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net18网络结构(resnet18网络结构介绍)

resnet18网络结构(resnet18网络结构介绍)残差块 nbsp 让我们聚焦于神经网络局部 如图左侧所示 假设我们的原始输入为 x 而希望学出的理想映射为 f x 作为上方激活函数的输入 左图虚线框中的部分需要直接拟合出该映射 f x 而右图虚线框中的部分则需要拟合出残差映射 f x x 残差映射在现实中往往更容易优化 以本节开头提到的恒等映射作为我们希望学出的理想映射 f x



残差块:
 

让我们聚焦于神经网络局部:如图左侧所示,假设我们的原始输入为x,而希望学出的理想映射为f(x)(作为上方激活函数的输入)。左图虚线框中的部分需要直接拟合出该映射f(x),而右图虚线框中的部分则需要拟合出残差映射f(x)−x。 残差映射在现实中往往更容易优化。 以本节开头提到的恒等映射作为我们希望学出的理想映射f(x),我们只需将右图虚线框内上方的加权运算(如仿射)的权重和偏置参数设成0,那么f(x)即为恒等映射。 实际中,当理想映射f(x)极接近于恒等映射时,残差映射也易于捕捉恒等映射的细微波动。右图是ResNet的基础架构–残差块(residual block)。 在残差块中,输入可通过跨层数据线路更快地向前传播

ResNet沿用了VGG完整的3×3卷积层设计。 残差块里首先有2个有相同输出通道数的3×3卷积层。 每个卷积层后接一个批量规范化层和ReLU激活函数。 然后我们通过跨层数据通路,跳过这2个卷积运算,将输入直接加在最后的ReLU激活函数前。 这样的设计要求2个卷积层的输出与输入形状一样,从而使它们可以相加。 如果想改变通道数,就需要引入一个额外的1×1卷积层来将输入变换成需要的形状后再做相加运算。 残差块的实现如下

Pytorch代码

 
 

验证:1.输入和输出形状一致的情况

 

结果:

torch.Size([4, 3, 6, 6])

验证:2.增加输出通道数的同时,减半输出的高和宽

 
 

结果:

torch.Size([4, 6, 3, 3])

18主要指的是带有权重的,包括卷积层和全连接层,不包括池化层和BN层。(BN层是有参数的)

ResNet的前两层跟之前介绍的GoogLeNet中的一样: 在输出通道数为64、步幅为2的7×7卷积层后,接步幅为2的3×33×3的最大汇聚层。 不同之处在于ResNet每个卷积层后增加了批量规范化层。

 ResNet则使用4个由残差块组成的模块,每个模块使用若干个同样输出通道数的残差块。 第一个模块的通道数同输入通道数一致。 由于之前已经使用了步幅为2的最大汇聚层,所以无须减小高和宽。 之后的每个模块在第一个残差块里将上一个模块的通道数翻倍,并将高和宽减半。

(注意每个残差块的使用,第一次是通道数的变化,所以加入一层卷积层,第二次通道数不变化,所以不要用到卷积层,直接将输入加到输出)

接着在ResNet加入所有残差块,这里每个模块使用2个残差块

 

 Pytorch代码实现:

 

验证代码:

 

结果:

Sequential output shape:     torch.Size([1, 64, 56, 56])
Sequential output shape:     torch.Size([1, 64, 56, 56])
Sequential output shape:     torch.Size([1, 128, 28, 28])
Sequential output shape:     torch.Size([1, 256, 14, 14])
Sequential output shape:     torch.Size([1, 512, 7, 7])
AdaptiveAvgPool2d output shape:      torch.Size([1, 512, 1, 1])
Flatten output shape:        torch.Size([1, 512])
Linear output shape:         torch.Size([1, 10])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5-02-07 19:17
下一篇 2025-02-13 13:57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bian-cheng-ri-ji/4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