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科软上岸经验和反思贴

2024科软上岸经验和反思贴序言笔者是一名来自双非本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 在 2022 年 11 月份准备开始考研 在整个考研过程中没有报名任何辅导机构 择校选择和备考规划也都是个人完成的 整个备考过程与其他人的方法相比有所不同 虽说最后成绩不算理想 但也通过复试翻盘成功上岸 最近有些同学和朋友来询问一些经验和教训 于是决定写下这篇总结经验和反思问题的帖子

序言

笔者是一名来自双非本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2022年11月份准备开始考研,在整个考研过程中没有报名任何辅导机构,择校选择和备考规划也都是个人完成的,整个备考过程与其他人的方法相比有所不同,虽说最后成绩不算理想,但也通过复试翻盘成功上岸,最近有些同学和朋友来询问一些经验和教训,于是决定写下这篇总结经验和反思问题的帖子。本帖将围绕三大板块 —— 考研择校、考研初试、考研复试来详细给大家提供借鉴。

考研择校 —— “选择大于努力”                        考试年前11月-考试年2月

考研择校可以在考研开始阶段就确定好,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笔者认为,考研开始时选择目标要略高于自身预估实力(根据自己本科阶段展现出来的自学能力和对本专业的感兴趣程度而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可以激发自己奋斗的斗志,选择过高的目标会容易体验到挫败感和自我怀疑,选择过低的目标可能导致“摆烂”和备考期间出现松懈,不利于自我提升。笔者下面将对部分疑问逐一分析。

自命题还是408?

笔者认为,自命题和408各自有其优势。

408,即计算机统考科目代码,数据结构(45分)、计算机组成原理(45分)、计算机系统(35分)、计算机网络(25)分。特点是涵盖内容多(很多朋友表示学了又忘,甚至到考试时都没把握),知识点琐碎且分布广泛(经常出现所谓冷门考点突脸导致一道问题直接0分),且考察深度一般高于自命题。

自命题,即部分学校采取学校单独出题的方式进行考察,特点是信息不透明、不同院校难度不一、考纲可能大范围变动。

笔者本人选择的是408统考,而其他考研舍友均为自命题,在沟通过程中发现自命题相较于408,普遍难度低(不包括少部分头部学校),如果调查信息得当(询问往届上岸学长,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并认真复习,一般都能取得不错的分数,可以说自命题打好信息战很重要,难点也在于搜集资料(特别是网络上资料良莠不齐,甚至答案有的都是错的)。

408则相当不同,408由于是国家统考,考纲变动小、出题难度稳定、考试资料公开透明易获取、择校选择多。如果准备选择考408的学校,到9月份预报名时可以根据自己实力水平调整目标,甚至可以跳车408知识点覆盖到的自命题学校。

由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如果你认为自己备考时间充足且学习能力较好则优先考虑408,如果你有特别钟情的学校或者感觉备考时间紧张,需要更多时间学习其他三门公共课,则可以考虑自命题。

选择哪个学校?

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逆袭案例:xx非xx本逆袭xx985/xx211,并常常伴随有高分贴(400分左右居多),看多了容易造成一种错觉:400分有手就行。事实上有这种错觉很正常,笔者当时也看知乎经验贴并自我膨胀了,认为只要像他们一样去学也能400分(事实上相当打脸),却忘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上岸的人尤其是高分选手多开开心心分享成功经验,而落榜者却多羞于启齿而选择默默无闻地继续努力或退出考研。这就造成了误认为考高分很简单、逆袭很简单的幸存者偏差。笔者认为这也是本贴的一个亮点吧——不仅有经验更有反思。

所以问题的答案是:理性分析,根据个人过去的学习经历来评估自身学习能力,并在9月预报名时通过估分来确定自己选择什么学校。下面是笔者在22408(数学2 英语2 408统考)择校时用过的一张图。

如果你不是22408,也可以在“研芝士计算机刷题”小程序的考研咨询栏目里去调查过去几年目标院校的分数线并排序,仿照上图流程来分析自己适合哪所学校。

考研初试 —— “行百里者,半九十”               考试年3月——考试前一天

考研政治(62分)                                                                 考试年10月——考试前一天

笔者考的很不理想,尤其是选择题部分(扣了17分),大题做的也很一般,所以我将主要讲一下我可能错误的一些学习方法,供大家反思和借鉴。

【用过的资料和重要星级(个人观点)】 徐涛考研视频课 (灵活使用 ) 徐涛考研讲义 (黄皮书 ) 肖秀荣背诵手册 (红皮书 *) 苏一思维导图 (很推荐 *) 肖秀荣8套卷 (肖8 *) 肖秀荣4套卷 (肖4 *) 考研政治刷题助手 (微信小程序 ) Anki记忆卡 (来自朋友推荐 ) 大牙肖4肖8知识点总结 (非常棒的讲解 *)

笔者踩的第一个雷就是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听视频课(并不是对徐涛老师视频课的否定),徐涛老师讲课风趣幽默,很容易上瘾,尤其是马原部分,通俗易懂,令人印象深刻,然而笔者是10月份开始准备的,时间早已不多,光是看视频课就花费了一个月时间,这就导致笔者后面刷题和背题时间紧促,进而导致了初试成绩不理想。

因此,仅从个人观点出发,我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 如果个人精力充足,备考周期长,可以早点开(8月看看视频课打基础就是不错的选择),一开始主打一个打基础,不必开始刷题和背题,主要掌握重要考点概念和做课后习题培养题感。
  • 如果时间紧促,可以二倍速看重要的马原和毛概与中特部分,其他部分放过,赶紧开始小程序刷题。
  • 12月份肖8出来一定要反复多遍刷,不要刷一遍就扔了,不总结知识点和错题等于白刷
  • 12月中后期肖4出来就要第一时间开始背题,否则将面临背不完大题,考场也编不出来的尴尬(肖老押题yyds)

英语(87分)                                                                         考试年3月——考试前一天

笔者英语考的还算可以,尤其是阅读部分,仅扣了3分(2道完型1道英语阅读),笔者将详细介绍一下我的英语备考经验。(笔者英语很菜,四级495,六级当时仅429)

【用过的资料和重要星级(个人观点)】 不背单词 (初期,避免枯燥 ) 墨墨背单词 (中后期,效率大大提升 *) 扇贝单词英语版 (尤其是阅读板块 *) 历年真题 (核心 )

我的方法简单暴力见效快:

3月到4月

完成至少两轮的英语单词背诵(不要求全背过,但要都有印象)

5月开始-9月

每天一篇阅读或一篇完型+继续背单词(你会发现当过的轮数很多单词自然就记住了,不用苛求一遍就记住,如果忘记了也不怕)

10月-11月中旬

一天做4篇阅读或一个完型+新题型+翻译,并且在吃饭时用扇贝单词英语版软件看考研同源文章,每句话都尝试自己翻译。一直重复,直到考前,这样真题应该过了至少2/3轮,此时笔者看阅读已经如同看中文一般。

11月中旬-考试

一周的2/4/6按照10-11月中旬计划继续,而其他天(1/3/5/7)不断背诵小作文和大作文模板,并不断尝试将其中一些句子换成自己的句子,如此到考试时你就有了自己的英语作文模板,并且已经运用自如。

数学(105分)                                                                        考试年3月——考试前一天

笔者数学可以说是最为失败的案例(最有借鉴价值的一集),投入最多但是收获最少,QAQ

【用过的资料和重要星级(个人观点)】 660题 (*) 880题 (*) 严选题 (*) 1800题 (*) 强化330题 (*) 真题 (核心 ) 张宇四套卷2024 () 张宇八套卷 () 李林6套卷 () 超越5套卷 () 森哥5套卷 () 李林4套卷 (过于简单 *) 李永乐6套卷 (*) 过线急救版3套卷 () 其他... (纯纯模拟哥行为,不建议效仿)

我采取了题海战术,认为主要见多识广,就能刀枪不入(太低估出题老师创新的能力了),殊不知唯有理解深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反观我的室友,刷题没我多,用比我少的多的时间,拿下140高分。造成这种结果我反思原因如下:

  • 过分看重刷题量,忽略刷题质量和错误总结
  • 思考不够深刻,很多时候仅仅是形成了惯性思维(简直是背过了题目而不自知)
  • 自己会的3道很简单的选填(15分)出错,可能是不好的草稿纸演算习惯和喜欢心算跳步,导致计算出错
  • 选填有两道难题,暴露了我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
  • 大题结果都对了,但是估计步骤扣分不少,这是我平时不注重解题步骤规范性,答案对就自信给满的后果

408(123分)                                                                         考试年3月——考试前一天

笔者408高于科软均分,虽不如那些130、140的大佬,但仍有部分可以参考的方法和经验

【用过的资料和重要星级(个人观点)】 王道4本参考书 (必备 *) 真题 (核心 ) 竟成模拟三套卷 (*) 王道1000题 (也叫大纲解析和习题 ) 王道模拟题 ()

408复习不要怕忘,备考期间我层发现身边不少人因为408知识学了又忘而感到懊恼,实际上这是正常现象,我们需要理解,其实我们并没有完全忘记,每次学习都是在促进神经形成特定链接,是由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过渡的一个过程,是所谓的“量变到质变”,一旦你能够说出哪本书包含哪些部分,哪些部分包含哪些知识点,你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这时候就要转移重心,开始新一轮的学习,此时的学习不是像之前的几轮那样过一边知识点或是听课,而是深入思考知识点背后的原理,多问自己为什么。下面是笔者的阶段学习计划:

3月-6月初 完成了408前两轮的学习:第一轮听课并做课后习题(不做大题),第二轮不听课只看书,并做第一轮错误的小题和没有做的大题

6月初-9月初 完成了408第三轮的学习:这一轮我的学习速度很慢,主要是思考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做了思维导图,每周都要做两套真题用于检验和查漏补缺。说到思维导图和真题,笔者建议不要直接用别人的思维导图,一定不要手懒,自己做导图的过程可以使你对知识点印象深刻。至于真题,将关注点转移到哪些知识点还不会,而不是自己得了多少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实际上笔者通过观察周围人的真题分数和实际最后考试分数发现,平时408真题由于过拟合训练(王道书都有渗透),普遍分数较高,到了最终考试往往分数和预期差别很大。另外,心理压力会导致你无法像平常那样思考,冷门知识点也会使得准备不够全面的考生失分。

9月-11月: 回顾思维导图,快速回顾知识点,并每周都要抽出两天二刷真题,记录下错题题号

11月中-考试前:将前两轮做的真题的错题汇总,订正并且回顾相关知识点,思维导图在考前一定要过一边,即使是冷门知识点也要看一眼(有奇效)。

考研复试 ——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能走到这一步就已经超越了大部分人,虽然科软是初复试比7:3(其他学校可自行上网搜寻),但因为复试一分等于初试一分,仍然存在很大的逆袭空间(被逆袭也是)。故不可掉以轻心。复试流程参考报考学校官网给出的公告。下面以科软复试公告内容为例(仅参照近几年,如有变动需关注官网通知):

机试(100分)

从历年来看一般是4或5道算法题目,1小时内完成,这样平均下来每道题是20/25分,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由于难度不高,笔者并不推荐初试就准备,即使是算法小白,在初试结束后的几个月每天坚持刷leetcode(一个算法刷题网站),也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英语面(25分)

不必因为自己口语不好而感到紧张,即使是“中式英语”,只要你敢于表达,足够自信和冷静,能够清晰表达观点,都会得到老师积极的回应和肯定。(面试我的科大老师真的超级温柔,我久久不能忘怀,实在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经历)笔者复试备考期间每天都尝试自己用英语表达常见话题(可以围绕自身出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对着镜子来训练,事实表明效果不错。

专业面 (100分)

顾名思义,专业面就是面试专业问题,考察个人的学科能力素养,笔者建议平时可以关注一些科技公众号,实时关注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准备一两个有亮点的项目。备考期间我也会使用初试时做好的导图巩固知识,事实证明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十分有价值。

最后附上一张我的学习统计图,供参考

当时查成绩以为g了,还好复试机试做的还算满意,面试也没有重大失误

                                          

笔者的经验和反思帖子暂时写到这里,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欢迎来评论区提问,也希望其他上岸的朋友如果看到能帮忙回答一下,预祝各位考研顺利上岸!

今天的文章 2024科软上岸经验和反思贴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12-17 23:57
下一篇 2024-12-17 23:51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bian-cheng-ji-chu/8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