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统工程的一般基础理论
在物流系统的研究分析中,应用和发展了应用数学、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大系统理论等学科成果。这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又为物流系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运筹学的具体理论和方法研究寻求物流的最优方案;规划论解决物流系统中的物资运输、设施规划、计划优化等问题;库存论解决物流系统中的最优订货量、订货间隔等库存问题;排队论解决物流系统中的流程概率性问题,按随机过程的到达机率处理各种现象;决策论解决物流系统中多目标、多方案决策问题;控制论解决物流系统中技术装备与管理的控制问题;信息论物流系统中的规划、组织、控制、管理,达到信息的共同沟通与传输;大系统理论解决物流系统中的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物流系统各个环节都处于最优状态。
数量经济学解决物流系统中的物资资源最优利用、数学分析、预测技术以及物流系统合理化等问题。
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整体的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序的原则,动态的原则。它是从整体概念来研究分析问题的,对建立物流科学理论有很深的启发意义。因此物流科学将系统理论作为自己的基础理论。
3.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理论是研究和比较不同领域中多元素间协调合作效应的理论,揭示出
不同系统间存在的深刻的相似的特征。如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稳定走向相对稳定、平衡等。物流系统中采用协同学理论研究不同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背景下, 对我国总体物流规划和运作更有特殊的意义.
4.系统动力学理论
系统动力学理论是在总结运筹学理论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社会系统管理需要而发展的。在基本观点上不进行抽象的数学假想,不单纯追求最优解。而是以现实存在为前提,寻求改善系统行为的机会和途径;在基本技巧上,不是依据数学逻辑的推理而获得借鉴,而是依据对系统实际观测的数据,建立动态仿真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获得系统行为的描述,达到改进和完善系统的目的。物流系统中采用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分析系统与子系统以及不同子系统间的发展变化趋势、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5.耗散结构理论
物流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元素的联系是非线性的,存在有规律的波动和无规律的随机扰动,也是一个耗散结构。 它的整体化、多因素、多过程的相互作用是非加法性的,要采用耗散结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耗散结构理论是物流系统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三) 现代物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研究物流学的基本观点主要有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超前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融合的观点,研究物流学要贯穿理论联系实践、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国内外经验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物流科学的研究涉及许多领域,其研究方法很多,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模型化技术、最优化技术、网络技术、分解协调技术和模拟技术。此外,预测、决策论、排队论、综合集成方法和俘获策略技术等技术方法也广泛应用在物流系统研究中。
1.物流模型化技术
模型化就是通过说明物流系统结构和行为的数学方程、图象或物理形式表达物流系统实体的一种科学方法。采用模型化技术,经过恰当的抽象、加工、逻辑整理,能够把复杂的物流系统变成可以准确分析和处理的结构形式,有利于得到准确的结论,是物流系统研究、设计、管理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也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2.最优化技术
物流系统中的参数大部分属于不可控因素,而且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如何使物流系统在外界环境约束条件下,正确处理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不采用系统最优化技术是难于得到满意结果的。最优化方法很多,一般采用数学模型方法处理问题。如:库存优化策略、最短路径问题、最大流量问题、最小费用问题等。
3.网络技术
现代物流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影响因素多且随机,参与单位和人员成千上万。采用网络技术可以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使生产-流通-消费之间物流平衡。对于关系复杂、多目标的物流系统研究,网络技术也是重要的基础理论。另外,网络技术与模拟技术相结合形成的网络模拟方法也广泛应用在复杂物流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中。
4.分解协调技术
物流系统是包含多个子系统的复杂大系统。在分析研究时,采用分解协调技术先将复杂的物流大系统分解为若干相对简单的子系统,先实现各个子系统的局部优化;再根据物流大系统的整体利益原则、总任务、总目标,使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与配合,以得到费用低、效率高、服务好的最优目标,实现大系统的全局优化。除了各子系统间要协调外,还要考虑如何处理好物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适应,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系统的整体利益。
5.模拟技术
物流系统一般比较复杂,有时难于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其运行状态。因此,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解决常规解析方法难于解决的问题。例如,物流费用问题很难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即使能构造数学模型,但由于涉及面广,且各种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要找出最优解是不易的,而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就比较方便。
四. 现代物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物流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使物流技术与经济达到最优的结合,二者互相促进,以保证取得最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现代物流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方面
物流在宏观国民经济及生产、流通、消费及国防各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
物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和影响
军地物流发展的模式和方向。
(二)现代物流与微观经济的关系方面
现代物流第三利润源泉的来源、挖掘与捕获
物流各项具体功能的效益、成本与增值的研究
物流服务链、价值链及利润链的研究
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技术经济的研究
企业物流合理化的研究
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供应链重组或再造中的结构模式、运作模式和激励机制等的研究
(三)现代物流系统方面
物流系统战略理论研究,物流系统化理论的研究与物流体系设计
物流系统界定的原则和标准,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的研究;
物流系统的流体、流量、流速、流向、流程和载体六要素中,各要素对系统的影响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物流系统功能的衔接与集成:功能、组织、运作、资源集成的规律、条件、模式、技术、措施等;
物流系统诊断与评价的范围、内容、方式、技术方法、评价指标等的研究;
物流系统的流程重组、再造的组织、规划与设计,及其内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等的研究;
物流系统与生产、流通、消费等其它系统的衔接、协调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
(四)我国现代物流理论发展与完善过程中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从传统的物流意义上来看,中国物流的理论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也已经全面展开了物流的实践运营。随着知识经济的成熟和发展,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也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物流系统的深入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物流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对物流系统的研究必须具有扩展的眼光,将物流系统的研究向增值服务、一体化服务等方向发展。
物流技术的进步赋予了对物流装备与技术研究的新的使命,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功能,势必使物流装备与技术朝着集成化、系统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最明显的特征是网络特征,网络的本质是信息共享,因此,未来的物流一定是信息物流或者虚拟物流。
现代企业运营机制决定了企业联合共赢的运营战略,矩阵式的管理手段实际上物流的成功运营,企业重组、企业转型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是资本与物流共舞的过程。此外,对物流租赁的研究和实践的客观条件也日益趋于成熟。
物流的专业化、个性化、综合化、一体化、国际化、生态化等特色物流服务的研究必定会更加深入,并逐步得到运用和发展。
对物流管理的研究将融入整个国民经济规划及企业的决策和运营管理中,随着物流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对物流的管理特别是物流财务管理(成本)的研究将逐步展开。
摘自《中国物流年鉴》
本文作者:王国华、游战清、冯爱兰
——————————————————————————–
经历了二十世纪繁荣的世界文明的发展重心重又转向古老的东方。960万平方公里上13亿人民的社会再生产、流通与消费所构成的物流实践是中国物流思想发展和理论研究最深广的基础。中国的物流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不断创新与丰富,中国现代物流初见端倪。
一. 中国早期的”物流实践”与”物流思想”
物流的概念由来不久,深深扎根于神州沃土的”物流实践”却源远流长,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无处不闪现出”物流思想”的灵光,一项项绝无仅有的伟大的”物流工程”充分展现出我们先人的智慧,并为世界范围内的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远古的丝绸之路和郑和七下西洋的史篇,是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进行世界范围内物流活动的见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远古的供应链的雏形。中国的英文中名字是”CHINA”,而非MOUNTAIN、RIVER、或BUILDING等,这就是我们先人从事国际物流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世界对中国早期”物流思想”和”物流实践”的认证。
1. 世界上工程量最大、修建时间最长的工程—万里长城
”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规模宏大而又工程艰巨的万里长城,在规划设计(因地形,用险制塞)、劳动力的调配、材料来源、物料的搬运输送、施工组织与工程管理等方面都是相当庞大复杂的,而且投入的劳力之多也是世界罕见的,如北齐天宝年间(公元555年)征发180万民夫修筑从居庸关南口至大同九百多华里的长城。明代修筑长城用了5000万立方米的砖石和1.5亿立方米的土方,长城的修筑发明或应用了许多先进的物料搬运技术,如采用了类似当今架空索道的”飞筐走索”的办法跨过深沟狭谷运送砖瓦和石灰;传递运输式的人力搬运,提高运输的效率; 采用滚木和撬棍搬运大件物料;安置绞盘把三米多长,重两千多斤条石和巨大石块绞运送上山脊。
万里长城也是当时重要的商务与物流通道,具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的重要的对外开放功用。秦始皇时沿长城12郡有大道相通,传递文书,商旅往来络绎不绝。长城和烽火台正是保证这些交通大道畅通的重要条件。长城的整体布局和功能设置都体现出物流系统思想,城、堡、冈、堠的设置,及关、塞、隘、口构筑都兼顾了防御、通商、生产及生活的需要。
2. 世界上最早最长的物流和军事通道-京杭大运河
中国的先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凿大运河,并经历了一个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完善,不断扩大的上千年的过程。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它比举世闻名、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长21倍、早2245年;比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长10倍、早2364年。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北京五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中国的地理环境,打通了中国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的水上运输通道,进而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水上物流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3. 经济全球化最早的物流通道—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推动了以东方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交融和发展。丝稠之路在我国境内实际上是一个交通网,包括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南部至中亚、波斯转、黑海滨、地中海沿岸国家)、高山峡谷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及海上丝绸之路。沙漠绿洲丝路长达7000公里,延续千余年,是丝路的主干道,其起点是随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转移而变化。长安、洛阳、大同、开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后为丝路起点。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海上丝路在中世纪以后输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中国南方各港口在不同的时期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都以出色的光彩,串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明珠。海上丝绸之路东至朝鲜、日本,南至东南亚诸国,西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丝稠之路从海陆全方位构成了世界最早、最长的物流通道和范围最广的物流
网络。
4. 中国西部最早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古栈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栈道,”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缘坡岭行,有缺处,以木续之成道,如桥然”。秦朝在咸阳、榆林达包头市将近800公里之间建设了幅度160米的公路,现代的高速公路幅度也一般不超过去100米。为了保障安全,在栈道靠河身的一侧和栈道的转弯处,还装有栏杆,以防人马车辆不慎坠入河中。川陕间的栈道,是一个早于万里长城的巨大土木工程,江为横,道为纵,构成了汉江流域上游与外界沟通、联络四方的庞大网络。相邻二栈道之间,常有若干小道相连,而且一条大道的两端,常有不同的出口,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栈道在物资与文化交流以及战略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是重要的物流与军事通道。这充分展现出当时物流系统网络思想的光辉。从古代的干线道路与现代高速公路相似的关系中,可以给中国今后的道路规划方面以某种启迪。
5. 水利工程史上的灿烂明珠–都江堰
都江堰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物流学等仍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
都江堰的工程設計十分巧妙、合理。”鱼嘴分水堤”是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关,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把汹涌的岷江一分为二。内江引水灌溉,外江排洪,而且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宝瓶口是以火烧石,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m,高40m,长80m的山口。它是自行调控的节制阀(低水位每秒流速3m,高水位每秒流速6m),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水则),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宋史》记载”则盈一尺,至十而止; 水及六则、流始足用”。 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制闸,把江水一分为二,再二分为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
沙堰(长200m的溢洪道)的作用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把多余的洪水和流沙排入外江。它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使江水形成环流,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可以进一步起到分洪和保证内江无灾害的作用。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都江堰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同时,也为中国物流实践树立了又一座丰碑。
6. 闪现先进物流工程技术的最早的人工隧道-石门隧道
先民们在褒斜道南端褒河谷口七盘山下一伸入河中的高耸山嘴上,开辟了这条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用于交通的人工隧道。石门内隧道南北长14米,东西宽3.95至4.25米,高4至4.75米,两辆车可在石门内并行。从此,行旅不再苦于登涉,车辆不再”阻以石门”。隧道工程组织工作十分繁杂,从鼓风送氧、高能量燃料采集、运输、加工、焚烧、出灰、喷水与冷却,到清渣等多道工序,以及几千名劳工的作业均需要相当严谨的系统思想和组织能力。石门隧道的开通在我国交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它标志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能力,是造福人类的伟大创举。
7. 现代快递的鼻祖-驿运与八百里快递
人们惊叹现代快递业的迅猛发展,殊不知我国早期的八百里快递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驿运(站)起自殷商,兴于秦汉,极盛于元,清代驿传制度趋于完备,驿传设有驿站、军塘、台、所、铺。乘驿须有符信,官吏驰驿,验以邮符。军事兵役,拨兵护送,验以兵牌。递送公文,验以火票。公文递送通常日行150公里,紧急日行200至300公里。并由发书官司签明。快递有六百里、八百里加急等,它所具备的职能的完备性、业务服务的多样性、运作的合理性和组织的严密性都充分体现出现代物流的系统思想。杨贵妃在长安能吃到广西的鲜荔枝就是我国古代快递高度发展的生动写照.
8. 神奇的物流输送技术—木牛流马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诸葛亮领兵34万六出祁山伐魏,由于蜀军劳师远行,军事后勤(粮草)供应颇为困难,诸葛亮的一个措施就是自绘图样建造木牛流马,利用连杆传动原理制成了一架从动两足步行机,它是一种没有轮子的步行小车,借助两条腿能够由人推着迈步行走。”宛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也。”长途运粮,搬运粮米甚是便利。木牛”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同时在木牛流马的舌头处暗中设置开关,以控制运行和防止敌人仿制。这是当代最先进的物流输送技术。
9. 中国综合运输的主体,最早的水上物流网–漕运制度
以大运河和黄河为主体的漕运制是我国早期的水上物流网,是当时通盐政、通军事,南粮北运及东西部物资、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漕运由国家管理,漕运总督署是漕运最高管理机关。漕运线路上设有大批理漕官吏、卫漕兵丁,漕船要接受漕台衙门的盘查。每年千万艘粮船、盐船衔尾而行,东来西去南来北往的商人在各口岸进行货物交易。同时, 漕运在各口岸与陆路衔接,由官府或民间商社组织转运或进行物资交易,并由此形成中国最早的综合性运输体系及其物流网络。
10. 其它诸如 黄帝指南车、指南针、航海罗盘、鲁班木车马和计程里车的发明,故宫宫殿等大型古建筑所用的巨石、巨木、大量建筑材料的采集、装卸、运输和安装所采用的先进的物料搬运技术组织管理等,都充分反映出先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恒书千载物流实践。此外,围魏救赵的故事也是典型的古代军事物流成功的题材。
从以上中国古代的物流实践可以看出,虽然我们的祖先并没有明确地提出物流或者类似的概念,但是这些伟大的成就却一一闪耀着早期关于物流的智慧。
近代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明确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是近现代最早的关于物流的著名论述。
可见,在中国丰富的历史内涵中,积累了丰富的早期物流实践经验和潜在的物流思想,这也为中国现代物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基础和借鉴。
二. 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历程
中国物流事业的发展是与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国富民强必然导致物流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物流事业大致在下述几个阶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 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萌芽期
1949~1965年期间,国民经济尚处在恢复性发展时期,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薄弱。由于我国借鉴了前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模式,物流功能按行业、按部门形成条块分割局面。在生产单位里虽然设立了相应的采购供应、销售和生产组织部门,但其完全是被动地服从于各级的计划而已,企业物流的各环节还处于各自为政而无系统可言;在流通部门开始建立数量不多的储运公司和功能单一的仓库;交通运输业处在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虽然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一些公路国道、部分铁路线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但整体运输能力和水平等仍很落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物料搬运和仓储环节比较落后,物流业远远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初步建立了物资流通网络系统,在物流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如组织定点供应、试行按经济区域统一组织市场供应等。初步形成了单项物流功能。
在该阶段国家按行业组建成立众多的科学研究院,如铁道科学院、交通科学院等进行本行业的总体规划设计,而新建工厂时也只是进行总图设计,缺乏物流系统理论思想的指导,因而为现今企业的物流流程重组和企业物流现代化增加了难度。起重运输机械、机电自动化、冶金自动化等一些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所进行各种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研究,如物料输送技术、装卸技术、存储技术、基本能满足企业基本物流活动的需要。
在上海交大、北京科大、大连理工大、太原机械学院等高等院校中设置了起重运输机械、港口机械、工程机械、包装机械等与物流技术装备相关的专业,进行服务于某一行业单项物流活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与开发。
此阶段中,”物流”还是一种潜意识,”物流功能”被动地服务于工商企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物流理念,系统的物流理论还属空白。
(二) 物流发展的孺动期
1966~1977年期间持续十年的动乱给国家在经济上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和制约,物流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流通渠道单一化,从整体上看物流基础设施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这期间修建了迄今还足以引为自豪的一些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南京长江大桥、铁路、公路、港口等,此外,还修建了大批”小三线”仓储设施。在这期间,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三) 物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现代物流启动期
1978~1990年,在此期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特别是物流业随着国内商品流通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而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的发展较快,不仅新建了大量的铁路、公路、港口、码头、仓库。 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而且提高了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开展了水泥、粮食的散装运输、集装箱运输和联合运输等,开始建设立体自动仓库,部分生产企业也开始注重物流问题,设置物流管理和技术部门。
1984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业物流学术团体-中国物流研究会,并于1987年召开第一届年会,揭开了中国物流研究的序幕。之后,其他物流学术团体相继成立,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国内国际物流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物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物流业内逐步形成共识并被正式确立,《物流学及其应用》、《物流手册》,《物流数量化方法》、《库存控制》等物流学的专著和译著也相继出版发行,物流学研究悄然开始。
1988年召开了我国第一次物流配送研讨会,结合城市生产资料(如钢材、水泥等)配送,对配送理论及模式进行了探讨;1987年,国内专家组团对美国及日本物流进行了考察,将国际的先进物流理念、物流体系、企业物流和生产物流的运作模式介绍到了国内;1986–1990年间,北京科技大学邀请日、美、徳、澳等国物流专家来华讲学,并组织八届物流研讨班,对企业物流、生产物流、物流技术装备等进行了较深入探讨,并率先对冶金企业进行物流系统诊断,对宣传物流理念、传播物流思想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国物资流通””中国物资再生””商业科技””物流科技””物流技术””仓储管理””起重运输机械”等物流专业杂志相继创刊或增加物流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宣传物流理念、探讨物流理论、研究物流管理模式、建立我国物流体系及各种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学界逐渐重视流通问题,突破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禁区,开始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都看作商品流通,并从整体上进行研究。
在此阶段,我国经济界、产业界和学术界结合我国国情和长期广泛的物流实践,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经验,研究和探索我国物流学的发展,我国物流学框架已基本初步形成。
(四) 物流的系统化研究与发展时期
1991~2000年,实施”八五””九五”建设,我国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物流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在此期间,国家为高速发展物流业而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在”八五”规划中明确地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物流业作为重点,在此期间动工兴建的10项特大型工程中,物流 业就占据了5项。我国物流加快了向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步伐。由于引进不少家用电器生产线和汽车生产线,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得到传播,有力地推动了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物流机械新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制造业中引人注目的领域,这一切都为我国物流实现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京科技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等院校相继设立物流专业,组建物流研究所开展了国内外广泛的、大规模的、开放性的物流学术交流、政策研讨、专项研究活动;诸多媒体纷纷开辟物流专栏报道物流动向和开展物流研讨;电子商务、区域经济、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园区的蓬勃发展推动和加速了相关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仓储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等物流专业学术组织相继成立,有效地进行了本行业的物流研究和物流现代化的推进工作。《物流学》《物流学导论》《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高级物流学》《军事物流》一大批物流著作或译著出版,对普及宣传物流理念、发展物流理论和物流科学的建设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
(五) 融入经济全球化,物流现代化全面启动,我国物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1年之后,预计5至10年的时期。中国加入WTO, 融入经济全球化,现代物流已迅速影响和扩展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第十个五年计划将物流列为要大力发展的新型服务业,并于2001年制定了未来5年物流配送发展规划,同年3月,国务院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同年6月和8月,在上海召开” 现代物流工作座谈会”及国家经贸委建立”现代物流工作重点企业联系制度”、2002年1月,国务院批准召开的”推进物流现代化”现场会等,一系列国家最高级的物流活动表明加快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决心,标志我国物流现代化全面启动。
连续几届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和”中国国际物流高峰会”及各种物流论坛、物流研讨会、物流技术展示会等在物流理论探讨、物流体系建立、物流运作模式、物流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安徽等一大批省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物流系
统规划,并投巨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筹建大型物流港和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中心城市等;深圳等地区将物流作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各行业中,铁路第四次大面积提速、中国邮政形成全国最大的快递服务网络、中远以航运为依托,作为全球物流经营人而提供第三方物流超值服务;我国首家由政府(外经贸部)、企业(大田集团)和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三方联手建立”物流研究中心”;海尔、红塔、通用和神龙等明星企业都开始进行物流系统重组或再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以30万Km的电信网络光缆、62万个端口容量的四大骨干网络和覆盖率达到90%为标志的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我国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形成互动发展的趋势。
2001年8月,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付诸实施,输送、存储、搬运、编码与识别等各种物流技术或装备的标准也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些物流的标准化的基础工作都极大地推进我国现代化物流的发展,并为与国际接轨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国营、集体及个体物流企业的重组、改制和蓬勃兴起,形成了我国现代物流全面发展的局面。Maersk、Ups、Exel、APL、佐川急便等世界知名物流业巨头纷纷以独资或合作的方式抢滩中国物流市场,这种国内外物流业的相互合作、竞争、渗透和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特色的物流理论。以《物流系统论》《第三方物流》《物流战略与规划》《现代物流管理务实与案例》《连续运输机械设计手册》《库存管理胜经》为代表的一大批物流新作,更加系统、深入地归纳总结了我国物流学及物流技术的发展、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是我国物流理论与应用逐步趋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物流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从物流学的角度来看具有如下的特点:
1. 中国物流学的发展具有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印痕,时至今日已具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我国物流学是在大规模全方位的企业转型、改制、重组和技术创新中形成、发展和丰富的,具有鲜明的、跳跃式发展的中国特色;
2. 合理的和适用的物流就是最好的物流的理论,与发展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物流的理论,均适用于我国各领域、各地区和各行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
3. 以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发展方向的流通领域的物流理论,
与以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和作为企业订单加速器的生产领域的物流理论,均是与时具进达到了同步发展和平衡;
4. 以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敏捷物流、JIT、MRP、ERP等制造业物流理论和方法是我国当今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体现;
5.我国大物流网络(包括软硬件)的建设和遍及全国的”区域物流””城市物流””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基地”或”物流港”的建设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物流网络系统思想理论。
6. 军事物流理论”与”地方物流”同步发展,物流场的场强与场势理论独树
一帜,军地物流资源互补已呈现出良好前景;
7.我国物流学的发展是经济界、产业界、学术界、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互相影响和促进,各种物流论著、译著、杂志,报刊呈现出”百花齐放,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178883/viewspace-16244/,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178883/viewspace-16244/
今天的文章物流基础知识(八)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6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