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笔者在进行滑模控制调参时发现的规律有感而发写成,本文只提供调参的思路,但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苦于滑模控制调参的同学可以参考并尝试!!
由于笔者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此处不再进行举例说明,仅提供一种调参思路。顺便这里给自己的滑模控制博客打个广告:滑模控制理论(SMC)概述
众所周知,滑模控制基于具有如下形式的系统数学模型:
{ x ˙ 1 = x 2 x ˙ 2 = x 3 ⋮ x ˙ n − 1 = x n x ˙ n = f ( x , t ) + g ( x , t ) ⋅ U (1) \begin{cases} \dot x_1 = x_2 \\ \dot x_2 = x_3 \\ \vdots \\ \dot x_{n-1} = x_n \\ \dot x_n = f(x, t) + g(x, t) \cdot U \end{cases} \tag{1} ⎩⎪⎪⎪⎪⎪⎪⎨⎪⎪⎪⎪⎪⎪⎧x˙1=x2x˙2=x3⋮x˙n−1=xnx˙n=f(x,t)+g(x,t)⋅U(1)具有(1)形式的方程组称为柯西形式,其特点是:方程组中每一状态量 x i x_i xi的导数均为其接续状态量 x i + 1 x_{i+1} xi+1,而只有在最后一阶 x n x_n xn的导数中含有控制量 U U U。
而基于柯西形式的数学模型,往往可以设计误差量:
e 1 = x 1 − x 1 d e 2 = e ˙ 1 = x ˙ 1 − x ˙ 1 d ⋮ e n = e ˙ n − 1 = x 1 ( n − 1 ) − x ˙ 1 d ( n − 1 ) (2) e_1 = x_1 – x_{1d} \\ e_2 = \dot e_1 = \dot x_1 – \dot x_{1d} \\ \vdots \\ e_n = \dot e_{n-1} = x_1^{(n-1)} – \dot x_{1d}^{(n-1)} \tag{2} e1=x1−x1de2=e˙1=x˙1−x˙1d⋮en=e˙n−1=x1(n−1)−x˙1d(n−1)(2)其中 x 1 d x_{1d} x1d为 x 1 x_1 x1的期望值。
进而设计滑模面:
s 1 = c 1 e 1 + c 2 e 2 + ⋯ + c n − 1 e n − 1 + e n = ∑ i = 1 n c i e i (3) \begin{aligned} s_1 &= c_1 e_1 + c_2 e_2 + \cdots + c_{n-1} e_{n-1} + e_n \\ &= \sum _{i=1}^n c_i e_i \end{aligned} \tag{3} s1=c1e1+c2e2+⋯+cn−1en−1+en=i=1∑nciei(3)需要注意在最后一项 e n e_n en前的系数 c n = 1 c_n = 1 cn=1。
由于方程组(2)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求导的方程组,因此根据(2),滑模面(3)也可以写成
s 1 = c 1 e 1 + c 2 e ˙ 1 + ⋯ + c n − 1 e 1 ( n − 2 ) + e 1 ( n − 1 ) (4) s_1 = c_1 e_1 + c_2 \dot e_1 + \cdots + c_{n-1} e_1 ^{(n-2)} + e_1 ^{(n-1)} \tag{4} s1=c1e1+c2e˙1+⋯+cn−1e1(n−2)+e1(n−1)(4)(4)式很难直观地进行物理理解,因此这里举一个二阶例子简单说明滑模控制调参的思路:
s 1 = c 1 e 1 + e 2 = c 1 e 1 + e ˙ 1 (5) s_1 = c_1 e_1 + e_2 = c_1 e_1 + \dot e_1 \tag{5} s1=c1e1+e2=c1e1+e˙1(5)可以看出,式(5)是关于变量 e 1 e_1 e1及其导数的一个方程。一般地,这种同时含有某个量及其一阶导的方程,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阶惯性环节:
G ( s ) = 1 T s + 1 G(s) = \frac{1}{Ts+1} G(s)=Ts+11传函 G ( s ) G(s) G(s)对应的时域方程即为
T x ˙ ( t ) + x ( t ) = y ( t ) (6) T \dot x(t) + x(t) = y(t) \tag{6} Tx˙(t)+x(t)=y(t)(6)将(5)(6)相比较,很容易发现二者极其相似。这不是巧合,而是由我们在一开始设计滑模面的时候就决定了的:滑模面由 n n n个误差量 e i e_i ei组成,但实际上每个误差量都是前一个误差量的导数,因此当 n = 2 n=2 n=2时,滑模面方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一阶惯性环节方程。
而利用经典自动控制理论可以知道,当系统中含有一阶惯性环节时,系统的稳态响应中将会有如下分量(或称模态):
x i ( t ) = k e − 1 T t (7) x_i(t) = k e^{- \frac{1}{T} t} \tag{7} xi(t)=ke−T1t(7)其中 k k k为常数,由初始条件解得。
不难看出,稳态响应分量(7)是单调递减的指数函数,保障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有界性。那么,根据以上推导,可以简单粗暴地得出如下结论:
二阶滑模面本质上就是一阶惯性环节,因此其正系数 c i c_i ci保证了系统的稳态响应的有界性和稳定性。
那么进而可以得出调参方法:
对于二阶系统,其二阶滑模面的正系数 c 1 c_1 c1越大,则(7)中指数函数收敛速度越快,系统也越快达到稳态。
下面将该结论拓展至 n n n阶滑模面——
如果滑模面不再是2阶,而是 n n n阶,那么如上结论依然适用——不妨将滑模方程(5)看成一个 n n n阶惯性环节,即广义的一阶惯性环节,那么同样地有:
对于 n n n阶系统,其 n n n阶滑模面的正系数 c i c_i ci越大,则(7)中指数函数收敛速度越快,系统也越快达到稳态。
在具体调参时,如果系统收敛较慢,不妨试着适当加大 c i c_i ci来加快收敛速度,而这一做法的依据即为了使稳态分量(7)式收敛更快。
今天的文章
滑模控制的参数如何调_滑模控制抖振产生的原因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60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