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论及其应用 学习笔记(一)图的基本概念「建议收藏」

图论及其应用 学习笔记(一)图的基本概念「建议收藏」图论及其应用学习笔记(一)图的基本概念_图论完全偶图

图的基本概念

    • 图的定义与图论模型
      • 图的定义
      • 图的相关概念
      • 图论模型
    • 图的同构
    • 完全图、偶图与补图
    • 子图的相关概念
    • 图运算
    • 顶点的度
      • 顶点的度及其性质
      • 图的度序列及其性质
      • 图的频序列及其性质

记录一下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和个人理解,参考资料为这门课老师的讲解、电子科大杨春老师的PPT,以及《图论与网络最优化算法》这本书

图的定义与图论模型

图的定义

一个图是一个序偶<V,E>,记为G=(V,E),其中:

  1. V是一个有限的非空集合,称为顶点集合,其元素称为顶点或点。用|V|表示顶点数;
  2. E是由V中的点组成的无序对构成的集合,称为边集,其元素称为边,且同一点对在E中可以重复出现多次。用|E|表示边数。

图可以用图形表示:V中的元素用平面上一个黑点(小圆圈)表示,E中的元素用一条连接V中相应点对的任意形状的线表示。
图论及其应用 学习笔记(一)图的基本概念「建议收藏」

图的相关概念

  • 有限图:顶点集和边集都有限的图称为有限图;
  • 平凡图:只有一个顶点的图称为平凡图;
  • 空图:边集为空的图称为空图;
  • n阶图:顶点数为n的图称为n阶图;
  • (n, m) 图:顶点数为n,边数为m的图称为(n, m) 图;
  • 边的重数:连接两个相同顶点的边的条数称为边的重数;重数大于1的边称为重边;
  • :端点重合为一点的边称为环;
  • 简单图:无环无重边的图称为简单图;其余的图称为复合图;
  • 顶点u与v相邻接:顶点u与v间有边相连接;其中u与v称为该边的两个端点;
  • 顶点u与边e相关联:顶点u是边e的端点;
  • 边e1与边e2相邻接:边e1与边e2有公共端点;

图论模型

为了抽象和简化现实世界,常建立数学模型。图是关系的数学表示,为了深刻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图是常用的数学模型。

  • 一般步骤
    1. 定义顶点和边的规则
    2. 绘图
    3. 用图论的方法解决问题
  • 经典问题
    • 旅行商问题
      一电脑代理商要从她所在城市出发,乘飞机去六个城市,
      然后回到出发点,如果要求每个城市只经历一次,能否办
      到?给出行走方案
    • 最小路径问题

图的同构

  • 定义:设有两个图 G 1 = ( V 1 , E 1 ) G1=(V1,E1) G1=(V1,E1) G 2 = ( V 2 , E 2 ) G2=(V2,E2) G2=(V2,E2),若在其顶点集合间存在双射,使得边之间存在如下关系:设
    u 1 ↔ u 2 ; v 1 ↔ v 2 ; u 1 , v 1 ∈ V 1 ; u 2 , v 2 ∈ V 2 ; u 1 v 1 ∈ E 1 u_1\leftrightarrow u_2; v_1 \leftrightarrow v_2; u_1,v_1 \in V1; u2,v2 \in V2; u_1v_1\in E1 u1u2;v1v2;u1,v1V1;u2,v2V2;u1v1E1

    当且仅当 u 2 v 2 ∈ E 2 u_2v_2\in E_2 u2v2E2,且 u 1 v 1 u1v1 u1v1 u 2 v 2 u_2v_2 u2v2的重数相同。称 G 1 G1 G1 G 2 G2 G2同构,记为:
    G 1 ≅ G 2 G1 \cong G2 G1G2

完全图、偶图与补图

  • 完全图:每两个不同的顶点之间都有一条边相连的简单图称为完全图。有:

m ( K n ) = 1 2 n ( n − 1 ) m(K_n) = \frac{1}{2}n(n-1) m(Kn)=21n(n1)

  • 偶图:也称二部图。是指一个图,它的点集可以分解为两个(非空)子集X和Y,使得每条边的一个
    端点在X中,另一个端点在Y中。
    图论及其应用 学习笔记(一)图的基本概念「建议收藏」

  • 完全偶图:完全偶图是指具有二分类 ( X , Y ) (X, Y) X,Y的简单偶图,其中X的每个顶点与Y的每个顶点相连,若|X|=m,|Y|=n,则这样的偶图记为 K m , n K_{m,n} Km,n,下图为 K 2 , 3 K_{2,3} K2,3:
    图论及其应用 学习笔记(一)图的基本概念「建议收藏」

  • 补图
    对于一个简单图 G = ( V , E ) G =(V, E) G=(V,E),令集合
    E 1 = { u v ∣ u ≠ v , u , v ∈ V } E_1 = \{uv\vert u \neq v,u,v \in V\} E1={
    uvu=
    v,u,vV}

    则称图 H = ( V , E 1 − E ) H = (V,E_1-E) H=(V,E1E)为G的补图,记为 H = G ˉ H = \bar{G} H=Gˉ
    注:某些教材会将 E 1 − E E_1-E E1E表示为 E 1 \ E E_1\backslash E E1\E

  • 自补图:如果图G与其补图同构,则称G为自补图
    注:如果两个数a、b满足 a    m o d    p = b    m o d    p a \; mod \; p = b\; mod \; p amodp=bmodp,则称他们模p相等,记做 a ≡ b ( m o d    p ) a \equiv b (mod \; p) ab(modp)
    有:
    n = 0 , 1 ( m o d    4 ) 也即 n 对 4 取余的结果为 0 或 1 n = 0,1(mod \; 4) \qquad也即n对4取余的结果为0或1 n=0,1(mod4)也即n4取余的结果为01

子图的相关概念

简单的说,图G的任意一部分(包括本身)都称为是图G的一个子图

  • 定义:如果 V ( H ) ⊆ V ( G ) , E ( H ) ⊆ E ( G ) V(H) \subseteq V(G), E(H) \subseteq E(G) V(H)V(G),E(H)E(G) H H H 中边的重数不超过 G G G 中对应边的条数, 则称 H H H 为 G的子图, 记为 H ⊆ G H \subseteq G HG H ⊆ G , H ≠ G H \subseteq G, H \neq G HG,H=G 时, 称 H \mathrm{H} H G G G 的真子图, 记为 H ⊂ G H \subset G HG
  • 顶点导出子图:如果 V ′ ⊆ V ( G ) V^{\prime} \subseteq V(G) VV(G), 则以 V ′ V^{\prime} V 为顶点集,以两个端点均在 V ′ V^{\prime} V 中的边集组成的图, 称头 图G的点导出子图。记为: G [ V ′ ] G\left[V^{\prime}\right] G[V]
  • 边导出子图:如果 E ′ ⊆ E ( G ) E^{\prime} \subseteq E(G) EE(G), 则以 E ′ E^{\prime} E 为边集, 以 E ′ E^{\prime} E 中边的所有端点为顶点集组成的图, 称为 图G的边导出子图。记为: G [ E ′ ] G\left[E^{\prime}\right] G[E]
  • 图的生成子图:如果一个子图包含G的所有顶点,称该子图为G的一个生成子图

图运算

在图论中,将两个或更多的图按照某种方式合并,或者对一个图作某种形式的操作,可以得到很有意义的新图。将图合并或对一个图进行操作,称为图运算。图运算形式很多。

  • 删点:设 V ′ ⊆ V ( G ) V^{\prime} \subseteq V(G) VV(G), 在 G \mathbf{G} G 中删去 V ′ V^{\prime} V 中的顶点和 G \mathbf{G} G 中与之关 联的所有边的操作, 称为删点运算。记为 G − V ′ G-V^{\prime} GV 特别地, 如果只删去一个点 v \mathbf{v} v, 则记为 G-v。
  • 删边:设 E ′ ⊆ E ( G ) E^{\prime} \subseteq E(G) EE(G), 在 G G G 中删去 E ′ E^{\prime} E 中的所有边的操作, 称为删边运算。记为 G − E ′ G-E^{\prime} GE。特别地, 如果只删去一条边e, 则记为G-e。
    注: 删点、删边后得到的图是原图的子图。
  • 图的并运算 :设 G 1 , G 2 G_1,G_2 G1,G2 G G G的两个子图, G 1 G_1 G1 G 2 G_2 G2并是指由 V ( G 1 ) ∪ V ( G 2 ) V(G_{1})\cup V(G_2) V(G1)V(G2)为顶点集, 以 E ( G 1 ) ∪ E ( G 2 ) E\left(G_1\right) \cup E\left(G_2\right) E(G1)E(G2) 为边集组成的子图。记为: G 1 ∪ G 2 G_1 \cup G_2 G1G2。特别是, 如果 G 1 , G 2 \mathbf{G}_1, \mathbf{G}_2 G1,G2 不相交(没有公共顶点), 称它们的并为直接并, 可以记为: G 1 + G 2 \quad G_1+G_2 G1+G2
  • 图的交运算:设 G 1 , G 2 \mathbf{G}_1, \mathbf{G}_2 G1,G2 G \mathbf{G} G 的两个子图, G 1 \mathbf{G}_1 G1 G 2 \mathbf{G}_2 G2 交是指由 V ( G 1 ) ∩ V ( G 2 ) V\left(G_1\right) \cap V\left(G_2\right) V(G1)V(G2) 为 顶点集, 以 E ( G 1 ) ∩ E ( G 2 ) E\left(G_1\right) \cap E\left(G_2\right) E(G1)E(G2) 为边集组成的子图。记为: G 1 ∩ G 2 G_1 \cap G_2 G1G2
  • 图的差运算:设 G 1 , G 2 G_1, G_2 G1,G2 是两个图, G 1 G_1 G1 G 2 G_2 G2 的差是指从 G 1 G_1 G1 中删去 G 2 G_2 G2 中的边得到的 新图。记为 G 1 − G 2 = G [ E ( G 1 ) \ E ( G 2 ) ] G_1-G_2=G\left[E\left(G_1\right) \backslash E\left(G_2\right)\right] G1G2=G[E(G1)\E(G2)] 注意是边导出子图
  • 图的对称差运算(或称环和运算):设 G 1 , G 2 G_1, G_2 G1,G2 是两个图, G 1 G_1 G1 G 2 G_2 G2 的对称差定义为:
    G 1 Δ G 2 = ( G 1 ∪ G 2 ) − ( G 1 ∩ G 2 ) G_1 \Delta G_2=\left(G_1 \cup G_2\right)-\left(G_1 \cap G_2\right) G1ΔG2=(G1G2)(G1G2)

顶点的度

顶点的度及其性质

  • 定义 G G G 的顶点 v v v 的度 d ( v ) d(v) d(v) 是指 G G G 中与 v v v 关联的边的数目, 每个环计算两次。分别用 δ ( G ) \delta(\mathrm{G}) δ(G) Δ ( G ) \Delta(\mathrm{G}) Δ(G) 表示图G的最小与最大度。
  • 奇点与偶点:奇数度的顶点称为奇点,偶数度的顶点称为偶点。
  • k-正则图:设 G = ( V , E ) G=(V,E) G=(V,E)为简单图,如果对所有 v ∈ V v \in V vV,有 d ( v ) = k d(v)=k d(v)=k,称图G为k-正则图。
  • 定理(图论第一定理,又称握手定理):定理: 图 G = ( V , E ) G=(V, E) G=(V,E) 中所有顶点的度的和等于边数 m m m 的 2 倍, 即:
    ∑ v ∈ V ( G ) d ( v ) = 2 m \sum_{v \in V(G)} d(v)=2 m vV(G)d(v)=2m
  • 推论1:在任何图中,奇点个数为偶数。
  • 推论2:正则图的阶数和度数不同时为奇数。
    证明 : 设 G G G k k k-正则图, 若 k k k 为奇数, 则由推论 1 知 正则图 G G G 的度数必为偶数

图的度序列及其性质

一个图 G G G的各个点的度 d 1 , d 2 , … , d n d_{1}, d_{2}, \ldots, d_{n} d1,d2,,dn构成的非负整数组 ( d 1 , d 2 , … , d n ) \left(d_{1}, d_{2}, \ldots, d_{n}\right) (d1,d2,,dn) 称为 G G G的度序列 。任意一个图 G G G 对应唯一一个度序列, 图的度序列是 刻画图的特征的重要“拓扑不变量”。

  • 拓扑不变量:图 G 的“拓扑不变量” 是指与图G有关的一个数或数组(向量)。它对于与图G同构的所有图来说不会发生改变。一个图G可以对应很多拓扑不变量。如果某组不变量可完全决定一个图, 称它为不变量的完全集。
  • 定理: 非负整数组 ( d 1 ,   d 2 , … , d n ) (\mathrm{d}_{1}, \mathrm{~d}_{2}, \ldots, \mathrm{d}_{\mathrm{n}}) (d1, d2,,dn)是图的度序列的 充分必要条件是: ∑ i = 1 n d i \sum_{i = 1}^{n} d_{i} i=1ndi 为偶数。

证明:必要性由握手定理立即得到。如果 ∑ i = 1 n d i \sum_{i = 1}^{n} d_{i} i=1ndi 为偶数, 则数组中为奇数的数字个数必为偶数。按照如下方式作图 G :
d 1 \mathrm{d}_{1} d1 为偶数, 则在 与之对应的点作 d i / 2 \mathrm{d}_{\mathrm{i}} / 2 di/2 个环; 对于剩下的偶数个奇数,两两配对后分别在每配对点间先连一条边,然后在每个顶点画 ( d j − 1 ) / 2 (d_j-1)/2 (dj1)/2个环。该图的度序列就是已知数组。

关于图序列,主要研究3个问题:

  1. 存在问题:什么样的整数组是图序列?
  2. 计数问题:一个图序列对应多少不同构的图?
  3. 构造问题:如何画出图序列对应的所有不同构图?
    研究现状: (1)彻底解决了,(2)解决得不好,(3)没有解决。
  • 定理: 非负整数组 π = ( d 1 , d 2 , ⋯   , d n ) , d 1 ≥ d 2 ≥ ⋯ ≥ d n , ∑ i = 1 n d i = 2 m \pi = \left(d_{1}, d_{2}, \cdots, d_{n}\right), d_{1} \geq d_{2} \geq \cdots \geq d_{n}, \sum_{i = 1}^{n} d_{i} = 2 m π=(d1,d2,,dn),d1d2dn,i=1ndi=2m是图序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π 1 = ( d 2 − 1 , d 3 − 1 , ⋯   , d d 1 + 1 − 1 , d d 1 + 2 , ⋯   , d n ) \pi_{1} = \left(d_{2}-1, d_{3}-1, \cdots, d_{d_{1}+1}-1, d_{d_{1}+2}, \cdots, d_{n}\right) π1=(d21,d31,,dd1+11,dd1+2,,dn)是图序列。
    π = ( 6 , 5 , 4 , 3 , 2 , 2 , 2 ) \pi=(6,5,4,3,2,2,2) π=(6,5,4,3,2,2,2)是否为图序列?如果是,作出对应的一个简单图。
    解:
    π 1 = ( 4 , 3 , 2 , 1 , 1 , 1 ) π 2 = ( 2 , 1 , 0 , 0 , 1 ) \begin{align} \pi_1&=(4,3,2,1,1,1)\\ \pi_2&=(2,1,0,0,1) \end{align} π1π2=(4,3,2,1,1,1)=(2,1,0,0,1)
    由于是图序列,所以原序列是图序列。
    图论及其应用 学习笔记(一)图的基本概念「建议收藏」

  • 定理: (厄多斯1960)非负整数组
    π = ( d 1 , d 2 , ⋯   , d n ) , d 1 ≥ d 2 ≥ ⋯ ≥ d n , ∑ i = 1 n d i = 2 m \pi = \left(d_{1}, d_{2}, \cdots, d_{n}\right), d_{1} \geq d_{2} \geq \cdots \geq d_{n}, \sum_{i = 1}^{n} d_{i} = 2 m π=(d1,d2,,dn),d1d2dn,i=1ndi=2m
    是图序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i = 1 r d i ≤ r ( r − 1 ) + ∑ i = r + 1 n min ⁡ { r , d i } , 1 ≤ r ≤ n − 1 \sum_{i = 1}^{r} d_{i} \leq r(r-1)+\sum_{i = r+1}^{n} \min \left\{r, d_{i}\right\}, 1 \leq r \leq n-1 i=1rdir(r1)+i=r+1nmin{
    r,di}
    ,1
    rn1

该定理证明很难!
上世纪60年代以来, 人们又研究所谓的唯一图序列问题

  • 定理: 一个满足 d 2 = d n − 1 \mathbf{d}_{2}=\mathbf{d}_{\mathbf{n}-1} d2=dn1 的图序列 π = ( d 1 , d 2 , ⋯   , d n ) \pi=\left(d_{1}, d_{2}, \cdots, d_{n}\right) π=(d1,d2,,dn) 是唯一图序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下列条件之一满足:
    ( 1 ) d 1 = d n , d n ∈ { 1 , n − 1 , n − 2 } ( 2 ) d 1 = d n = 2 , n = 5 ( 3 ) d 1 > d 2 = d n = 1 ( 4 ) d 1 > d 2 = d n = 2 , d 1 ∈ { n − 1 , n − 2 } ( 5 ) n − 2 = d 1 = d n − 1 > d n ( 6 ) n − 3 = d 1 = d n − 1 > d n = 1 ( 7 ) n − 1 = d 1 > d 2 = d n = 3 , n = 6 \begin{align} &(1) d_{1}=d_{n}, d_{n} \in\{1, n-1, n-2\} \\ &(2) d_{1}=d_{n}=2, n=5 \\ &(3) d_{1}>d_{2}=d_{n}=1 \\ &(4) d_{1}>d_{2}=d_{n}=2, d_{1} \in\{n-1, n-2\} \\ &(5) n-2=d_{1}=d_{n-1}>d_{n}\\ &(6) n-3=d_{1}=d_{n-1}>d_{n}=1\\ &(7) n-1=d_{1}>d_{2}=d_{n}=3, n=6\\ \end{align} (1)d1=dn,dn{
    1,n1,n2}
    (2)d1=dn=2,n=5(3)d1>d2=dn=1(4)d1>d2=dn=2,d1{
    n1,n2}
    (5)n2=d1=dn1>dn(6)n3=d1=dn1>dn=1(7)n1=d1>d2=dn=3,n=6

图的频序列及其性质

  • 定理:一个简单图 G G G n n n个点的度不能互不相同

证明:因为图G为简单图,所以:
△ ( G ) ≤ n − 1 \triangle(G) \leq n-1 (G)n1
情形1:若 G \mathrm{G} G 没有孤立点,则 1 ≤ d ( v ) ≤ n − 1 , ∀ v ∈ V ( G ) 1 \leq d(v) \leq n-1, \forall v \in V(G) 1d(v)n1,vV(G)
由鸽笼原理:必有两顶点度数相同;
情形 2: 若 G \mathrm{G} G 只有一个孤立点, 设 G 1 \mathrm{G 1} G1 表示 G \mathrm{G} G 去掉孤
立点后的部分, 则: 1 ≤ d ( v ) ≤ n − 2 , ∀ v ∈ V ( G 1 ) 1 \leq d(v) \leq n-2, \forall v \in V\left(G_{1}\right) 1d(v)n2,vV(G1)
由鸽笼原理:在 G 1 \mathrm{G}_{1} G1 里必有两顶点度数相同;
情形 3: 若 G \mathrm{G} G 只有两个以上的孤立点, 则定理显然 成立。

  • 定义: 设 n n n阶图 G G G的各点的度取 s s s个不同的非负整数 d 1 , d 2 , … , d s d_{1}, d_{2}, \ldots, d_{s} d1,d2,,ds 又设度为 d i d_{i} di 的点有 b i b_{i} bi ( i = 1 , 2 , … , s ) (i=1,2, \ldots, s) (i=1,2,,s) , 则 ∑ i = 1 s b i = n \sum_{i=1}^{s} b_{i}=n i=1sbi=n故非整数组 ( b 1 , b 2 , … , b s ) \left(b_{1}, b_{2}, \ldots, b_{s}\right) (b1,b2,,bs) n n n 的一个划分,称为 G G G 的频 序列。
  • 定理:一个 n n n 阶图 G G G 和它的补图有相同的频序列。

今天的文章图论及其应用 学习笔记(一)图的基本概念「建议收藏」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如果确实帮到您,您可以动动手指转发给其他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57838.html

(0)
编程小号编程小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