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汽的凝结既可产生地表或地物上,也可以发生在空气中。地表或地物上有露、霜和雾凇,空气中有云和雾。
同样是水汽凝结,这些现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今天我们来细说这个问题。
01
凝结/凝华现象的共性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时,在凝结核的帮助下,多余的水汽会凝结成水滴或凝华成冰晶。
凝结或凝华的过程,本质上和降水类似→足够的水汽+降温+凝结核。
按空间分布,分别来看地表和大气中的情况。
02
地面的凝结或凝华现象
① 露和霜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空气层降温。气温下降,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多余的水汽会在地面或地物表面上发生凝结。
在地面或地物上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水由气态变成液态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冰晶,则称为霜。发生凝华现象的温度称为霜点温度。
结露或结霜的关键是降温。所以,多发生于气温较低的晴朗夜晚或清晨,冷空气易集聚的地区。最好还有微风环境,可以通过空气交换保证水汽供应。
对于干旱地区的植被,露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水源。
结霜现象对农作物的影响,要看是否发生了霜冻。霜是一种天气现象,而霜冻属于气象灾害。
霜冻,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里,地面和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受伤或死亡的低温。尤其是早霜冻和晚霜冻,对农作物威胁更大。可以通过熏烟、浇水、覆盖的方式,提高夜间温度,降低霜冻发生概率。
② 雾凇
雾凇,是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他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
根据雾凇形成时的气温和风速,可分为晶状雾凇和粒状雾凇。
粒状雾凇形成于气温-2℃~-7℃和风速较大的环境中,质地紧密,不易脱落。
晶状雾凇形成与气温低于-15℃和微风、无风的环境中,质地松散,易脱落。
雾凇是水汽的凝华现象,但名字和雾凇很像的雨凇却不是。
雨凇,也称冻雨,是雨滴降落到温度低于0℃的地面或地物上冻结而形成。
03
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雾
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现象称为雾。
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有使水汽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以及凝结核。
04
高空的水汽凝结——云
云是大气高层中含有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组成的乳白色悬浮体。
在含有充足水汽和凝结核的条件下,空气垂直上升降温,水汽凝结成云。
当云中的水滴足够大,能克服空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并且在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不被蒸发,便可形成降水。
05
做组题吧~
每年初春的3月下旬至4月初,果树抗寒能力较差,极易发生冻害。为了减轻霜冻对果树的影响,农业上会使用无人机搅动近地层气流,增加下层空气温度。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使用无人机对近地层气流进行干扰前,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采用无人机干扰,进行防冻的最佳时间是
A.18:00—20:00
B.20:00—22:00
C.22:00—24:00
D.4:00—6:00
参考答案
1.D
【解析】无人机通过干扰近地面大气从而达到增温防冻的效果,无人机防冻属于阶段性的,所以防冻的最佳时间一方面要考虑气温,气温低,霜冻影响显著,最需要进行干扰;同时还需要考虑是否存在逆温,所以综合考虑4:00-6:00最容易产生冻害,此时进行干扰效果最好,D正确,ABC错。故选D。
"尾迹云",俗称"飞机拉烟",是飞机飞过极冷、极湿的空气时,发动机尾气与周围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一种特殊云系。据《美国气象学会公报》载文,喷气式飞机在天空中遗留的凝结尾迹聚集成云会影响地面温度。图示意"尾迹云"景观,完成下题。
1. 一般情况下,温带地区"尾迹云"下限高度最低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喷气式飞机在天空中遗留的尾迹凝结聚集成云会:
A. 增强地面辐射
B. 削弱太阳辐射
C. 削弱保温作用
D. 增大昼夜温差
参考答案
1. D
【解析】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根据材料中"尾迹云是飞机飞过极冷、极湿的空气时,发动机尾气与周围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一种特殊云系"可知,冬季气温低,空气达到"极冷"状态要求的下限高度低。故答案为D。
2. B
【解析】喷气式飞机尾气排量大,形成云量大,白天以太阳辐射作用为主,白天云量大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故B正确;太阳辐射被削弱,故A错误;夜晚以大气逆辐射为主,夜晚云量大能增强大气保温作用,故C错误;云层增厚,昼夜温差小,故D错误。故答案为B。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bian-cheng-ri-ji/3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