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得到系统的整体架构,我们还欠缺什么呢?所谓“架构”,是“以组件、组件之间的关系、组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内容的某一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以及指导上述内容设计与演化的原则”。之所以要确定系统的组件、组件关系以及设计与演化的原则,目的是通过不同层面的结构视图来促进团队的交流,为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架构不仅仅是指我们设计产生的输出文档,还包括整个设计分析与讨论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的所有决策、方案都可以视为是架构的一部分。例如,下图就是团队站在白板前进行面对面沟通时,针对系统需求以可视化形式给出的架构草案:
像这样的可视化设计图同样是架构文档中的一部分。我们在先启阶段分析得到的系统上下文图、问题域、用例图以及限界上下文和上下文映射,也都是架构文档中的一部分。这些内容都可以对我们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清晰直观的指导。
当然,若仅以如此方式交付架构未免有些随意,也缺乏系统性,会导致设计过程的挂一漏万,缺失必要的交流信息。领域驱动设计并没有明确给出架构的设计过程与设计交付物,限界上下文、分层架构、上下文映射仅仅作为战略设计的模式而存在。因此,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架构方法,与领域驱动设计的战略设计结合。这其中,值得参考的是 Philippe Kruchten 提出的架构 4 + 1 视图模型(后被 RUP 采纳,因此通常称之为 RUP 4 + 1 视图),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视图模型中,场景视图正好对应我们的领域场景分析,之前获得的用例图正好展现了业务场景的一面。逻辑视图面向设计人员,在领域驱动设计中,通常通过限界上下文、上下文映射和分层架构描绘功能的模块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进程视图体现了进程之间的调用关系,比如采用同步还是异步,采用串行还是并行。领域驱动设计由于是以“领域”为核心,对这方面的考量相对较弱。通常,我会建议采用风险驱动设计(Risk Driven Design),通过在架构设计前期识别系统的风险,以此来确定技术方案。我们对限界上下文通信边界的判断,恰好是一种对风险的应对,尤其是针对系统的可伸缩性、性能、高并发与低延迟等质量属性的考虑。一旦我们确定限界上下文为进程间通信时,就相当于引入了微服务架构风格,通过六边形架构与上下文映射可以部分表达进程视图。物理视图体现了系统的硬件与网络拓扑结构,六边形架构
今天的文章 【DDD】学习笔记-EAS 的整体架构实践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bian-cheng-ji-chu/9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