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最早发布于“密码朋克”,那么密码朋克到底是什么呢?狭义的说“密码朋克”是一套加密的电子邮件系统。
1992年,三位退休技术大咖——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家埃里克·休斯(Eric Hughes)、退休的英特尔员工蒂姆·梅(Tim May)、以及曾是Sunmicrosystems第五位员工的计算机科学家约翰·吉尔摩(John Gilmore)邀请了二十位最亲密的朋友参加了一次非正式会议,期间他们讨论了一些看似最令人头疼的程序和密码问题,加密货币的神秘大门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被他们打开了。
1992年底英特尔的高级科学家Tim May发起了“密码朋克”邮件列表组织,随着“密码朋克”小组的不断发展,他们决定建立一个邮件列表,继而能够接触到湾区以外的其他“密码朋克”组织。只用了很短时间,他们的邮件列表便迅速流行起来,订阅用户量也不断扩大,人们开始交流想法、讨论发展、每天都有大量提议并进行密码测试。所有这些交流都是通过当时最创新的加密方式(比如PGP)进行的,因此每个人的隐私都得到了很好地保护——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人们的想法得以自由分享。
1993年埃里克-休斯写了一本叫《密码朋克宣言》的书,它结合了电脑朋克的思想,使用强加密(密文)保护个人隐私,这也就是“密码朋克”一词首次出现。那时候,“密码朋克”用户约1400人。讨论的话题包括数学、加密技术、计算机技术、政治和哲学,也包括私人问题。早期的成员有非常多的IT精英,比如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BT下载的作者布拉姆-科恩,万维网发明者蒂姆-博纳斯-李 爵士。提出了智能合约概念尼克萨博;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肖恩-帕克,当然还包括比特币的发明人中本聪。据统计,比特币诞生之前,密码朋克的成员讨论发明过失败的数字货币和支付系统从多达数十个。
2008年10月,一个名叫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匿名人士向“密码朋克”邮件列表中发布了一篇论文《比特币:P2P电子现金系统》。这篇论文解决了早期开发者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比如双重支付(使用单个代币多次购买商品)的风险。不过,很多加密货币怀疑论者也对这篇论文提出了不少批评。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中本聪的意愿,2009年1月3日,比特币创始区块被挖掘出来。至此,比特币登上了加密货币的历史舞台,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饱受批评家和怀疑论者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比特币一直在不断发。
今天的文章 区块链中的密码朋克是什么?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bian-cheng-ji-chu/10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