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笔记-第三章

马原笔记-第三章本文深入探讨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阐述了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

实践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1.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这一特征把它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分开来(实践高于认识)
2.自觉能动性:一开始就有目的
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不是指一切客观事物,只有纳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实践中介: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理解三个关系)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力量作用在客体上,形成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客体从客观对象转化为主体的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 

实践的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种基本类型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区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知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认识是在主体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这种反映的特性就是摹写性,表明了反映的客观性(是一面镜子)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反映的创造性)。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运用尤为重要。(不完全是一面镜子,会有改动)
3.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反映的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坚持反映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解释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生而知之、回忆说、天赋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直接反映论把认识过程当成镜子类的直接反映,这样有两个严重缺陷:1.离开实践考察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没有把认识当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批判继承: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突出特点是直接性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认识过程之所以经历感性认识何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既与认识主体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区分有关又与认识客体即客观事物有现象和本质的区分有关。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联系: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绝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就会走向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知识)和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知识),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对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和意志。有激活、驱动、控制作用 人的认识过程既要注重理性因素也要注重非理性因素 

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也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总是要经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认识的矛盾过程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同一过程。
具体的: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真理与价值

真理

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一种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真理的一性: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对于真理,不能说“它对谁来说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是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有客观性,又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它有两层含义:1.任何真理都包含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内容,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因此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两层含义:1.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有待拓展;2.从特定事物而言,有待深化。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二者相互依存
2.二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人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既然是无限性与相对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作为人的正确认识成果的真理,当然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马克思主义也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关系:1.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二者存在原则界限 2.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牛顿力学) 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真理和谬误是从认识的角度看的,成功与失败是从实践的角度看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历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能够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依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同时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式,是正确思维和表达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

我们还需要知道,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正确的,又是不正确的,是正确性和不正确性的统一。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正确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不能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全部人类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的实践标准的辩证法,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机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价值

价值的基本特性:
1.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直接同主体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1)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药物对健康人没有直接的价值,对病人有直接的价值) 2)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
2.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
3.价值具有多维性。同一客体对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4.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价值评价: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做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基本特点: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受主体意志的影响。(与此相对,知识性认识的结果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一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的真理尺度: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1.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2.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自由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性即规律性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3.自由是有条件的
1)认识条件 (有正确的认识)2)实践条件(将正确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4.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的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1.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3.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今天的文章 马原笔记-第三章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5-01-05 16:01
下一篇 2025-01-05 15:57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bian-cheng-ji-chu/10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