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一):流体流动和流体输送

化工原理(一):流体流动和流体输送叶轮中心处压力小于等于液体操作温度下饱和蒸气压 液体汽化 高压区液化 泵受到冲击 冲击点处产生数百大气压的压强 每秒几万次

考点1:密度和压强

密度: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有的质量,kg/m^{2},\rho =f(p,T)

可压缩流体:密度是温度的函数又是压力的函数

不可压缩流体:密度基本上与压力无关,密度仅是温度的函数

压强:垂直作用在单位流体表面积的力,Pa 或 N/m^3 ,p = \frac{F}{A}

表示方法 基准
绝对压强 = 真实压强 绝对真空(0 kPa
表压强 = 绝对压强 - 当地大气压 当地大气压
真空度 = 当地大气压 - 绝对压强 当地大气压

 考点2: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p_{1}+\rho gz_{1}=p_{2}+pgz_{2}

应用条件:静止的、连续的、同一种不可压缩流体

等压面:静止的、连续的同一种流体内部,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各点的压力相等

考点3 :连续性方程

 对稳态流动体系中直径不同的管段做物料衡算

q_{m}=u_{1}A_{1}\rho _{1}=u_{2}A_{2}\rho_{2}

不可压缩流体:q_{v}=u_{1}A_{1}=u_{2}A_{2}

对于圆形管路:\frac{u_{2}}{u_1}=(\frac{d_1}{d_{2}})^2

稳态流动,流量一定,圆形管路中各界面流速与直径有关

考点4:伯努利方程

gZ_1+\frac{u_1^2}{2}+\frac{p_1}{\rho}+W=gZ_2+\frac{u_2^2}{2}+\frac{p_2}{\rho}+\sum h_f,J/kg

采用国际单位 有效功和有效功率
同一基准:位高基准、压强基准 W:输送设备对单位质量流体做的有效功,J/kg
P_e:单位时间输送设备做的有效功,J/s,W
P_e=W\cdot q_m=W\cdot q_v \cdot \rho
P=\frac{P_e}{\eta}

注意事项:

  1. 衡算范围:作出流动示意图,标明流体流动方向,选定上下游截面,确定衡算范围。
  2. 界面选取:截面和流动方向垂直,截面间流体连续,待求的未知量应该在截面间或者截面上。(大口水平截面默认为零)
  3. 基准面:界面中心到基准面的垂直距离,基准面一般与管道中心线重合
  4. 单位一致:压强表示方法一致:绝压或表压
  5. 外功阻力:衡算范围考虑全面

考点5:牛顿黏性定律

牛顿黏性定律: \tau =\mu \frac{du}{dy}

式中:\tau表示剪应力(Shear Stress),内摩擦应力,N/m^2

          \mu表示流体的黏性系数或者粘度(Viscosity),Pa\cdot s

牛顿型流体:符合牛顿黏性定律的流体,如水、空气

考点6:流体粘度

粘度是流体的物理性质,大小与温度有关

实际流体:就有粘度,流体粘度越大,流动时产生的内摩擦力越大,流动阻力损失越大

理想流体:粘度为0的流体,其速度梯度为0,任一截面上各点的速度都相同

 考点7:流动类型和雷诺数

层流:质点轴线方向一维直线运动,层间互补参透滞流

湍流:质点轴向运动 + 随机脉动,不规则的运动,层间质点交换和参混,产生大量漩涡

 判断依据——雷诺数:Re=\frac{dup}{\mu}

  1. Re\leq 2000:滞流或层流
  2. 2000<Re<4000:过渡流,不稳定
  3. Re\geq 4000:湍流

考点8:速度分布

层流流动速度分布:抛物线型

u_r=\frac{\Delta p_f}{4\mu l}(R^2-r^2)

特点:管中心流速最大,管壁处最小平均速度是最大速度的一半

湍流流动速度分布:质点混合碰撞,产生旋涡

 u_r=u_{max}(1-\frac{r}{R})^\frac{1}{7}

考点9:直管阻力损失计算

Fanning公式(阻力损失计算通式):h_f=\lambda*\frac{l}{d}*\frac{u^2}{2}

层流:\lambda=\frac{64}{Re}=\frac{64\mu}{dup}

湍流:\lambda=f(Re,\varepsilon/d )

莫狄(Moody)图

湍流区:Re\geq4000及虚线下,相对粗糙度一定时,雷诺数越大,摩擦因数越小

完全湍流区(阻力平方区):对应完全湍流粗糙管,摩擦因数只与相对粗糙度有关

光滑区:对应水力光滑管,实线以下 

考点10:局部阻力损失计算

  • 阻力系数法

        h_f'=\xi \frac{u^2}{2}

进口:\xi _c=0.5,流体由外界空间进入管路系统

出口:\xi _e=1,流体由管路系统进入外界空间

  • 当量长度法

当量长度法:将局部阻力折合成相当于流过长度为l_e、直径相同的圆形管路时所产生的阻力损失。

局部阻力压头损失:h_f'=\lambda \frac{l_e}{d}\times \frac{u^2}{2g}

考点11:总阻力损失计算

\sum h_f=h_f+h_f'=(\lambda \cdot\frac{l_e}{d}+\xi)\cdot\frac{u^2}{2}=(\lambda\frac{l+\sum le}{d}+\sum \xi)\cdot\frac{u^2}{2}

对同一种管件,阻力系数和当量长度,只能选其一,不能重复计算

对于直管阻力,若管段内流速不同,需分别计算

减少阻力损失的方法:

  1. 管路尽可能短,尽量走直线
  2. 尽量不安装不必要的管件和阀门等
  3. 管径适当大

 考点12:流量测量

  • 孔板流量计

q_v=C_0 A_0\sqrt{\frac{2(\rho_A-\rho)gR}{\rho}}

C_0——孔流系数,0.6-0.7

 变压差流量计

  • 文丘里流量计

阻力损失小于孔板流量计,同属变压差流量计

  • 转子流量计

 与流量无关,变界面流量计,必须竖直安置

考点13:离心泵主要部件

离心泵截面示意图

叶轮分类

叶轮:将电机的机械能传给液体,提高液体的动能和静压能(平衡孔为了减小轴向推力)

泵壳:(1)能量转换装置,动能转为静压能,减少能量损失

           (2)汇集液体,流体流动的通道

 考点14:离心泵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依靠叶轮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吸排液体(出口处压强最高)

操作故障:气缚现象

原因:离心泵无自吸能力,空气密度小于液体密度,产生的离心力很小,吸入口形成的真空度无法将液体吸入

解决方案:开泵前灌泵;吸入管安装单向底阀

 考点15:泵特性曲线

 H-q_v:随流量增大而下降

P-q_v:流量为0时,P=0,随流量增大而上升

启动泵应关闭出口阀,停泵时应先关闭出口阀门,防止高压液体倒流

\eta-q_v:流量为0,效率为0

考点16:离心泵汽蚀现象

汽蚀现象:叶轮中心处压力小于等于液体操作温度下饱和蒸气压,液体汽化,高压区液化,泵受到冲击,冲击点处产生数百大气压的压强,每秒几万次

汽蚀现象危害:

        (1)泵体产生震动和噪音

        (2)泵性能(q_v,H,\eta)下降

        (3)泵壳及叶轮受冲蚀(设备损坏)

预防措施:注意泵的安装高度,使叶轮中心的最低压强位置在某一值以上

考点17:离心泵的安装高度

H_{gmax}=\frac{p_0-p_v}{\rho g}-\Delta h-H_{f.0-1}

p_0,p_v采用绝对压力

汽蚀余量\Delta h:泵特性参数之一,随流量增大而增大,采用最大流量对应的值,m

操作安全:减小H_{f.0-1},可采取增大吸入管直径,减少管件阀门

                  H_{g}\le H_{gmax}-(0.5\sim 1)m

故障排查:液体温度上升、吸入管堵塞或储槽液面下降(使实际安装高度增大)

考点18:离心泵工作点及调节

 根据伯努利方程与阻力损失计算公式:

       H=(z_2-z_1)+\frac{p_2-p_1}{\rho g}+\frac{u_2^2-u_1^2}{2g}+h_f

h_f=\lambda(\frac{l+l_e}{d})\frac{u^2}{2g}=\lambda (\frac{l+l_e}{d})(\frac{1}{2g})\frac{q_V^2}{(\frac{\pi}{4}d^2)^2 \times(3600)^2}=Bq_v^2

两式联立得:H=A+Bq_V^2

其中A = (z_2-z_1)+\frac{p_2-p_2}{\rho g}B=6.38\times 10^{-19}\lambda(\frac{l+l_e}{d^5})

展开式为H=(z_2-z_1)+\frac{p_2-p_2}{\rho g}+6.38\times 10^{-19}\lambda(\frac{l+l_e}{d^5})q_V^2

今天的文章 化工原理(一):流体流动和流体输送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12-13 17:57
下一篇 2024-12-13 17:51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bian-cheng-ji-chu/8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