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数据课程思政案例(大数据课程思政研究)

大数据课程思政案例(大数据课程思政研究)王晨 郑爱龙 以大数据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得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 教育等领域都发生深刻变革 由此 教育数字化逐渐成为教育创新的主要趋势 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培养有理想 敢担当 能吃苦 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使命 需要思政教育主体把握数字技术的赋能契机 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助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强内容资源体系建设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需要先着眼于内容资源体系的创新转变 为高校思政教育精准性与高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 对此



□王晨 郑爱龙

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发生深刻变革。由此,教育数字化逐渐成为教育创新的主要趋势。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使命,需要思政教育主体把握数字技术的赋能契机,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助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强内容资源体系建设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先着眼于内容资源体系的创新转变,为高校思政教育精准性与高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对此,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应尝试构建数字化、共享性、体系化的数据资源库和教学资源体系,依托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存储、转化、收录、整理各类内容资源,将其存于数据资源库中,为后续思政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便利。从“学习强国”App、慕课App、“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渠道,挖掘有关会议精神、活动动态、典型经验、专题课程、政策文件等内容,将其融入思政教学资源体系中,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内容支持和教学资源。此外,高校与企业合作搭建数字化共享资源平台和资源链接渠道,将各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投放到教育平台中,在提升思政教育内容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同时,为学生自主获取学习资源提供便利。

丰富创新思政教育手段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将数字技术融入思政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丰富创新思政教育手段,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同时,强化价值导向和思想教化功能,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去中心”“分众式”的新思维和新理念逐渐渗透于广大青年学子的头脑中。思政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实施案例教学、体验教学、合作教学、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认知和理论认同。同时,引入在线教育平台,开展直播教学、在线授课、互动答疑、在线测评,以更加具有灵活性、交互性、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促进理论传递和价值导向,推动传统课堂教学向智慧教学转变;引入智慧学情分析系统,以“一档一策”的方式全面收集与精准分析学生的动态学习数据,将学生的主体需求、接受偏好和学习状况等纳入教学内容的设计编排中,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帮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此外,在日常思政教学中,注重依托“两微一端”等平台分享教学成果、宣传教育内容、开展主题教育等,帮助学生潜移默化中自觉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提升思政教师数字素养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积极培育思政教育主体素养。主体素养是影响赋能实效和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高校应注重培养思政教育主体素养,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基础扎实、技能卓越、素养优良的现代化思政教师队伍。

端正价值认知,正确认识数字素养。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为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监督评价体系,强化思政教师对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认知。组织召开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的专题研讨会、座谈会和理论学习会议等,帮助思政教师掌握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促使思政教师逐步认识到自身素养水平与现代化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强化理论学习,培育数字素养。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要肩负起党管人才的职责,结合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方法和任务,结合现有师资储备情况和队伍素养情况,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依托知识讲座、学习培训、学历进修、结对帮扶、理论考核、线上名师指导等,对思政教师开展职前、职中、职后的常态化、进阶式培训,切实提升思政教师的数字化素养、丰富思政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强化业务能力,注重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对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行针对性培训,开展结对帮扶、教学督导、技能竞赛、实践研学、教学观摩“听说课”比赛等活动,帮助教师主动进行自我问题检视和自我提升。同时,思政教师要主动提升数字思政教学素养,利用闲暇时间强化理论学习和技能精进,不断增强适应数字化教学的能力和素养。

本文系滁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方略研究——基于文化自信自强视阙”(2023sz06)。

(作者王晨系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郑爱龙系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5-03-10 20:46
下一篇 2025-01-26 12:40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bian-cheng-ri-ji/3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