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中信证券 杨泽原 丁奇 马庆刘)
公司概述:政企数字化转型领航者
业务体系:招采、政务、建筑三大业务并驾齐驱
发展历程:计价软件起家,扩展至政务服务与招采行业。
国泰新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021年登陆科创板。公司成立之初主要以研发和销售建筑行业软件为主,于2005年推出“一点智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统一管理平台软件,打入住建监管市场。
在政府上网工程和招投标电子化浪潮的推动下,公司陆续研发布一点智慧“网站大师”等产品,进入智慧政务行业,并结合两大业务优势进军智慧招采领域,通过参与建设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逐步建立龙头地位和全国布局。
公司坚持技术创新,通过将新兴信息技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不断提高平台智慧化水平,提供更加完善的整体化解决方案。
股权结构:无实际控制人,具有国资背景,核心高管持股较高。
公司股权结构分散,最大股东为张家港市人民政府 100%控股的江苏国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持有公司 18.81% 股份,持股比例近年来持续下降。
员工持股比例较高,截至 2021 年底,公司共有 368 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主要管理人员、中高层员工及持股平台合计持股超 50%。其中董事长曹立斌、总经理黄素龙、常务副总经理李强分别持有 10.73%/9.54%/6.56%股份,三位高管分别负责战略及管理、市场与销售、技术与研发。管理层中多人具有工程师技术背景。
业务拆分:聚焦招采、政务、建筑的政企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公司主要围绕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三大业务领域,为客户提供软件为核心的智慧化整体解决方案,具体包括专业化的软件平台、运营维护服务、智能化设备产品、智能化工程实施服务等产品和服务。
智慧招采:包括项目类业务和运营类业务。
项目类包括为政府提供智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智慧企业招采平台等软件平台;运营类包括自营 SaaS 化招采平台(招标人服务)及投标人增值服务。
智慧政务:包括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产品及服务。
如为政府部门提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政府协同办公平台、智慧公安平台及政务大数据平台等软件平台,并提供智慧政务整体解决方案。
数字建筑:包括数字住建、数字建造、数字造价产品及服务。
公司一方面为满足政府住建部门需求,提供覆盖全业务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智慧住建”平台等软件平台;另一方面为建筑企业提供清单计价软件、BIM 算量软件及 BIM 5D 协同平台等产品,提高建筑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财务分析:收入多元化稳步增长,盈利能力处于较高水平
收入利润: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公司准确把控行业发展方向,满足客户数字化转型的内生需求,深耕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三大领域,收入快速增长。
2021 年实现总营收 27.94 亿元,同比增长 31.56%,2018-2021 年复合增长率 32.98%;2021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4.93 亿元,同比增长 20.28%,2018-2021 年复合增长率 38.33%, 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收入拆分(按产品):公司营业收入可拆分为软件平台、平台运营、维护服务、智能化设备、智能化工程。
其中软件平台可进一步细分为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软件平台,平台运营为公司自营 SaaS 化招采平台运营(招标人服务)及投标人增值服务收入;维护服务、智能化设备、智能化工程为软件平台配套的咨询规划、技术维护及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
公司高毛利业务占比较高。2021 年软件平台和平台运营两部分营收共 20.24 亿元,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达到 72%,而维护服务、智能化设备和智能化工程等技术维护和硬件类业务占比较低。
软件平台收入中:智慧招采 3.92 亿元,同比增长 18.14%;智慧政务 8.97 亿元,同比增长 25.59%;数字建筑 3.25 亿元,同比增长 13.80%。
收入拆分(按行业):招采、政务、建筑板块近三年来收入复合增速均超 30%。
2022 年以来,公司将维护服务、智能化设备、智能化工程拆分后并入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三大业务板块,平台运营收入并入智慧招采板块。由此计算得到 2021 年公司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收入占比分别为 39%/49%/12%,2019-2021 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39.4%/33.7%/33.4%。
收入拆分(按客户):政府类客户贡献收入比例下降,整体结构趋于多元。
2018-2021H1 公司对政府部门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73.26%、66.08%、62.21%和 50.19%,占比持续下降。
考虑到 2022 年以来宏观环境持续波动,政府部门用于信息化的财政预算存在变动,公司客户结构持续多元化有助于提高业绩抗风险能力。
公司 2G 业务主要包括招采板块政府公共资源平台建设、政务板块,2B 业务包括招采板块企业招采平台和招采运营服务、建筑板块。
长期来看,我们预计公司 B 端收入占比有望提升至 50% 以上。
收入拆分(按地区):壮大全国性服务网络,开拓新市场,持续渗透存量市场。
公司目前已在全国设有 6 大区域总部(资源中心)、22 个区域分公司、8 大条线分公司,销售与服务网络覆盖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
2021 年公司华中、西南、西北地区营收占比均超过 10%,2018-2021 年,新地域市场中西南/西北/华北地区收入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65.81%/51.75%/56.74%,华东地区营收占比从 60%下降到 50%左右。
我们认为,伴随政企数字化转型在中西部地区渗透率的持续提高,公司有望持续享受全国布局销售网络红利,形成持续强劲的增长驱动力。
毛利分析:公司软件平台及平台运营毛利率水平较高,整体毛利率远高于项目类软件可比公司。
近三年公司整体毛利率分别为 66.06%/68.53%/65.95%,远高于可比项目类软件公司,可比公司整体毛利率在 30%左右。公司各类产品中,软件平台(包括招采、政务、建筑软件平台)、平台运营毛利率水平较高。
智慧招采软件平台毛利率显著提高以及毛利率较高的平台运营收入比重的提高成为公司保持较高毛利率的重要保障,我们认为公司在招采领域已逐步形成全国性龙头优势,未来业务发展将逐步由政府端向企业端牵引,随着软件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和平台运营相关招标人/投标人增值服务渗透率的提升,公司未来毛利率仍存在一定上升空间。
费率分析:销售、研发费用率相对稳定,管理费用率持续优化。
2021 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21.5%/8.2%/17.5%,同比-0.63/-2.23/+2.25pcts。近三年来公司持续扩张销售团队拓展全国市场,销售费用率保持稳定,管理费用率已连续两年实现大幅优化。
公司已逐步实现由单一软件销售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招采、政务、建筑三大业务板块并驾齐驱,研发投入需求较高,2021 年研发费用率有所上升。
上市后公司对三个业务 BG 进行整合,调整内部组织架构,设立条线分公司,不断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对研发、销售、交付等各个环节人效持续优化,近 3 年来公司管理费用率显著下降。
公司经营现金流、应收账款账龄结构保持健康,2020 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提升,2021 年下降至 1.94 亿元,主要系人员规模大幅扩张,员工薪酬的现金支出较高,同时营收规模的高速增长导致采购供应商货款增加,对应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
长期来看,公司经营现金流保持健康。
应收账款账龄结构方面,公司 2 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长期低于 20%,3 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长期低于 10%,较高的 G 端收入占比并未给公司现金流带来压力,账龄结构整体保持健康。
业务透析:三驾马车齐发力护航业绩增长
智慧招采:项目类仍有渗透空间,运营类形成第二增长极
(1)市场格局:空间尚未探顶,公司具备龙头地位。
驱动因素 1:各地招采智慧化水平高度分化,项目类业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招采信息化平台支持工作流程的电子化,减少纸张浪费和差旅费用,节约交易成本,同时有助于提高招采透明度和合法性,是公共资源交易和大型企业采购的必然趋势。
根据中国招标投标协会统计,2019 年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完成的招标采购交易规模达 40368 亿元,同比增长 32.71%,但各城市的招采智慧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渗透率最高的城市中,全流程电子交易占交易总额的比例达到 93%,最低的不足 3%,依然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驱动因素 2:政策持续加码,助推电子招投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方案》、《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的享指导意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针政策,公共资源交易行业朝着平台整合全覆盖、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电子化全流程、服务优化全环节、智慧监管体系等方向发展,为项目制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带来更大空间。
据中研普华测算,2019 年我国电子招投标行业市场规模已达 22.1 亿元,2025 年有望达到 42.6 亿元,市场空间巨大。
竞争格局:公司处于行业龙头地位,获得众多政府部门及大型央企认可。
公司测算政府侧智慧招采行业的市占率约 60-70%,具有龙头地位。在政府招投标领域,公司承建多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项目,截至 2022H1 已覆盖 29 个省(市、自治区),服务超过 200 个城市、1000 个地市县。
在企业招投标领域,公司积累了能源、金融、冶金、通信等重要行业的优质客户,截至 2021 年底累计承建了 40 多家大型国企、央企业的招标采购平台,客户包括中国国际航空、中国海油、中国石化、华润集团、中钢国际招标、万华化学等。
并于 2022H1 中标中国石化、通用集团等多个央国企的重要升级项目,以及厦门汇腾、无锡产权交易集团等十余个省市属国企项目。
(2)业务拆分:智慧招采板块包括项目类业务(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企业智慧招采平台)和运营类业务(招标人服务,投标人服务)。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面向各地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的招采信息化平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规范运作、运作统一监督”的原则,服务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各方主体,包括公共资源交易参与主体及社会公众,行业监督部门、综合监督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等,助力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全业务信息化。
企业采购平台:面向企业建设的招标采购信息化平台。主要提供给企业的招标采购交易执行者和内部监督管理者使用,用户对象包括采购发起方、实施方、供应商、评审方、决策方、监督方等。能够全面提升招标采购监督和管理水平,更大限度地拓展采购规模、整合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实现采购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招采运营服务:面向限额以下市场化招采的招标人、投标人提供运营及增值服务。基于自建的 SaaS 化招采运营平台“新点电子交易平台”协助限额以下项目进行招投标,同时为投标人提供电子标书高效编制、标证通等增值服务。
项目类业务:依托龙头市场地位专注产品力,不断提升竞争壁垒。
相比资源丰厚的地方性企业,公司依托全国性市场快速捕捉需求,积累大规模研发能力,实现快速产品迭代,建立起较高的客户认可程度,未来有望逐步抢占竞争对手市场份额。
相比其他新进入招采行业的全国性竞争对手,公司通过十余年的行业积累,已形成了对于使用场景的深刻理解,在公共资源交易等综合性领域更有优势,有望继续保持龙头地位。
在企业招采平台侧,尤其是央国企、大型企业方面,公司通过建设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积累大量招采专业经验和大型项目经验,深度掌握招采监管痛点,能够将政府侧的能力很好地复用到大型企业端,满足大型央国企招采信息化需求。
运营类业务:招投标人服务市场方兴未艾,自建 SaaS 化平台业绩亮眼。
政策引领行业市场化转型,运营型增值服务满足新需求。根据 2013 年发布的《电子招投标系统的技术规范》,招采平台细分为服务、交易、监管三个系统。
2015 年,相关部门提出深化整合共享,推出交易平台市场化运营,开始在各地同步建设市场化平台,满足投标人、招标人的其他内生需求。
2018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新规,限额以下政府交易项目不需要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可以进行场外交易。
运营类业务(包括投标人/招标人增值服务)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公司自建 SaaS 化招采运营平台满足限额以下招标需求,提供投标人增值服务。公司把握市场机遇,自建 SaaS 化招采运营平台“新点电子交易平台”,为甲方(招标人)提供交易支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服务于众多中小企业的招采需求。
21/22H1 期间自营 SaaS 化招采平台新开专区数量同比增长超 50%+/60%,交易业务量同比增长 85%/76%。
投标人增值服务方面,公司提供包括电子标书高效编制、标证通(即 CA 锁跨区域互认)、 电子签章跨区域互认、移动开标、采虹学苑、生态产品赋能等增值服务,使投标过程更加便利高效。
2022H1 期间标证通产品已成功拓展到全国 24 个省,接入专区数量同比增长超 3.5 倍,注册用户数同比增长超 20 倍,实际发证数量同比增长超 6 倍,彰显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和强劲的增长潜力。
未来展望:持续深化项目业务,快速扩展运营业务。
在招投标过程中,政府主导的招采信息化平台建设多采用项目制,未来在信用监管体系、打击围串标等领域有深化发展的机会。而以交易为核心的市场侧需求正在逐渐向 SaaS 化招采运营平台迁移。
2021 年,智慧招采板块实现总收入 10.63 亿元,其中项目类 6.53 亿元,运营类 4.09 亿元,运营类占比为 38.5%。
2022H1 招采运营收入占智慧招采板块比重已接近 50%,实现收入 2.13 亿元,同比增长 49.35%,远高于招采板块及公司整体收入的增速,在宏观环境波动情况下依然展现出强大的业绩韧性。随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司技术水平的持续推进,用户粘性逐渐增强,运营服务产品会快速发展。
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公司招采运营收入占招采板块比重有望逐步提升到 60%左右。
智慧政务:顺应政务信息化浪潮,布局全国市场纵深发展
(1)市场格局:千亿级市场空间,发挥全国布局优势
驱动因素 1:受益于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主线,我国智慧政务行业成长性良好。
现阶段,各级政府整体处于电子政务阶段,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共享政务平台建设情况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得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智慧政务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未来 OA、行政审批、数据库等政务系统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地实施,智慧政务软件与服务市场逐渐下沉。
驱动因素 2:后疫情时代政府信息化投入将增加,产生营商环境监测、复工复产等新需求。
2022 年新冠疫情反复,疫情中地方政府暴露出综合治理和城市管理问题,后疫情时代,我们预计政府将继续加大信息化投入,同时基于大数据、AI 相关技术开发城市疫情治理管控新产品。在疫情缓解后,复工复产和营商环境监测也将成为另一个业务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在政府支出中,信息化投入整体体量不大而回报率较高,各级政府未来有动力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化,为智慧政务行业提供增长动力。
中研普华测算显示,2019 年,我国政务服务线上化速度明显加快,市场规模达到 3142 亿元,同比增长 6.43%,预计 2023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4000 亿元。
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低,公司依托全国布局纵深发展。
近年来智慧政务软件市场快速增长,各地政府数字政府建设进度、建设需求不尽相同,吸引众多软件企业参与其中,市场较为分散。
同行业可比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发达地区的差旅成本、实施成本一般较高,竞争强度也更高,一定程度上会对毛利率造成负面影响。
公司依托全国化的销售布局在发达地区和下沉市场齐头并进,截至 21 年底已承接 31 省(市、自治区)的千余智慧政务项目。
依托广泛分布的分支机构快速捕捉客户需求,通过服务不同地区政府客户不断积累行业 know-how,持续完善大规模研发能力和快速产品迭代能力。
公司智慧政务软件平台开发业务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西北、西南、东北等)的收入占比持续上升,在下沉市场的人力投入较多。
截至 2020 年末,公司在二线至四线及以下城市的销售人员达到销售人员总数的 50%以上。
(2)业务拆分:智慧政务板块包括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业务。
一网通办:面向各政府部门提供面向企业、群众的各类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服务。以平台为核心对各政府部门网上服务平台建设进行统一规范,通过大数据实现跨部门数据互通共享,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
一网统管:面向各政府行政部门及与公共安全部门,打通横向数据壁垒实现城市统一管理。以城市为基本单位,延伸到区、街道、社区等基层社会治理单元,打通垂直条线,打造“一网统管”治理体系,实现社会运行事件的统一受理、统一分拨、协同处置、统一指挥、统一监督,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一网协同:面向党政机关提供内部通用协同办公平台。支持办文、办会、办事一站式处理,能让各党政机关各部门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政务工作处理、政务数据交换、政务信息通讯,打造“区域一张网”的业务管理模式。
一网通办:沉淀广阔客户资源,发挥规模效应,为业务赋能。
公司所覆盖的政府类系统建设属于产品化程度较高的门类,利于异地扩张,发挥规模效应。同时,公司致力于“比政府更了解政府”,通过客户资源的沉淀,将需求转化为对行业 know-how,并赋能给更多客户。
截至 22H1,公司一网通办产品已经覆盖全国 15 个省级平台及 800 多个政务服务中心。公司专门组建业务资产部门,把客户的反馈形成行业知识,并基于此进行业务创新。基于对政府的了解,公司可以提供产品+服务+业务咨询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一网统管:数字政务新兴板块,政策加码助推高速成长。
2022 年 3 月,国家住建部发布《关于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通知》,决定在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
并计划 2023 年底前,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建成省级城市运管服平台,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城市运管服平台;2025 年底前,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
一网统管面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城市运行等领域,将“观、管、防”有机统一,辅助城市自治。
未来公司计划基于数字底座的中台能力打造城市运营一体化中心,实现对事件的统一受理、智能分拨、高效协同、快速处置和全域监管。
城运中心(IOC)通过多渠道数据汇入分析感知城市态势、进行风险监测和提前预警。同时基于各城市治理难点痛点构建专项治理场景应用,如防汛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渣土车管理等。
一网协同:依托云计算、区块链技术,为各部门协同办公提供一体化平台。
长期以来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基础平台,存在“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办事难现象。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大规模数据的储存和处理问题,而区块链技术保证了敏感数据的保密性,为政府数据的共享交流创造了可能。
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构建统一的数字底座,支持集群化部署、分布式治理架构,能有效支撑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从而跨机构、跨部门、跨层级协作,以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降低维护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
数字建筑:覆盖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打开建筑信息化广阔市场
(1)市场格局:千亿级市场空间,G 端牵引 B 端实现差异化竞争。
建筑行业信息化支出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发展空间巨大。2020 年我国建筑信息化投入仅占建筑行业总产值的 1‰,而欧美的比例约为 1%。
北美、欧洲 BIM 市场规模领先,分别占全球市场 30%-40%,BIM 技术普及率达到 70%以上,而我国的技术普及率仅为 50% 左右,以 BIM 技术为核心的建筑行业信息化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全球建筑行业普遍存在从电子化到数字化、从单一用户到全参与方、从办公室到工地、从人员到设备的演化过程。
随着建筑行业精细化更加受到重视,发展空间巨大。中研普华测算显示,2019 年我国建筑信息化市场规模为 28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1076 亿元。
竞争格局:以 G 端牵引 B 端,切入智慧住建细分蓝海市场。
现阶段,各住建委(局)的信息化建设细分市场参与主体众多,市场集中度低。建筑企业信息化主要以购买计价软件为主,广联达在该领域中市占率较高。
相比广联达向建筑企业提供多种服务,公司从住建部门需求入手,聚焦监管部门,做大做强 G 端业务;逐渐牵引 B 端业务,拓展产业链,解决成本管控等痛点问题。
(2)业务拆分:数字建筑板块包括数字住建、数字建造、数字造价三部分,实现由 G 端向 B 端迁移,覆盖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
数字住建:围绕住建部门监管与治理需求,打造住建行业“一张图”。
公司持续对一体化数字住建平台进行升级,深化业务协同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实现数据的治理、归集、发布、共享等功能,为社会主体打造更便捷的服务模式。
公司推出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 EpCIM 等新产品,夯实城市一张数字底板的基础能力。通过“CIM+应用,为规建管运服检提供有力支撑,承接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数据平台等相关项目。
数字建造: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和企业平台协同发展。
一方面,公司面向主管部门采集施工市场生态数据网,采集数据并在人员、安全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管和服务,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面向企业打造智慧工地企业平台,结合 IOT 智能监测、AI 智能视觉、BIM 智能建造等技术,实现各生产要素的智能监控、预测报警,建立工地日常管理工作的数据共享、实时协同机制,实现项目全流程数字化。
2021 年公司智慧工地企业端业务实现翻倍增长,并且承接雄安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系统等重要项目,逐步打造标杆案例。
数字造价:升级各类造价软件,试点推广造价云产品。
公司扩充不同专业(公路、水利等)、针对不同省份的造价和 BIM 5D 算量软件,增加产品适用范围和潜在客户数量。
公司专注打造新点造价云(指标云)产品,实现了历史造价数据的积累和复用,为企业成本 控制及招投标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推动企业从业务信息化管理到数字化管理的高效转变,目前已在部分地区进行布局以及试点推广。
政企联动,构建“CIM+住建”的应用体系,参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
公司基于政企联动和平台工具协同的策略,重点打造一体化数字住建平台,促进各参与方的业务协同。
建筑行业产业链的参与者众多,包括审计、财政、咨询、施工、建筑公司等角色。
公司以大业务协同和数据赋能作为核心竞争力,延伸外围产品,包括:施工方-智慧工地平台,投资方-计价软件等。
凭借深厚的协同能力和平台化基因,公司在构建大而全的产品线方面也形成了独特优势。
云技术发展带来数字建筑新机遇,实现数据的积累和复用,降低安装成本。
随着 BIM 技术在建筑行业接受度的提高,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纵深发展。云技术的逐渐成熟有利于帮助广大中小建筑企业降低信息化投入门槛,政府和建筑企业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开展工程建设管理及设施运行监控等应用。
云平台由数字建筑提供商搭建,向使用方提供 SaaS 级别的服务,降低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同时,采用云平台可以降低用户推广应用过程安装部署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改善用户操作体验。
核心看点:招采运营扬帆起航,内外兼修巩固优势
招采运营:市场需求方兴未艾,增值服务未来可期
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运营成为大势所趋,催生招采运营广阔蓝海市场。
2018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规定工程项目 400 万元以下、货物 200 万元以下、服务 100 万元以下合同可以通过社会化运营平台进行招采。政府对于限额标准逐步放宽,限额以下招投标逐渐走向市场化平台。
2021 年 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行为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持续推进招采市场化进程。
招标人服务按照交易额收取交易服务费,投标人服务按照平台工具使用情况进行收费。
公司招采运营服务可进一步拆分为招标人服务与投标人服务,其中招标人服务指限额以下交易在公司自营 SaaS 化平台上进行招采所需要支付的基础费用,一般按照交易额的万分之五进行收取,可能由招标人或投标人进行支付;投标人服务指用于提高投标人投标效率的增值服务和工具,如电子标书高效编制、标证通(即 CA 锁跨区域互认)、电子签章跨区域互认、移动开标、采虹学苑、生态产品赋能等。
我们测算,我国招采运营服务市场规模达到百亿级。
2021 年我国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交易总金额约为 19.69 万亿元,其中约 40%为限额以下交易,限额以下交易总金额约为 8 万亿元。
以万分之 5 的服务费进行计算,限额以下招采运营的招标人服务具有约 40 亿元的市场空间。
假设限额以下交易均价为 200 万元,2021 年全国限额以下交易笔数约为 400 万笔。以每笔进行 10 次投标、每次投标使用价值 150 元的投标工具计算,限额以下招采运营的投标人服务具有约 60 亿元的市场空间。
2021 年公司招采运营收入仅为 4.09 亿元,目前国内尚未出现较为成熟的第三方招采运营服务提供商,公司作为招采领域的龙头有望持续打开巨大的成长空间。
行业资源叠加行业 know-how,自营 SaaS 化平台持续提高用户黏性形成正反馈。
招投标类业务本身具备较强的用户黏性,公司凭借在招采行业的龙头地位,积累了大量招标 人/招标代理、投标人、行业专家资源,因此公司自营 SaaS 化平台相较于同类产品更易获 得用户青睐。
同时凭借全国范围内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经验,公司不断积累数据价值和行业 know-how。
基于此公司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招投标双方需求,提供增值服务,甚至扩展到技术支持需求、在线培训学习等。
目前平台接入用户数量、付费用户转化情况以及付费用户客单价均处于起步阶段,伴随业务不断推进,公司有望迎来用户数和客单价双升,实现招采运营板块的戴维斯双击。
生态协同:构建行业生态巩固竞争壁垒,三大板块技术复用资源协同持续加强与下游客户及生态伙伴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生态构建。
智慧招采领域,公司以“易采虹”平台为基础,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中游城市群、黄河流域、“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等公共资源交易合作联盟的建设工作,“易采虹”平台新接入交易平台数量同比增长超 80%,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同比增长超过 110%。
智慧政务领域,公司以全国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发展为契机,承建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陕甘青新“丝路通办”以及 170 多个城市签约的“云上办”跨省通办平台,搭建自助服务终端区域通办平台,链接 19 个省近 200 个区域的自助服务终端点,接入事项数量超 40000 个,实现政务服务自助办理跨区通办,建立了稳定的智慧政务客户生态圈。
同时,公司积极推进与华为、腾讯、中国移动、中国电子等伙伴的生态合作,并在甘肃、成都、长沙等多个项目中取得良好的合作成果。
基于行业领先地位,积极参与行业建设,提升品牌竞争力。
公司在软件开发、实施方面通过了多个国际标准体系的认证,并获中国软件诚信示范企业、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等奖项。
公司还多次参加《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数字中国》、《数博会》、《住建部工改项目研讨会》等重量级行业会议,并在相应分论坛上作专题发言,具有一定影响力。
公司在政务大数据、政务服务等智慧政务细分领域完成大量省级项目和标杆项目,建立标杆性项目,在行业构建中发挥作用。同时,公司与战略级客户进行联合创新,持续引领行业。
公司不断尝试将公司的新技术应用在行业新的业务需求中,不断输出新的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给客户持续创造价值,引领行业发展。
解决方案互为协同,软件技术底层可复用,用户资源相互连通。
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在业务场景上具备一定的协同优势,如招采板块的数据沉淀可以赋能建筑板块的数字造价业务,建筑板块数字住建业务的 CIM 平台可以充分利用政务板块一网统管业务的建设经验。
公司具备悠久的产品化基因,充分发挥代码复用能力,赋能多行业拓展。
公司提供从规划咨询、软件研发、智能设备生产到运营维护的全栈式产品和服务,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沉淀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通用能力,研发底层核心技术,开发通用性中间件,形成标准化、模块化的软件平台开发模式,节约成本。
公司各板块业务客户具有一定重叠性,有望实现 G 端牵引 B 端。公司在政企招采平台建设、智慧政府建设等方面积累各级政府和大型央国企客户资源,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用户资源的沉淀,有助于提高客户留存率和新市场扩张。
公司治理:全价值链运用先进管理模式,人效持续提高
开发:采用 IPD 开发流程,产品化开发助力低成本扩张。
与同业相比,公司软件的产品化程度高,通过引入 IPD 开发流程,提升代码复用率。
中央研究院搭建底座,进行底层代码分装,提供通用技术;各个产品线进行二次开发,利用统一平台沉淀标准化产品;根据定制化需求,为客户提供配置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
并基于全国市场收集需求,反馈到产品线,对于相同需求的功能进行产品化迭代,联合创新。
研发模式趋于平台化、协同化、集成化,降低研发成本,并加速产品的迭代和优化,提升公司的产品竞争力。
交付:加强远程交付平台建设,沉淀过程资产,积累配置工具。
公司搭建分公司一线、区域资源中心、总部远程交付中心“三位一体”的交付体系,前台具备贴近现场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中后台实现交付过程标准化管理,形成交付复用资源池。
一线人员接收项目后将第一时间上传到总部远程交付中心,远程交付中心将基于过往全国的项目经验,统一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进行管控。
当不同项目的交付过程中呈现出重复的配置需求时,远程交付中心会反馈给中央研究院进行快速配置工具的开发。
随着交付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多,后台将积累大量相对标准化的快速配置工具。
依靠交付流程的工具化和自动化,公司得以将线下集成交付模式固化为线上标准化模式,解放人力提高人效,同时有效地减少错误的发生,实现降成本、降库存、降物流的“三降”。
内控:细化业绩核算方式,内部管理系统数字化转型。
公司针对三大业务模块分别设置 BG 线,同时设置区域分公司和条线分公司,为销售和交付端的高效运行提供支持。
公司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营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将各业务板块、区域分公司作为独立的经营 单元进行收入成本核算,实现业务-产品、项目-合同、组织-部门的各经营单元成本可视、可控。
同时基于此将各个经营单元数据系统化,应用大数据绩效考评系统实现自动化分析和风险实时提示,以便于实行过程监督,驱动组织和员工绩效改善和进步。近年来公司管理费用率持续下降,人均创收及人均创利均实现稳步提升。
风险因素
1)技术迭代不及预期的风险。
行业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云计算、云储存的运用程度日益加深,AI 技术开始运用于政务、招采、建筑等领域。如公司不能准确及时地预测和把握智慧招采、智慧政务及数字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对技术路线做出合理安排或转型,在平台研究与项目实施上形成快速互动与良性循环,将可能会延缓公司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应用上的研究开发进度,导致公司面临被竞争对手赶超,或者技术落后的风险。
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目前公司行业内竞争对手较多,既包括大型软件业上市公司,也包括小型地方性软件定制企业。未来,随着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的市场进一步扩大,公司与行业内具有技术、品牌、人才和资金优势的厂商之间的竞争可能进一步加剧。
3)政府信息化预算波动的风险。
公司对政府部门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较高,政府部门用于信息化的财政预算的变动将对公司的销售规模和盈利状况产生影响,使得公司存在盈利波动的风险。同时,由于受政府类客户的采购付款周期的影响,这些客户的付款时点存在集中的情况,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2 月至次年的春节前,存在收款时点滞后的可能性。
4)疫情反复的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对软件行业及公司均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疫情防控持续优化,但局部疫情反复可能对公司的未来的工作时间、物流、现场调试实施工作等造成影响,将可能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5)运营收入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
国家发改委等主管单位持续出台规范公共资源平台交易的政策,推动招采市场化改革进程,限额以下招投标逐渐走向市场化平台。
在此基础上,公司通过自建 SaaS 化招采运营平台对招标人及投标人收取运营服务费。
若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或者公司自营 SaaS 平台的竞争力下降,则会导致公司运营收入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
盈利预测及估值
盈利预测
公司收入可拆分为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软件平台、招采运营服务,以及配套的维护服务、智能化工程、智能化设备。其中三大软件平台和招采运营服务为公司核心业务,整体毛利率水平较高。
我们分别对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拆分后进行收入及毛利预测,并对公司整体费率进行预测,结果如下:
(1)收入毛利
智慧招采软件平台:
公司作为招采领域行业龙头,有望凭借大规模研发能力和全国布局持续巩固龙头地位。考虑到目前我国政府、企业智慧招采平台建设渗透率逐步提高,但实际建设水平仍高度分化,预计本业务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逐步下降,2022 年增速较低原因主要为疫情影响。
预计本业务 2022-2024 年收入增幅分别为 10%/14%/13%。伴随招采软件平台产品化程度持续提升,毛利率有望稳步增长,预计 2022-2024 年毛利率分别为 68%/69%/70%。
招采运营服务:
公司未来成长主要发力点,未来限额以下招投标有望继续迁移至市场化运营平台,自营 SaaS 化平台具备高成长性。
公司持续多年深耕招采领域,对于招标人/投标人需求痛点具有深刻理解,招/投标人增值服务业务也将实现高速增长。
预计本业务 2022-2024 年收入增幅分别为 40%/45%/45%,其中 2022 年受宏观环境波动影响增速相对较低。预计 2023-2024 年毛利率稳定在 90%。
智慧政务软件平台:
2022H1 年由于宏观环境波动,智慧政务业务短期承压,预计下半年疫情缓解后将逐渐回升。长期来看后疫情时代政务数字化需求不减,一网通办业务将逐渐渗透到一网统管、一网协同领域。一网统管作为未来主要增长点,定制化程度相对较高,毛利率较低,因此,预计智慧政务板块整体毛利率相较于 2021 年将有轻微下滑。
预 计本业务 2022-2024 年收入增幅分别为 10%/18%/18%,毛利率稳定在 66%。
数字建筑软件平台:
随着数字建筑 2.0 时代的到来,建筑信息化需求将实现爆发。未来公司将依托在招采、计价、工程等场景的深刻理解,由 G 端牵引 B 端,依托在政企信息化生态中的持续深耕和经验积累,助力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
预计本业务 2022-2024 年收入增幅为 20%/25%/25%,考虑到数字建筑业务结构有所变化、综合类型项目解决方案占比提升,预计毛利率有所下降,预计 2022-2024 年毛利率分别为 83%/80%/80%。
维护服务、智能化工程、智能化设备:
作为智慧招采、智慧政务、数字建筑板块的配套业务,预计该部分业务收入占三大板块业务比值相对稳定,分别为 9%/11%/15%,2022-2024 年三块业务的毛利率分别稳定在 60%/48%/17%。
(2)费用端
销售费用:公司持续深耕全国销售布局,拓展中西部和区县级下沉市场,持续扩张销售团队规模,但规模效应下人效预计有所提升,因此预计 2022-2024 年销售费用率分别为 23.5%/22.1%/21.2%。
管理费用:公司持续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精简管理团队规模、提高人效,预计 2022-2024 年管理费用率分别为 7.0%/6.0%/5.7%。
研发费用:公司继续加强三大板块技术研发,探索全新业务场景下的增值业务,扩大研发团队规模,预计 2022-2024 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17.6%/17.5%/17.3%。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公司 2022-2024 年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将继续保持相对较高水平,毛利率保持相对稳定。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营业收入为 32.44/40.50/50.95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6.56/8.58/11.51 亿元,对应 EPS 为 1.99/2.60/3.49 元。
估值
可比公司:选取南威软件、太极股份、东软集团、拓尔思、品茗科技作为可比公司。可比公司均为招采、政务、建筑领域的软件类公司,服务于政企信息化,在产品品类、商业模式等维度上与公司均具有可比性。可比公司 2022E-2024E 年平均 PE 分别为 35x/26x/20x,平均 PEG 为 0.95。
估值:根据同业可比公司估值情况,考虑到公司在智慧招采领域具有龙头地位,未来招采运营板块具备良好的成长性,盈利能力相较于可比公司处于领先水平。
1)PE 估值:参考可比公司 2023 年 26 倍 PE 水平,审慎给予公司 2023 年 25 倍 PE,对应目标市值 215 亿元,对应目标价 65 元。
2)PEG 估值:参考可比公司 0.95 倍 PEG,审慎给予公司 0.9 倍 PEG,对应 PE 为 29 倍,对应目标市值 245 亿元,对应目标价 74 元。
综合考虑 PE 及 PEG 估值法,我们审慎给予公司目标市值 215 亿元,对应目标价 65 元。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报告下载|战略报告|管理报告|行业报告|精选报告|论文参考资料|远瞻智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