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五层模型
互联网的实现,分为好几层,每一层都有自己特有的功能,而且每一层都靠下一层支持。用户接触到的,只是最上面的一层,我们称为应用层,要理解互联网,必须从最下层开始,自下而上的理解每一层的功能。
我们常见的网络模型,有以下三种:
-
OSI七层模型
-
理论五层模型
-
TCP/IP四层模型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理论五层模型
是综合OSI七层
和TCP/IP四层
的优点,采用的一种原理体系结构。我们接下来的探讨也是基于理论五层模型
来展开的。
理论五层模型
的结构如下图
各层的作用如下:
- 应用层
- 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 常见的协议有
HTTP、HTTPS、SMTP、TELNET
等
- 传输层
- 传输层任务是为应用层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
端到端
服务,使它们看不到传输层以下的数据通信的细节。 端到端
意思是数据来自某个端口
,再传送给指定的端口
端口
:一个0到65535间的整数,用来指定特定应用程序- 常见的协议有
TCP、UDP
等
- 传输层任务是为应用层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可靠的
- 网络层
- 网路层的任务是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分组能够准确的按照地址找到目的地,并交付给目的地的传输层。
- 网络层协议为
IP
协议
- 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是将数据组合为一个个的
帧
,确定电信号的数据包格式。 - 数据链路层的协议为
以太网
协议
- 数据链路层是将数据组合为一个个的
- 物理层
- 物理层定义了把电脑之间连接起来所用设备的标准,在网络中的网络信号都是通过
0和1
的电信号进行传输的。
- 物理层定义了把电脑之间连接起来所用设备的标准,在网络中的网络信号都是通过
简单说,越下面的层,越靠近硬件;越上面的层,越靠近用户。
协议是什么
每一层都是为了完成某一种功能。为了实现这些功能,需要遵守一些共同的规则,这些规则就是协议(protocol)
。
互联网的每一层,都定义了很多协议。这些协议的总称,叫做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uite)
,它们是互联网的核心。
下面的内容中,我们通过每一层的功能的介绍,对每一层中的主要协议所起作用进行讲解。
二、物理层
电脑要进行联网,需要把电脑通过各种设备连接进网络,设备有光缆、电缆、双绞线、无限电波等方式。 这就是物理层
,它就是把电脑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它主要规定了网络的一些电气特性,作用是传输0和1
的电信号。
三、数据链路层
1.定义
物理层是用于传输信号的介质,它传输的是0和1
的电信号。但是关于电信号如何分组,每个信号位有何意义并没有规定。
这就是数据链路层
的功能,它在物理层
的上方,确定了0和1的分组方式,用于两个设备(同一种数据链路结点)之间进行信息传递。
2.以太网协议
早期的时候,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电信号分组方式。逐渐地,一种叫做以太网(Ethernet)
的协议,占据了主导地位。
以太网规定,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包,叫做帧(frame)
,每一帧分为两个部分:标头(Head)
和数据(Data)
。
- 标头和数据
- 标头包含数据包的一些说明项,比如发送者、接收者、数据类型等;数据则是数据包具体内容。
- 标头和数据的限制
标头
的长度,固定为18字节
;数据
的长度,最短为46字节
,最长为1500字节
。因此,整个帧
最短为64字节
,最长为1518字节
。如果数据很长,就必须分割成多个帧发送。
MTU(最大传输单元)
MTU是链路层对物理层的限制。
- 以太网帧数据段长度规定为46-1500字节,这个
最大值1500字节
称为以太网的最大传输单元(MTU),不同的网络类型有不同的MTU。 - 如果一个数据包从以太网路由到拨号链路上,数据包长度大于拨号链路的MTU,则需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
MTU对IP协议的影响
由于链路层存在MTU的限制,导致网络层的报文如果超过1500字节,就必要要对其进行分片发送。
- 将较大的IP包分成多个小包,并给每个小包打上标签,每个小包IP协议头的16位标识(id)都是相同的,这样在重组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小包来自于哪个报文。
- 每个小包的
IP协议头
的3
位标志字段中, 第2
位MF置为0
, 表示允许分片
, 第3
位DF来表示结束标记
(当前是否是后一个小包, 是的话置为1, 否则置为0)。 - 到达对端时再将这些小包按顺序重组, 拼装到一起返回给传输层。一旦这些小包中
任意一个小包丢失
,接收端的重组就会失败
,但是IP层不会负责重新传输数据。
MTU对UDP协议的影响
- 只要UDP报文中携带的数据超过过
1472(1500 - 20(IP首部) - 8(UDP首部))
,那么就会在网络层分成多个IP数据报
。 - 这些IP数据报有
任意一个丢失
,都会引起接收端网络层重组失败
。那么这就意味着,如果UDP数据报在网络层被分片,整个数据被丢失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 在
局域网环境下
,建议UDP数据控制在1472字节以下
;在Internet环境下
,建议将UDP数据控制在548字节以下
。
MTU对TCP协议的影响
- TCP报文的长度不能无限大,依然要受制于MTU, TCP的单个数据报的最大消息长度称为
MSS(Max Segment Size)
。 - TCP在建立
连接
时,首先会和对方协商MSS
的大小(也只能在三次握手时协商,否则就是默认值536字节)。理想的情况下,MSS的值正好是在IP不会被分片处理的大长度(这个长度仍然是受制于数据链路层的MTU) - 双方在发送SYN的时候会在TCP头部写入自己能支持的MSS值。然后双方得知对方的MSS值之后
选择较小的作为最终的MSS
。MSS的值就是在TCP首部的40字节变长选项中(kind=2)。 MSS = MTU - TCP首部 - IP首部
,既TCP报文的数据长度。
3.MAC地址
上面我们提到,以太网数据包的标头
,包含了发送者和接受者的信息。那么,发送者和接受者是如何标识呢?
以太网规定,连入网络的所有设备,都必须具有网卡
接口。数据包必须是从一块网卡,传送到另一块网卡。网卡的地址,就是数据包的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这叫做MAC地址
。
每块网卡出厂的时候,都有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MAC地址
,长度是48个二进制位
,通常用12个十六进制数
表示。
前6个十六进制数是厂商编号,后6个十六进制数是该厂商的网卡流水号。有了MAC地址,就可以定位网卡和数据包的路径了。
4.广播
定义地址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的步骤:
-
1)首先:一块网卡怎么会知道另一块网卡的MAC地址?
回答是有一种
ARP协议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在本文网络层中介绍,这里只需要知道,以太网数据包必须知道接收方的MAC地址,然后才能发送。 -
2)其次:就算有了MAC地址,系统怎样才能把数据包准确送到接收方?
回答是以太网采用了一种很原始的方式,它不是把数据包准确送到接收方,而是
向本网络内所有计算机发送
,让每台计算机自己判断,是否为接收方。
上图中,5号计算机向3号计算机发送一个数据包
,同一个子网络的1号、2号、3号、4号、6号计算机都会收到
这个包。它们读取这个包的标头
,找到接收方的MAC地址
,然后与自身的
MAC地址相比较
,如果两者相同
,就接收这个包
,做进一步处理,否则就丢弃
这个包。这种发送方式就叫做广播
(broadcasting)。
有了数据包的定义、网卡的MAC地址、广播的发送方式,”链接层”就可以在多台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了。
四、网络层
1.网络层的由来
以太网协议,依靠MAC地址发送数据。理论上,单单依靠MAC地址,成都的网卡就可以找到休斯顿的网卡了,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这样做有一个重大的缺点。以太网
采用广播
方式发送数据包
,所有成员人手一包,不仅效率低
,而且局限在发送者所在的子网络
。也就是说,如果两台计算机不在同一个子网络,广播是传不过去的。这种设计是合理的,否则互联网上每一台计算机都会收到所有包,那会引起灾难。
互联网是无数子网络共同组成的一个巨型网络,很像想象成都和休斯顿的电脑会在同一个子网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区分哪些MAC地址属于同一个子网络,哪些不是。如果是同一个子网络
,就采用广播
方式发送,否则
就采用路由
方式发送。(路由
的意思,就是指如何向不同的子网络分发数据包,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本文不涉及。)遗憾的是,MAC地址本身无法做到这一点。它只与厂商有关,与所处网络无关。
这就导致了网络层
的诞生。它的作用是引进一套新的地址
,使得我们能够区分
不同的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
。这套地址就叫做网络地址
,简称网址
。
于是,网络层
出现以后,每台计算机有了两种地址
,一种是MAC地址
,另一种是网络地址
。两种地址之间没有任何联系,MAC地址是绑定在网卡上的,网络地址则是管理员分配的,它们只是随机组合在一起。
网络地址帮助我们确定计算机所在的子网络,MAC地址则将数据包送到该子网络中的目标网卡。因此,从逻辑上可以推断,必定是先处理网络地址,然后再处理MAC地址。
2.IP协议
规定网络地址的协议,叫做IP协议
。它所定义的地址,就被称为IP地址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IP协议的第四版和第六版,分别称为IPv4和IPv6。
1) IPv4
IPv4定义
- IPv4规定,网络地址由
32个二进制位
组成; - 习惯上,我们用
分成四段的十进制数
表示IP地址,从0.0.0.0一直到255.255.255.255。
子网掩码
互联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会分配到一个IP地址。这个地址分成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代表网络,后一部分代表主机
。比如,IP地址14.215.177.39,这是一个32位的地址,假定它的网络部分是前24位(14.215.177),那么主机部分就是后8位(最后的那个1)。处于同一个子网络的电脑,它们IP地址的网络部分必定是相同的,也就是说14.215.177.2应该与14.215.177.1处在同一个子网络。
但是,问题在于单单从IP地址,我们无法判断网络部分。还是以14.215.177.39为例,它的网络部分,到底是前24位,还是前16位,甚至前28位,从IP地址上是看不出来的。
那么,怎样才能从IP地址,判断两台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呢?这就要用到另一个参数子网掩码
(subnet mask)。
子网掩码:
- 所谓子网掩码,就是表示子网络特征的一个参数。它在形式上等同于IP地址,也是一个32位二进制数字,它的网络部分全部为1,主机部分全部为0。比如,IP地址172.16.254.1,如果已知网络部分是前24位,主机部分是后8位,那么子网络掩码就是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写成十进制就是255.255.255.0。
- 知道子网掩码,我们就能判断,任意两个IP地址是否处在同一个子网络。方法是将两个IP地址与子网掩码分别进行
按位与
运算(两个数位都为1,运算结果为1,否则为0),然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如果是的话,就表明它们在同一个子网络中,否则就不是。
NAT
我们知道,IPv4的地址只有32位,地球上网民数量已经远远超出这个数字,那么,为啥至今还没出现地址枯竭呢?
因为我们还有一些技术,可以变相的缓解地址不足,比如NAT技术。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 每一个小的局域网,都会使用一个网段的私网地址,在与外界连接时,再变换成公网地址。这样一来,几十个或几百个电脑,都只需要一个公网地址。
- 甚至还可以私网套私网,NAT套NAT,一层一层套。这样一来,大大节约了公网IP地址数量。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续命”到了今天,不至于无法上网。
- 但是,NAT这种方式也有很多缺点,虽然私网地址访问互联网地址方便,但互联网地址访问私网地址就困难了。很多服务,都会受到限制,你只能通过复杂的设置才能解决,也会影响网络的处理效率。
2) IPv6
定义
- IPv6地址由
八组、每组四位16进制数字
组成,每组之间由:
来分隔
。 - IPv6地址支持
压缩前导零
的表示方法,如图中的地址可写为:2001:D12:0:0:2AA:987:FE29:9871 - 当冒号十六进制格式中出现
连续几段数值0的位段
时,这些段可以压缩为双冒号(::)
的表示,所以我们得到了最终的简化格式:2001:D12::2AA:987:FE29:9871 - 注意:双冒号只能出现一次
IPv6号段划分和前缀表示法
IPv6拥有128位巨大的地址空间,对于那么大的空间,也不是随意的划分,而是使用按照bit位进行号段划分。
IPv6地址结构如下图
例如RFC4291中定义了n=48, m=16,也就是子网和接口ID与各占64位。
IPv6没有子网掩码mask的概念,它支持的是子网前缀标识方法
。
使用IPv6地址/前缀长度
表示方法,例如:
- 2001:C3:0:2C6A::/64表示一个子网;
- 而2001:C3:0:2C6A:C9B4:FF12:48BC:1A22/64表示该子网下的一个节点地址。
可以看到,一个IPv6的地址有子网前缀+接口ID构成,子网前缀由地址分配和管理机构定义和分配,而接口ID可以由各操作系统实现生成。
IPv6优点
IPv6是用来解决IPv4地址枯竭
问题的,IPv4地址为32位,而IPv6地址为128位
除了地址数量以外,IPv6还有很多优点,例如:
- IPv6使用更小的路由表。使得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更快;
- IPv6增加了增强的组播支持以及对流的控制,对多媒体应用很有利,对服务质量(QoS)控制也很有利;
- IPv6加入了对自动配置的支持。这是对DHCP协议的改进和扩展,使得网络(尤其是局域网)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 IPv6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用户可以对网络层的数据进行加密并对IP报文进行校验,极大地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 IPv6具有更好的扩容能力。如果新的技术或应用需要时,IPV6允许协议进行扩充;
- IPv6具有更好的头部格式。IPV6使用新的头部格式,就简化和加速了路由选择过程,提高了效率;
- ……
3) IPv4和IPv6的区别
- 报文中,
IPv6
数据链路层的type字段标识为0x86dd
,IPv4
数据链路层的type字段标识为:0x0800
IPv6报文头
部固定为40字节
,IPv4报文头
部是20到60字节
。这个意味着,写代码处理IPv6数据报文的效率会提高很多- IPv6的报文头部
取消了校验和字段
,提高了路由器的转发效率。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IPv6协议下,传输层协议UDP、TCP是强制需要进行校验和的(IPv4是可选的) - 当IPv6数据报文承载的是上层协议
ICMPv6、TCP、UDP
等的时候,Next Heade
r的值分别为58、6、17
,这个时候和IPv4报文头部中的Protocol字段很类似 - 当不是以上3种协议类型的时候,IPv6报文头部紧接的是
扩展头部
。扩展头部是IPv6引入的一个新的概念,每个IPv6的数据报文可以承载0个或多个扩展头部,扩展头部通过链表的形式组织起来。当IPv6数据报文承载着扩展头部的时候,Next Header的数值为扩展头部的类型值。为什么要引入扩展头部这个概念,这里也是IPv6对IPv4改进的一个方面,用扩展头部取代了IPv4的可选项信息,精简了IPv6的头部,增强了IPv6的扩展性。当发送一个分片IPv6数据报文的时候,IPv6使用的是扩展头部的形式组织各个分片的信息,如图IPv6报文头部Next Header字段值为44表示存在扩展头部,扩展头部是IPv6分片数据信息。对比IPv4,分片信息
是记录在IPv4报文头部
的分片字段
中。
4) IP协议简单总结
如上所述,IP协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 为每一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
- 确定哪些地址在同一个子网络
3.IP数据包
根据IP协议发送的数据,就叫做IP数据包
。我们直接把IP数据包直接放进以太网数据包的”数据”部分,不用修改以太网的规格。这就是互联网分层结构的好处:上层的变动完全不涉及下层的结构。
具体来说,IP数据包也分为标头
和数据
两个部分: 其中,标头
范围为20-60字节
(IPv6固定为40字节
),整个
数据包的总长度最大为65535字节
。因此,理论上
,一个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
,最长为65515字节
。
如图所示,标头中20字节是固定不变的
,它包含了版本、长度、IP地址等信息,另外还有可变部分的标头可选。而数据则是IP数据包的具体内容。
将它放入以太网数据包后,以太网数据包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在以太网协议中,以太网数据包的数据部分,最长只有1500字节。因此,如果IP数据包超过了1500字节,它就需要分割成几个以太网数据包,分开发送了。
4.ARP协议
关于网络层,还有最后一点需要说明。因为IP数据包是放在以太网数据包里发送的,所以我们必须同时知道两个地址
,一个是对方的MAC地址
,另一个是对方的IP地址
。通常情况下,对方的IP地址是已知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它的MAC地址
。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机制,能够从IP地址得到MAC地址。
这里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 1)第一种情况:如果两台主机
不在同一个子网络
,那么事实上没有办法
得到对方的MAC地址
,只能把数据包传送到
两个子网络连接处的网关
(gateway),让网关去处理; - 2)第二种情况:如果两台主机在
同一个子网络
,那么我们可以用ARP协议
,得到对方的MAC地址
。ARP协议也是发出一个数据包
(包含在以太网数据包中),其中包含它所要查询主机的IP地址,在对方的MAC地址
这一栏,填的是FF:FF:FF:FF:FF:FF
,表示这是一个广播地址
。它所在子网络的每一台主机,都会收到这个数据包,从中取出IP地址
,与自身
的IP地址进行比较
。如果两者相同
,都做出回复
,向对方报告自己的MAC地址
,否则就丢弃
这个包。
总之,有了ARP协议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同一个子网络内的主机MAC地址,可以把数据包发送到任意一台主机之上了。
ARP攻击
ARP攻击是利用ARP协议设计时缺乏安全验证漏洞来实现的,通过伪造ARP数据包来窃取合法用户的通信数据,造成影响网络传输速率和盗取用户隐私信息等严重危害。
ARP攻击主要是存在于局域网网络中,局域网中若有一台计算机感染ARP木马,则感染该ARP木马的系统将会试图通过“ARP欺骗”手段截获所在网络内其它计算机的通信信息,并因此造成网内其它计算机的通信故障。
局域网中比较常见的ARP攻击包括:上网时断时续,拷贝文件无法完成,局域网内的ARP包激增。出现不正常的MAC地址,MAC地址对应多个IP地址,网络数据发不出去了,网上发送信息被窃取,个人PC中毒局域网内MAC地址泛洪使MAC地址缓存表溢出等问题。据包的协议地址不匹配,从而在网络中产生大量的ARP。
在局域网环境中,ARP攻击是主要的安全威胁,在传统网络中主要是通过静态绑定的方式来解决,但是这种方式限制了网络扩展的易用性。
五、传输层
1.传输层的由来
有了MAC地址和IP地址,我们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两台主机上建立通信。
接下来的问题是,同一台主机上有许多程序都需要用到网络,比如,你一边浏览网页,一边与朋友在线聊天。当一个数据包从互联网上发来的时候,你怎么知道,它是表示网页的内容,还是表示在线聊天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一个参数,表示这个数据包到底供哪个程序(进程)
使用。这个参数就叫做端口
(port),它其实是每一个使用网卡的程序的编号。每个数据包都发到主机的特定端口,所以不同的程序就能取到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端口是0到65535之间的一个整数,正好16个二进制位。0到1023的端口被系统占用,用户只能选用大于1023的端口。**不管是浏览网页还是在线聊天,应用程序会随机选用一个端口,然后与服务器的相应端口联系。
传输层
的功能,就是建立端口到端口
的通信。相比之下,网络层
的功能是建立主机到主机
的通信。只要确定主机和端口,我们就能实现程序之间的交流。因此,Unix系统就把主机+端口,叫做套接字
(socket)。有了它,就可以进行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了。
2.UDP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
现在,我们必须在数据包中加入端口信息,这就需要新的协议。最简单的实现叫做UDP协议,它的格式几乎就是在数据前面,加上端口号。
UDP数据包,也是由标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如图所示,UDP的标头固定为8字节
,包含了16位源端口和16位目的端口,以及16位的UDP长度和16位的UDP检验和。然后,把整个UDP数据包放入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而前面说过,IP数据包又是放在以太网数据包之中的,所以整个以太网数据包现在变成了下面这样:
UDP数据包非常简单,标头部分一共只有8个字节,总长度不超过65,535字节,正好放进一个IP数据包。
UDP中一个包的大小最大能多大
-
局域网环境下,建议将UDP数据控制在1472字节以下
-
以太网
(Ethernet)数据帧的长度必须在46-1500字节之间,这是由以太网的物理特性决定的,这个1500字节
被称为链路层的MTU(最大传输单元)。但这并不是指链路层的长度被限制在1500字节,其实这这个MTU指的是链路层的数据区,并不包括链路层的首部和尾部的18个字节。 -
所以,事实上这个1500字节就是网络层IP数据报的长度限制。因为IP数据报的首部最小为20字节,所以IP数据报的数据区长度最大为1480字节。而这个1480字节就是用来放TCP传来的TCP报文段或UDP传来的UDP数据报的。
-
又因为
UDP数据报的首部8字节
,所以UDP数据报
的数据区最大长度为1472字节
。这个1472字节就是我们可以使用的字节数。 -
当我们发送的UDP数据大于1472的时候会怎样呢? 这也就是说IP数据报大于1500字节,大于MTU,这个时候发送方IP层就需要分片(fragmentation)。把数据报分成若干片,使每一片都小于MTU,而接收方IP层则需要进行数据报的重组。这样就会多做许多事情,而更严重的是,由于UDP的特性,当某一片数据传送中丢失时,接收方无法重组数据报,将导致丢弃整个UDP数据报。
-
因此,在普通的局域网环境下,我建议将UDP的数据控制在1472字节以下为好。
-
-
Internet编程时,建议将UDP数据控制在548字节以下
-
进行Internet编程时则不同,因为Internet上的路由器可能会将MTU设为不同的值。如果我们假定MTU为1500来发送数据,而途经的某个网络的MTU值小于1500字节,那么系统将会使用一系列的机制来调整MTU值,使数据报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这样就会做许多不必要的操作。
-
鉴于
Internet上的标准MTU值为576字节
,所以我建议在进行Internet的UDP编程时, 最好将UDP的数据长度控件在548字节(576-8-20)
以内。 -
ps:这句话貌似有问题,unix网络编程第一卷里说:ipv4协议规定ip层的最小重组缓冲区大小为576!所以,建议udp包不要超过这个大小,而不是因为internet的标准MTU是576!
-
3.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UDP协议的优点是比较简单,容易实现,但是缺点是可靠性较差,一旦数据包发出,无法知道对方是否收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网络可靠性,TCP协议就诞生了。这个协议非常复杂,但可以近似认为,它就是有确认机制的UDP协议,每发出一个数据包都要求确认。如果有一个数据包遗失,就收不到确认,发出方就知道有必要重发这个数据包了。
因此,TCP协议能够确保数据不会遗失。它的缺点是过程复杂、实现困难、消耗较多的资源。 如图所示,TCP标头在20-60字节之间,除了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之外,还包含了序号、确认号等各种信息,用于保证可靠连接与数据重发。
TCP数据包和UDP数据包一样,都是内嵌在I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TCP数据包没有长度限制,理论上可以无限长
,但是为了保证网络的效率,通常
TCP数据包的长度不会超过IP数据包的长度
,以确保单个TCP数据包不必再分割。
六、应用层
应用程序收到传输层的数据,接下来就要进行解读。由于互联网是开放架构,数据来源五花八门,必须事先规定好格式,否则根本无法解读。应用层的作用,就是规定应用程序的数据格式。
举例来说,TCP协议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程序传递数据,比如Email、WWW、FTP等等。那么,必须有不同协议规定电子邮件、网页、FTP数据的格式,这些应用程序协议就构成了应用层。这是最高的一层,直接面对用户。它的数据就放在TCP数据包的数据部分。
因此,现在的以太网的数据包就变成下面这样:
今天的文章一层层了解网络通信协议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2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