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政公用工程现场可分为场区、沿线两种形式,施工控制测量应依据工程特点和实际需要,在施工现场范围内建立测量控制网,选择若干有控制意义的点(称为控制点),按一定的规律和要求构成网状几何图形(称为控制网)。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场区控制网按类型分为方格网、边角网和控制导线等。
(4)当施工控制网与测量控制网发生联系时,应进行坐标换算,以便统一坐标系;如图1K-1所示,两坐标系的旋向相同,设A为施工坐标系(AO’B)的纵轴OA在测量坐标系(XOY)内的方位角,坐标系原点O’在测量系内的坐标值,则P点在两坐标系统内的坐标X,Y和A,B的关系式为:
X=a+Acosα±Bsinα
Y=b+Asinα±Bcosα
以及
A=(X-a)cosα+(Y-b)sinα
B=(X-a)sinα+(Y-b)cosα
二、场(厂)区平面控制网
(2)以主导线上的已知点作为起算点,用导线网来进行加密。加密导线可以按照建筑物施工精度不同要求或按照不同的开工时间,来分期测设。
(3)导线布设原则:
1)根据构筑物本身的重要性和工程施工系统性适当的选择导线线路,各条导线应均匀分布于整个场区,每个环形控制面积应尽可能均匀。
2)各条导线尽可能布成直伸导线,导线网应构成互相联系的环形,构成严密平差图形。
3)各级导线的总长和边长应符合表1K-2的有关规定。
(4)测量步骤:
1)选点与标桩埋设。对于新建和扩建的场区,导线应根据总平面图布设,改建区应沿已有道路布网。点位应选在人行道旁或设计中的净空地带。所选之点要便于使用、安全和能长期保存。导线点选定之后,应及时埋设标桩。
2)角度观测。角度观测采用测回法进行。各级导线的测回数及测量限差与方格网角度观测要求相同,参照下表1K-1的规定。
3)边长测量。一般采用全站仪光电测距法测量导线边长,边长测量的各项要求及限差,与方格网边长测量要求相同,参照各级导线技术指标中边长的规定,见表1K-2。
测回数及测量限差的规定 表1K-1
等级 |
仪器类别 |
测角中误差 (”) |
测回数 |
半测回归零差 (”) |
一测回中2c互差(”) |
各测回方向较差 (”) |
Ⅰ |
J1 |
5 |
2 |
6 |
8 |
6 |
J2 |
5 |
3 |
8 |
13 |
9 |
|
Ⅱ |
J2 |
8 |
2 |
12 |
18 |
12 |
各级导线技术指标表1K-2
等级 |
导线 长度 (km) |
平均 边长 (km) |
测角中误差 (“) |
测距中误差(mm) |
测距相对中误差 |
测回数 |
方位角 闭合差(”) |
导线全 长相对 闭合差 |
||
1″级 仪器 |
2″级仪器 |
6″级 仪器 |
||||||||
一级 |
4 |
0.5 |
5 |
15 |
1/30000 |
— |
2 |
4 |
≤1/15000 |
|
二级 |
2.4 |
0.25 |
8 |
15 |
1/14000 |
— |
1 |
3 |
16 |
≤1/10000 |
三级 |
1.2 |
0.1 |
12 |
15 |
1/7000 |
— |
1 |
2 |
≤1/5000 |
注:①表中n为测站数。
②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4)导线的起算数据。在扩建、改建厂区,新导线应附合在已有施工控制网上(将已有控制点作为起算点);原有的施工控制网点已被破坏或依照设计要求既有控制点不能满足布网要求,则应根据大地测量控制网点或主要建筑物轴线确定起算数据。新建厂区的导线网起算数据应根据大地测量控制点测定。
5)导线网的平差。一级导线网采用严密平差法;二级导线可以采用分别平差法。关于导线网平差方法的选择,必须全面考虑导线的形状、长度和精度要求等因素,导线构成环形,应采用环形平差。附合在已知点上的导线,由于已知点较多,可以采用结点平差法。对于具有2~3个结点的导线,则采用等权代替法。只有一个结点的导线,可以按照等权平均值的原理进行平差计算。
(四)主要技术要求
(1)坐标系统应与工程设计所采用的坐标系统相同。当利用原有的平面控制网时,应进行复测,其精度应符合需要;投影所引起的长度变形,不应超过1/40000。
(2)当原有控制网不能满足需要时,应在原控制网的基础上适当加密控制点。控制网的等级和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地大于1km2或重要工业区,宜建立相当于一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
2)场地小于1km2或一般性建筑区,应根据需要建立相当于二、三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
(3)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K-2。
(4)施工现场的平面控制点有效期不宜超过一年,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有效期,但应经过控制校核。
三、场区高程控制网
(一)测量等级与方法
(1)场区高程控制网系采用Ⅲ(三)、Ⅳ(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建立,大型场区的高程控制网应分两级布设。首级为Ⅲ等水准,其下用Ⅳ等水准加密。小型场区可用Ⅳ等水准一次布设。
(2)为保证水准网能得到可靠的起算依据和检查水准点的稳定性,应在场地适当地点建立高程控制基点组,其点数不得少于三个,点间距离以50~100m为宜,高差应用ǀ等水准测定。
(3)各级水准点标桩要求坚固稳定。Ⅳ等水准点可利用平面控制点,点间距离随平面控制点而定。Ⅲ等水准点一般应单独埋设,点间距离一般以600m为宜,可在400~800m之间变动。Ⅲ等水准点一般距离厂房或高大建筑物应不小于25m、距振动影响范围以外应不小于5m、距回填土边线应不小于15m。水准基点组应采用深埋水准标桩。
(4)Ⅱ、Ⅲ、Ⅳ等水准测量的仪器应符合表1K-3中的要求。
水准仪技术要求 表1K-3
水准等级 |
望远镜放大倍率不小于 |
水准管分化值不大于 |
备注 |
Ⅱ |
40 |
12″/2mm |
有符合水准器 的为30″/2mm |
Ⅲ |
24~30 |
15″/2mm |
|
Ⅳ |
20 |
25″/2mm |
(5)应在水准点埋设两周后进行水准点的观测,且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二)观测程序
1.选点与标桩埋设
水准点的间距,宜小于1km。水准点距离建(构)筑物不宜小于25m;距离填土边线不宜小于15m。建(构)筑物高程控制的水准点,可单独埋设在建(构)筑物的平面控制网的标桩上,也可利用场地附近的水准点,其间距宜在200m左右。
施工中使用的临时水准点与栓点,宜引测至现场既有建(构)筑物上,引测点的精度不得低于原有水准点的等级要求。
2.水准观测
Ⅲ等水准测量宜采用铟瓦水准尺,Ⅳ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尺为红黑两面的水准尺。其观测方法宜采用中丝测高法,三丝读数。
具体方法如下。
Ⅳ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100m。每一测站上,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1)后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
(2)后视水准尺的红面,读中丝读数;
(3)前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
(4)前视水准尺的红面,读中丝读数。
以上的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在后视和前视读数时,均先读黑面再读红面,读黑面时读三丝读数,读红面时只读中丝读数。
Ⅲ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75~100m。观测顺序应为“后→前→前→后”。
(1)后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
(2)前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
(3)前视水准尺的红面,读中丝读数;
(4)后视水准尺的红面,读中丝读数。
3.水准测量的限差
水准测量的关键技术要求即是水准测量的限差要求,不符合限差要求的水准测量成果不得使用。
Ⅱ、Ⅲ、Ⅳ等水准测量均应进行往返测,或单程双线观测,其测量结果应符合表1K-4的规定。
水准测量结果限差 表1K-4
等级 |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水准线路允许闭合差(mm) |
|
平地 |
山地 |
|
Ⅱ等 |
—— |
|
Ⅲ等 |
||
Ⅳ等 |
4.水准测量的平差
水准网的平差,根据水准路线布设的情况,可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附合在已知点上构成结点的水准网,采用结点平差法。若水准网只具有2~3个结点,路线比较简单,则采用等权代替法。作为厂区高程控制的水准网,一般都构成环形,而且网中只具有唯一的高程起算点,因而多采用多边形图解平差法。这种方法全部计算都在图上进行,可迅速求得平差结果。
(三)主要技术要求
(1)场区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附合环线、路线或闭合环线。高程测量的精度,不宜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
(2)施工现场的高程控制点有效期不宜超过半年,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有效期,但应经过控制校核。
(3)矩形建(构)筑物应据其轴线平面图进行施工各阶段放线;圆形建(构)筑物应据其圆心施放轴线、外轮廓线。
今天的文章
matlab水准平差程序设计_测量不确定度matlab程序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60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