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1. 定义
集合: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对象汇总而成的集体。
例如:由一些数(有限个或无限个)组成的集合,称为 数集合 或 数集 ;一个线性代数方程组解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称为 解集合 ;由一个已知半径和圆心的开圆内的所有的点构成的集合,称为 点集合 或 点集 。
集合的素:组成集合的对象。
例如,全中国人的集合,它的素就是每一个中国人。
基数:集合中素的数目,记作 c a r d ( A ) card(A) card(A)。
通常用大写字母如 A , B , S , T , . . . A,B,S,T,... A,B,S,T,... 表示集合,而用小写字母如 a , b , x , y , . . . a,b,x,y,... a,b,x,y,... 表示集合的素。若 x x x 是集合 S S S 的素,则称 x x x 属于 S S S ,记为 x ∈ S x∈S x∈S。若 y y y 不是集合 S S S 的素,则称 y y y 不属于 S S S ,记为 y ∉ S y∉S y∈/S 。
集合的边界: 假设有实数x < y:
- [x,y] :方括号表示 包括 边界,即表示x到y之间的数以及x和y;
- (x,y):小括号是 不包括 边界,即表示大于x、小于y的数。
区间:设 a , b ( a < b ) a,b(a<b) a,b(a<b) 是两个相异的实数,则
- 满足不等式 a < x < b a<x<b a<x<b 的所有实数 x x x 的集合称为以 a , b a,b a,b 为端点的开区间,记为 ( a , b ) = { x : a < x < b } (a,b)=\left \{ x:a< x< b \right \} (a,b)={ x:a<x<b} ;
- 满足不等式 a ≤ x ≤ b a\leq x \leq b a≤x≤b 的所有实数 x x x 的集合称为以 a , b a,b a,b 为端点的闭区间,记为 [ a , b ] = { x : a ≤ x ≤ b } [a,b]=\left \{ x:a\leq x \leq b \right \} [a,b]={ x:a≤x≤b} ;
- 满足不等式 a < x ≤ b a< x \leq b a<x≤b 或 a ≤ x < b a\leq x < b a≤x<b 的所有实数 x x x 的集合称为以 a , b a,b a,b 为端点的半开半闭区间,记为 ( a , b ] = { x : a < x ≤ b } (a,b]=\left \{ x:a< x \leq b \right \} (a,b]={ x:a<x≤b} 及 [ a , b ) = { x : a ≤ x < b } [a,b)=\left \{ x:a\leq x< b \right \} [a,b)={ x:a≤x<b} 。
- 除此之外,还有下述几类无限区间:
( a , + ∞ ) = { x : x > a } (a,+\infty )=\left \{ x:x>a \right \} (a,+∞)={ x:x>a} ( − ∞ , b ) = { x : x < b } (-\infty ,b)=\left \{ x:x<b \right \} (−∞,b)={ x:x<b} [ a , + ∞ ) = { x : x ≥ a } [a,+\infty )=\left \{ x:x\geq a \right \} [a,+∞)={ x:x≥a} ( − ∞ , b ] = { x : x ≤ b } (-\infty ,b]=\left \{ x:x\leq b \right \} (−∞,b]={ x:x≤b} ( − ∞ , + ∞ ) = R (-\infty ,+\infty )=\mathbb{R} (−∞,+∞)=R
集合的特点: 确定性 、互异性、无序性
2. 分类
空集:不包含任何素的集合,记为 ∅ \varnothing ∅。空集 ∅ \varnothing ∅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是任意一个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子集:设 S , T S,T S,T 是两个集合,如果 S S S 的所有素都属于 T T T ,即 x ∈ S ⇒ x ∈ T x\in S\Rightarrow x\in T x∈S⇒x∈T , 则称 S S S 是 T T T 的子集,记为 S ⊂ T S \subset T S⊂T 。
子集的分类:
- 非真子集:集合本身。
- 真子集:除集合本身以外的其他子集。
相等集合:如果两个集合 S 1 S_1 S1 , S 2 S_2 S2 含有完全相同的素,即 a ∈ S 1 a\in S_1 a∈S1 ,当且仅当 a ∈ S 2 a\in S_2 a∈S2 时,那么就称它们 相等 ,记为 S 1 = S 2 S_1=S_2 S1=S2 显然两个集合 S 1 S_1 S1 与 S 2 S_2 S2 ,如果同时满足 S 1 ⊂ S 2 S_1 \subset S_2 S1⊂S2 与 S 2 ⊂ S 1 S_2 \subset S_1 S2⊂S1 ,那么 S 1 S_1 S1 和 S 2 S_2 S2 相等。
交集:把既属于集合 S 1 S_1 S1 ,又属于集合 S 2 S_2 S2 的全体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 S 1 S_1 S1 与 S 2 S_2 S2 的 交 ,记为 S 1 ∩ S 2 = { x ∣ x ∈ S 1 且 x ∈ S 2 } S_1 \cap S_{2}=\left \{ x|x\in S_1 且 x\in S_2 \right \} S1∩S2={ x∣x∈S1且x∈S2} 两集合的交显然具有下面的关系 S 1 ∩ S 2 ⊂ S 1 , S 1 ∩ S 2 ⊂ S 2 S_1 \cap S_{2} \subset S_1,S_1 \cap S_{2} \subset S_2 S1∩S2⊂S1,S1∩S2⊂S2
并集:属于集合 S 1 S_1 S1 ,或属于集合 S 2 S_2 S2 的全体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 S 1 S_1 S1 与 S 2 S_2 S2 的 并 ,记为 S 1 ∪ S 2 = { x ∣ x ∈ S 1 或 x ∈ S 2 } S_1 \cup S_{2}=\left \{ x|x\in S_1 或 x\in S_2 \right \} S1∪S2={ x∣x∈S1或x∈S2} 两集合 S 1 S_1 S1 与 S 2 S_2 S2 的并显然满足关系 S 1 ∪ S 2 ⊃ S 1 , S 1 ∪ S 2 ⊃ S 2 S_1 \cup S_{2} \supset S_1,S_1 \cup S_{2} \supset S_2 S1∪S2⊃S1,S1∪S2⊃S2
和集:集合 S 1 S_1 S1 与集合 S 2 S_2 S2 的和集是指如下的集合 { x + y ∣ x ∈ S 1 , y ∈ S 2 } \left \{ x+y|x\in S_{1},y\in S_{2} \right \} { x+y∣x∈S1,y∈S2} 常用记号 S 1 + S 2 S_1+ S_2 S1+S2 来表示,于是有 S 1 + S 2 = { x + y ∣ x ∈ S 1 , y ∈ S 2 } S_1+ S_2=\left \{ x+y|x\in S_{1},y\in S_{2} \right \} S1+S2={ x+y∣x∈S1,y∈S2}
补集:补集又可分为相对补集和绝对补集。
- 相对补集定义:由属于 A A A 而不属于 B B B 的素组成的集合,称为 B B B 关于 A A A 的相对补集,记作 A − B A-B A−B 或 A\B,即 A − B = { x ∣ x ∈ A , 且 x ∉ B ′ } A-B=\left \{ x|x∈A,且x∉B' \right \} A−B={ x∣x∈A,且x∈/B′} ;
- 绝对补集定义: A A A 关于全集合 U U U 的相对补集称作 A A A 的绝对补集,记作 A ′ A' A′ 或∁u(A)或~A。有U’=Φ;Φ’=U
3. 集合的表示方法
表示集合的方法通常有四种,即列举法 、描述法 、图像法和符号法。
- 列举法
列举法就是将集合的素逐一列举出来的方式。例如,光学中的三原色可以用集合{红,绿,蓝}表示;由四个字母 a , b , c , d a,b,c,d a,b,c,d 组成的集合 A A A 可用 A = a , b , c , d A={a,b,c,d} A=a,b,c,d 表示,如此等等。 - 描述符
描述法的形式为{代表素|满足的性质}。设集合 S S S 是由具有某种性质 P P P 的素全体所构成的,则可以采用描述集合中素公共属性的方法来表示集合: S = { x ∣ P ( x ) } S=\left \{ x|P(x) \right \} S={ x∣P(x)}。例如,由2的平方根组成的集合 B B B 可表示为 B = { x ∣ x 2 = 2 } B=\left \{ x|x^2=2 \right \} B={ x∣x2=2}。 - 图像法
图像法,又称韦恩图法、韦氏图法,是一种利用二维平面上的点集表示集合的方法。如图所示。
- 符号法
有些集合可以用一些特殊符号表示,举例如下:
N : 非 负 整 数 集 合 或 自 然 数 集 合 { 0 , 1 , 2 , 3 , … } \mathbb{N}:非负整数集合或自然数集合\left \{ 0,1,2,3,… \right \} N:非负整数集合或自然数集合{ 0,1,2,3,…}
R : 实 数 集 合 ( 包 括 有 理 数 和 无 理 数 ) \mathbb{R}:实数集合(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R:实数集合(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Q : 有 理 数 集 合 \mathbb{Q}:有理数集合 Q:有理数集合
4. 运算定律
交换律: A ∩ B = B ∩ A ; A ∪ B = B ∪ A A∩B=B∩A;A∪B=B∪A A∩B=B∩A;A∪B=B∪A
结合律: A ∪ ( B ∪ C ) = ( A ∪ B ) ∪ C ; A ∩ ( B ∩ C ) = ( A ∩ B ) ∩ C A∪(B∪C)=(A∪B)∪C;A∩(B∩C)=(A∩B)∩C A∪(B∪C)=(A∪B)∪C;A∩(B∩C)=(A∩B)∩C
分配对偶律: A ∩ ( B ∪ C ) = ( A ∩ B ) ∪ ( A ∩ C ) ; A ∪ ( B ∩ C ) = ( A ∪ B ) ∩ ( A ∪ C ) A∩(B∪C)=(A∩B)∪(A∩C);A∪(B∩C)=(A∪B)∩(A∪C) A∩(B∪C)=(A∩B)∪(A∩C);A∪(B∩C)=(A∪B)∩(A∪C)
对偶律: ( A ∪ B ) C = A C ∩ B C (A∪B)^C=A^C∩B^C (A∪B)C=AC∩BC; ( A ∩ B ) C = A C ∪ B C (A∩B)^C=A^C∪B^C (A∩B)C=AC∪BC 注:右上角C表示此集合的补集/余集
同一律: A ∪ ∅ = A ; A ∩ U = A A∪∅=A;A∩U=A A∪∅=A;A∩U=A
求补律: A ∪ C u A = U ; A ∩ A ′ = ∅ A∪C_uA=U;A∩A'=∅ A∪CuA=U;A∩A′=∅
对合律: A ′ ′ = A A''=A A′′=A
等幂律: A ∪ A = A ; A ∩ A = A A∪A=A;A∩A=A A∪A=A;A∩A=A
零一律: A ∪ U = U ; A ∩ ∅ = ∅ A∪U=U;A∩∅=∅ A∪U=U;A∩∅=∅
吸收律: A ∪ ( A ∩ B ) = A ; A ∩ ( A ∪ B ) = A A∪(A∩B)=A;A∩(A∪B)=A A∪(A∩B)=A;A∩(A∪B)=A
反演律(德·摩根律):
- C u ( A ∪ B ) = C u A ∩ C u B C_u(A∪B)=C_uA∩C_uB Cu(A∪B)=CuA∩CuB;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的补集等于集合A的补集与集合B的补集的交集;
- C u ( A ∩ B ) = C u A ∪ C u B C_u(A∩B)=C_uA∪C_uB Cu(A∩B)=CuA∪CuB;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的补集等于集合A的补集与集合B的补集的并集。
容斥原理(特殊情况):
c a r d ( A ∪ B ) = c a r d ( A ) + c a r d ( B ) − c a r d ( A ∩ B ) card(A∪B)=card(A)+card(B)-card(A∩B) card(A∪B)=card(A)+card(B)−card(A∩B) c a r d ( A ∪ B ∪ C ) = c a r d ( A ) + c a r d ( B ) + c a r d ( C ) − c a r d ( A ∩ B ) − c a r d ( B ∩ C ) − c a r d ( C ∩ A ) + c a r d ( A ∩ B ∩ C ) card(A∪B∪C)=card(A)+card(B)+card(C)-card(A∩B)-card(B∩C)-card(C∩A)+card(A∩B∩C) card(A∪B∪C)=card(A)+card(B)+card(C)−card(A∩B)−card(B∩C)−card(C∩A)+card(A∩B∩C)
数域:指数集中任意两个数的和、差、积、商(除数不为0)仍在该数集中(即数集关于四则运算封闭),此数集为数域。
今天的文章 集合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例如,实数集关于四则运算封闭,因此它形成一个数域,称其为 实数域,记为R。同样,复数集也形成一个数域,称其为复数域,记为C。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bian-cheng-ji-chu/8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