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次了解并亲自编写了k-means算法后,总想找个简单的方法来实现它,毕竟这是个很基础很简单的聚类算法。
终于在学习了scipy的一部分知识后,能够实现利用scipy来实现k-means了,并且我将两个方法做了简单的比较,发现数据较小时差别并不大,而且scipy方法更稳定一点。下面实现方法和代码:
SciPy库依赖于NumPy,它提供了便捷且快速的N维数组操作。并且SciPy提供了覆盖包含了不同不同科学计算的子包,所以用起来很是舒服。也是数据分析的一大利器。
前面有一篇文章说的很清楚,这里也在简单提一下,k-means的原理:
1:根据K个中心将数据集按到中心值距离分簇
2:将已分的数据集,根据平均向量再确定中心值
3:重复1、2步骤,直至中心值不再移动(每次的差值与上次相同)
from scipy.cluster.vq import kmeans,vq,whiten
import numpy as np
首先导入scipy科学包(计算k-means的)
K = 3
spott = []
for i in range(500):
spott.append((np.random.randint(50),np.random.randint(50)))
K值是我们自己定义的分多少簇,并且随机生成一组测试数据
spot = whiten(spott)
很关键的一个函数whiten,这里解释一下:
它是很重要的一次使用,也是为了测试结果更准确而做的操作,很有必要。使用whiten来美化数据(缩放数据集的每个特征维度),每个特征除以所有观测值的标准偏差以给出其单位异差。(我感觉就是降维,很重要)
center,_ = kmeans(spot,K)
kmeans函数,传入美化后的测试数据以及K值,返回K个均值以及一个数(没有具体研究这个数)
cluster,_ = vq(spot,center)
vq函数,传入测试数据和中心值。计算上面的概念步骤3,获得最终的分簇。(print(cluster))
下面完整代码
到这里就完成了所有的聚类,是不是炒鸡好用。当然我们还可以数据可视化出来看看:
from scipy.cluster.vq import kmeans,vq,white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K = 3
spott = []
for i in range(500):
spott.append((np.random.randint(50),np.random.randint(50)))
spot = whiten(spott)
# print(spot)
center,_ = kmeans(spot,K)
cluster,_ = vq(spot,center)
# print(cluster) #到此完成了所有的聚类操作
##############################################################################################################
a = [] #下面都是数据可视化操作
b = []
c = []
for i in range(len(cluster)):
if cluster[i] == 0:
a.append(spott[i])
elif cluster[i] == 1:
b.append(spott[i])
else:
c.append(spott[i])
xx = []
for i in range(K):
xx.append([])
#样本数据纵坐标列表
yy = []
for i in range(K):
yy.append([])
m = []
m = [a,b,c]
for i in range(3):
for j in range(len(m[i])):
xx[i].append(m[i][j][0])
for j in range(len(m[i])):
yy[i].append(m[i][j][1])
plt.scatter(xx[i],yy[i],label=i)
plt.legend()
plt.show()
舒服!!!
当然完成了这些,是满足不了我的,我们把这个算法和我之前自己写的k-means算法做个对比(使用相同数据)
我自己的算法结果:
可以看出有的点是不准确的,两次不一致。这和我开始手动随机选择中心值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传统k-means的一个缺点。
尤其是在数据量少的情况下更明显。
SciPy的结果:
和第一个图是一致的,并且比较准确。所以可以看出,上面的算法虽然能得到准确值,但是会出现人为误差,SciPy简单,且误差率小。(我测试的数据比较小,有时间的可以测试大量的数据,来做对比)
结论:SciPy很好用,节约时间且准确度更高,可以主流使用。(但是最好还是把源码实现以下,以便更了解它实现的机制原理)
今天的文章scipy实现k-means算法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60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