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生信初学者在学习完R语言后,整理的知识点及学习方法与个人观点,方便需要的同志学习,使用生信或其他医学相关专业,欢迎各位大佬进行指点批评,有错误或者有不同观点可在评论区留言。 更新时间2023年3月21号
声明:本文仅为学习笔记,和实例记录,可供参考。
本文知乎地址:R语言基础入门(学习笔记通俗易懂版)
建议使用CSDN,因为代码有高亮
软件工具:R
与Rstudio
,先安装R
再安装Rstudio
。软件工具不过多介绍,安装方法可以参考在CSDN上各大佬的方法。本文代码为Rstudio中R软件框中的(Rstudio左下角框的,如下图),代码与结果
便于直观展示。(建议使用电脑浏览本文代码,因为部分代码好长)
R语言预备知识
获取工作目录
使用getwd()
函数获取当前工作目录,作用是查看当前工作目录在哪一个具体位置,C盘或者是其他,第一次使用可能会出现警告,但是也可以看到工作目录,你可以在运行一次代码,如下:
> getwd()
[1] "C:/Users/橙/Documents"
Warning message:
In normalizePath(path.expand(path), winslash, mustWork) :
path[1]="C:/Users/?/Documents": 文件名、目录名或卷标语法不正确。
> getwd()
[1] "C:/Users/橙/Documents"
设置工作目录
使用setwd()
函数更改当前目录,把工作目录更改到你存放你需要使用的数据包的那个位置,更便于直接重工作目录中读取,否者需要使用全路径。在使用函数是需要几点注意,请看以下代码:
> setwd("F:\R.cx")#工作目录的地址需要用双引号括起来,注意斜杠,这种单斜杠会报错
Error: '\R' is an unrecognized escape in character string starting ""F:\R"
> setwd("F:/R.cx")#这种单斜杠可以,能运行
> setwd("F://R.cx")#这行与下一行的双斜杠都行
> setwd("F:\\R.cx")
>
注释
R语言的注释使用#
号,写代码一定要常写注释,不然时间久了会忘记某代码的作用,便于后续操作。在Rstudio
中可以使用Ctrl
+shift
+C
经行多行注释。
变量名的命名
与其他语言的变量名命名差不多,主要要注意:数字不能开头;%
号是非法字符,不可以用来命名;.
号后面不可以跟数字;不可以下划线开头。变量名可以为与你操作相关的名字命名,如我要对一行身高的数据求均值:
higth<-c(175,169,179,175,180,183)
higth_mean<-mean(higth)#对身高求均值
赋值
R语言的赋值方式与其他语言有点区别,有三种,分别是左箭头<-
(<
键+-
键(等号左边的那个,不要按Shift
)),等号=
,右箭头->
,如:
> a<-2
> b=3
> c->4 #注意右箭头使用方法,被赋值的应该在右边,简单点说,就是某某赋值给谁,箭头就指向谁
Error in 4 <- c : invalid (do_set) left-hand side to assignment
> 4->c
> a #键盘敲出变量名,回车后就会显示结果
[1] 2
> b
[1] 3
> c
[1] 4
>
变量的显示
1.命令行直接输入变量名
2.利用print()
函数,如下
> a<-2
> a #命令行直接输入变量名
[1] 2
> print(a) #利用print()函数
[1] 2
查看与清除变量
查看变量:ls()
清除指定变量:rm()
清除所有变量:rm(list=ls()) 如下:
> ls() #查看变量,这个函数是查看所有已定义的变量,输出所有变量名
[1] "a" "b" "c"
> rm(a) #清除变量a
> rm(list=ls()) #清除所有变量
函数帮助文档查询
当遇到一个函数不会用时,可以使用帮助文档查询,结果会在Rstudio
的右下角框里显示,方法有三种:
1.?
+要查询的函数
2.使用help()
函数查询
3.使用example()
函数查询
我以求和函数sum()
为例:
> ?sum
> help(sum)
> example(sum)
函数
R
中含有大量的函数,比如求和函数sum()
,求均值mean()
等直接可以拿来使用的函数,但是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需求不同需要自己写函数,就是自定义函数,类似于C
或C++
中的自定义函数,我们来看一下R中如何自定义函数,请看如下代码:
> #函数名<-function(){·······}
> f<-function(a,b) #写一个求和函数,function()是固定格式
+ {
+ k<-a+b
+ return(k) #返回结果为k,如果没有设置返回值,则函数会返回最后一行执行的结果
+ }
> f(3,4) #使用函数名加一个括号调用函数
[1] 7
注:函数可以套函数使用
输出函数
print()函数,输出,与C语言中的printf()
函数作用一样
> print(5)
[1] 5
安装R包
安装R包需要使用install.packages()
或者BiocManager::install()
函数安装,library()
函数调用,以安装openxlsx
为例,如下:
#安装R包代码如下
install.packages(“openxlsx”)
#或BiocManager::install(“openxlsx”)
library(openxlsx)
文件的读取
有多个函数可以读取文件,一下介绍几种常用的
scan()
函数
scan(file = “”, what = double(), nmax = -1, n = -1, sep = “ ”),file=" " 的双引号里写文件地址,what写读入的数据类型,如果文件有好几种类型,可以啥也不写(what=" "),sep表示文件中数据的分隔符。举例如下
> #我桌面上有一个txt文件,数字、字符都有,元素间隔为空格
> scan(file="C://Users//橙//Desktop//juli.txt",what=" ",sep=" ")
Read 6 items
[1] "1" "2" "2" "3" "你干嘛"
[6] "!哎呦~"
readline()
函数
从键盘中读入一行数据,举例如下:
> duru2<-readline()
Hello Worl
> duru2
[1] "Hello Worl"
> duru3<-readline("请输入:") #请输入是提示语,可以自定义
请输入:"喝,为什么不喝,他奈奈滴"
> duru3
[1] "\"喝,为什么不喝,他奈奈滴\""
readLines()
函数
可以一次性读取整个文件,可以限制读取的行数,举例如下:
> #返回结果会出现警告,原因是读取的文件每一行后(包括最后一行)必须包括换行符,我这个文件无
> readLines("C://Users//橙//Desktop//juli.txt")
[1] "1 2 2 3 你干嘛 !哎呦~" "我滴任务完成啦!"
[3] "你坤哥厉不厉害!"
Warning message:
In readLines("C://Users//橙//Desktop//juli.txt") :
incomplete final line found on 'C://Users//橙//Desktop//juli.txt'
> #n=2表示读取前两行,因为第二行有换行符,所以不会出警告
> readLines("C://Users//橙//Desktop//juli.txt",n=2)
[1] "1 2 2 3 你干嘛 !哎呦~" "我滴任务完成啦!"
read.table()
函数
这个函数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来讲,十分重要,主要用于读取矩阵数据框文件(可以读取.xlsx格式文件),
read.table(file, header = FALSE, sep = “”, quote = “”'",dec = “.”, numerals = c(“allow.loss”, “warn.loss”, “no.loss”),row.names, col.names, as.is = !stringsAsFactors,na.strings = “NA”, colClasses = NA, nrows = -1,skip = 0, check.names = TRUE, fill = !blank.lines.skip,strip.white = FALSE, blank.lines.skip = TRUE,comment.char = “#”,allowEscapes = FALSE, flush = FALSE,stringsAsFactors = FALSE,fileEncoding = “”, encoding = “unknown”, text, skipNul = FALSE)
file | 文件名(包在" "内,或使用一个字符型变量),可能需要全部路径(注意即使是在Windows下,符号\也不允许包含在内,必须使用/替换),或者一个URL链接(http://···)(用UPL对文件远程访问) |
---|---|
header | 一个逻辑值(FALSE,TRUE),用来反映这个文件的第一行是否包含变量名 |
sep | 文件中的字段分离符,例如对用制表符的文件使用sep=“\t” |
quote | 指定用于包围字符型数据的字符 |
dec | 用来表示小数点的字符 |
row.names | 保存着行名的向量,或文件中的一个变量的序号或名字,缺省时行号取为1,2,3···· |
col.names | 指定列名的字符型的向量(缺省值是:v1,v2,v3····) |
as.is | 控制字符型向量是否转化为因子型变量(如果值为FALSE),或者仍将其保留为字符型(TRUE)。as.is可以是逻辑值,数值型或者字符型向量,用来判断变量是否保留为字符 |
na.strings | 代表缺失数据的值(转化为NA) |
colClasses | 指定各列的数据类型的一个字符型向量 |
nrows | 可以读取的最大行数(忽略负值) |
skip | 在读取行数据前跳过的行数 |
check.names | 如果为TRUE,则检查变量名是否在R中有效 |
fill | 如果为TRUE,且非所有的行中变量数目相同,则用空白补齐 |
··· | ··· |
read.xlsx()
函数
读入.xlsx
文件,使用该函数需要安装"openxlsx包
"。
文件的输出
- write.table()函数,参数与
read.table()
对应,
> write("Hello,wrold","C://Users//橙//Desktop//juli.txt")
- cat()函数,举例如下:
> cat("hello wrold",file="C://Users//橙//Desktop//juli.txt",append=T)#追加写入,(里面有内容)
> cat("hello wrold",file="C://Users//橙//Desktop//juli1.txt") #覆盖写入,里面的内容被覆盖了
软件的退出与保存
1.可以直接输入q()
函数;也可以右上角直接叉掉,后根据提示操作
2.当写完一个文件时,可以点击保存按钮,根据提示选择保存位置,文件后缀有多种,看你保存哪种文件,有.R
、.Rdata
等后缀,.R
一般是保存代码的,.Rdata
是保存处理后的数据的。
保存数据
可以使用**save()**函数,可以保存多种格式的文件
> save(b,file="xxx.Rdata") #保存b,文件是xxx,格式为.Rdata
> save(b,c,file="xxx.Rdata") #保存b,c,文件是xxx,格式为.Rdata
> save.image("xxx.Rdata") #保存所有(你定义的所有变量及数据),文件是xxx,格式为.Rdata
R语言语法
向量
向量(vector)是R语言的最基本的数据类型、R语言的核心、R语言中的战斗机 ,向量是用于存储数值型、字符型或逻辑型数据的一维结构。
向量的创建
1.可以使用c()
创建一个向量,如:
> a<-c(1,2,3,4,5) #存储的数据是数值型,直接用逗号隔开
> a<-c(1:5) #与第一行代码意思是一样的,因为是连续的,所以用1:5表示1到5的五个数
> b<-c("R","Rstudio") #储存的是字符型数据,字符型的数据要加双引号
> c<-c(TRUE,FALSE,T,F) #储存的数据是逻辑型的,TRUE与T是一样的,T是TRUE的简写,F是FALSE的简写
2.可以用vector()
函数建立一个空向量,如:
> d<-vector(length=10) #建立了一个名字为d的空向量,长度为10
> d #我们看一下d里的内容,发现全部为FALSE,可以理解为空向量里值都为FALSE
[1]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9] FALSE FALSE
向量的索引(向量元素的提取、删除、添加)
我们有一个向量后,我想知道里面第几个第几个的内容,我们可以使用中括号[]
进行索引。如:
> a<-c(1,2,3,4,5) #我这里有一个向量a
> a[2] #我查看a中第2个元素,返回结果为2
[1] 2
> a[4] #我查看a中第4个元素,返回结果是4
[1] 4
> a[c(1,3)] #我查看a中第1和第3个元素,可以使用向量的方式一次查看多个
[1] 1 3
> c<-c(TRUE,FALSE,T,F,F) #当然还有骚操作,这里有一个逻辑型向量c,我们试试用a索引它
> a[c] #结果可以看到,返回的是TRUE对应位置的元素,这个操作我不知道教材上有没有,这是我意外摸索出来的
[1] 1 3
以上讲的是查看某元素,在实际中会遇到更改或删除某些元素
1.向量中元素的更改,直接进行索引赋值,如下
> a<-c(1,2,3,4,5) #这里有一个向量a,没错又是它,它又来了,这个阿婆主真没技术含量(叹气)
> a[2]<-4 #a中第二个元素改为4
> a #看一下a中的元素,唉~~,没错它变了(窃喜)
[1] 1 4 3 4 5
> a[c(1,5)]<-7 #我把a中的第1和第5改为7
> a #再次看一下
[1] 7 4 3 4 7
2.向量中元素的删除
上面讲到索引是用[]
,里面写上元素位置,位置是数字,正的!!!那么是负的会怎样呢???嗯!没错,负数
索引是查看删除那个位置后的结果,注意单纯的负索引出来的结果是没有改变原向量的,我们需要重新赋值,给它一个新的变量名(不用新的也行,但会把原来的覆盖掉),废话不多说,直接看如下代码:
> a #没错,又用了上面个那个向量a,up真没创意(梆梆给阿婆主两拳)
[1] 7 4 3 4 7
>
> a[-2] #我负索引以下第2个位置,返回的结果与a的区别是,把第2位删掉了
[1] 7 3 4 7
> a #我们在看一下a,返回结果尽然没有把第2为删掉,那怎么办??那就给他一个新的名字吧!
[1] 7 4 3 4 7
>
> e<-a[-2] #既然a[-2]返回的结果是我需要的,那么直接给他一个新名字吧,让一个东西去接收它
> e #上面我们用了e去接受我们需要的,我们看一下是否赋值到了,运行这行代码后发现结果是我想要的
[1] 7 3 4 7
>
> a<-a[-2] #为啥要重新弄个新的变量名呢?用a不可以吗?肯定可以呀!俺敲着这行代码试一下(自信)
> a #查看一下a,对的是我想要的(满意)······(十分钟后)我原本的a呢?啊~~,救命,被我覆盖掉了(螺旋升天)
[1] 7 3 4 7 #所以不要轻易覆盖掉原来的变量,万一后面要用到呢?
>
> #升级以下,看看能不能用向量一次性多删几个
> a<-c(1,2,3,4,5) #这里我又用了原向量a,上面的向量a太短了
> f1<-a[c(-1,-3)]
> f1 #结果是可以的
[1] 2 4 5
> f2<-a[-c(1,3)] #上面f1是把负号放在向量里面,放外面其实也是可以的耶!
> f2
[1] 2 4 5
>
> #突发奇想,如果a[],中括号里面的向量里面与外面都有负号呢?试一试!
> f3<-a[-c(-1,-3)]
> f3 #f3的结果显示第1位与第3位的元素,嗯~~,那就可以理解为负负得正,直接把a中的第1和3位赋值给f3
[1] 1 3
> f4<-a[-c(-1,3)] #脑子抽风了,这种行不行呢?哈!!!!它报错,对的报错了,那就不可以咯!
Error in a[-c(-1, 3)] : only 0's may be mixed with negative subscripts
3.向量元素的添加
上面我们提到了向量元素的索引与元素的删除,那能不能加元素进去呢??答案肯定是能得,那么如何加入元素呢?这就要用到向量的素引了,看如下代码与注释:
> a<-1:5 #这里有一个向量a,我想在第2与第3个位置上加上一个元素6,如下
> g1<-c(a[1:2],6,a[3:5]) #这中方法结果是可行的,可以理解为,把a分为两部分,中间插一个6
> g1
[1] 1 2 6 3 4 5
> g2<-c(a[1:2],7,9,10,a[3:5]) #多插如几个都是可以的
> g2
[1] 1 2 7 9 10 3 4 5
> #当然比较短的向量就可以重新写一个,但是如果有几万个,上面的方法是很不错的
向量长度的获取
我有一个非常长的向量,我并不知道它的长度,我们可以使用length()
函数获取向量长度,如下代码:
> a1<-99:10058
> length(a1) #运行函数后返回了向量a1的长度
[1] 9960
向量的注意要点
向量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声明,声明主要有两种:
1.变量名<-c(········);变量名与向量元素同时确定,如:
a<-c(1,2,4,5,7,8) #使用了c(····)的形式,a就默认为一个向量
2.直接创建一个空向量,后赋值,如:
> b<-vector(length=5) #建立一个名字为b,长度为5的空向量
> b[3]<-6 #第3位元素赋值为6
> b #查看结果,可以看到第三位是6,其他为0,因为之前提到过,空向量里的值都为FALSE
[1] 0 0 6 0 0 #当里面出现数值时,其他位置的FALSE变为数字0
还需注意向量元素的类型
如何判断一个变量类型呢?我们可以使用mode()
函数查看变量类型,或者使用typeof()
函数
1.当向量元素同时含有数值与字符型时,返回的结果为字符型,数值型转变为了字符型,在后续处理数据时需要注意,只要出现了字符型元素,则此向量应当作字符型向量处理,如下:
> c<-c(1,3,"ABC")
> mode(c) #查看一下c是什么类型的数据,返回结果是字符型
[1] "character"
> c
[1] "1" "3" "ABC"
2.当向量元素同时含有数值型与逻辑型时,返回结果为数值型,逻辑性转变为数值型,其中FALSE
转变为0,TRUE
转变为1。如:
> c1<-c(1,5,FALSE,TRUE)
> mode(c1) #查看一下c是什么类型的数据,返回结果是数值型
[1] "numeric"
> c1
[1] 1 5 0 1
3.当向量同时含有数值型、逻辑型与字符型时,全部转变为字符型,如:
> c2<-c(1,5,FALSE,TRUE,"ABC")
> mode(c2) #查看一下c2是什么类型的数据,返回结果是字符型
[1] "character"
> c2
[1] "1" "5" "FALSE" "TRUE" "ABC"
总结:逻辑性可以转化为数值型与字符型,数值型可以转化为字符型,注意:字符型不可以转换为逻辑与数值型, as.数据类型()
可以进行强制转换,如下
> c1<-c(1,5,FALSE,TRUE)
> as.character(c1) #将c1强制转换为字符型
[1] "1" "5" "0" "1"
> as.numeric(c1) #将c1强制转换为数值型
[1] 1 5 0 1
向量的计算
1.向量的循环补齐,使用向量相加的例子举例,(相加与相减类似)如:
> c(3,4)+c(8,9) #8+3=11,9+4=13,这是两个向量长度相同的
[1] 11 13
> c(2,4)+c(2,3,4,5,6) #2+2,3+4,4+2,5+4,6+2,能算,但长度不相同的会出现警告
[1] 4 7 6 9 8
Warning message:
In c(2, 4) + c(2, 3, 4, 5, 6) :
longer object length is not a multiple of shorter object length
2.向量相乘,使用*
号。长度相同时,两向量对应元素相乘,但长度不同时会出现警告,会使用向量循环补齐的方式计算,如下:
> c(1,3)*c(3,5) #长度相同,对应元素相乘,3×1,5×3
[1] 3 15
> c(1,3,5)*c(2,4,7,8,10) #长度不同,补齐方式计算,2×1,4×3,7×5,8×1,10×3
[1] 2 12 35 8 30
Warning message:
In c(1, 3, 5) * c(2, 4, 7, 8,10) :
longer object length is not a multiple of shorter object length
3.向量取余使用%%
,长度相同时,对应元素取余,长度不同时,出现警告,循环补齐式取余,请看如下代码:
> c(1,3)%%c(5,9) #1÷5余1,3÷9余3,长度相同,对应元素取余
[1] 1 3
> c(5,9)%%c(1,3) #5÷1余0,9÷3余0,长度相同,对应元素取余
[1] 0 0
> c(1,3,10)%%c(2,4,5,8,3) #长度不同,1÷2余1,3÷4余3,10÷5余0,1÷8余1,3÷3余0
[1] 1 3 0 1 0
Warning message:
In c(1, 3, 10)%%c(2, 4, 5, 8, 3) :
longer object length is not a multiple of shorter object length
向量的相关函数(部分)
与向量相关的函数有很多,不一一介绍,介绍几个比较简单常用的
1.seq()
函数
seq(from,to,by=), 从什么到什么,间隔(by)为多少,(等差数列,公差就是by的值)
seq(from,to,length.out=),从什么到什么,长度为多少;详情看如下代码:
> seq(from=3,to=12,by=3) #从3到12,间隔(公差)为3
[1] 3 6 9 12
> seq(3,12,3) #from,to by 可以不写,默认
[1] 3 6 9 12
> seq(from=3,to=12,length.out=6) #从3到12,长度为6
[1] 3.0 4.8 6.6 8.4 10.2 12.0
2.rep()
函数
rep(x,time),x重复time次,rep是重复repeat
的简写
rep(x,each),每个连续重复each次,详情如下:
> x<-c(1,3)
> rep(x,time=2) #重复两次整体x
[1] 1 3 1 3
> rep(x,each=2) #x里的元素每一个重复两次
[1] 1 1 3 3
> rep(x,2) #既不写time也不写each,默认为time
[1] 1 3 1 3
3.all()
、any()
与match()
函数
all(),判断元素是否都符合条件,返回逻辑值 ,只要有一个不满足,返回FALSE,看如下代码:
ang(),判断是否有元素满足条件,返回逻辑值,只要有一个满足,返回TRUE,如下代码:
> a #我用向量a举例子
[1] 1 2 3 4 5
> all(a>0) #判断a里的元素是否都大于0,返回了TRUE
[1] TRUE
> all(a>3) #判断a里的元素是否都大于3,返回了FALSE
[1] FALSE
> any(a>4) #判断a中是否有大于4的元素,返回了TRUE
[1] TRUE
> any(a>6) #判断a中是否有大于6的元素,返回了FALSE
[1] FALSE
match(),意为匹配的意思,例如:match(A,B)
,判断向量A的元素在向量B里是否有,若有则返回在B中的位置,若没有,则返回NA;两向量长度不等时,循环补齐时判断,要注意时哪一个向量要循环,请看如下代码:
> match(c(1,4,5),c(2,4,3)) #两向量长度相同,第二个是相同的,返回相同的位置,其他返回NA
[1] NA 2 NA
> match(c(1,4,5),c(2,4)) #长度不等,1与2判断,4与4判断,5与2判断
[1] NA 2 NA
> match(c(1,4),c(2,4,3)) #长度不等,1与2判断,4与4判断,第一个元素都判断完了,直接结束,返回结果
[1] NA 2
> match(c(1,4,5,6,2,4),c(2,4))
[1] NA 2 NA NA 1 2
NA与NULL值
NA
表示存在但未知的数,NULL
代表不存在的数
当数据中存在NA值是,要么删掉,但可能会让结果有偏差(尤其是在做科研时处理较大的数据时慎重考虑),要么给它一个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或者是其他,看你处理什么数据与看你的需求。
NULL还有其他用法,比如在循环中创建一个向量,便于存数据。
举例如下:
> mean(c(3,5,7,9,NA)) #存在NA值,无法确定NA值的大小,返回结果也未知
[1] NA
> mean(c(3,5,7,9,NA),na.rm=T) #把NA值删掉
[1] 6
> mean(c(3,5,7,9,NULL)) #NULL值根本不存在,不影响结果
[1] 6
向量元素的筛选
以下举例几个常用函数
1.which()
函数
which() 返回满足条件元素的位置,注意是返回位置,如:
> a<-c(1,5,7,4,9)
> which(a==4) #返回a等于4的元素的位置,位置为4
[1] 4
> which(a>5) #返回a大于5的元素的位置,第3与第5是大于5的
[1] 3 5
2.subset()
函数
subset() 函数是返回符合条件的元素,但会忽略NA值。注意:条件应为逻辑值,否则会报错,详情看如下代码:
> x<-c(1,3,7,NA,10) #一个含有NA值的向量
> x[x>6] #用向量的索引查看一下x>6的元素
[1] 7 NA 10
> subset(x,x>6) #筛选x>6的元素,可以注意到它忽略了NA值,x>6可以理解为一个逻辑向量
[1] 7 10
3.ifelse()
函数
ifelse(x,a,b) 函数判断元素x是否符合条件,如符合,返回a,若不符合,返回b。其中x为逻辑值, 如:
> X<-1:10
> Y<-ifelse(X%%2==0,1,0) #如果为偶数,返回1,奇数,返回0
> Y
[1] 0 1 0 1 0 1 0 1 0 1
进阶
> temp0<-sample(c(5,6),50,replace=T) #我用sample函数随机生成一个长度为50,元素只有5与6,随机生成
> temp0 #看一下temp0
[1] 6 5 6 5 6 5 5 6 6 6 5 6 5 5 5 6 5 6 6 6 5 6 5 6 5
[26] 6 6 6 6 5 5 5 6 5 6 5 6 5 5 6 5 5 6 6 6 6 5 6 5 5
> #我想计算一下temp0中数字5出现的次数,有多种方法
> #方法一
> temp1<-ifelse(temp0==5,1,0) #我让为5的等于1,不为5的等于0,
> sum(temp1) #求和一下,结果就为temp0中5的个数
[1] 24
>
> #方法二
> temp2<-temp0 #temp2等于temp0,防止temp0数据被更改
> temp2[temp2==5]<-1 #让元素为5的等于1
> temp2[temp2==6]<-0 #让元素为6的等于0
> sum(temp2) #求和,就是5的个数
[1] 24
>
> #方法三
> temp3<-which(temp0==5) #找向量temp0中为5的位置,并用一个向量接受它
> length(temp3) #在算temp3的长度
[1] 24
> length(which(temp0==5)) #还能简化一下上两行的代码,直接出向量temp0中为5的元素个数
[1] 24
>
> #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出正确结果的方法都能,只是代码复杂度的问题,我不再一一列举,各位有兴趣可以自行探索
向量相等
有多种方法可以判断两向量是否相等
1.all()函数
,返回逻辑值
2.identical()函数
,判断两向量是否相等,返回逻辑值
3.自定义函数,(自己写一个函数判断)
all()函数与identical()使用及两者区别直接请看如下代码:
> d1<-c(1,5,7,9)
> d2<-c(1,5,7,9)
> d3<-c(2,4,7,9)
> d4<-1:5
> d5<-c(1,2,3,4,5)
> all(d1,d2) #判断d1与d2是否相等,返回了TRUE,但是出现了警告
[1] TRUE
Warning messages:
1: In all(d1, d2) : coercing argument of type 'double' to logical
2: In all(d1, d2) : coercing argument of type 'double' to logical
> all(d1,d3) #判断d1与d3是否相等,返回了TRUE,但是出现了警告
[1] TRUE
Warning messages:
1: In all(d1, d3) : coercing argument of type 'double' to logical
2: In all(d1, d3) : coercing argument of type 'double' to logical
> identical(d1,d2) #判断d1与d2是否相等,返回了TRUE
[1] TRUE
> identical(d1,d3) #判断d1与d3是否相等,返回了FALSE
[1] FALSE
> all(d4,d5) #判断d4与d5是否相等,返回了TRUE,但是出现了警告
[1] TRUE
Warning message:
In all(d4, d5) : coercing argument of type 'double' to logical
> identical(d4,d5) #判断d4与d5是否相等,返回了FALSE
[1] FALSE
>
> #在对比d4与d5时,all与identical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虽然内容相同,但是定义向量的方式不同,有区别,
> #这是all与identcal的主要区别。
数据结构的查看
上面一部分,我们了解了R
含有向量的数据结构,当然还有其他数据结构,比如矩阵、数据框、列表等,我们可以使用class()
,
控制语句
ifelse()函数
,iflese(x,a,b),如果x为TRUE,则执行a,否者执行b
- for循环
for(i in x){·········},i
在循环会取遍x
中的值,例如:
> for(i in c(1,5,7)) # i 在1,5,7中从左到右依次取
+ {
+ print(i^2)
+ }
[1] 1
[1] 25
[1] 49
next
与break
next在for中表示继续循环,break表示跳出循环,例如:
> for(i in c(1,5,7))
+ {
+ ifelse(i<=5,print(i^2),next)
+ }
[1] 1
[1] 25
> for(i in c(1,5,7,8))
+ {
+ ifelse(i<=7,print(i^2),break)
+ }
[1] 1
[1] 25
[1] 49
while()函数
和C语言用法一样,当括号里条件为TRUE时,执行语句
> a<-3
> while(a==3)
+ {
+ print(a+1)
+ a<-FALSE
+ }
[1] 4
repeat()函数
意为重复,搭配if、break使用,不用break跳出程序将陷入死循环
repeat
{
a<-a+1
if(a>7)
{
break
}
}
if(···){···}else{···}语句
特别注意else必须跟在第一个大括号后面,否则报错
,举例如下:
> for(i in c(1,2,3,4,5))
+ {
+ if(i<=3)
+ {
+ print(i^2)
+ }else #else必须跟在第一个大括号后面
+ {
+ print(i^3)
+ }
+ }
[1] 1
[1] 4
[1] 9
[1] 64
[1] 125
逻辑运算符
和C语言差不多,&&
表示与,||
表示或,!
表示非
函数返回值
1.利用return
返回结果
2.如果没有return
则返回语句最后一行执行的结果,举例如下:
> F<-function(a)
+ {
+ k<-a
+ return(k)
+ }
> F(3) #利用return返回结果
[1] 3
> F1<-function(a,b)
+ {
+ d<-a-b
+ c<-a+b
+ c
+ }
> F1(5,2) #返回最后执行的语句值
[1] 7
- 全局变量与局部变量
如果学过C语言好理解;如果没学过,可以把全局变量理解为在函数内部无法改变的变量,局部变量就是在函数内部的变量,具有临时性。如:
> b<-5 #全局变量
> f3<-function(x)
+ {
+ b<-7 #这个并没有改变外面那个b
+ b1<-x #局部变量,在函数外访问不到,函数返回结果后被删除
+ b2<-b+b1
+ return(b2)
+ }
> f3(9)
[1] 16
> b #b没有发生变化
[1] 5
> b1 #在函数中是局部变量,函数返回结果后被删除,所以无法找到
Error: object 'b1' not found
矩阵
矩阵(matrix) 是一种特殊的向量,包含两个附加的属性:行数和列数,R生存矩阵时按列存储。
注意向量不能看成只有1列或1行的矩阵
矩阵的创建
1.利用函数matrix()
函数
matrix(data = NA, nrow = 1, ncol = 1, byrow = FALSE,dimnames = NULL);其中data
表示要处理的数据(向量),nrow
表示行,ncol
表示列,byrow
表示是否按行排列,默认是列排,dimnames
表示行与列的名字,默认是没有,要使用列表设置。如下代码:
> mydata<-matrix(c(1,2,3,4,5,6),nrow=2,ncol=3) #两行三列,默认按列排
> mydata
[,1] [,2] [,3]
[1,] 1 3 5
[2,] 2 4 6
> mydata1<-matrix(c(1,2,3,4,5,6),nrow=2,ncol=3,byrow=T) #两行三列,按行排
> mydata1
[,1] [,2] [,3]
[1,] 1 2 3
[2,] 4 5 6
> mydata3<—matrix(c(1,2,3,4,5,6),nrow=2,ncol=3,dimnames=list(c("r1","r2"),c("c1","c2","c3")))
> mydata3 #设置了名字,名字要用列表list形式,如上一行代码
c1 c2 c3
r1 1 3 5
r2 2 4 6
2.利用函数将向量接起来,函数有rbind()
按行接起来、cbind()
按列接起来,例子代码如下:
> mydata5<-rbind(c(1,2,3),c(4,5,6)) #按行将两个向量接起来,形成矩阵
> mydata5
[,1] [,2] [,3]
[1,] 1 2 3
[2,] 4 5 6
> mydata6<-cbind(c(1,2,3),c(4,5,6)) #按列将两个向量接起来,形成矩阵
> mydata6
[,1] [,2]
[1,] 1 4
[2,] 2 5
[3,] 3 6
3.强制转换为矩阵
利用as.matrix()
函数强制转换为矩阵,如:
> a<-c(1,2,3,4,5,6,7,8)
> a1<-as.matrix(a) #强制转换为矩阵,但是只有一列
> a1
[,1]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4.建立一个空矩阵
直接写行列大小,如下:
> d<-matrix(nrow=3,ncol=2) #建立一个3行2列的空矩阵,内容为NA,存在但未知
> d
[,1] [,2]
[1,] NA NA
[2,] NA NA
[3,] NA NA
注意事项
当两个向量长度不相等时,会出现警告,长度不等的那个向量会用循环补齐的形式填补,如下:
> mydata7<-cbind(c(1,2,3,4,5),c(4,5)) #后一个向量短,出现警告,后面循环补上
Warning message:
In cbind(c(1, 2, 3, 4, 5), c(4, 5)) :
number of rows of result is not a multiple of vector length (arg 2)
> mydata7
[,1] [,2]
[1,] 1 4
[2,] 2 5
[3,] 3 4
[4,] 4 5
[5,] 5 4
> mydata8<-cbind(c(1,2),c(4,5,6,7,8)) #前面一个短,出现警告,前一个循环补齐
Warning message:
In cbind(c(1, 2), c(4, 5, 6, 7, 8)) :
number of rows of result is not a multiple of vector length (arg 1)
> mydata8
[,1] [,2]
[1,] 1 4
[2,] 2 5
[3,] 1 6
[4,] 2 7
[5,] 1 8
当向量中含有不同类型的数据时,会改变元素类型后转变为矩阵,如下:
> mydata10<-matrix(c(2,5,FALSE,TRUE),2,2) #向量含有逻辑与数值型,逻辑转为数值,2行2列按列排
> mydata10
[,1] [,2]
[1,] 2 0
[2,] 5 1
> #向量含有逻辑,字符与数值型,全部转为字符,2行3列按列排
> mydata9<-matrix(c(1,3,FALSE,TRUE,"ABC","babiQ"),2,3)
> mydata9
[,1] [,2] [,3]
[1,] "1" "FALSE" "ABC"
[2,] "3" "TRUE" "babiQ"
矩阵的索引
使用下标和中括号来选择矩阵中的行或列或元素,矩阵名+中括号,中括号里面写需要的行与列
我有一个矩阵,名字为mymatrix,5行5列,如下:
> mymatrix<-matrix(c(1:25),5,5)
> mymatrix
[,1] [,2] [,3] [,4] [,5]
[1,] 1 6 11 16 21
[2,] 2 7 12 17 22
[3,] 3 8 13 18 23
[4,] 4 9 14 19 24
[5,] 5 10 15 20 25
矩阵每一行前或列首都有一个中括号括起来的,可以理解为这一行或列
1.mymartix[i,],返回矩阵mymatrix中第i
行元素,如:
> mymatrix[3,] #返回第三行元素
[1] 3 8 13 18 23
2.mymartix[,j],返回矩阵mymatrix中第j
列元素,如:
> mymatrix[,5] #返回第5列元素
[1] 21 22 23 24 25
3.mymartix[i,j],返回矩阵mymatrix中第i
行第j
列元素,如:
> mymatrix[2,2] #返回第2行第2列元素
[1] 7
4.mymatrix[i,-j],返回第i
行,但排除第j
列元素,如:
> mymatrix[2,-3] #返回第2行,但排除第3列元素
[1] 2 7 17 22
5.mymatrix[-i,j],返回第j
列,但排除第i
行元素,如:
> mymatrix[-3,2] #返回第2列,但排除第3行元素
[1] 6 7 9 10
6.mymatrix[c(m,n),c(p,k)],返回第m和n行,第p和k列元素,如:
> mymatrix[c(1,3),c(3,5)] #返回第1和3行,第3和5列元素
[,1] [,2]
[1,] 11 21
[2,] 13 23
7.mymatrix[-c(m,n),c(p,k)],返回第p和k列,但排除第m和n行元素,如:
> mymatrix[-c(1,3),c(3,5)] #返回第3和5列,但排除第1和3行元素
[,1] [,2]
[1,] 12 22
[2,] 14 24
[3,] 15 25
8.当矩阵有行列名时,可以通过行与列名进行提取元素,如:
> mymatrix3 #这里有一个矩阵
c1 c2 c3 c4 c5 行均值
r1 1 6 11 16 21 11
r2 2 7 12 17 22 12
r3 3 8 13 18 23 13
r4 4 9 14 19 24 14
r5 5 10 15 20 25 15
列均值 3 8 13 18 23 NA
> mymatrix3["r1","c2"] #返回列名c2,行名为r1的元素
[1] 6
> mymatrix3[c("r2","r4"),c("c3","c5")] #返回行名为r2与r4,列名为c3与c5的元素
c3 c5
r2 12 22
r4 14 24
drop处理意外降维
上面矩阵的引用1~5条,从一个矩阵中提取的结果都为向量,如果说,我取一行或一列后返回结果要求是矩阵,虽然说可以先取后转变为矩阵,但相对还是麻烦了,我们可以加入drop防止降维,如:
> mymatrix<-matrix(c(1:25),5,5)
> mymatrix[2,] #直接取就会降维为向量
[1] 2 7 12 17 22
> mymatrix[2,,drop=F] #如果要求取出是矩阵,则加入drop=F
[,1] [,2] [,3] [,4] [,5]
[1,] 2 7 12 17 22
矩阵相关操作及相关函数(部分)
1.转置,函数t()
,如:
> mymatrix<-matrix(c(1:25),5,5) #我这里有一个矩阵
> mymatrix
[,1] [,2] [,3] [,4] [,5]
[1,] 1 6 11 16 21
[2,] 2 7 12 17 22
[3,] 3 8 13 18 23
[4,] 4 9 14 19 24
[5,] 5 10 15 20 25
> mymatrix1<-t(mymatrix) #对函数进行转置,返回结果如下
> mymatrix1
[,1] [,2] [,3] [,4] [,5]
[1,] 1 2 3 4 5
[2,] 6 7 8 9 10
[3,] 11 12 13 14 15
[4,] 16 17 18 19 20
[5,] 21 22 23 24 25
2.横向或纵向合并矩阵
cbind()
函数横向合并矩阵
rbind()
函数纵向合并矩阵,举例如下:
> M<-matrix(c(1,2,3,4),2,2)
> N<-matrix(c(5,6,7,8),2,2) #建立了两个矩阵M,N,如下
> M
[,1] [,2]
[1,] 1 3
[2,] 2 4
> N
[,1] [,2]
[1,] 5 7
[2,] 6 8
> cbind(M,N) #横向合并矩阵M,N
[,1] [,2] [,3] [,4]
[1,] 1 3 5 7
[2,] 2 4 6 8
> rbind(M,N) #纵向合并矩阵M,N
[,1] [,2]
[1,] 1 3
[2,] 2 4
[3,] 5 7
[4,] 6 8
3.对各列或行求和或求均值
colSums()
对各列求和,rowSums()
对各行求和
colMeans()
对各列求均值,rowMeans()
对各行求均值,举例如下:
> mymatrix #以这个矩阵举例
[,1] [,2] [,3] [,4] [,5]
[1,] 1 6 11 16 21
[2,] 2 7 12 17 22
[3,] 3 8 13 18 23
[4,] 4 9 14 19 24
[5,] 5 10 15 20 25
> colSums(mymatrix) #对各列求和
[1] 15 40 65 90 115
> rowSums(mymatrix) #对各行求和
[1] 55 60 65 70 75
> colMeans(mymatrix) #对各列求均值
[1] 3 8 13 18 23
> rowMeans(mymatrix) #对各行求均值
[1] 11 12 13 14 15
4.计算行列式
det()
函数,计算行列式,举例如下:
> M
[,1] [,2]
[1,] 1 3
[2,] 2 4
> det(M)
[1] -2
5.矩阵相乘
使用%*%
进行矩阵相乘,举例如下:
> M
[,1] [,2]
[1,] 1 3
[2,] 2 4
> N
[,1] [,2]
[1,] 5 7
[2,] 6 8
> K<-M%*%N #两矩阵相乘
> K
[,1] [,2]
[1,] 23 31
[2,] 34 46
6.设置行列名
设置行列名有三种以上方式,这里介绍三种常用的
- 在创建矩阵时设置行列名,如
> #使用dimnames,以列表的形式设置行列名
> fa<-matrix(c(2,3,4,5),2,2,dimnames =list(c("第一行","第二行"),c("第一列","第二列")))
> fa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一行 2 4
第二行 3 5
- 在外部使用
dimnames()
函数设置行列名
> fa1<-matrix(c(6,7,8,9),2,2) #矩阵原先未设置行列名
> a<-c("第一行","第二行")
> b<-c("第一列","第二列")
> dimnames(fa1)<-list(a,b) #使用dimnames函数设置行列名
> fa1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一行 6 8
第二行 7 9
- 使用函数
rownames()
设置行名,使用colnames()
设置列名
> fa2<-matrix(c(1,3,5,7),2,2) #行列未命名的矩阵
> rownames(fa2)<-c("A1","A2") #对行命名
> colnames(fa2)<-c("B1","B2") #对列命名
> fa2
B1 B2
A1 1 5
A2 3 7
apply()函数
apply(m,dimcode,f,fargs) 允许用户在各行各列调用函数
m 矩阵,dimcode 1代表行, 2代表列,f函数,frags可选参数,函数大于一个参考时使用用“,”隔开。
> mymatrix<-matrix(c(1:25),5,5) #建立了一个矩阵
> mymatrix
[,1] [,2] [,3] [,4] [,5]
[1,] 1 6 11 16 21
[2,] 2 7 12 17 22
[3,] 3 8 13 18 23
[4,] 4 9 14 19 24
[5,] 5 10 15 20 25
>
> mymatrix_rowmean<-apply(mymatrix,1,mean) #对行求均值
> mymatrix_colmean<-apply(mymatrix,2,mean) #队列求均值
> mymatrix_rowmean1<-matrix(mymatrix_rowmean,length(mymatrix_rowmean),1) #转换为一列的矩阵
> mymatrix_colmean1<-matrix(mymatrix_colmean,1,length(mymatrix_colmean)) #转换为一行的矩阵
> mymatrix_colmean1[6]<-NA #矩阵右下角有个空,用NA值填一下,方便连接
> mymatrix2<-cbind(mymatrix,mymatrix_rowmean1) #按列把两个矩阵接起来
> mymatrix3<-rbind(mymatrix2,mymatrix_colmean1) #按列把两个矩阵接起来
> a<-c("r1","r2","r3","r4","r5","列均值")
> b<-c("c1","c2","c3","c4","c5","行均值")
> dimnames(mymatrix3)<-list(a,b) #设置行列名
> mymatrix3 #展示结果
c1 c2 c3 c4 c5 行均值
r1 1 6 11 16 21 11
r2 2 7 12 17 22 12
r3 3 8 13 18 23 13
r4 4 9 14 19 24 14
r5 5 10 15 20 25 15
列均值 3 8 13 18 23 NA
数据结构的查看
上面一部分,我们了解了R
含有向量,矩阵数据结构,当然还有其他数据结构,比如数据框、列表等,我们可以使用class()
,如:
> mymatrix<-matrix(c(1:25),5,5)
> class(mymatrix)
[1] "matrix" "array"
> a<-c(1,2)
> class(a)
[1] "numeric"
判断对象是否是矩阵
1.使用attributes()
函数,若是矩阵返回一个维度,若不是,返回NULL值,如下:
> mymatrix<-matrix(c(1:25),5,5)
> attributes(mymatrix) #返回维度,5行5列
$dim
[1] 5 5
> attributes(mymatrix[2,]) #向量无维度,返回NULL值
NULL
2.使用is.matrix()
函数,如:
> mymatrix<-matrix(c(1:25),5,5)
> is.matrix(mymatrix) #判断mymatrix是不是一个矩阵,若是返回TRUE,不是返回FALSE
[1] TRUE
> is.vector(mymatrix[2,]) #判断mymatrix[2,]是不是向量,是返回TRUE,不是返回FALSE
[1] TRUE
列表
列表(list) 是R的数据类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一般来说,列表就是一些对象(或成分,component)的有序集合。列表允许整合若干(可能无关的)对象到单个对象名下。
-
列表允许以一种简单的方式组织和重新调用不相干的信息。
-
许多R函数的运行结果都是以列表的形式返回的。函数需要返回两个以上变量时需采用
list
形式返回。
列表的创建
使用list(·····)
创建列表,list(object1,object2······)
其中的object可以是到目前为止提到的任何数据类型,比如:向量,矩阵,列表等。下面举个例子,如:
> d<-"our one list " #单个字符
> d1<-c(1,2,4,7,9) #向量
> d2<-matrix(c(2,4,6,8),2,2,byrow=T) #矩阵
> ourlist<-list(d,d1,d2) #建立列表
> ourlist #查看列表
[[1]]
[1] "our one list "
[[2]]
[1] 1 2 4 7 9
[[3]]
[,1] [,2]
[1,] 2 4
[2,] 6 8
声明列表
之前提过如何建立一个空向量,现在建立(声明)一个空列表也差不多,如下:
> ourlist2<-list() #建立或声明一个空向量
> mode(ourlist2) #查看一下类型,返回结果是列表
[1] "list"
标签或者对象名的命名
每一个列表组件都可设置标签,就像向量的变量名或矩阵的行列名一样,标签会显示在$
的后面。命名的方式很简单直接在建立列表时直接命名,如
> d<-"our one list "
> d1<-c(1,2,4,7,9)
> d2<-matrix(c(2,4,6,8),2,2,byrow=T)
> d3<-list(c(1,2),c(3,4)) #列表
> ourlist3<-list("字符"=d,d1=d1,juzhen=d2,d3) #注意我这里列表里嵌套了一个列表
> #第一个组件名字是“字符”,第二个是d1,第三个是juzhen
>
> ourlist3 #$符号的后面是标签(组件名),如果没有标签的那个,$号会变成[[数字]],如第4个
$字符
[1] "our one list "
$d1
[1] 1 2 4 7 9
$juzhen
[,1] [,2]
[1,] 2 4
[2,] 6 8
[[4]]
[[4]][[1]]
[1] 1 2
[[4]][[2]]
[1] 3 4
删除标签
这里讲的删除标签是删除列表中的所有标签,有两个函数可以使用
- 使用
unname()
函数去掉标签,如:
> listxx<-list(d3=c(2,4,6,8),d4=c(1,3,5,7))
> listxx
$d3
[1] 2 4 6 8
$d4
[1] 1 3 5 7
> unname(listxx) #去掉标签
[[1]]
[1] 2 4 6 8
[[2]]
[1] 1 3 5 7
- 使用NULL
> listxx1<-list(d5=c(2,4,6,8),d6=c(1,3,5,7))
> listxx1 #这个列表是有标签的
$d5
[1] 2 4 6 8
$d6
[1] 1 3 5 7
> names(listxx1)<-NULL #给标签一个NULL值
> listxx1 #列表标签被删除
[[1]]
[1] 2 4 6 8
[[2]]
[1] 1 3 5 7
鬼点子
既然我们上面看到了使用names()<-NULL
,可以删掉标签,那么如果把NULL值换成向量是不是可以更换列表标签呢?(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发奇想的,之前并不知道),我直接试了一下,如下:
> listxx2<-list(D1=c(2,4,6,8),D2=c(1,3,5,7))
> listxx2 #兄弟们,这是可以的
$D1 ##### #####
[1] 2 4 6 8 ### ### ### ###
$D2
[1] 1 3 5 7 ## ##
## ##
> names(listxx2)<-c("f1","f2") ## ##
> listxx2 ##########
$f1
[1] 2 4 6 8
$f2
[1] 1 3 5 7
列表元素的索引
列表元素的索引有多种,一是索引列表某组件,二是索引列表中某组件里的内容
一、索引列表某组件
1.如果有标签,可以通过标签索引一个组件整体,方法与向量,矩阵的访问差不多,如,我们用上面例子,ourlist3举例:
> ourlist3["字符"] #中括号里写标签,注意要用双引号
$字符
[1] "our one list "
> ourlist3[1] #直接中括号里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代表的是列表里第几个组件
$字符
[1] "our one list "
2.无论有无标签,都可以直接用组件序号索引,如
> ourlist4<-list(c(1,2),c(3,5)) #有一个列表,没有给组件设置标签
> ourlist4[2] #直接可以中括号里写组件序号索引一整个组件
[[1]]
[1] 3 5
> class(ourlist4[2]) #class一下,ourlist4[2]是一个列表
[1] "list"
二、索引列表某组件中的内容
1.如果有标签,有两种方式索引组件内容
- 使用
$
符号索引组件内容,变量名+$
+标签 ,如:
> ourlist5<-list(a=c(1,2),b=c(3,5),c(5,6)) #这里有一个列表,两个有标签
> ourlist5 #查看一下,是我预期结果
$a
[1] 1 2
$b
[1] 3 5
[[3]]
[1] 5 6
> ourlist5$a #使用$符号加标签索引
[1] 1 2
> ourlist5$b
[1] 3 5
> class(ourlist5$a) #class一下ourlist5$4,它是数值型内容
[1] "numeric"
- 使用两个中括号,中括号里写标签,标签要用双引号,如:
> ourlist5<-list(a=c(1,2),b=c(3,5),c(5,6))
> ourlist5[["a"]] #两个中括号,中括号里写标签,标签要用双引号
[1] 1 2
> ourlist5[["b"]]
[1] 3 5
2.无论有无标签,都可用两个中括号,中括号里写组件序号索引组件内容 ,如
> ourlist5<-list(a=c(1,2),b=c(3,5),c(5,6))
> ourlist5[[1]] #两个中括号,中括号里写组件序号访问
[1] 1 2
> ourlist5[[3]]
[1] 5 6
列表元素的增减
1.增加元素
当我有一个列表,已经创建完毕,但还需加入元素时,可以直接通过索引的方式赋值,如:
- 方法一,通过两个中括号的方式,本来没有第三个的,直接加一个进去,
R
灰常银杏话(nice)
> ourlist6<-list(a=c(1,2),b=c(3,5)
+ )
> ourlist6[[3]]<-TRUE #第三个给它一个TRUE
> ourlist6
$a
[1] 1 2
$b
[1] 3 5
[[3]]
[1] TRUE
- 方法二,通过
$
符号,直接标签与内容一次性直接加进去。
> ourlist7<-list(a=c("很好","非常好"),b=c("good","nice"))
> ourlist7$c<-"好极了" #
> ourlist7
$a
[1] "很好" "非常好"
$b
[1] "good" "nice"
$c
[1] "好极了"
2.减元素
把你不需要的,直接赋值为NULL
,之前提过NULL
表示啥也没有,请直接看代码,如;
> ourlist7 #我这里有一个列表,他有三个元素
$a
[1] "很好" "非常好"
$b
[1] "good" "nice"
$c
[1] "好极了"
> ourlist7$b=NULL #现在把第二个删掉,赋给它一个NULL值,看如下结果
> ourlist7
$a
[1] "很好" "非常好"
$c
[1] "好极了"
当然仿照向量使用负索引也是可以的,如:
> ourlist8<-list(a=c("很好","非常好"),b=c("good","nice"))
> #这里使用另一个变量ourlist9来接受它,因为和向量一样,负索引不会对原来的有影响
> ourlist9<-ourlist8[-2]
> ourlist9
$a
[1] "很好" "非常好"
>
>
> ourlist8 #ourlist8是没有改变的,ourlist9是ourlist8删了第二项后的
$a
[1] "很好" "非常好"
$b
[1] "good" "nice"
获取标签
直接使用names()
函数获取列表所有标签,如:
> ourlist8<-list(a=c("很好","非常好"),b=c("good","nice"))
> names(ourlist8) #返回结果是列表所有标签,如果列表好多标签,可以选择你需要的标签索引元素
[1] "a" "b"
解除列表
直接使用unlist()
函数解除列表,(可以理解为一个列表让它散架)
> ourlist8<-list(a=c("很好","非常好"),b=c("good","nice"))
> unlist(ourlist8) #返回结果是字符型向量,标签会各自显示在上方
a1 a2 b1 b2
"很好" "非常好" "good" "nice"
> class(unlist(ourlist8))
[1] "character"
列表相关函数(部分)
1.lapply()
函数
lapply()-list apply 给每个组件执行给定函数,返回列表,和矩阵apply()
类似,同属于apply家族
使用方法:lapply(目标列表,函数),举例如下 :
> listaa1<-list(a1=c(1,3,5,7,9),a2=c(2,4,6,8,10))
> lapply(listaa1,mean) #对每一个组件执行求均值
$a1
[1] 5
$a2
[1] 6
> lapply(listaa1,max) #返回组件内容中的最大值
$a1
[1] 9
$a2
[1] 10
2.sapply()
函数
与lapply()
一样,只是返回的结果类型是向量,举例如下
> listaa1<-list(a1=c(1,3,5,7,9),a2=c(2,4,6,8,10))
> sapply(listaa1,mean) #返回结果是向量,标签与返回值竖一一对应
a1 a2
5 6
> class(sapply(listaa1,mean))
[1] "numeric"
数据框
数据框的创建
数据框类似矩阵,有行列两个维度。数据框允许不同的列可以包含不同类型的数据。注意:数据框可以看成每个组件长度相同的列表。
。个人见解:数据框就像excel表格一样,比矩阵高级一点。很多东西都可以参考矩阵。
x<-data.frame(col1, col2, col3,……)
其中的列向量col1, col2, col3,… 可为任何类型(如字符型、数值型或逻辑型)。数据框可以看成每个组件长度相同的列表,数据框类似矩阵,有行列两个维度
。建议数据框在Rstudio的左上角框里查看。数据框的创建举例如下:
> mydata1<-data.frame(name=c("李华","张三","李怡"),"性别"=c("男","女","女"),age=c(18,19,20))
> #name,性别,age 是列名
> mydata1
name 性别 age
1 李华 男 18
2 张三 女 19
3 李怡 女 20
数据框的索引
数据框的索引与矩阵的索引差不多
1.索引一整各组件
- 使用一个中括号索引,中括号里写第几列序号,如:
> mydata1<-data.frame(name=c("李华","张三","李怡"),"性别"=c("男","女","女"),age=c(18,19,20))
> mydata1[3] #索引第三列的age元素
age
1 18
2 19
3 20
> class(mydata1[3]) #索引的结果是一个数据框
[1] "data.frame"
- 使用列名索引,与列表,矩阵相同,如:
> mydata1<-data.frame(name=c("李华","张三","李怡"),"性别"=c("男","女","女"),age=c(18,19,20))
> mydata1["name"] #列名索引
name
1 李华
2 张三
3 李怡
> mydata1[c("age","name")] #这里使用了向量索引了两列
age name
1 18 李华
2 19 张三
3 20 李怡
> class(mydata1["name"]) #索引的结果是一个数据框
[1] "data.frame"
> #当然还可以像矩阵一样索引多列多行,如:
> mydata1[,c(1,3)] #索引1,3列
name age
1 李华 18
2 张三 19
3 李怡 20
> mydata1[,c("name","age")] #使用列名索引1,3列
name age
1 李华 18
2 张三 19
3 李怡 20
> mydata1[c(1,2),c("name","age")] #索引特定的行列
name age
1 李华 18
2 张三 19
2.索引组件里的元素,和列表相同,如:
- 使用两个中括号,中括号里写列的序号或者是列名(列名要引号),如
> mydata1<-data.frame(name=c("李华","张三","李怡"),"性别"=c("男","女","女"),age=c(18,19,20))
> mydata1[[2]] #中括号里写所需的列序号
[1] "男" "女" "女"
> mydata1[["性别"]] #中括号写列名,列名要加引号,因为它是字符型
[1] "男" "女" "女"
> class(mydata1[["性别"]]) #索引后返回结果是字符型向量
[1] "character"
- 使用
$
符号索引,与列表相同
> mydata1<-data.frame(name=c("李华","张三","李怡"),"性别"=c("男","女","女"),age=c(18,19,20))
> mydata1$性别
[1] "男" "女" "女"
> class(mydata1$性别) #索引后返回结果是字符型向量
[1] "character"
数据框有两个维度,可以返回多行多列的结果,具体操作方式与矩阵 相同,这里不过多阐述(怕读者读了睡觉)
数据框行列名的获取与更改
数据框行列名的读取与编辑有多种方式,这里介绍两种常用的
数据框列名的读取与更改
1.可以通过colnames(<数据框>)来读取并编辑列名称。 这种方式很银杏话(dog),既可以单个读取或更改,也可以大量读取或更改,请看如下代码:
- 列名读取,colnames(数据框)[···]或者colnames(数据框)
> mydata1<-data.frame(name=c("李华","张三","李怡"),"性别"=c("男","女","女"),age=c(18,19,20))
> colnames(mydata1)[1] #读取第一列列名,读取哪个中括号里就写几
[1] "name"
> colnames(mydata1)[c(1,2)] #我使用向量读取了两个
[1] "name" "性别"
> colnames(mydata1) #读取数据框所有列名
[1] "name" "性别" "age"
- 列名更改,colnames(数据框)[···]或者colnames(数据框)<-c(···)
> mydata1<-data.frame(name=c("李华","张三","李怡"),"性别"=c("男","女","女"),age=c(18,19,20))
> colnames(mydata1)[1]<-"a" #更改第一列列名,要改第几个中括号里就写几
> mydata1
a 性别 age
1 李华 男 18
2 张三 女 19
3 李怡 女 20
> colnames(mydata1)[3]<-"c" #更改第三列列名
> mydata1
a 性别 c
1 李华 男 18
2 张三 女 19
3 李怡 女 20
> colnames(mydata1)<-c("a1","b","c1") #注意没有中括号了,我使用一个向量全部改了
> mydata1
a1 b c1
1 李华 男 18
2 张三 女 19
3 李怡 女 20
数据框行名的读取与更改
可以通过row.names(<数据框>)来读取并更改行名称
- 行名读取,row.names(数据框)[···]或row.names(数据框),举例如下:
> mydata1<-data.frame(name=c("李华","张三","李怡"),"性别"=c("男","女","女"),age=c(18,19,20))
> #读取所有行名,因为我没有设置行名,所以系统帮你默认了数字(可以在Rstudio左上角框里看到
> row.names(mydata1)
[1] "1" "2" "3"
> row.names(mydata1)[2] #还可以查看第几个第几个你想看的行名
[1] "2"
> row.names(mydata1)[c(2,3)] #多行中括号里就用向量
[1] "2" "3"
- 行名更改,row.names(mydata1)<-c(···),举例如下:
> mydata1<-data.frame(name=c("李华","张三","李怡"),"性别"=c("男","女","女"),age=c(18,19,20))
> mydata1
name 性别 age
1 李华 男 18
2 张三 女 19
3 李怡 女 20
> #从上面的结果看到,我没有设置行名,系统默认了一个,往往按大部分需求是要改的
> row.names(mydata1)<-c("r1","r2","r3") #更改行名,结果如下:
> mydata1
name 性别 age
r1 李华 男 18
r2 张三 女 19
r3 李怡 女 20
数据框元素的增减
1.数据框元素的增加
和矩阵一样,也可以使用rbind()
与cbind()
函数添加行列,但需注意数据框使用rbind()时添加的行是数据框或列表。
- 添加列,举例如下:
> mydata2<-data.frame(name=c("李小华","张大三","李佳怡"),"性别"=c("男","男","女"),age=c(18,19,20)) #这里有一个数据框
> mydata2
name 性别 age
1 李小华 男 18
2 张大三 男 19
3 李佳怡 女 20
> higth<-c(175,173,167) #这里创建了一个身高的向量
> mydata3<-cbind(mydata2,higth) #按列合并,返回结果如下
> mydata3
name 性别 age higth
1 李小华 男 18 175
2 张大三 男 19 173
3 李佳怡 女 20 167
- 添加行,
注意数据框使用rbind时添加的行是数据框或列表
。举例如下:
> #这里直接沿用上面的例子
> mydata3
name 性别 age higth
1 李小华 男 18 175
2 张大三 男 19 173
3 李佳怡 女 20 167
> a<-data.frame(name="陈永鸿","性别"="男",age=21,higth=177) #要加入的新数据框
> a #看一下是不是我需要的
name 性别 age higth
1 陈永鸿 男 21 177
> rbind(mydata3,a) #按行合并数据框
name 性别 age higth
1 李小华 男 18 175
2 张大三 男 19 173
3 李佳怡 女 20 167
4 陈永鸿 男 21 177
2.数据框元素的删除
数据框元素的删除有多种方式,但方法与矩阵的差不多 ,直接看代码,如下:
- 使用负索引
> mydata2<-data.frame(name=c("李小华","张大三","李佳怡"),"性别"=c("男","男","女"),age=c(18,19,20))
> mydata2
name 性别 age
1 李小华 男 18
2 张大三 男 19
3 李佳怡 女 20
> #负索引的形式,但也要覆盖或这建立新数据框储存
> mydata4<-mydata2[-2,] #删掉第二行
> mydata4
name 性别 age
1 李小华 男 18
3 李佳怡 女 20
> mydata5<-mydata2[-3,-3] #删除第三行第三列
> mydata5
name 性别
1 李小华 男
2 张大三 男
- 赋予NULL值
> mydata2
name 性别 age
1 李小华 男 18
2 张大三 男 19
3 李佳怡 女 20
> mydata6<-mydata2
> #好像不可以使用NULL值取删除行,如果有同志会操作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 mydata6[2,]<-NULL
Error in x[[jj]][iseq] <- vjj : replacement has length zero
> mydata6[,2]<-NULL #给第二列一个NULL值
> mydata6 #查看mydata6,与删除前对比就是删除了第三列
name age
1 李小华 18
2 张大三 19
3 李佳怡 20
> mydata7<-mydata2
> mydata7[,"age"]<-NULL #使用列名也是可以的(呕心沥血)
> mydata7
name 性别
1 李小华 男
2 张大三 男
3 李佳怡 女
数据框相关函数
基本以矩阵一致,好多函数都可以用,这里我举例apply
与lapply()
,如:
apply()
> mydata9<-data.frame("c1"=c(1,2,3),"c2"=c(6,7,8),"c3"=c(11,12,13),"c4"=c(4,5,6))
> mydata9
c1 c2 c3 c4
1 1 6 11 4
2 2 7 12 5
3 3 8 13 6
> r_mean<-apply(mydata9,1,mean) #对行求均值
> da<-cbind(mydata9,r_mean) #按列合并
> da
c1 c2 c3 c4 r_mean
1 1 6 11 4 5.5
2 2 7 12 5 6.5
3 3 8 13 6 7.5
> r<-apply(da,2,mean) #求列均值
> mydata10<-rbind(da,r) #合并行
> mydata10[4,5]<-NA #不需要右下角的那个值
> mydata10
c1 c2 c3 c4 r_mean
1 1 6 11 4 5.5
2 2 7 12 5 6.5
3 3 8 13 6 7.5
4 2 7 12 5 NA
> rownames(mydata10)<-c("r1","r2","r3","c_mean") #改一下行名
> mydata10
c1 c2 c3 c4 r_mean
r1 1 6 11 4 5.5
r2 2 7 12 5 6.5
r3 3 8 13 6 7.5
c_mean 2 7 12 5 NA
lapply()
,注意此函数操作对象是列表,即在数据框中默认对列操作
> mydata9
c1 c2 c3 c4
1 1 6 11 4
2 2 7 12 5
3 3 8 13 6
> mydata11<-lapply(mydata9,sum) #lappya()函数
> mydata11 #对列操作
$c1
[1] 6
$c2
[1] 21
$c3
[1] 36
$c4
[1] 15
有时候,数据框会转换成矩阵操作,此时可以使用as.matrix()
函数操作,这里不进行举例(太简单了)
因子和表
因子(factor) 是R语言中许多强大运算的基础,因子的设计思想来着统计学中的名义变量(分类变量),因子可以简单的看做一个附加了更多信息的向量。使用方法:factor(x = character(), levels, labels = levels, exclude = NA, ordered = is.ordered(x), nmax = NA)
因子的创建
不像向量、矩阵与数据框比较直观,很好理解,因子不太好使用语言描述,但是代码很直观,能很直观的返回对象有多少水平。直接看例子吧!
> myvector<-c("T","F","T","T","F","T") #这里有一个向量
> myfactor<-factor(myvector) #这是因子的用法
> myfactor #查看一下
[1] T F T T F T
Levels: F T
> #注意返回值第二行有一个水平,指的是myvector只有F与T,只有这两个水平。
> #第一行可以理解为myvector转换为因子后的结果。
>
因子的索引
因子的索引与向量的操作差不多,但是返回的是原因子水平,不过多介绍,简单举例如下:
> myvector<-c("T","F","T","T","F","T")
> myfactor
[1] T F T T F T
Levels: F T
> myfactor[c(1,2)] #取1,2个,水平不变
[1] T F
Levels: F T
> myfactor[c(3,4)] #取3,4个,返回两个T,水平注意是原因子的水平
[1] T T
Levels: F T
因子的修改
与向量也差不多,最简单的方法是赋值,如:
> myvector<-c("T","F","T","T","F","T")
> myfactor<-factor(myvector)
> myfactor[3]<-"F" #把第三个改为F
> myfactor
[1] T F F T F T
Levels: F T
当然还有其他操作,差不多都可以参照向量,特别说明:因子不是向量,他们只是像,因子的类型是因子型,与向量不同
因子常用函数
1.tapply()
函数
tapply(x,f,g): x向量,f因子或因子列表,g函数。tapply执行操作,将x分组,每组对应一个因子水平(多因子情况下对应一组水平的组合,然后向量应用于函数g),注意:f中每个因子需要与x具有相同的长度,返回值是向量或矩阵。x必须是向量
举例如下:
> data1 #这里有一个数据框
name 性别 age higth
1 李小华 男 18 175
2 张大三 男 19 173
3 李佳怡 女 20 167
4 黎晓鸿 男 21 177
> class(data1)
[1] "data.frame"
> #如下:对性别进行分组后,对身高进行求均值,返回男的身高平均值,女的身高平均值
> tapply(data1$higth,data1$性别,mean)
男 女
175 167
>
> #如果想用分多组,就用因子列表,如 ;
> tapply(data1$higth,list(data1$性别,data1$name),mean)
黎晓鸿 李佳怡 李小华 张大三
男 177 NA 175 173
女 NA 167 NA NA
> #如上结果开始有点有别扭,那是因为你的数据量不够大
> #如果有几个人同时同名,就可以算出这些人在分男女的情况下的身高均值,我不在举例,大伙可以去试试
2.spilt()
函数
和tapply(x,f,g)
不同split(x,f)
只分组,x可为数据框或向量,返回值是列表。
举例如下:
> #沿用上面的数据框
> split(data1$name,data1$性别) #对name按照性别进行分组,结果返回列表,标签是分组水平
$男
[1] "李小华" "张大三" "黎晓鸿"
$女
[1] "李佳怡"
3.by()
函数
by(x, f, function)
, x 向量或矩阵,注意by应用于对象,f 是因子,function 是函数。
举例如下:
> #继续沿用上面的数据框
> by(data1$higth,data1$性别,mean)
data1$性别: 男
[1] 175
-----------------------------------------
data1$性别: 女
[1] 167
4.aggregate()
函数
aggregate(x,list,f)
,其中x为向量/数据框/矩阵,第二个参数必须为一个列表,f是函数。该函数可以按照要求把数据打组聚合,然后对聚合以后的数据进行加和、求平均等各种操作。
举例如下:
> data1 #这里还是用了这个数据框
name 性别 age higth
1 李小华 男 18 175
2 张大三 男 19 173
3 李佳怡 女 20 167
4 黎晓鸿 男 21 177
> aggregate(data1[,c(3,4)],list(data1$性别),mean) #按性别聚合后,对age与higth进行求期望
Group.1 age higth
1 男 19.33333 175
2 女 20.00000 167
表
R中表指的是列联表,至于什么意思,我这里直接给你看代码!表有多个函数,我们举两个例子
1.table()
函数
常用于统计向量频数,举例如下:
> a<-c(1,2,3,4,2,3,1,1,1,3,3,3,2,4)
> table(a)
a
1 2 3 4
4 3 5 2
> #解释:1有4个,2有3个,3有5个,4有2个
注意:表表可以如同矩阵一样访问
如:
> a<-c(1,2,3,4,2,3,1,1,1,3,3,3,2,4)
> table(a)[3] #看第三个
3
5
> list1<-list(c(2,2,2,3,4,5,5),c(6,6,7,7,7,8,8))
> table(list1)
list1.2
list1.1 6 7 8
2 2 1 0
3 0 1 0
4 0 1 0
5 0 0 2
> table(list1)[3,]
6 7 8
0 1 0
2.cut()
函数
cut(x,b,labels=FALSE)
是生成因子的一种常用方法,常用于表操作。这个函数用法很复杂,我这里举一个非常简单的,如:
> a<-cut(data1$higth,breaks=c(-Inf,160,170,175,180,Inf),labels=c("不评价","还行","很好","喜欢","哇!哇!"))
> a<-cut(data1$higth,breaks=c(-Inf,160,170,175,180,Inf),labels=c("不评价","身高还行","身高很好","喜欢这身高","哇!哇!"))
> data1<-cbind(data1,a)
> data1 #对身高的一个估测
name 性别 age higth a
1 李小华 男 18 175 身高很好
2 张大三 男 19 173 身高很好
3 李佳怡 女 20 167 身高还行
4 黎晓鸿 男 21 177 喜欢这身高
个人评价:cut()
这个函数用于基因表达的上调与下调好像很简便。(我没有用过,各位读者可以去试试,评论区可以告诉我结果行不行)
字符串
字符串比较简单,基本上就一些函数,如果学过C语言
的,应该就知道字符串是啥,这里不在介绍。
字符串在文本挖掘中很重要,使用正则表达式很方便。
字符串操作的常见函数
1.字符串长度
使用nchar()
函数求字符串长度。举例如:
> a1<-c("我是某某,喜只因") #自己可以数一数,什么也要算长度(狗头)
> nchar(a1)
[1] 8
2.字符串合并
使用paste()
合并字符串。paste(str1,str2,sep),举例如下:
> a2<-"我是坤"
> a3<-"绰号只因"
> a4<-paste(a2,a3,sep="-坤粉说-") #使用“"-坤粉说-"”进行连接a2与a3
> a4
[1] "我是坤-坤粉说-绰号只因"
3.字符串的分割
使用strsplit()
函数分割字符串,返回的是列表,举例如下:
> a5<-"你~干~嘛~!"
> strsplit(a5,"~") #分割a5,分割位置是~
[[1]]
[1] "你" "干" "嘛" "!"
4.读取字符串
使用substr()
读取字符串,substr(x, start, stop),举例如下:
> a6<-"读取字符串"
> substr(a6,3,5) #读取3到5个字符
[1] "字符串"
> substr(a6,5,5) #还能都一个“串”字哦!晚上看到它的同志饿吗?
[1] "串"
5.字符串的替换
使用chartr()
函数替换元素,chartr(old, new, x),把x里的old换成new的,举例如下:
> a7<-"字符串的替换"
> chartr("替换","更改",a7)
[1] "字符串的更改"
注意:替换时,两个长度要相同,不然出问题
6.多个组件合成一个字符串
使用sprintf()
函数,先给各位举个例子,学过C语言的应该秒懂它是干啥的。
> a9<-666
> hh<-sprintf("你真%d",a9) #对的a9里的数字替换了%d
> hh
[1] "你真666"
具体举例如下:
> a10<-"哎呦"
> a11<-6
> h1<-sprintf("你干嘛!%s,%d",a10,a11) #%s是接受字符串型的数据
> h1
[1] "你干嘛!哎呦,6"
正则表达式
正则表达式说它难吧,感觉又不难,它的内容很多,建议有兴趣读者去搜索R正则表达式,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函数,(简单来说,正则表达式就是找相同的,作用范围非常广)
1.grep() 函数
grep(pattern, x, ignore.case = FALSE, perl = FALSE, value = FALSE,fixed = FALSE, useBytes = FALSE, invert = FALSE),在向量x中搜索给定的子字符串pattern
,返回结果是匹配项的下标
x向量(这里介绍简单的,后面一串参数比较复杂)。
> grep("A",c("a","A","B","b")) #在向量中搜索A,返回在向量中的位置。
[1] 2
当然还可以进行其他操作,查找对应元素位置,例如:
> a<-c("en","english","glish") #这里有一个向量
> grep("[an]",a) #返回有an的元素的位置
[1] 1 2
> grep("l.s",a) #查找l与s,中间有一个随便的元素,返回2,3
[1] 2 3
> grep("e..l",a) #查找e至l,中间有两个元素
[1] 2
grep() 函数还有其他用法,各位感兴趣可以自行百度
2.sub(old,new,x)
函数 ,gsub()
函数
sub(old,new,x),在x将old换成new,只对查找到的第一个内容进行替换
。举例入下:
> a<-c("a","c","d")
> sub("c","hh",a) #把c换成hh
[1] "a" "hh" "d"
gsub(old,new,x),在x将所有的old换成new,对查找到的所有内容进行替换,举例如下:
> a1<-c("aac","hhc","sss","cdd")
> gsub("c","b",a1) #将所有的c换成b
[1] "aab" "hhb" "sss" "bdd"
3.regexpr(pattern,text)、gregexpr(pattern, text)函数
regexpr(pattern, text, ignore.case = FALSE, perl = FALSE,fixed = FALSE, useBytes = FALSE),返回一个与给出第一个匹配的起始位置的文本长度相同的整数向量,如果没有则返回-1。举例如下:
> a2<-c("asdasdv","wertsdasv","sdvasd")
> regexpr("sdas",a2) #返回结果,第一个第二个元素有相同的,返回2,第二个第五个开始,第三个无
[1] 2 5 -1
attr(,"match.length")
[1] 4 4 -1
attr(,"index.type")
[1] "chars"
attr(,"useBytes")
[1] TRUE
gregexpr(pattern, text, ignore.case = FALSE, perl = FALSE,fixed = FALSE, useBytes = FALSE),返回一个与文本长度相同的列表,每个元素的格式与regexpr的返回值相同,除了给出了每个(不相交)匹配的起始位置。举例如下
> a2<-c("asdasdv","wertsdasv","sdvasd")
> gregexpr("sdas",a2)
[[1]]
[1] 2
attr(,"match.length")
[1] 4
attr(,"index.type")
[1] "chars"
attr(,"useBytes")
[] TRUE
[[2]]
[1] 5
attr(,"match.length")
[1] 4
attr(,"index.type")
[1] "chars"
attr(,"useBytes")
[1] TRUE
[[3]]
[1] -1
attr(,"match.length")
[1] -1
attr(,"index.type")
[1] "chars"
attr(,"useBytes")
[1] TRUE
注:正则表达式有很多使用场景,多用于处理文本,比较复杂,各位感兴趣可自行百度,CSDN上有许多优秀资源
数学运算与模拟
这部分介绍部分常用与数学计算与模拟的函数
1.sum()
函数,求和函数
> a<-c(1:5)
> sum(a) #对a中的元素求和
[1] 15
2.prod()
函数,求连乘
> a<-c(1:5)
> prod(a)
[1] 120
4.factorial()
函数,求阶乘
> factorial(6)
[1] 720
5.max()
函数,求最大值,min()
函数求最小值,range()
函数,同时返回最小值与最大值
> a
[1] 1 2 3 4 5
> max(a)
[1] 5
> min(a)
[1] 1
> range(a) #同时返回最小值与最大值
[1] 1 5
> c(min(a),max(a)) #同时返回最小值与最大值
[1] 1 5
6.which.max()
函数返回最大元素的位置,which.min()
函数返回最小元素的位置
> a1<-c(3,5,1,8)
> which.max(a1) #最大元素位置是4
[1] 4
> which.min(a1) #最大元素位置是3
[1] 3
7.median()
函数,求中位数
> a
[1] 1 2 3 4 5
> median(a)
[1] 3
8.var()
函数,计算方差
> a
[1] 1 2 3 4 5
> var(a)
[1] 2.5
9.rev()
函数,对元素去逆序列
> a
[1] 1 2 3 4 5
> a<-rev(a)
> a
[1] 5 4 3 2 1
10.sort()
函数,将元素按升序排列,order()
函数,从小的到大的返回他们各自的位置
> a
[1] 5 4 3 2 1
> a<-sort(a)
> a
[1] 1 2 3 4 5
> a5<-c(11,50,23,37,44)
> order(a5) #11最小的,位置是1,23第二小,位置是3,第三小37,位置为4·····
[1] 1 3 4 5 2
11.cumsum()
函数,累计和,第n个元素是1加到n的和
> a
[1] 1 2 3 4 5
> a<-cumsum(a)
> a
[1] 1 3 6 10 15
12.pmax(a,b)
函数返回一个向量,第i个元素是a[i]与b[i]中的最大值、pmin()
函数返回一个向量,第i个元素是a[i]与b[i]中的最小值,如:
> a2<-c(1,2,3,4)
> a3<-c(2,4,3,6)
> pmax(a2,a3) #结果第一个元素是a2[1]与a3[1]两个中的最大值,其他类推
[1] 2 4 3 6
> pmin(a2,a3)
[1] 1 2 3 4
13.match(x,y)
函数,返回一个和x的长度相同的向量,表示x中与y中元素相同的元素在y中的位置(没有则返回NA),如:
> a2<-c(1,2,3,4)
> a3<-c(2,4,3,6)
> match(a2,a3)
[1] NA 1 3 2
> #解析:a2中的第一个元素在a3中没有,返回NA,a2中的第二个元素在a3中的第1个有,返回1,以此类推
14.choose(n,k)
,求组合数,从n个中选出k,
> choose(5,3) #5×4×3÷3÷2÷1=10
[1] 10
15.unique(x)
,如果x是一个向量或者数据框,则返回一个类似的对象但是去掉所有重复的元素,对于重复的元素只取一个,举例如下:
> a4<-c(1,2,4,5,6,7,7,7,7,4,4,4,2,2,2)
> unique(a4) #对重复的对象只取一次
[1] 1 2 4 5 6 7
16.union(x,y)
函数求x,y并集,intersect(x,y)
函数求x,y交集,setdiff(x,y)
函数相当于先求x,y交集在求差集,举例如下:
> a5<-c(1,2,3,4,5,6)
> a6<-c(4,5,6,7,8,9)
> union(a5,a6)
[1] 1 2 3 4 5 6 7 8 9
> intersect(a5,a6)
[1] 4 5 6
> setdiff(a5,a6)
[1] 1 2 3
> setdiff(a6,a5)
[1] 7 8 9
17.x%in%y
判断x,y向量元素是否相同,相同的返回TRUE,setequal(x,y)
函数判断x,y向量是否完全相同,返回逻辑值,举例如下:
> a5<-c(1,2,3,4,5,6)
> a6<-c(4,2,6,4,8,9)
> a5%in%a6
[1] FALSE TRUE FALSE TRUE FALSE TRUE
> setequal(a5,a6)
[1] FALSE
> setequal(c(1,2,3),c(1,2,3))
[1] TRUE
R语言画图
此部分只了解两个内容,一是R自带的plot
函数画图,二是ggplot2
函数
plot函数
R自带的画图工具,R绘图基础图形系统的核心 plot()函数,plot 是一个泛型函数,使用plot 时真正被调用的时函数依赖于对象所属的类。
plot(x, y = NULL, type = "p", xlim = NULL, ylim = NULL,log = "", main = NULL, sub = NULL, xlab = NULL, ylab = NULL,ann = par("ann"), axes = TRUE, frame.plot = axes,panel.first = NULL, panel.last = NULL, asp = NA, ...)
plot函数中有许多的参数,我这里解释基础的部分。
其中x
,y
指横纵坐标对应的参数
1.图片的保存
保存图片使用下列函数保存PDF文件,PDF文件可以放大后不会模糊。
pdf("文件名.pdf")
#作图语句
dev.off() #作图完成后关闭,返回结果
1.什么参数都不设置(最简单的散点图),如
> a<-c(10,15,20,25,30,35)
> b<-c(12,23,27,44,56,63)
> plot(a,b)
结果如下:
2.par()函数图布局
就是Rstudio右下角画图区域,可以设置一个页面多少张图,可以进行布局,默认一张,使用par
参数进行设置图布局,par(mfrow=c(行,列)
按行排列,par(mfcol=c(行,列)
按列排列。
R绘图区域界面公共分为三个部分:outer margins、figure region、plot region。一般情况下,R绘图区域没有out margin区域;标签、轴名称和标题在figure region区域;画的线条之类的都在plot region区域。
这里我直接用代码展示区域,我使用box()
函数描绘各区域边框,部分参数如下:
参数 | 作用 |
---|---|
which | 在当前图形上绘制边框,参数可以选择 plo他、figure、inner、outer。 |
col | 边框颜色 |
lwd | 边框大小 |
···· | ···· |
> par(oma=c(3,3,3,3)) #请把注意里放在par函数与box函数上,其他函数后面会提及
> lines1<-plot61<-plot(a,b,type="b",pch=23,col="blue",col.axis=2,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红色框里的为plot区域",sub="plot61")
> lines2<-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topleft",inset=0.05,cex=0.8,title="lines",c("lines1","lines2"),pch=c(23,21),text.col=2)
> text(27,60,"lines1",col="blue")
> text(35,45,"lines2",col="red")
> box(which="plot",col="red",lwd=2)
> box(which="inner",col="black",lwd=4)
> box(which="figure",col="blue",lwd=3)
> box(which="outer",col="green",lwd=5)
红色框内为plot区域,蓝色内部为plot area
区域,蓝色与红色之间为margin
区域,绿色与蓝色之间为out margin area
区域,结果如下:
par有许多参数,其中与plot部分一样,比如:col;lwd;lty;font;cex等,常用参数如下:
参数 | 作用、 |
---|---|
mfcol | 分割画图区域,一个大图分割成几个子图,按列 绘制子图 |
mfrow | 分割画图区域,一个大图分割成几个子图,按行 绘制子图 |
mgp | 设置标题、坐标轴名称、坐标轴距离图形边框的距离,默认是标题为3;坐标轴名称为1;坐标轴为0 |
oma | 设置外边界,oma=c(下,左,上,右),例如:oma=c(2,3,4,3),下边距2,左边距3,上边距4,右边距3。 |
#这里看不懂的跳过,后面回来看,这是后面一点的代码,其中参数后面会提及,我这里只举例par函数的用法
> par(oma=c(2,1,2,0.5),col="blue",mgp=c(2,1,0),bg="black")
> lines1<-plot51<-plot(a,b,type="b",pch=23,col="blue",col.axis=2,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背景为黑",sub="plot51")
> lines2<-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topleft",inset=0.05,cex=0.8,title="lines",c("lines1","lines2"),pch=c(23,21),text.col=2)
> text(27,60,"lines1",col="blue")
> text(35,45,"lines2",col="red")
如果嫌弃Rstudio画图区域太小,还可使用dev.new()
函数在外部建一个画图区域(个人感觉这种方式更模糊一点)
3.main :设置主标题,sub:副标题
> plot(a,b,main="主标题位置",sub="副标题位置")
结果如下:
4.type,指线的类型
tybe参数可选值 | 线条类型 |
---|---|
tybe=“p” | 点图 |
tybe=“l” | 线图 |
tybe=“b” | 同时绘制点和线 |
tybe=“c” | 仅绘制参数b所示的线 |
tybe=“o” | 同时绘制点和线,且线穿过点 |
tybe=“h” | 绘制出点到横坐标轴的垂直线 |
tybe=“s” | 阶梯图,先横后纵 |
tybe=“S” | 阶梯图,先纵后横 |
tybe=“n” | 空图 |
举例如下🙅:
> par(mfrow=c(2,2)) #表示画图的布是两行两列的,只能最多画四个图
> plot2<-plot(a,b,type="p",main="点图",sub="plot2")
> plot3<-plot(a,b,type="l",main="线图",sub="plot3")
> plot4<-plot(a,b,type="b",main="点线图",sub="plot4")
> plot5<-plot(a,b,type="c",main="点线图去掉点",sub="plot5")
结果如下:
> par(mfrow=c(2,2))
> plot6<-plot(a,b,type="o",main="同时绘制点和线,线穿过点",sub="plot6")
> plot7<-plot(a,b,type="h",main="绘制出点到横坐标轴的垂直线",sub="plot7")
> plot8<-plot(a,b,type="s",main="阶梯图,先横后纵",sub="plot8")
> plot9<-plot(a,b,type="S",main="阶梯图,先纵后横",sub="plot9")
结果如下:
5.pch : 指定绘制点时使用的符号
21~24号可以指定点
的边界颜色(col=)和点
的填充色(bg=)
这里举几个例子
> > par(mfrow=c(2,1))
> p1<-plot(a,b,type="b",pch=5,main="例1")
> p2<-plot(a,b,type="b",pch=23,col="red",bg=9,main="例2")
结果如下:
还可以自定义pch,(有些形状不行)
> plot(a,b,type="b",pch="6",col="red",bg=6)
结果如下:
6.`cex : 指定符号的大小,(默认是1)
指定点的大小
,如
> plot(a,b,type="b",pch="*",cex=2)
结果如下:
cex家族还可以指定其他部位的大小
参数 | 作用 |
---|---|
cex.axis | 坐标轴大小 |
cex.lab | 坐标轴标签的大小 |
cex.main | 主标题大小 |
cex.sub | 副标题大小 |
举一个例子,如 |
> plot(a,b,type="b",pch="*",cex.axis=2,cex.lab=2)
结果如下:
绘图时,为了美观,尽量不要改变更改默认值,除非不美观,这里的图为了直观展示,所以画的不太好看
7.lty:指定绘制线条时的类型,lwd:指定线条粗细
- 线条类型
> a1<-c(12,22,32,42,52,62)
> b1<-c(12,22,32,42,52,62)
> par(mfrow=c(3,2))
> plot(a1,b1,type="b",pch="*",lty=1,main="lty=1 实线")
> plot(a1,b1,type="b",pch="*",lty=2,main="lty=2 虚线")
> plot(a1,b1,type="b",pch="*",lty=3,main="lty=3 点线")
> plot(a1,b1,type="b",pch="*",lty=4,main="lty=4 点+短虚线")
> plot(a1,b1,type="b",pch="*",lty=5,main="lty=5 长虚线")
> plot(a1,b1,type="b",pch="*",lty=6,main="lty=6 点+长虚线")
结果如下:
- 线条粗细
线条粗细使用lwd
参数,直接用数字表示粗细,如
> par(mfrow=c(2,1))
> plot(a1,b1,type="b",pch="*",lty=1,main="lty=1 lwd=1 实线",lwd=1)
> plot(a1,b1,type="b",pch="*",lty=1,main="lty=1 lwd=2 实线",lwd=2)
结果如下:
- 线条颜色
使用col
设置线条颜色
参数 | 作用 |
---|---|
col | 默认的绘图颜色(有些函数可以有不同操作)比如:某些函数可以接受一个含有颜色的向量,并自动循环,使用col=c(“blue”,“white”)绘制三条线时,第一条为蓝色,第二条为白色,第三条为蓝色 |
col.axis | 坐标轴刻度文字颜色 |
col.lab | 坐标轴标签的颜色 |
col.main | 标题颜色 |
col.sub | 副标题颜色 |
fg | 图形的前景色 |
bg | 图形的背景色 |
设置颜色有多种方式,比如通过颜色下标,颜色名称,十六进制颜色值等,
使用colors()
函数可以返回查看R中可使用的657
中颜色名称.
如:
使用举例如下:
> par(mfrow=c(2,1))
> plot(a1,b1,type="b",pch="*",lty=1,main="线条颜色为blue",col="blue",lwd=1.5)
> plot(a1,b1,type="b",pch="*",lty=1,main="线条颜色为粉红色",col=2,lwd=2)
结果如下:
col参数(部分)举例如下:
> par(mfrow=c(3,2))
> plot11<-plot(a,b,type="b",pch="*",col.axis=2,main="坐标轴刻度颜色为红",sub="plot11")
> plot12<-plot(a,b,type="b",pch="*",col.lab=2,main="坐标轴标签颜色为红",sub="plot12")
> plot13<-plot(a,b,type="b",pch="*",col.main=2,main="标题颜色为红",sub="plot13")
> plot14<-plot(a,b,type="b",pch="*",col.sub=2,main="副标题颜色为红",sub="plot14")
> plot15<-plot(a,b,type="b",pch="*",fg=2,main="图形的前景色为红",sub="plot15")
> plot16<-plot(a,b,type="b",pch=23,bg=2,main="点的类型23,背景色为红",sub="plot16")
结果如下:
8.坐标轴标签
使用xlab
与ylab
参数设置横纵坐标标签,举例如下:
> par(mfrow=c(2,1))
> plot17<-plot(a,b,type="b",pch="*",xlab="横坐标标签",col.main=2,main="设置横坐标标签举例",sub="plot15")
> plot18<-plot(a,b,type="b",pch="*",ylab="纵坐标标签",col.main=2,main="设置横坐标标签举例",sub="plot16")
结果如下:
9.坐标轴范围
使用xlim
与ylim
参数设置坐标轴范围,举例如下:
> par(mfrow=c(3,1))
> plot19<-plot(a,b,type="b",pch="*",xlim=c(0,40),col.main=2,main="设置横坐标范围后图例",sub="plot19")
> plot20<-plot(a,b,type="b",pch="*",ylim=c(5,65),col.main=2,main="设置横坐标范围后图例",sub="plot20")
> plot21<-plot(a,b,type="b",pch="*",xlim=c(0,40),ylim=c(5,65),col.main=2,main="设置横纵坐标范围后图例",sub="plot21")
结果如下:
注:我的屏幕太小了,一次画三个图无法展示全纵坐标数值,现提出一个,更直观展示,上面第三个图如下
10.字体设置
使用font
参数设置字体。font=1 表示常规字体,2 表示粗体,3 表示斜体,4 表示粗斜体,5 表示符号字体
字体参数 | 作用 |
---|---|
font.axis | 坐标轴字体 |
font.lab | 坐标轴标签字体 |
font.main | 主标题字体 |
font.sub | 副标题字体 |
family | 字体家族:“serif”表示衬线,“sans”表示无衬线,“mono”表示等宽 |
举例如下:
> a2<-c(1,2,3,4,5)
> b2<-c(1,2,3,4,5)
> plot22<-plot(a2,b2,type="b",pch="*",font.axis=4,xlab="横坐标a2",ylab="纵坐标b2",main="坐标轴字体",sub="plot22")
> plot23<-plot(a2,b2,type="b",pch="*",font.lab=4,xlab="横坐标a2",ylab="纵坐标b2",main="坐标轴标签字体",sub="plot23")
> plot24<-plot(a2,b2,type="b",pch="*",font.main=4,xlab="横坐标a2",ylab="纵坐标b2",main="主标题字体",sub="plot24")
结果如下:
> par(mfrow=c(2,2))
> plot25<-plot(a2,b2,type="b",pch="*",font.sub=4,xlab="横坐标a2",ylab="纵坐标b2",main="副标题字体",sub="plot25")
> plot26<-plot(a2,b2,type="b",pch="*",family="serif",xlab="横坐标a2",ylab="纵坐标b2",main="有衬线",sub="plot26")
> plot27<-plot(a2,b2,type="b",pch="*",family="sans",xlab="横坐标a2",ylab="纵坐标b2",main="无衬线",sub="plot27")
> plot28<-plot(a2,b2,type="b",pch="*",family="mono",xlab="横坐标a2",ylab="纵坐标b2",main="等宽",sub="plot28")
结果如下:
11.title()函数
title()
函数为图形添加标题和坐标轴标签。举例如下:
注意事项:添加标题与标签是在原基础上添加,如果原先有标题或者标签,则新加入的会与之重叠(下面第二个图),所以在要加入新的标签或标题,要把原先的删掉,我这里直接把原来的赋予空值
> par(mfrow=c(3,1))
> a2<-c(1,2,3,4,5)
> b2<-c(1,2,3,4,5)
> plot29<-plot(a2,b2,type="b",pch="*")
> plot29<-plot(a2,b2,type="b",pch="*")
> title(main="这是标题",sub="这是副标题",xlab="标签1",ylab="标签2")
> plot30<-plot(a2,b2,type="b",pch="*",xlab="",ylab="")
> title(main="这是标题",sub="这是副标题",xlab="标签1",ylab="标签2")
结果如下:
12.abline()函数添加线
在原有图的基础上添加线,可以使用abline()
函数abline(a,b,h=x,v=x),其中 a 表示截距,b 表示斜率, h 表示与横坐标平行的线,v 表示与纵坐标平行的线,如:
> a<-c(10,15,20,25,30,35)
> b<-c(12,23,27,44,56,63)
> par(mfrow=c(2,1))
> plot31<-plot(a,b,type="l",pch="*",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水平线",sub="plot31")
> abline(h=c(20,35,55),v=c(15,25),col="red")
> plot32<-plot(a,b,type="l",pch="*",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截距为20,斜率为1",sub="plot32")
> abline(a=20,b=1,col="red") #截距为20,斜率为1
结果如下:
13.lines()函数在现有图形上添加线
在现有图形上添加线可以使用lines函数lines(x, y = NULL, type = “l”, …),举例如下:
> a<-c(10,15,20,25,30,35)
> b<-c(12,23,27,44,56,63)
> plot33<-plot(a,b,type="l",pch="*",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添加线",sub="plot33")
> 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col="red")
结果如下:
14.layout()函数图布局
使用layout()
函数划分绘图页面,将一张绘图页面类似于矩阵划分为多个区域,可设置某图形的特定行高与列宽
layout(mat, widths = rep.int(1, ncol(mat)),heights = rep.int(1, nrow(mat))····)
layout.show(n = 1)
lcm(x)
mat
为矩阵,用于划分绘图窗口,矩阵里0表示此位置不画图,非零元素从1开始,必须为整数值,非0元素的大小就是绘图顺序,比如1,3,2。先画1,后2位置,后画3位;widths
设置上列的宽度,绝对宽度用lcm()指定,相对宽度用数值设置。heights
设置行高度,用法与widths一样;n
指要绘制图形的数量。
具体举例可以看下面代码例子里
> layout(matrix(c(1,1,2,1,1,3),2,3,byrow=T)) #设置画图区域及顺序
>
> lines1<-plot51<-plot(a,b,type="b",pch=23,col="blue",col.axis=2,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添加文字",sub="plot51")
> lines2<-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topleft",inset=0.05,cex=0.8,title="lines",c("lines1","lines2"),pch=c(23,21),text.col=2)
> text(27,60,"lines1",col="blue")
> text(35,45,"lines2",col="red")
>
> plot49<-plot(a,b,type="l",pch=23,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关键字为center图9",sub="plot49")
> 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center",inset=0.05,cex=0.4,title="图例",c("线1","线2"),pch=c(23,21 ),text.col=2)
>
> plot50<-plot(a,b,type="l",pch=23,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添加线",sub="plot33")
> 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bottomleft",inset=0.05,cex=0.4,title="图例",c("线1","线2"),pch=c(23,21 ),text.col=2)
>
结果如下:
15.添加图例
使用legend()
函数添加图例
legend(x, y = NULL, legend, col = par(“col”), border = “black”, lty, lwd, pch,text.width = NULL, text.col = par(“col”),text.font = NULL, plot =TRUE,inset = 0, title.col = text.col[1]······· )
这里只介绍简单的图例,参数很多很多,可以自行摸索。
图例有许多的关键字,可以设置关键字放置图例位置,还可以直接点击移动图例(手动设置位置),关键字如:bottom、bottomleft、left、topleft、top、topright、right、bottomright、center
。如果用了关键字还可以使用inset
参数设置图例向图形内测移动的大小,用绘图取余大小的分数表示。cex
设置图例字体大小。
以下举例用于展示使用了关键字,图例显示位置以及展示layout
函数使用。
> layout(matrix(c(1,2,3,4),2,2))#列排,按矩阵排法画图,2行2列
> plot41<-plot(a,b,type="l",pch=23,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关键字bottom,图1",sub="plot41")
> 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bottom",inset=0.05,cex=0.4,title="图例",c("线1","线2"),pch=c(23,21 ),text.col=2)
>
> plot42<-plot(a,b,type="l",pch=23,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关键字bottomleft,图2",sub="plot42")
> 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bottomleft",cex=0.4,inset=0.05,title="图例",c("线1","线2"),pch=c(23,21 ),text.col=2)
>
> plot43<-plot(a,b,type="l",pch=23,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关键字left,图3",sub="plot43")
> 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left",inset=0.05,cex=0.4,title="图例",c("线1","线2"),pch=c(23,21 ),text.col=2)
>
> plot44<-plot(a,b,type="l",pch=23,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关键字topleft,图4",sub="plot44")
> 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topleft",inset=0.05,cex=0.4,title="图例",c("线1","线2"),pch=c(23,21 ),text.col=2)
结果如下:
> layout(matrix(c(1,2,3,4,5,0),2,3,byrow=T)) #按行排列绘图
> plot45<-plot(a,b,type="l",pch=23,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关键字top,图5",sub="plot45")
> 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top",inset=0.05,cex=0.4,title="图例",c("线1","线2"),pch=c(23,21 ),text.col=2)
>
> plot46<-plot(a,b,type="l",pch=23,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关键字topright,图6",sub="plot46")
> 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topright",inset=0.05,cex=0.4,title="图例",c("线1","线2"),pch=c(23,21 ),text.col=2)
>
> plot47<-plot(a,b,type="l",pch=23,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关键字为rigth,图7",sub="plot47")
> 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right",inset=0.05,cex=0.4,title="图例",c("线1","线2"),pch=c(23,21 ),text.col=2)
>
> plot48<-plot(a,b,type="l",pch=23,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关键字为bottomright,图8",sub="plot48")
> 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bottomright",inset=0.05,cex=0.4,title="图例",c("线1","线2"),pch=c(23,21 ),text.col=2)
>
> plot49<-plot(a,b,type="l",pch=23,col="blue",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关键字为center图9",sub="plot49")
> 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center",inset=0.05,cex=0.4,title="图例",c("线1","线2"),pch=c(23,21 ),text.col=2)
结果如下:
16.在图上添加文字
使用text()
函数可在图形任意位置添加文字。
在图片上标上线条名称,举例如下:
> lines1<-plot51<-plot(a,b,type="b",pch=23,col="blue",col.axis=2,xlim=c(0,40),ylim=c(5,65),col.main=2,col.sub="blue",main="添加文字",sub="plot51")
> lines2<-lines(c(5,10,20,25,32,35),c(5,25,35,45,50,55),type="b",pch=21,col="red")
> legend("topleft",inset=0.05,cex=0.8,title="lines",c("lines1","lines2"),pch=c(23,21),text.col=2)
> text(27,60,"lines1",col="blue")
> text(35,45,"lines2",col="red")
结果如下:
在无法准确获取图片坐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函数locator()
获取精确坐标,只需运行下面代码,后再图片上点击你想获取坐标的位置,会返回坐标结果。
> locator(1) #直接回车,点击图片上想获取坐标的位置
17.R的撤销图片操作
使用recordplot()
与replayplot()
函数保存与撤销操作,解释如下:
> #plot1<-plot(·······)
> chetu<-recordplot() #记录plot1绘制的图,chetu 这个东西是随便设哈!
> text(········) #加上文字,不一定是text,还可以其他函数,只要再图上
> #(接上行)进一步操作(plot1)都可以撤回
> replayplot(chetu) #撤回上一步操作
到这里,R自带的plot函数部分参数介绍到这里,自带的画图函数还是具有局限性,建议使用ggplot2包
画图,可以画多种多样的图,美观漂亮,个人感觉ggplot2难一点,参数用法多,这里我就不介绍了(太难讲了,细节太多)。
*****
个人感觉R代码深入学习后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在面对实际应用分析不同数据时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
致读者:本篇文章所有代码为原所创,内容为学完R后的个人总结,文章中的大部分函数因为参数复杂丰富,没有一一举例,所以如果文章内容或代码有问题,欢迎各位大佬评论区留言批评指正
,同志们加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bian-cheng-ji-chu/10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