此的数据。通过内存保护,防止程序之间发生冲突和安全问题。

  2. 模块化和可维护性:段式存储管理使得程序可以根据逻辑功能和模块进行划分,并为每个模块分配独立的逻辑段。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提高了程序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程序的不同部分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维护,减少了代码的复杂性。

  3. 共享代码和数据:段式存储管理允许多个程序共享同一个逻辑段,减少了内存占用和资源浪费。共享代码和数据有助于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并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不同的程序可以共享库文件、公共数据和函数,避免重复存储相同的内容。

  4. 外部存储管理的简化:段式存储管理简化了对外部存储设备的管理。每个逻辑段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可以独立地管理和分配内存空间。当需要更多的内存空间时,可以通过调整逻辑段的大小或重新分配空闲的逻辑段来满足需求,而无需对整个程序进行重新编写或移动。

  5. 动态加载和链接:段式存储管理支持动态加载和链接,使得程序的某些部分可以在运行时被加载到内存中。这样可以降低程序的启动时间和内存占用,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动态加载和链接还提供了更灵活的程序扩展和模块化开发的能力。

总的来说,段式存储管理解决了内存保护、模块化、资源共享、外部存储管理和动态加载等方面的问题。它在操作系统内存管理中提供了更好的灵活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和性能。

3.3.4 段式存储管理的原理

段式存储管理是一种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技术,它将程序和数据划分为逻辑段,并为每个段分配独立的内存空间。以下是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

  1. 段的定义:在段式存储管理中,程序和数据被划分为多个逻辑段。每个逻辑段对应于程序中的一个模块或相关数据的逻辑集合。例如,可以为代码段、数据段、堆段、栈段等定义不同的逻辑段。

  2. 段表:为了管理内存分配和访问控制,操作系统维护一个段表数据结构来记录每个逻辑段的基址(起始地址)和长度等信息。段表通常存储在内存中,并由操作系统维护和更新。

  3. 段的分配和释放:当程序请求新的逻辑段时,操作系统根据内存管理策略从空闲内存池中分配一块足够大小的内存空间,并更新对应逻辑段的段表信息。而当程序不再使用某个逻辑段时,操作系统将该内存空间标记为空闲,并将相应的段表项置为无效。

  4. 段的访问控制:为了实现内存保护,操作系统为每个逻辑段设置访问权限。段表中的每个段表项可以包含访问权限标志,如读、写、执行等。当程序对某个逻辑段进行访问时,操作系统会检查访问权限,并根据权限设置决定是否允许这个访问请求。

  5. 段的转换:当程序引用逻辑段的地址时,操作系统需要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这个转换过程通过将逻辑地址与段表中的基址相加来完成。例如,逻辑地址 = 逻辑段基址 + 偏移量。物理地址是实际在内存中分配的地址,可以用于真正访问内存。

  6. 外部碎片和内部碎片:段式存储管理也会面临外部碎片和内部碎片的问题。外部碎片指的是空闲内存块之间的零散空间,无法被利用。而内部碎片是指分配给逻辑段的内存空间中未被利用的部分。这些碎片会浪费内存资源,因此内存分配算法需要合理处理这些碎片。

以上是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通过将程序和数据划分为逻辑段,并为每个段分配独立的内存空间,段式存储管理提供了更好的内存保护、模块化、资源共享和外部存储管理的能力。

3.3.5 Linux支持段式存储吗

Linux操作系统在内存管理方面支持段式存储。

Linux使用的是一种混合的内存管理模型,既包括页式存储管理,也支持段式存储管理。Linux内核中有相应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来支持段式存储管理。

在Linux中,进程的地址空间被划分为多个段,例如代码段、数据段和堆栈段等。每个段都有相应的段描述符,包含段的基址、长度和访问权限等信息。段描述符存储在进程的段描述符表中。当进程访问内存时,Linux会根据段描述符表进行相应的地址转换和访问控制,实现对进程的内存保护和隔离。

尽管Linux内核中支持段式存储管理,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页式存储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较高,段式存储管理在现代操作系统中使用较少。通常,段式存储管理主要应用于特定场景或特定需求下,例如某些嵌入式系统或需要更精细的内存保护控制的应用程序。

总结来说,Linux操作系统在内存管理方面支持段式存储,但在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更多的是页式存储管理。

3.3.6 段式存储的应用场合

段式存储管理在一些特定的应用场合中可以发挥其特殊的优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模块化程序设计:段式存储管理允许将程序和数据划分为逻辑段,每个段对应一个模块。这种模块化的设计可以方便程序的开发、维护和调试,尤其在大型软件项目中更为重要。

  2. 内存保护和权限控制:段式存储管理可以根据每个逻辑段的访问权限,提供更细粒度的内存保护。不同的逻辑段可以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从而确保程序之间的隔离和安全性。

  3. 异常处理和调试:通过将异常处理代码放在特定的段中,段式存储管理可以实现对异常处理和调试过程的更精确控制。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调试的效率。

  4. 特殊硬件和设备访问:某些硬件和设备可能需要直接访问物理内存,而不经过页表的地址转换过程。段式存储管理可以更方便地实现对这些特殊硬件和设备的访问需求

  5. 实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在实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中,对响应时间和内存保护有更高要求。段式存储管理可以提供更细粒度的内存保护,并允许实时任务之间进行更精确的内存隔离。

需要注意的是,段式存储管理相对于页式存储管理来说,实现和管理上更为复杂。而在现代操作系统中,由于页式存储管理的效率和灵活性更高,并且对大部分应用场景已经足够满足需求,段式存储管理的应用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常见。通常情况下,段式存储管理主要用于特定的场景和特殊的需求中,如特定的嵌入式系统、实时系统或对内存保护要求较高的应用程序等。

3.3 页式存储管理与段式存储管理的比较

页式存储管理和段式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中常用的内存管理技术,它们在内存划分、地址映射和内存保护等方面有所不同。

下面是页式存储管理与段式存储管理的具体比较:

  1. 内存划分:

    • 页式存储管理:将物理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框,并将逻辑地址划分为相同大小的页。各个页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内存分段的概念。
    • 段式存储管理:将物理内存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逻辑段,每个逻辑段都有相应的段基址和长度。逻辑地址由段号和段内偏移量组成。
  2. 地址映射:

    • 页式存储管理:通过页表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页表中存储了页号和对应的物理页框号,从而实现逻辑页到物理页框的映射。
    • 段式存储管理:通过段表实现逻辑地址到线性地址的转换。段表中存储了段号和对应的段基址,通过加上段基址得到线性地址。
  3. 内存保护:

    • 页式存储管理:以页为单位进行内存保护,通过设置页表项的权限位来控制对页的访问权限。
    • 段式存储管理:以逻辑段为单位进行内存保护,每个逻辑段都有相应的访问权限控制。
  4. 内存碎片:

    • 页式存储管理:可能会出现外部碎片,即分配给进程的内存中,无法利用的零散空间。同时也有内部碎片,即分配给进程的页中有未使用的部分空间。
    • 段式存储管理:由于采用按逻辑段划分内存,外部碎片较少,但仍可能存在内部碎片问题。
  5. 程序结构:

    • 页式存储管理:更适合均匀划分内存空间的情况,对程序结构的模块化支持较弱。
    • 段式存储管理:支持程序的模块化和可维护性,可以将程序和数据划分为逻辑段,每个逻辑段对应一个模块

综上所述,页式存储管理比较适合大规模内存管理,具有简单高效的地址转换和内存保护,但可能存在内存碎片的问题。段式存储管理更适合程序模块化和可维护性,提供了更灵活的地址映射和内存保护,但实现和管理相对复杂。在选择内存管理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需求和特点。

3.4 段页式存储

3.4.1 基本原理

段页式存储是一种混合的内存管理方式,结合了段式存储和页式存储的特点。其基本原理是将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为多个段,而每个段内部再划分为多个固定大小的页。

以下是段页式存储的基本原理:

  1. 段划分:进程的地址空间被划分为多个逻辑段,例如代码段、数据段、堆段和栈段等。每个逻辑段都有一个逻辑段号和对应的段描述符,段描述符中包含了段的基址、段的长度和访问权限等信息。

  2. 页划分:每个逻辑段被划分为一系列的页,页是固定大小的内存块,通常大小为4KB或者更大。页的编号由段内偏移地址来确定。

  3. 段表和页表:操作系统为每个进程维护一张段表和一张页表。段表记录了每个逻辑段的段描述符的物理地址;而页表记录了每个页的物理地址。段表和页表可以存储在内存中,也可以存储在硬盘上,当需要访问段表或页表时,通过地址转换机制将其加载到内存。

  4. 地址转换:当进程访问内存时,CPU会将逻辑地址发送给内存管理单元(MMU)。MMU根据逻辑地址中的段号和页号,通过段表和页表找到对应的段描述符和页表项,进而找到对应的物理页的物理地址。

  5. 访问权限检查:在地址转换过程中,MMU还需要检查访问权限。它会根据段描述符和页表项中的权限位,验证进程是否有权限访问对应的内存块,从而确保内存的访问合法性和安全性。

  6. 内存保护和隔离:通过段页式存储,操作系统可以实现对不同进程之间内存的保护和隔离。每个进程的地址空间都是独立的,逻辑地址只在各自的地址空间内有意义,进程无法直接访问其他进程的内存。

通过段页式存储,操作系统能够提供更灵活、更安全的内存管理。它结合了段式存储和页式存储的优点,满足了程序员对于模块化、保护和权限控制的需求,同时提供了较高的内存利用率和灵活性。同时,段页式存储也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和开销,需要额外的段表和页表来实现地址转换和访问权限检查等功能。

3.4.2 好处和优点

段页式存储(Segmentation with Paging)具备以下好处和优点:

  1. 内存管理灵活性:段页式存储提供了更高的内存管理灵活性。通过将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为多个逻辑段和固定大小的页,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内存。不同的逻辑段可以有不同的大小和权限,而每个页可以独立分配和管理。

  2. 模块化程序设计:段页式存储支持模块化程序设计。逻辑段的划分使得程序的模块可以独立地编写、测试和调试,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的可维护性。

  3. 内存保护和权限控制:段页式存储允许对每个逻辑段和页设置独立的访问权限。这样可以实现更细粒度的内存保护和权限控制,保障程序的安全性。进程只能访问其所拥有权限的逻辑段和页,无法访问其他进程的内存。

  4. 内存利用率:通过页的固定大小和分页机制,段页式存储可以映射和管理非连续的内存空间,从而提高内存利用率。不再需要将整个进程加载到内存中,只有实际需要的页面会被加载到内存,减少了内存浪费。

  5. 共享和共享机制:段页式存储使得进程可以共享同一段或同一页面。多个进程可以共享代码段或只读数据段,减少内存开销。通过使用共享机制,操作系统可以更高效地创建进程和共享资源。

  6. 虚拟内存扩展:段页式存储也提供了虚拟内存的扩展。当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可以将不常用的页面置换到磁盘上,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内存空间。当进程需要访问被置换的页面时,操作系统可将其重新加载到内存中。

尽管段页式存储提供了许多优点,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复杂的实现和管理难度,以及带来的额外开销。在实际应用中,操作系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存管理方案,综合考虑性能、可靠性和资源消耗等因素。

3.5 Linux最常用采用哪种方式

在Linux系统中,最常用的内存管理方式是页式存储(Paging)。页式存储将整个进程的地址空间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面,通常为4KB,然后按需将页面加载到内存中。Linux中使用了一种被称为”二级页表”的数据结构来管理页表,以支持大内存空间和高效的地址转换。

尽管段式存储和段页式存储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有其独特的应用,但页式存储在现代操作系统中广泛应用并提供了更好的灵活性和性能。页式存储对于内存管理的效率高,可以更好地利用物理内存资源,并且允许虚拟内存的扩展和动态分配。

总结而言,页式存储是Linux中最常用的内存管理方式而段式存储和段页式存储往往用于某些特定场景或特殊需求的系统

塔山之石

内存管理:物理地址、虚拟地址、逻辑地址_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CSDN博客

今天的文章
逻辑地址 虚拟地址_物理地址和虚拟地址的概念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bianchenghao.cn/80178.html

(0)
编程小号编程小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