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内容为一下博文整理而来
https://blog.csdn.net/iterate7/article/details/75443504
https://blog.csdn.net/zhaomengszu/article/details/81537197
什么是范数
范数是具有“长度”概念的函数。在向量空间内,为所有的向量的赋予非零的增长度或者大小。不同的范数,所求的向量的长度或者大小是不同的。例如,2维空间中,向量(3,4)的长度是5,那么5就是这个向量的一个范数的值,更确切的说,是欧式范数或者L2范数的值。
要更好地理解范数,就要从函数、几何、与矩阵的角度去理解。函数与几何图形往往有对应关系,在三维以下的空间内,函数是几何图像的数学概括,而几何图像是函数的高度形象化,如 f ( x ) = x f(x) = x f(x)=x就是一条直线。但当函数与几何超出三维空间时,人就难以获得较好的想象,于是就有了映射的概念,映射表达的就是一个集合通过某种关系转为另一个集合。通常数学书是先说映射,然后再讨论函数,这是因为函数是映射的一个特例。为了更好地在数学上表达这种映射关系,(这里特指线性关系)于是就引进了矩阵。这里的矩阵就是表征上述空间映射的线性关系。矩阵就是某种关系的集中表达
。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集合(向量),通过一种映射关系(矩阵),得到另一个集合(向量)。那么向量的范数就是表示这个原有集合的大小,比如维度。而矩阵的范数,就是表示这个变化过程的大小的一个度量。范数就是度量向量的变化程度
,那么具体的几几范数,其不过是定义不同。
而具体的用法,在计算机领域,用的比较多的就是迭代过程中收敛性质的判断
,如果理解上述的意义,在计算机领域,一般迭代前后步骤的差值的范数表示其大小,常用的是二范数,差值越小表示越逼近实际值,可以认为达到要求的精度,收敛。
对于p-范数,如果 x = [ x 1 , x 2 , . . . , x n ] x = [x_1,x_2,…,x_n] x=[x1,x2,...,xn],那么向量 x x x的p-范数就是:
∣ ∣ X ∣ ∣ p = ( ∣ x 1 ∣ p + ∣ x 2 ∣ p + . . . . + ∣ x n ∣ p ) 1 p ||X||_p=(|x_1|^p + |x_2|^p + ….+|x_n|^p)^{\frac{1}{p}} ∣∣X∣∣p=(∣x1∣p+∣x2∣p+....+∣xn∣p)p1
在应用中,用的最多的还是L1,L2范数。
L1范数,为绝对值之和: ∣ ∣ X ∣ ∣ 1 = ( ∣ x 1 ∣ + ∣ x 2 ∣ + . . . + ∣ x n ∣ ) ||X||_1 = (|x_1| + |x_2| + … + |x_n|) ∣∣X∣∣1=(∣x1∣+∣x2∣+...+∣xn∣)
L2范数,即欧式距离: ∣ ∣ X ∣ ∣ 2 = ( ∣ x 1 ∣ 2 + ∣ x 2 ∣ 2 + . . . + ∣ x n ∣ 2 ) 1 2 ||X||_2 = (|x_1|^2 + |x_2|^2 + … + |x_n|^2)^{\frac12} ∣∣X∣∣2=(∣x1∣2+∣x2∣2+...+∣xn∣2)21
L0范数:指向量中非0元素的个数。无穷范数:指向量中元素绝对值中的最大值。
机器学习中的L1/L2:
机器学习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损失函数后面会添加一个额外项,常用的额外项一般有两种, l 1 − n o r m l_1-norm l1−norm和 l 2 − n o r m l_2-norm l2−norm,即L1正则化和L2正则化,或者L1、L2范数。
L1、L2正则化可以看做是损失函数的惩罚项
。所谓惩罚,是指对损失函数中的某些参数做一些限制
。对于线性回归模型,使用L1正则化的模型叫做Lasso回归,使用L2正则化的模型叫做Ridge回归。
L2正则的优化目标公式:
O b j ( w ) = L o s s ( w ) + 1 2 λ ∑ i w i 2 Obj(w) = Loss(w) + \frac12\lambda\sum_iw_i^2 Obj(w)=Loss(w)+21λi∑wi2
L1正则的优化目标公式:
O b j ( w ) = L o s s ( w ) + λ ∑ i ∣ w i ∣ Obj(w) = Loss(w) + \lambda \sum_i |w_i| Obj(w)=Loss(w)+λi∑∣wi∣
也有以下的形式:
L1正则化和L2正则化的作用
:
- L1正则可以产生稀疏权值矩阵,即产生一个
稀疏
模型,可以用于特征选择 - L2正则可以防止模型
过拟合
(overfitting),一定程度上,L1也可以防止过拟合
L1和L2,一个是让绝对值最小,一个让平方最小,有什么差别?
下降速度
:L1和L2都是规则化的方式,我们将权值参数以L1或者L2的方式放到代价函数中,然后模型就会尝试去最小化这些权值参数。而这个最小化就像一个下坡的过程,L1和L2的差别就在于这个“坡”不同,如下图,L1就是按绝对值函数的“坡”下降的,而L2是按二次函数的“坡”下降,所以在0附近根据其梯度,L1的下降速度比L2的下降速度要快。
接下来看看这个经典的图:
这张图展示了损失函数和正则函数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假设损失函数的主体是一个凸函数
,它的等高线均匀地向外扩散。在正方形L1的正则约束下,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更容易出现在坐标轴上,这样的参数在有些坐标轴上为0,因此最优参数也就具有稀疏性
。而圆形的L2正则就不太容易达到这个效果,从图上看最优参数不会落在坐标轴上,因此它也不容易获得稀疏性。所以:针对L1正则优化可以达到参数稀疏化的效果。
但是,以上的例子为凸函数,非凸函数比较复杂,优化曲面上分布着许多局部最优解,即使模型有在L1正则的约束,参数的优化结果还是有可能不落在坐标轴上,所以自然有可能得不到稀疏的效果。
上面提到L1正则化有助于生成一个稀疏权值矩阵,进而可以用于特征选择,那么为什么需要生成一个稀疏权值矩阵
呢?
- 首先,什么是稀疏矩阵:稀疏矩阵指的是很多元素为0,只有少数元素是非0值的矩阵,即得到的模型的大部分系数都是0。
- 通常机器学习中特征数量很多,例如文本处理时,如果将一个词组(term)作为一个特征,那么特征数量会达到上万个(bigram)。在预测或分类时,那么多特征显然难以选择,但是如果带入这些特征得到的模型是一个稀疏模型,表示只有少数特征对这个模型有贡献,绝大部分特征是没有贡献的,或者贡献微小(因为它们前面的系数是0或者是很小的值,即使去掉对模型也没有什么影响),此时我们就可以只关注系数是非0值的特征。这就是系数模型与特征选择的关系。
参数稀疏能带来什么好处,再从参数存储和模型计算两个方面考虑:
- 参数稀疏化后模型需要存储的参数变少了,因此如果稀疏性足够强,采用稀疏矩阵的方式存储,模型需要的空间会变小
- 如果用cpu进行运算,由于有大量的参数不需要计算,利用一些稀疏矩阵的计算方式,模型的计算会更快。如果采用GPU计算,稀疏性并不能减少模型计算的时间
为什么L1正则化可以产生稀疏模型(L1是怎么让系数等于0的),以及为什么L2正则化可以防止过拟合?
- 假设有如下带L1正则化的损失函数:
其中 J 0 J_0 J0是原始的损失函数,后面的为L1正则化项, α \alpha α是正则化系数。注意到,L1正则化是权值的绝对值之和, J J J是带有绝对值符号的函数,因此 J J J是不完全可微的。机器学习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一些方法(例如梯度下降)求出损失函数的最小值。当我们在原始损失函数 J 0 J_0 J0后添加L1正则化项时,相当于对 J 0 J_0 J0做了一个约束。令 L = α ∑ w ∣ W ∣ L = \alpha \sum_w |W| L=α∑w∣W∣,则 J = J 0 + L J = J_0 + L J=J0+L,此时我们的任务变成在 L L L约束下求出 J 0 J_0 J0取最小值的解。考虑二维的情况,即只有两个权值 w 1 w^1 w1和 w 2 w^2 w2,此时 L = ∣ w 1 ∣ + ∣ w 2 ∣ L = |w^1| + |w^2| L=∣w1∣+∣w2∣对于梯度下降法,求解 J 0 J_0 J0的过程可以画出等值线,同时L1正则化的函数 L L L也可以在 w 1 w 2 w^1 w^2 w1w2的二维平面上画出来。如下:
上面等值线是 J 0 J_0 J0的等值线,黑色方形是L函数的图形。在图中,当 J 0 J_0 J0等值线与L图形首次相交的地方就是最优解。注意到这个定点的值是(w1,w2)=(0,w)(w1,w2)=(0,w)。可以直观想象,因为L函数有很多突出的角(二维情况下四个,多维情况下更多), J 0 J_0 J0与这些角接触的几率会远大于与L其它部位接触的几率,而在这些角上,会有很多权值为0,这就是为什么L1正则化可以产生稀疏模型,进而可以用于特征选择。
而正则化前面的系数 α \alpha α,可以控制L图形的大小。 α \alpha α越小,L的图形越大(上图中的黑色方框), α \alpha α越大,L的图形就越小,可以小到黑色方框只超出原点范围一点点,这就是最优点的值(w1,w2)=(0,w),其中的w可以取很小的值。
- 类似,假设有如下带L2正则化的损失函数:
同样可以画出它们在二维平面的图形,如下:
二维平面下L2正则化的函数图形是个圆,与方形相比,被磨去了棱角。因此 J 0 J_0 J0与 L L L相交时使得 w 1 w^1 w1或者 w 2 w^2 w2等于0的机率小了许多,这就是为什么L2正则化不具有稀疏性的原因。
拟合过程中,通常都倾向于让权值尽可能小,最后构造一个所有参数都比较小的模型。因为一般认为参数值小的模型比较简单,能适应不同的数据集,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拟合现象。可以设想一下,对于一个线性回归方程,若参数很大,那么只要数据偏移一点点,就会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如果参数足够小,数据偏移得多一点也不会对结果造成什么影响,即抗扰动能力强
。
那么为什么L2正则化可以获得值很小的参数?
以线性回归中的梯度下降法为例。假设要求的参数为 θ \theta θ, h θ ( x ) h_{\theta}(x) hθ(x)是我们的假设函数,那么线性回归的代价函数如下:
那么在梯度下降法中,最终用于迭代计算参数 θ \theta θ的迭代式为:
其中 α \alpha α为学习率。上式是没有添加L2正则化项的迭代公式,如果在原始代价函数之后添加L2正则化,则迭代公式会变成下面的样子:
其中 λ \lambda λ就是正则化参数。从上式可以看到,与未添加L2正则化的迭代公式相比,每一次迭代, θ j \theta_j θj都要先乘以一个小于1的因子,从而使得 θ j \theta_j θj不断减小,因此总的来看, θ \theta θ是不断减小的。
之前有提到,L1正则化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防止过拟合。当L1的正则化系数很小时,得到的最优解会很小,可以达到和L2正则化类似的效果。
正则化参数的选择
通常越大的 λ \lambda λ可以让代价函数在参数为0时取得最小值。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个例子来自Quora上的问答。
假设有如下带L1正则化项的代价函数:
其中 x x x是要估计的参数,相当于上文中提到的 w w w以及 θ \theta θ。注意到L1正则化在某些位置是不可导的,当 λ \lambda λ足够大时可以使得 F ( x ) F(x) F(x)在 x = 0 x=0 x=0时取得最小值。
分别取 λ = 0.5 \lambda=0.5 λ=0.5和 λ = 2 \lambda=2 λ=2,可以看到越大的 λ \lambda λ越容易使F(x)在x=0时取得最小值。
L2正则化参数,从公式5可以看到, λ \lambda λ越大, θ j \theta_j θj衰减地越快。另一个理解可以参考之前的图, λ \lambda λ越大,L2的半径越小,最后求得代价函数最值时各参数也会变得很小。
今天的文章L1/L2范数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5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