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死亡启示录

操作系统死亡启示录操作系统死亡启示录文|itlaoyou-com,作者|曹亦卿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规律不因时代变迁而失效。一代伟人从战争与炮火中总结出的道理,在和平时期的经济与科技博弈中再一次展现智慧。美国贸易战持续威胁下,华为自研操作系统鸿蒙OS横空出世,比此前的预计发布时间提前了一年整,正是以斗争求和平的最佳实践者。在各式“中国操作系统崛起”的鼎沸呼声中,…

操作系统死亡启示录

操作系统死亡启示录

| itlaoyou-com,作者 | 曹亦卿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规律不因时代变迁而失效。一代伟人从战争与炮火中总结出的道理,在和平时期的经济与科技博弈中再一次展现智慧。

美国贸易战持续威胁下,华为自研操作系统鸿蒙OS横空出世,比此前的预计发布时间提前了一年整,正是以斗争求和平的最佳实践者。

在各式中国操作系统崛起的鼎沸呼声中,华为却低调地向安卓抛去橄榄枝。如此一来,对鸿蒙的质疑声反倒甚嚣尘上。

操作系统之难,哪怕上不了青天,也可谓九死一生。仅仅手机操作系统这条路上,在双雄鼎立的安卓与iOS之外,微软、三星、诺基亚、黑莓还有阿里皆铩羽而归。

倒下的,无一不是巨头。

先烈们的败局犹在眼前,如今,鸿蒙在万众瞩目下入场,又能否总结前人经验,打开操作系统的新局面?

反面教材的典型

我管理公司最大的失误,是没让微软成为非苹果的标准手机平台,反倒让谷歌的安卓崛起,错失了 4000 亿美元的生意。

手握PC王杖Windows系统,却在移动互联时代错失机会,这是比尔·盖茨最后悔的事情。

但是微软并不是眼看着机会从眼前溜走的,PC巨头也曾努力过。

2000年,微软就试图向移动端延伸。当年411日,微软推出Pocket PC,一款基于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以下简称“WM”)的掌上电脑。

WM系统的原型是Windows CE系统,在后者的基础上,微软开发了Pocket PCSmartphone系列,后来两者合并,统称为WM系统。

2000年推出的这款Pocket PC搭载的是WM的第一个版本,被称为Pocket PC 2000

千禧年来临之际推出面向新时代网络技术的操作系统,微软的执行力和仪式感都不是盖的。

而这个时候,安卓的创始团队都还没影儿。

WM的设计初衷就是尽量接近PCWindows系统,因此Pocket PC 2000的界面与PCWindows很相似,对从PC端平移过来的用户来是友好且温和的。

更重要的是,与PC平台的兼容性让Pocket PC获得了软件和硬件厂商的支持,当时惠普、华硕、戴尔都曾与微软牵起手来。

时代的巨轮滚动,智能化与移动化的浪潮势不可挡。

2002年,诺基亚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塞班操作系统手机问世,能够像PC一样自由安装软件的诺基亚7650,打开了智能手机的想象力。

微软不会缺席。

WM应势迭代,Pocket PC 2002上市,这是微软首个可适用于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此后的8年间,WM持续保持更新、不断优化,改进了电源管理、存储模式,增加了OfficeGPSWiFiMSNIE等功能。

微软的号召力毋庸置疑,WM系统获得了HTC、摩托罗拉、三星、索爱等大厂的支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曾达到15%

在中国市场,因当时iPhone、谷歌G1尚未入场、黑莓水土不服,WM成了塞班之外的最佳选择,市场份额一度高达近30%

然而,当iPhone以黑马之势崛起后,一切都变了。

200719日,在旧金山 Macworld 大会上,乔布斯拿着一台手掌大小的电子设备,宣布人类在这一刻重新发明了电话。

第一代iPhone惊艳亮相,没有键盘,主屏幕只有一颗home键;全身纤薄,不能更换电池,一体化程度极高,还内设色彩亮丽的软件;屏幕会在手指滑动时产生惯性滑行,甚至会触底反弹……

当时的iOS并不完美,但没人会否认它的里程碑意义——iOS之后,触控成为智能手机的新趋势。

2009年的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微软推出了WM 6.5版。这一版WMiOS看齐,开始支持电容屏,并推出了类AppStore的应用市场Windows Marketplace

软硬件优化与时俱进、应用生态正在成型,一切看起来正在变得越来越好。但这一版本却成了WM的绝唱。

WM其实很不错,在没有iOS作对比的情况下。

与极简流畅的iOS相比,炫丽复杂的界面反而带来更差的用户体验:

1.“X”“OK”到底什么区别?

2.一会需要点击上面的TileBar,一会需要点击下面的MenuBar,不要说单手了,双手的情况下在用户移动中也极其不方便。

3.传统的DropList等控件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手持设备上。

4.如果你不是纤纤细手你能点中图标吗?说对了,得需要铁笔。

5.自带的输入法我都想直接删掉。

这些网友在论坛上留下的灵魂拷问,是WM的墓志铭。微软想要把PC装进用户的口袋,这是跨时代的进步,但面对把体验装进了用户口袋的苹果,WM立刻相形见绌。

当微软用做PC的思路在做手机时,苹果用触控屏和适合手持设备的界面,真正找到了移动终端的法门。

大象难转身,微软已经够敏捷了。

二次发力

或许,这并不是WM的错,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下,即使是微软也猝不及防。

雪上加霜的是,当iPhone定义了智能手机的新形态时,安卓又敲开了手机操作系统的新世界。

2008年,在收购安卓公司三年之后,谷歌联合HTC推出了第一款搭载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HTC Dream(又称 HTC G1)。

开源,是安卓的崛起的关键因素。

它意味着开发者可以根据特定需求量身定制源代码,自由、灵活、充满激情。

Gartner数据显示,2009Q3WM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为7.9%,同比下降28%;塞班系统从前一年同期的49.7%下滑至44.6%,下滑10%;与此同时,iOS的市占率由12.9%上升至17.1%;黑莓的市占率由16%上升至20.8%;刚推出近一年的安卓市占率为3.9%

智能手机的形态正在发生质变,强劲的新对手正在崛起,微软决定及时转向。

20101011日晚上930分,微软给WM判了死刑,终止对其技术支持和开发。

紧接着,微软发布了新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Phone(以下简称“WP”)。但微软也不是毫无感情的“OS机器WP初问世的第一版本就是7.0,显然是在悼念“6.5去世的WM

但市场不相信眼泪。

2012年,WP 8.0就换成了全新的Windows NT内核和底层,完全不兼容WM甚至WP 7.0 WP 7.5,显示着微软对移动端操作系统的坚定和决心。

然而,WP的坚定,是对别人的任性。

WP7不兼容WMWP8不兼容WP7,如此自杀式迭代,让用户、开发者、合作厂商都很受伤。

更过分的是,20151月,微软又废掉了WP,将支持手机、平板、笔记本、二合一设备、PC的跨平台系统Windows 10推到台前——这意味着,发布5年的WP系统也寿终正寝,被Windows 10取代。

微软完全不顾生态伙伴的任性迭代,再加上高额授权费,最终砸了自己的脚。

首先,在应用端,不稳定的操作系统让软件厂商无法及时、保质保量地为WP适配开发App

2015年,网约车盛行,Uber作为其中巨头当然是快速适配所有系统。但相比安卓和iOS用户,WP用户发现搜索功能无法使用,司机定位也很不准,只能寻求客服帮助。

客服一句话解决所有问题:目前UberWP上运行还不太稳定,建议用户使用Android或者iOS客户端,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Uber已经算得上温和,支付宝更有个性。

当年,Apple Watch上市之后,支付宝钱包第一时间进行了软件适配,并在微博上高调宣传。

没想到,这一举动惹怒了隔壁久久等不到更新的WP用户。

大批WP用户在支付宝的微博下指责其忽略用户感受:WPApp8个月没更新了,为啥Apple Watch还没上市,支付宝就上赶着做好了适配?

被冠上新名字的支付婊也是有脾气的,紧接着就转发了@伟大的安妮一条微博后评论:“1%的奇迹,来自于100%的努力,和99%的运气。你为什么选择1%的生活?

这一举动被理解为,暗指WP系统份额少,公然嘲讽WP用户。

对骂升级,支付宝干脆釜底抽薪。更新后的支付宝9.2版本融入了生活圈功能,而WP用户更新后发现此版本将不再支持

市场是趋利的,规模就是势能。

支付宝的客服被Uber客服教坏,一句话搞定用户:换个系统吧。

Uber和支付宝的消极怠工代表了广大应用开发商对WP的不满,甚至还出现过微软自家应用不首先支持WP系统,反而率先适配安卓与iOS的情况,这个操作连股东都看不懂。

事实上,不仅是App难以跟上WP迭代的速度,硬件厂商也很心累。

新系统不支持旧设备,对于OEM厂商来说是巨大的打击。而且,不开源的WP系统,让OEM很难作出针对性的定制,在用户端的体验并不理想,再加上25美元的高额授权费,导致众叛亲离,三星、华为、HTC、摩托罗拉、索爱纷纷知难而退。就连被微软领养的诺基亚,也放弃了最后一个WP手机品牌Lumia

2018年底,微软宣布从20191210日起停止发布Windows 10 Mobile安全和软件更新,并同时停止对相关设备的技术支持。

2000Pocket PC 2000跃跃欲试,到2019年底Windows 10 Mobile停止更新,微软尽力了。

这场移动OS的战役,微软整整打了20年。

若论终端,微软前期靠着号召力获得了几乎所有大厂的支持,后期也有诺基亚撑大梁。若论系统能力,微软在PC时代就已经证明了自己强悍的实力,并且拥有坚固的用户基础。

微软几乎没有输掉这场竞争的道理。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深厚的PC优势让微软走歪了。基于PC思路打造手机OS,一心想要把自己广大的PC用户平移到手机端进行无缝切换——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在屏幕尺寸、操作习惯、使用场景完全不同的情况下,智能手机OS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更何况,在面对安卓开源、iOS高体验的竞争下,收取高额授权费的微软还在任性迭代。

其实微软也不想任性,只是对手机操作系统的迫切渴望,让PC巨头焦灼于产品和技术,而忽略了生态的重要性。

直到后来才明白,这几乎是所有死亡者的共同致命伤。

众生相

安卓成了,iOS也成了。

前者通过开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联盟,后者以卓越硬件和开创性的体验为基础闯出一条生路。

反观微软,既有系统能力,又有硬件伙伴,却最终败给了生态。

系统、硬件以及生态,对于操作系统来说,一个都不能少;对于突围者来说,还要至少拥有一个足够高的长板。当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合力共同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规模。

系统搭载于硬件之上,依靠硬件来触及用户,因此,硬件出货量是一个操作系统活下去的前提。

在这一点上,三星应该比微软更有机会。

2009年,三星就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Bada,用在了Wave系列手机上。作为当时全球出货量第二的手机厂商,三星这次尝试完全在情理之中。

Bada系统更换了安卓系统的,但仍采用安卓的,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操作界面 TouchWiz UI,大概率也是为了降低用户转移成本。

用户是好上手了,但Wave系列的出货量并不足以打动开发者。

再加上,此时搭载安卓系统的三星Galaxy系列正火,应用生态也渐入佳境,哪怕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三星也没有理由放弃安卓。

直到谷歌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之后,供应商变成竞争者,安卓联盟的手机厂商就动起了寻找其他OS的念头。

三星放弃不温不火的Bada,推出了Tizen

要说Tizen,就不得不提到MeeGoiOS将塞班拉下神坛之后,诺基亚也开始研发更适合触控大屏的智能手机OS,并推出了MaeGo系统。后来,这一系统在2010年与英特尔的Moblin系统合并,改名为MeeGo系统。

第一款搭载MeeGo系统的手机诺基亚N9,一代神机,让很多发烧友至今怀念。

软硬件俱佳的N9曾被视为诺基亚重回巅峰的序幕,然而却被猪队友扯了后腿。

MeeGo刚问世没多久时,2010年出任诺基亚CEO的斯蒂芬·埃洛普就将MeeGo业务砍掉了。这位来自微软的CEO在叫停塞班、砍掉MeeGo之后,坚持不用安卓,力挺老东家微软的WP系统。

这一选择最终毁掉诺基亚的手机业务。20139月,还是在斯蒂芬·埃洛普的主持下,诺基亚手机业务被微软收购,随后他本人也回归微软担任要职。

但这笔收购在今后被双方都认为是失败的。斯蒂芬·埃洛普也被诺基亚支持者视为特洛伊木马

不过MeeGo并没有死。

MeeGo 的开发人员,后来创建了Jolla 公司,推出了Sailfish OS(旗鱼系统),这款操作系统在20197月底还发布过更新。

MeeGo属于英特尔的那部分,与三星的Bada融合,成为了Tizen系统。

20122月,Tizen正式发布。

与市面上正在火热厮杀的OS相比,当时的Tizen系统绝对算不上成熟。为了拓展生态,三星通过举办应用编写竞赛,为Tizen打造了6000多款应用,但与AndroidiOS百万级APP的规模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当时就连微软WP也有24.5万个App

2014MWC,三星移动部门负责人承认,三星还要对Tizen的很多方面进行优化,以让它足够成熟。但之后却不见成效。

当时,安卓已占有八成以上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iOS则坐拥最大利润。开发者开始盈利,有了转移平台的成本。就连WP都回天无力。

Tizen的沉没,与三星没有推出一款爆款终端有很大的关系。

采用触控屏的第一代iPhone,和键盘触屏结合的安卓首款机型HTC G1,都是盛极一时的超级明星,也是iOS和安卓成功进入市场的关键。

回顾成事儿的智能手机OS,没有一款是冷启动,全都生在高位。

而三星当时的机海战略,只有Galaxy系列和Note系列可圈可点,其他都表现平平。三星更没有潜心推出过一款搭载Tizen的拳头产品,不足以打开市场,更不能激起开发者的动力。

没有开发者的支持,Tizen的应用商店里不仅缺少FacebookWhatsApp之类的基本应用,连三星自家的S-VoiceChat OnMilkKnox等应用都缺席,又何谈用户体验。

可以说,在安卓与iOS寡头格局成型过程中,Tizen是最具代表性的反抗者。

在已有的安卓、iOSWP足够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智能手机OS的机会窗口正在加速关闭,这时候的突围者唯有重拳出击才有可能撕开一线机会。

但三星显然没有打开这样的局面。

当时余承东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去我们曾经有一个研究Tizen的团队,但我解散了这个团队。我觉得三星Tizen系统没有成功的机会,微软WP系统也很难成功。

一语成谶。

在经历了长时间默默无闻之后,三星成了Tizen联盟唯一的成员。如今Tizen已经转战穿戴设备和电视。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智能电视在使用Tizen平台。

经过一番惊涛骇浪的拼杀之后,智能手机OS的海面趋于平静。

葬身这片大海的有微软WMWP,诺基亚MeeGo,三星BadaTizen,黑莓的QNXPalm OS,以及众多短命的参与者。

中国厂商也没有缺席。

2011年,国产手机厂商几乎全都采用安卓方案,阿里巴巴却在时任CTO王坚的推动下,推出了阿里云OS(后更名为“YUN OS”)。

安卓的利益和压力下,其他厂商选择观望。资金链出现困难的魅族成了阿里云OS的最大支持者。

2015年初,魅族发布了多款搭载阿里云OS的机型,并通过系统升级将已有机型的底层更换为阿里云OS20164月,阿里云OS自称已拥有4千万用户,是世界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魅族失速脱轨,阿里也败走手机OS。如今,AliOS正在物联网领域焕发新的生机。

除了中国的企业界,政府主导的针对芯、屏、的突破也一直在进行。

19998月,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成功研发了基于自由软件Linux的自主操作系统——红旗Linux 1.0版。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唤醒。

20014月,在倪光南院士的主持下,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块方舟1”CPU成功启动。这是中国的第一次跳动。

然而,有了芯和魂,缺少血肉的操作系统仍然不能生存。

鸿蒙发布当天,倪光南接受采访时曾总结当年的失败原因——红旗Linux和方舟CPU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在政府的激励下,当时研发出的金山WPS、永中OfficeRed Office等国产软件均基于Linux开发,不能兼容微软Office软件,无法打开历史文件,也无法与Windows用户分享文件。

仅仅一个微软Office,就让红旗linux成了孤岛。

在政府主导下的操作系统突围,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要求企业配合研发软件,但这对于庞大的需求市场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行政命令无法获得用户,只有良好的体验才能拉来用户。庞大的用户是消费力的保证、是开发者进入的前提,而只有足够多的开发者贡献大量优秀的应用,才能为操作系统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这几乎是个死结。

纵览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生与死之间,一条泾渭分明的命脉已清晰可见。它不仅适用于手机OS,也适用于所有的操作系统。

只不过,因为手机有着最庞大的消费级用户,有着最难以撼动的市场化力量,所以这条线索在此显得最为深刻。

这一条分隔操作系统生死的忘川,名为生态

得生态者得天下。

生态是让操作系统形成商业闭环、顺利运转起来的钥匙。在安卓和iOS的身上,这条路已经被证实。一旦生态得以建立,就能实现全产业链的把控权,进而稳固并扩大已有的生态。

生态既是前提,也是结果。

如今,安卓在各大厂商的优化下,已经日趋完善和先进。iOS的王国里,开发者可以获得最高的物质回报,同时投入最大的开发热情。

正向循环一旦形成,壁垒也就出现了。

鸿蒙初开

从历史中跳脱出来,再看华为鸿蒙,则另有其桎梏与机会。

桎梏很明显,便是安卓和iOS已经生成的强大生态。前述先烈除了自己作死的之外,几乎全是死在了生态之下。

那么华为的机会在哪里?

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考量产品和技术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

1957年,好莱坞的一名电影摄影师摩根·海里戈发明了一台名为“Sensorama”3D模拟器,这是如今VR设备们的祖师爷。

Sensorama的外形像电话亭,使用时用户需要把头探进设备内部,三面显示屏形成空间感,配合气味、立体声、震动、风吹等多种感官,形成沉浸式体验。

之后,这位热爱电影的务实发明家还拍了好几部3D电影来搭配Sensorama观看——这一动作正是在试图搭建生态。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海里戈就是个天才。然而,当时的Sensorama却没有如海里戈所愿进入电影院,而是作为游戏机被放进了商场里,最终资金耗尽而卒。

天才总是孤独的,但商业不能孤独。

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是企业需要具备的能力。敏锐的嗅觉、准确的预判和坚定的执行,是一款产品得以爆发的基础。

这一点在Facebook、亚马逊、微信、支付宝等产品上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鸿蒙的机会,就在于时间巨轮转动,在安卓和iOS固若金汤的壁垒中转出了新的空间。

说白了,就是时代变了。

时代交替时,是新英雄的机会。

PC向移联网转型的过程中,微软掉队,谷歌和苹果得以崛起。安卓和iOS的辉煌也由此贯穿了整个移联网时代。

眼下,网络技术的迭代正推动社会向下一个时代跨越,5G之下的物联网时代就在眼前,华为选择拥抱物联网。

先烈的经验,是华为的警钟。

当微软用PC思路研发智能手机OS的时候,败局就已经开启。如今,在安卓和iOS只留下1%空间时,鸿蒙若还用做智能手机OS的思路去抢夺市场,怎么会有生路?

因此,鸿蒙面向IoT的战略定位是面向一个全新时代的进军号角,而不是面对手机操作系统的知难而退。

鸿蒙的设计特点也正是为IoT而生。分布式架构、确定时延引擎和IPC、微内核、多端部署这四大特点皆用在了刀刃上。

其一,鸿蒙是分布式架构首次用于终端OS

这意味着,一个底层涵盖了不同终端的特性。对于开发者来说,开发一款应用可以用于手机、PC、车机、穿戴设备等多款终端,可谓事半功倍。而消费者则可以体验跨终端无缝协同,有机会过上简单流畅的万物互联生活。

其二,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则是保证鸿蒙系统流畅运作的基础。

确定时延,使调度算法能保证进程不会因CPU被其它进程占据而卡死,总能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执行任务。IPC即进程间通信,鸿蒙的IPC效率能提升5倍,这是安卓和iOS系统因架构限制而无法做到的。

其三,微内核有别于安卓的宏内核,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宏内核是将所有驱动软件、底层代码、网络协议等都保存在内核中,优点是资源管理统一,劣势是代码量大,时间久了会卡顿,而且难以规避漏洞。

微内核则是模块化的,只保留基本的资源管理,其他的功能都放在应用层管理。因此代码量小、内核精简、接口统一。

曾有高手总结道,微内核就是一个皇帝,所有权利集中在他手上,但办具体的事情要找别人。宏内核像国务院,组织机构很庞大,有好多人在管事。

因为这些差别,所以两者各有优劣。而微内核的最大优点在于安全。

安卓采用的宏内核,将所有模块都集成在一个大内核里,安全权限仅依靠Root。攻击者一旦获取Root权限,就能攻破整个系统,随意调取信息。

而微内核的设计就像轮船的水密舱,彼此隔离,一个仓破了,船也沉不了。类似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最后,鸿蒙能够通过统一IDE支撑一次开发,多端部署。

这点与分布式架构相呼应,都是为物联网生态服务。统一IDE正是华为为这一战略准备的开发工具,以方舟编译器为核心,支持多种语言混编,是对开发者的利好。

技术优势可以说上一天一夜,但鸿蒙仍旧逃不脱上面所说的问题——在安卓和iOS的夹击下,建立一个新的OS生态太难了。

这也能够解释,为何鸿蒙如此强调开源,其中多多少少借鉴了安卓的历史经验。

虽然鸿蒙现在还不够成熟,但华为对路径的选择已经很坚定。

与华为同样瞄准物联网的,还有谷歌的新系统Fuchsia OS

早在2016年,就有工程师在谷歌的源码中发现了Fuchsia OS的踪影。它能够跨平台兼容,能够运行在手机、平板、可穿戴手表等智能终端上。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2019年的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首次向外界介绍了Fuchsia OS,并在79日正式上线Fuchsia OS开发者官网。

Fuchsia OS的目标是,覆盖安卓。

面向低时延、高带宽、广连接的5G网络,物联网是所有巨头都不会认错的战略方向。谷歌当然也很清楚,安卓不是为物联网而生,必须要有面向下一代的新系统来扛大梁,成为谷歌的新发动机。

否则,Windows在移联网时代的缺席,就是谷歌接下来的命运。

对于智能手机市场,就像余承东所说,华为的首选仍是安卓,这不仅是因为安卓的现有优势。更是因为华为没必要把精力花在建立智能手机OS生态上,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得不偿失,关键是将错失在IoT时代的先发优势。

贸易战背景下,鸿蒙的本质并不是用来对抗安卓和iOS,而是华为甚至中国手机品牌生命线的保障——如果谷歌断供,方舟编译器加持下,华为可以保证鸿蒙系统一天之内到位,由此可见,华为问世的意义远超于商业诉求。

在真正的商业时空里,鸿蒙要打的硬仗是在物联网领域与Fuchsia OS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开发者,比拼速度建立生态,迅速建立生态优势,成为物联网时代的第一操作系统。

5G时代,鸿蒙的对手是Fuchsia OS,战场在IoT

 

今天的文章操作系统死亡启示录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如果确实帮到您,您可以动动手指转发给其他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33949.html

(0)
编程小号编程小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