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景点那么多。有些时候,换个方式,换个角度,换个陪同,都会有不一样感觉与收获。写代码也亦如此。
1.前言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在项目比较忙的时候,都是先考虑实现,用当时以为最好的方式先实现方案,在项目不忙的时候,再看下以前代码,想下有什么更好的实现方案,或者优化方案。笔者也不例外,下面就和读者们分享一下自己最近在特定场合下,代替if-else,switch的解决方案。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内留言,大家多多交流。
2.look-up表代替if-else
比如大家可能会遇到类似下面的需求:比如某平台的信用分数评级,超过700-950,就是信用极好,650-700信用优秀,600-650信用良好,550-600信用中等,350-550信用较差。
实现很简单
function showGrace(grace) {
let _level='';
if(grace>=700){
_level='信用极好'
}
else if(grace>=650){
_level='信用优秀'
}
else if(grace>=600){
_level='信用良好'
}
else if(grace>=550){
_level='信用中等'
}
else{
_level='信用较差'
}
return _level;
}
运行也没问题,但是问题也是有
1.万一以后需求,改了比如650-750是信用优秀,750-950是信用极好。这样就整个方法要改。
2.方法存在各种神仙数字:700,650,600,550。日后的维护可能存在问题。
3.if-else太多,看着有点强迫症
所以下面用look-up表,把配数据置和业务逻辑分离的方式实现下
function showGrace(grace) {
let graceForLevel=[700,650,600,550];
let levelText=['信用极好','信用优秀','信用良好','信用中等','信用较差'];
for(let i=0;i<graceForLevel.length;i++){
if(grace>=graceForLevel[i]){
return levelText[i];
}
}
//如果不存在,那么就是分数很低,返回最后一个
return levelText[levelText.length-1];
}
这样的修改,优点就是如果有需求修改,只需要修改graceForLevel,levelText。业务逻辑不需要改。
为什么这里推荐配数据置和业务逻辑分离
1.修改配置数据比业务逻辑修改成本更小,风险更低
2.配置数据来源和修改都可以很灵活
3.荐配置和业务逻辑分离,可以更快的找到需要修改的代码
如果还想灵活一些,可以封装一个稍微通用一点的look-up函数。
function showGrace(grace,level,levelForGrace) {
for(let i=0;i<level.length;i++){
if(grace>=level[i]){
return levelForGrace[i];
}
}
//如果不存在,那么就是分数很低,返回最后一个
return levelForGrace[levelForGrace.length-1];
}
let graceForLevel=[700,650,600,550];
let levelText=['信用极好','信用优秀','信用良好','信用中等','信用较差'];
使用推荐配置数据和业务逻辑分离形式开发,还有一个好处,在上面例子没体现出来,下面简单说下。比如输入一个景点,给出景点所在的城市。
function getCityForScenic(scenic) {
let _city=''
if(scenic==='广州塔'){
_city='广州'
}
else if(scenic==='西湖'){
_city='杭州'
}
return _city;
}
输入广州塔,就返回广州。输入西湖就返回杭州。但是一个城市不止一个景点,那么有人习惯这样写。
if(scenic==='广州塔'||scenic==='花城广场'||scenic==='白云山'){
_city='广州'
}
如果景点很多,数据很长,看着难受,有些人喜欢这样写
let scenicOfHangZhou=['西湖','湘湖','砂之船生活广场','京杭大运河','南宋御街']
if(~scenicOfHangZhou.indexOf(scenic)){
_city='杭州'
}
这样执行没错,但是写出来的代码可能像下面这样,风格不统一。
function getCityForScenic(scenic) {
let _city='';
let scenicOfHangZhou=['西湖','湘湖','砂之船生活广场','京杭大运河','南宋御街'];
if(scenic==='广州塔'||scenic==='花城广场'||scenic==='白云山'){
_city='广州'
}
else if(~scenicOfHangZhou.indexOf(scenic)){
_city='杭州'
}
return _city;
}
即使用switch,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function getCityForScenic(scenic) {
let _city='';
let scenicOfHangZhou=['西湖','湘湖','砂之船生活广场','京杭大运河','南宋御街'];
switch(true){
case (scenic==='广州塔'||scenic==='花城广场'||scenic==='白云山'):_city='广州';break;
case (!!~scenicOfHangZhou.indexOf(scenic)):return '杭州';
}
return _city;
}
虽然上面的代码出现的概率很小,但毕竟会出现。这样的代码可能会造成日后维看得眼花缭乱。如果使用了配置数据和业务逻辑分离,那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function getCityForScenic(scenic) {
let cityConfig={
'广州塔':'广州',
'花城广场':'广州',
'白云山':'广州',
'西湖':'杭州',
'湘湖':'杭州',
'京杭大运河':'杭州',
'砂之船生活广场':'杭州',
'南宋御街':'杭州',
}
return cityConfig[scenic];
}
有些人不习惯对象的 key 名是中文。也可以灵活处理
function getCityForScenic(scenic) {
let cityConfig=[
{
scenic:'广州塔',
city:'广州'
},
{
scenic:'花城广场',
city:'广州'
},
{
scenic:'白云山',
city:'广州'
},
{
scenic:'西湖',
city:'杭州'
},
{
scenic:'湘湖',
city:'杭州'
},
{
scenic:'京杭大运河',
city:'杭州'
},
{
scenic:'砂之船生活广场',
city:'杭州'
}
]
for(let i=0;i<cityConfig.length;i++){
if(cityConfig[i].scenic===scenic){
return cityConfig[i].city
}
}
}
这样一来,如果以后要加什么景点,对应什么城市,只能修改上面的cityConfig,业务逻辑不需要改,也不能改。代码风格上面就做到了统一。
这里简单总结下,使用配置数据和业务逻辑分离的形式,好处
- 修改配置数据比业务逻辑修改成本更小,风险更低
- 配置数据来源和修改都可以很灵活
- 配置和业务逻辑分离,可以更快的找到需要修改的代码
- 配置数据和业务逻辑可以让代码风格统一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if-else都建议这样改造,有些需求不建议使用look-up改造。比如if-else不是很多,if判断的逻辑不统一的使用,还是建议使用if-else方式实现。但是神仙数字,要清除。
比如下面这个根绝传入时间戳,显示评论时间显示的需求,
发布1小时以内的评论:x分钟前
发布1小时~24小时的评论:x小时前
发布24小时~30天的评论:x天前
发布30天以上的评论:月/日
去年发布并且超过30天的评论:年/月/日
实现不难,几个if-else就行了
function formatDate(timeStr){
//获取当前时间戳
let _now=+new Date();
//求与当前的时间差
let se=_now-timeStr;
let _text='';
//去年
if(new Date(timeStr).getFullYear()!==new Date().getFullYear()&&se>2592000000){
_text=new Date(timeStr).getFullYear()+'年'+(new Date(timeStr).getMonth()+1)+'月'+new Date(timeStr).getDate()+'日';
}
//30天以上
else if(se>2592000000){
_text=(new Date(timeStr).getMonth()+1)+'月'+new Date(timeStr).getDate()+'日';
}
//一天以上
else if(se>86400000){
_text=Math.floor(se/86400000)+'天前';
}
//一个小时以上
else if(se>3600000){
_text=Math.floor(se/3600000)+'小时前';
}
//一个小时以内
else{
//如果小于1分钟,就显示1分钟前
if(se<60000){se=60000}
_text=Math.floor(se/60000)+'分钟前';
}
return _text;
}
运行结果没问题,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需求有神仙数字:2592000000,86400000,3600000,60000。对于后面维护而言,一开始可能并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什么东西。
所以下面就消灭神仙数字,常量化
function formatDate(timeStr){
//获取当前时间戳
let _now=+new Date();
//求与当前的时间差
let se=_now-timeStr;
const DATE_LEVEL={
month:2592000000,
day:86400000,
hour:3600000,
minter:60000,
}
let _text='';
//去年
if(new Date(timeStr).getFullYear()!==new Date().getFullYear()&&se>DATE_LEVEL.month){
_text=new Date(timeStr).getFullYear()+'年'+(new Date(timeStr).getMonth()+1)+'月'+new Date(timeStr).getDate()+'日';
}
//一个月以上
else if(se>DATE_LEVEL.month){
_text=(new Date(timeStr).getMonth()+1)+'月'+new Date(timeStr).getDate()+'日';
}
//一天以上
else if(se>DATE_LEVEL.day){
_text=Math.floor(se/DATE_LEVEL.day)+'天前';
}
//一个小时以上
else if(se>DATE_LEVEL.hour){
_text=Math.floor(se/DATE_LEVEL.hour)+'小时前';
}
//一个小时以内
else{
//如果小于1分钟,就显示1分钟前
if(se<DATE_LEVEL.minter){se=DATE_LEVEL.minter}
_text=Math.floor(se/DATE_LEVEL.minter)+'分钟前';
}
return _text;
}
运行结果也是正确的,代码多了,但是神仙数字没了。可读性也不差。
这里也顺便提一下,如果硬要把上面的需求改成look-up的方式,代码就是下面这样。这样代码的修改的扩展性会强一些,成本会小一些,但是可读性不如上面。取舍关系,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function formatDate(timeStr){
//获取当前时间戳
let _now=+new Date();
//求与当前的时间差
let se=_now-timeStr;
let _text='';
//求上一年最后一秒的时间戳
let lastYearTime=new Date(new Date().getFullYear()+'-01-01 00:00:00')-1;
//把时间差添加进去(当前时间戳与上一年最后一秒的时间戳的差)添加进去,如果时间差(se)超过这个值,则代表了这个时间是上一年的时间。
//DATE_LEVEL.unshift(_now-lastYearTime);
const DATE_LEVEL={
month:2592000000,
day:86400000,
hour:3600000,
minter:60000,
}
let handleFn=[
{
time:DATE_LEVEL.month,
fn:function(timeStr){
return (new Date(timeStr).getMonth()+1)+'月'+new Date(timeStr).getDate()+'日';
}
},
{
time:DATE_LEVEL.day,
fn:function(timeStr){
return Math.floor(se/DATE_LEVEL.day)+'天前';
}
},
{
time:DATE_LEVEL.hour,
fn:function(timeStr){
return Math.floor(se/DATE_LEVEL.hour)+'小时前';
}
},
{
time:DATE_LEVEL.minter,
fn:function(timeStr){
return Math.ceil(se/DATE_LEVEL.minter)+'分钟前';
}
}
];
//求上一年最后一秒的时间戳
let lastYearTime=new Date(new Date().getFullYear()+'-01-01 00:00:00')-1;
//把时间差(当前时间戳与上一年最后一秒的时间戳的差)和操作函数添加进去,如果时间差(se)超过这个值,则代表了这个时间是上一年的时间。
handleFn.unshift({
time:_now-lastYearTime,
fn:function(timeStr){
if(se>DATE_LEVEL.month){
return new Date(timeStr).getFullYear()+'年'+(new Date(timeStr).getMonth()+1)+'月'+new Date(timeStr).getDate()+'日';
}
},
});
let result='';
for(let i=0;i<handleFn.length;i++){
if(se>=handleFn[i].time){
result=handleFn[i].fn(timeStr);
if(result){
return result;
}
}
}
//如果发布时间小于1分钟,之际返回1分钟
return result='1分钟前'
}
3.配置对象代替switch
比如有一个需求:传入cash,check,draft,zfb,wx_pay,对应输出:现金,支票,汇票,支付宝,微信支付。
需求也很简单,就一个switch就搞定了
function getPayChanne(tag){
switch(tag){
case 'cash':return '现金';
case 'check':return '支票';
case 'draft':return '汇票';
case 'zfb':return '支付宝';
case 'wx_pay':return '微信支付';
}
}
但是这个的硬伤还是和上面一样,万一下次又要多加一个如:bank_trans对应输出银行转账呢,代码又要改。类似的问题,同样的解决方案,配置数据和业务逻辑分离。代码如下。
function getPayChanne(tag){
let payChanneForChinese = {
'cash': '现金',
'check': '支票',
'draft': '汇票',
'zfb': '支付宝',
'wx_pay': '微信支付',
};
return payChanneForChinese[tag];
}
同理,如果想封装一个通用的,也可以的
let payChanneForChinese = {
'cash': '现金',
'check': '支票',
'draft': '汇票',
'zfb': '支付宝',
'wx_pay': '微信支付',
};
function getPayChanne(tag,chineseConfig){
return chineseConfig[tag];
}
getPayChanne('cash',payChanneForChinese);
这里使用对象代替 switch 好处就在于
- 使用对象不需要 switch 逐个 case 遍历判断。
- 使用对象,编写业务逻辑可能更灵活
- 使用对象可以使得配置数据和业务逻辑分离。好处参考上一部分内容。
4.小结
最近在特定场合下,代替if-else和switch的解决方案就是这么多了。if-else,switch本身没错,主要是想着怎么优化代码,让代码更加具有可读性,扩展性。如果大家还有什么优化的方案或者对方面的方案有更好的实现方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华丽的分割线——————–
想了解更多,关注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守候书阁
今天的文章[浅析]特定场景下取代if-else和switch的方案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1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