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很久以前的草稿整理一下搬到博客上
1.动力学模型
如图1所示,单级倒立摆由系统由水平导轨,平移支座和摆杆构成。平移支座与摆杆无阻尼铰接(摆杆可自由摆动)。平移支座可以在导轨上受控平移。摆杆的质量是,质心到铰链轴心的距离是,过质心的轴方向的转动惯量是
根据拉格朗日力学对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首先,根据系统的自由度确定描述系统运动的广义坐标。系统的自由度是2。因此,广义坐标可以取平移支座的水平位移和摆杆的摆角θ。 系统拉格朗日方程(以下不再带角标)为
(1)
其中,是拉格朗日函数。是平移支座的驱动力。
动能:
(2)
(3)
重力势能:
(4)
这里研究位移控制,即输入量是位移,而不是驱动力矩。因此,只对方程组(1)中的第二个展开。得到动力学方程
(5)
动力学模型(被控系统)Simulink框图见图2,初始摆角是。控制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支座的初始位移是0.1m 。
2.控制器设计
2.1 摆杆倒立控制
倒立摆控制的首要任务是摆杆的稳定倒立。方程(5)是个非线性微分方程,为了能用线性系统理论对它进行分析,需要先进行线性化。从方程(5)的形式可以看出,使用反馈线性化方法比较合适。令
(6)
于是得到线性的动力学方程
(7)
摆杆的相对竖直位置的偏差, 于是有状态方程
(8)
引入状态反馈
(9)
得到
(10)
当方程(10)中和都大于零时状态向量即可收敛,例如k1=2,k2=3,仿真结果见4。
2.2 支撑点位置控制
从图4可见,当摆杆倒立稳定后,平移支座的水平位移一直在以恒定速率朝一个方向变化。这显然没有达到控制要求。因此,在系统的状态变量中再添加上平移支座的位移和速率。将摆杆角度偏差 代入方程(5),再在处线性化
(11)
于是有状态方程
(12)
系统完全可控,可以任意配置极点,取状态反馈
(13)
将极点配置在[-3 -2 -9 -6]处,解得K=[212 68 50 47 ]。MATLAB求解代码见附录,输出结果见图5。
4.串级PD控制
PD参数整定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控制的首要任务,优先确定与之相关的参数。在这里首要任务是摆杆的稳定倒立,因此先对把杆角度偏差的PD响应参数Kp和Kd进行整定。在整定这两个参数时,在摆杆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取较大的Kp和Kd。摆杆倒立的PD参数整定好后,再进行平移支座的位移稳定PD参数整定。在这里根据控制任务的重要性,摆杆倒立稳定控制优先于平移支座的位移稳定控制。虽然支座位移是控制输入,但是根据任务优先顺序,支座平移稳定只属于间接的控制任务。由于支座位移稳定属于间接任务,于是在位移控制中:欲使支座往右移,得先使摆杆向右倾,支座就得先向左加速。这就是位移控制的参数正负号的确定思路。由于在摆杆角度偏差较大时,角度偏差PD反馈主导控制器输出;角度偏差较小时,支座水平位移PD反馈起才起作用。因此其增益参数Kp和Kd的值应比角度偏差反馈的PD参数小得多。位移PD反馈的增益参数整定顺序是先Kd后Kp,且Kd要大于Kp。这与偏角反馈的正好相反,例如[120 70 30 40],输出结果见图6。
5.总结
在以上的分析中,状态反馈的和串级PD控制的本质是等效的,都是根据四个被测变量做反馈控制。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需要提前知道动力学模型的参数,而串级PD反馈是通过实验来整定增益参数的。根据图5和图6的曲线来看,使用极点配置状态反馈的曲线比串级PD控制的更加光滑。这有利于防止电机损坏,所以在实践中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各取所长。
附录:
syms theta a g
a=1;g=9.8; %a=ml^2+Iz
A=[0 1 0 0;0 0 0 0;0 0 0 1;0 0 g/a 0]; %状态矩阵
b=[0;1;0;-1/a]; %输出矩阵
Q=[b A*b A*A*b A*A*A*b]; %能控性判别矩阵
s=[-3-0i -2+0i -9-0i -6+0i]; %期望极点
S=diag(s);
Ke=poly(S); %期望特征多项式
Ka=poly(double(subs(A))); %被控对象特征多项式
K_=[Ka(5)-Ke(5) Ka(4)-Ke(4) Ka(3)-Ke(3) Ka(2)-Ke(2)];
Tc=[A*A*A*b A*A*b A*b b]*[Ka(1) 0 0 0;Ka(2) Ka(1) 0 0;Ka(3) Ka(2) Ka(1) 0;Ka(4) Ka(3) Ka(2) Ka(1)];
K=double(subs(K_/Tc))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3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