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随机森林模型以及重要预测变量的显著性
说到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想必很多同学都不陌生了,毕竟这些机器学习方法目前非常流(fàn)行(làn)……白鱼同学也曾分别分享过“随机森林分类”以及“随机森林回归”在R语言中实现的例子,包括模型拟合、通过预测变量的值预测响应变量的值、以及评估哪些预测变量是“更重要的”等。在这两篇推文中,都是使用randomForest包执行的分析。不过在实际应用中,比方说想模仿一些文献的分析过程时,却发现某些统计无法通过randomForest包实现?
以评估预测变量的重要性为例,借助随机森林的实现方法经常在文献中见到,例如下面的截图所示。先前也有好多同学咨询,说如何像这篇文献中这样,计算出预测变量的显著性?虽说最常使用的randomForest包可以给出预测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得分,允许我们根据得分排名从中确定哪些预测变量是“更重要的”,但却没有提供估计p值的方法。当我们出于某种需要想获知变量的显著性信息时,仅使用randomForest包就会很困扰?
截图来自Jiao等(2018)的图5部分。左图展示了细菌、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α和β多样性在贡献深层土壤多养分循环指数中的重要性;右图展示了优势微生物分类群与土壤可利用钾的关系。两个图中变量的重要性以随机森林中的“percentage of increase of mean square error”(Increase in MSE(%))值进行衡量,更高的MSE%值意味着更重要的变量,并标识了各变量的显著性。图上方的数值为总方差解释率,以及全模型的显著性p值。
randomForest包实现不了的功能,那就用其它R包进行补充呗。至于用哪些R包可以,文献中通常都有详细的方法描述,仔细看一下材料方法部分大致就明确了。就以上面的Jiao等(2018)的文章为例,材料方法部分提到可通过A3包可获取对全模型显著性的估计,并可通过rfPermute包可获取对随机森林中预测变量重要性的显著水平估计。
接下来,就简单展示A3包和rfPermute包的使用,包括如何使用这些包执行随机森林分析,以及获取对全模型或者重要预测变量的显著性的估计。
下文的测试数据,R代码等的百度盘链接(提取码,z8zb):
https://pan.baidu.com/s/1-L78HuRzZCvH2LCzys4wJQ
若百度盘失效,也可在GitHub的备份中获取:
https://github.com/lyao222lll/sheng-xin-xiao-bai-yu
通过R包randomForest执行随机森林回归
为了进行对比说明,先来回顾一个先前的例子。
例如前文“随机森林回归”中使用R语言randomForest包执行随机森林回归。我们基于45个连续生长时间中植物根际土壤样本中细菌单元(OTU)的相对丰度数据,通过随机森林拟合了植物根际细菌OTU丰度与植物生长时期的响应关系(即,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构建),根据植物根际细菌OTU丰度预测植物生长时期(即,通过预测变量对响应变量的值进行预测),并筛选出10个重要的具有明显时间特征的植物根际细菌OTU(即,评估预测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并筛选重要的预测变量组合)。完整分析过程可参考前文“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以及对重要变量的选择”,这里作了删减和改动,仅看其中的评估变量重要性的环节部分。
示例数据
网盘示例数据“otu_top10.txt”中,共记录了45个连续生长时间中植物根际土壤样本中10种细菌OTU的相对丰度信息。
其中,samples列为45个样本的名称;plant_age记录了这45个根际土壤样本对应的植物生长时间(或称植物年龄),时间单位是天;其余10列为10种重要的细菌OTU的相对丰度信息,预先根据某些统计方法筛选出来的,它们已知与植物生长时间密切相关。
执行随机森林评估变量重要性
在这里,我们期望通过随机森林拟合这10种根际细菌OTU丰度与植物生长时期的响应关系,以得知哪些根际细菌OTU更能指示植物年龄。
#读取 OTU 丰度表
#包含预先选择好的 10 个重要的 OTU 相对丰度以及这 45 个根际土壤样本对应的植物生长时间(天)
otu <- read.delim('otu_top10.txt', row.names = 1)
##randomForest 包的随机森林
library(randomForest)
#随机森林计算(默认生成 500 棵树),详情 ?randomForest
set.seed(123)
otu_forest <- randomForest(plant_age~., data = otu, importance = TRUE, ntree = 500)
otu_forest
#使用函数 importance() 查看表示每个预测变量(细菌 OTU)重要性的得分(标准化后的得分)
importance_otu.scale <- data.frame(importance(otu_forest, scale = TRUE), check.names = FALSE)
importance_otu.scale
如前所述,结果中“% Var explained”体现了预测变量(用于回归的10个细菌OTU)对响应变量(植物年龄)有关方差的整体解释率,这里为96.14%,反映了这个随机森林模型很高的拟合优度。
函数importance()给出了预测变量(10个细菌OTU)的相对重要性得分。“%IncMSE”即increase in mean squared error,通过对每一个预测变量随机赋值,如果该预测变量更为重要,那么其值被随机替换后模型预测的误差会增大。“IncNodePurity”即increase in node purity,通过残差平方和来度量,代表了每个变量对分类树每个节点上观测值的异质性的影响,从而比较变量的重要性。两个指示值均是判断预测变量重要性的指标,均是值越大表示该变量的重要性越大,但分别基于两者的重要性排名存在一定的差异。至于选择哪一个更合适,自己看着来吧。
最后绘制柱形图观察和比较这些预测变量(10个细菌OTU)的相对重要性得分及排名。
#对预测变量(细菌 OTU)按重要性得分排个序,例如根据“%IncMSE”
importance_otu.scale <- importance_otu.scale[order(importance_otu.scale$'%IncMSE', decreasing = TRUE), ]
#简单地作图展示预测变量(细菌 OTU)的 %IncMSE 值
library(ggplot2)
importance_otu.scale$OTU_name <- rownames(importance_otu.scale)
importance_otu.scale$OTU_name <- factor(importance_otu.scale$OTU_name, levels = importance_otu.scale$OTU_name)
p <- ggplot(importance_otu.scale, aes(OTU_name, `%IncMSE`)) +
geom_col(width = 0.5, fill = '#FFC068', color = NA) +
labs(title = NULL, x = NULL, y = 'Increase in MSE (%)', fill = NULL) +
theme(panel.grid = element_blank(), panel.background = element_blank(), axis.line = element_line(colour = 'black')) +
theme(axis.text.x = element_text(angle = 45, hjust = 1)) +
scale_y_continuous(expand = c(0, 0), limit = c(0, 16))
p
#右上角备注模型的已知解释率
p <- p +
annotate('text', label = 'Plant Age', x = 9, y = 15, size = 4) +
annotate('text', label = sprintf('italic(R^2) == %.2f', 96.14), x = 9, y = 13, size = 3, parse = TRUE)
p
通过rfPermute包执行随机森林回归以及获取变量的显著性
尽管上文randomForest包通过计算预测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得分,允许我们根据得分排名从中确定预测变量的可靠程度,但没有告知我们这些变量是否是显著的。毕竟有些情况下我们确实想迫切知道变量的显著性,如Jiao等(2018)里的那样(本文开篇截图所示文献),因为这些统计量在这些情况中可能很有用。但由于randomForest()函数没有提供估计p值的方法(虽然它有个参数nPerm,但很可惜并不是计算p值的功能),就会很困扰。
仿照Jiao等(2018)的方法,我们可以使用rfPermute包的随机森林去评估每个预测变量(用于回归的10个细菌OTU)对响应变量(植物年龄)的重要性,并获得显著性信息。其实在使用过程中不难看出,rfPermute包沿用了randomForest包的随机森林方法,并对randomForest包的功能作了一些拓展。事实上,我们其实可以跳过randomForest包,直接通过rfPermute包对上文给定的数据执行随机森林分析,会得到和randomForest包一样的运行结果。然后rfPermute包的优势在于给出预测变量重要性得分的同时,还基于置换检验的原理对重要性得分进行了检验,并提供了显著性信息。
library(rfPermute)
#使用函数 rfPermut() 重新对上述数据执行随机森林分析,详情 ?rfPermut
#rfPermut() 封装了 randomForest() 的方法,因此在给定数据和运行参数一致的情况下,两个函数结果也是一致的
#并在这里额外通过 nrep 参数执行 1000 次的随机置换以评估变量显著性的 p 值
#若数据量较大,可通过 num.cores 参数设置多线程运算
set.seed(123)
otu_rfP <- rfPermute(plant_age~., data = otu, importance = TRUE, ntree = 500, nrep = 1000, num.cores = 1)
otu_rfP
#提取预测变量(细菌 OTU)的重要性得分(标准化后的得分)
importance_otu.scale <- data.frame(importance(otu_rfP, scale = TRUE), check.names = FALSE)
importance_otu.scale
#提取预测变量(细菌 OTU)的重要性得分的显著性(以标准化后的得分为例)
# summary(otu_rfP)
importance_otu.scale.pval <- (otu_rfP$pval)[ , , 2]
importance_otu.scale.pval
我们看到rfPermute()的结果中“% Var explained”为96.14%,和上文randomForest()的结果完全一致。但rfPermute()除了给出了预测变量(10个细菌OTU)的相对重要性得分“%IncMSE”和“IncNodePurity”外,还估计了得分的显著性信息,这是randomForest()所没有提供的。
类似地,基于两个指示值的重要性排名和显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际中二选一看着来。
#作图展示预测变量(细菌 OTU)的重要性得分(标准化后的得分),其中显著的得分(默认 p<0.05)以红色显示
plot(rp.importance(otu_rfP, scale = TRUE))
这次,我们即可将这些预测变量(10个细菌OTU)的显著性信息添加在上文的柱形图中,和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得分及排名一起展示。
#对预测变量(细菌 OTU)按重要性得分排个序,例如根据“%IncMSE”
importance_otu.scale <- importance_otu.scale[order(importance_otu.scale$'%IncMSE', decreasing = TRUE), ]
#简单地作图展示预测变量(细菌 OTU)的 %IncMSE 值
library(ggplot2)
importance_otu.scale$OTU_name <- rownames(importance_otu.scale)
importance_otu.scale$OTU_name <- factor(importance_otu.scale$OTU_name, levels = importance_otu.scale$OTU_name)
p <- ggplot() +
geom_col(data = importance_otu.scale, aes(x = OTU_name, y = `%IncMSE`), width = 0.5, fill = '#FFC068', color = NA) +
labs(title = NULL, x = NULL, y = 'Increase in MSE (%)', fill = NULL) +
theme(panel.grid = element_blank(), panel.background = element_blank(), axis.line = element_line(colour = 'black')) +
theme(axis.text.x = element_text(angle = 45, hjust = 1)) +
scale_y_continuous(expand = c(0, 0), limit = c(0, 16))
p
#标记预测变量(细菌 OTU)的显著性信息
#默认以 p<0.05 为 *,p<0.01 为 **,p<0.001 为 ***
for (OTU in rownames(importance_otu.scale)) {
importance_otu.scale[OTU,'%IncMSE.pval'] <- importance_otu.scale.pval[OTU,'%IncMSE']
if (importance_otu.scale[OTU,'%IncMSE.pval'] >= 0.05) importance_otu.scale[OTU,'%IncMSE.sig'] <- ''
else if (importance_otu.scale[OTU,'%IncMSE.pval'] >= 0.01 & importance_otu.scale[OTU,'%IncMSE.pval'] < 0.05) importance_otu.scale[OTU,'%IncMSE.sig'] <- '*'
else if (importance_otu.scale[OTU,'%IncMSE.pval'] >= 0.001 & importance_otu.scale[OTU,'%IncMSE.pval'] < 0.01) importance_otu.scale[OTU,'%IncMSE.sig'] <- '**'
else if (importance_otu.scale[OTU,'%IncMSE.pval'] < 0.001) importance_otu.scale[OTU,'%IncMSE.sig'] <- '***'
}
p <- p +
geom_text(data = importance_otu.scale, aes(x = OTU_name, y = `%IncMSE`, label = `%IncMSE.sig`), nudge_y = 1)
p
#右上角备注模型的已知解释率
p <- p +
annotate('text', label = 'Plant Age', x = 9, y = 15, size = 4) +
annotate('text', label = sprintf('italic(R^2) == %.2f', 96.14), x = 9, y = 13, size = 3, parse = TRUE)
p
通过A3包获取全模型的显著性
另一方面,randomForest包虽然给出了全模型的方差解释率(即,R2),但也没有对全模型的显著性进行评估。不过与上述各个预测变量的p值相比,全模型的p值倒不是很纠结人,因为根据经验,只要R2不是特别小,p值都是绝对显著的。例如这里R2=0.9614,用眼睛就能直接判断出来p<0.001……当然话虽这样说,该计算的还是要计算一下。
同样仿照Jiao等(2018)的方法,我们可以使用A3包评估全模型的显著性。
library(A3)
#model.fn=randomForest 调用随机森林的方法进行运算
#p.acc=0.001 表示基于 1000 次随机置换获得对 p 值的估计,p.acc 值越小代表置换次数越多,运算也就越慢,因此如果对全模型 p 值不是很迫切的话还是慎用
#model.args 用于传递参数给 randomForest(),因此里面的参数项根据 randomForest() 的参数项而定,具体可 ?randomForest
#其它详情可 ?a3 查看帮助
set.seed(123)
otu_forest.pval <- a3(plant_age~., data = otu, model.fn = randomForest, p.acc = 0.001, model.args = list(importance = TRUE, ntree = 500))
otu_forest.pval
我们看到全模型的p<0.001是非常显著的。由于随机的因素在里面,这里的R2和上文的R2相比有很微小的差异,但是并无大碍,就默认为它们一致就可以了。至于结果中的其它值反映了什么信息,我没有过多关注,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研究下。
其它缺点是这一步非常耗时,貌似还不能多线程,因此大数据慎用……
最后,我们再将全模型的显著性信息备注在上文的柱形图中,和全模型的方差解释率、预测变量(10个细菌OTU)的相对重要性得分、排名以及显著性信息一起展示。
#继续在右上角备注全模型的显著性信息
p <- p +
annotate('text', label = sprintf('italic(P) < %.3f', 0.001), x = 9, y = 12, size = 3, parse = TRUE)
p
参考资料
Jiao S, Chen W, Wang J, et al. Soil microbiomes with distinct assemblies through vertical soil profiles drive the cycling of multiple nutrients in reforested ecosystems. Microbiome, 2018, 6(1): 1-13.
rfPermute包:https://www.rdocumentation.org/packages/rfPermute/versions/2.1.81
A3包:https://rdrr.io/cran/A3/
友情链接
关于多元回归中需考虑的问题:
变量选择
多重共线性
一般线性模型(LM):
简单线性回归和多次项回归
多元线性回归(MLR)
带有类别型自变量的线性回归
广义线性模型(GLM):
计数型响应变量:泊松回归 负二项回归
类别型响应变量:logistic回归
比例型响应变量:beta回归
常见的非线性模型:
带交互效应的多元回归
指数回归和线性变换求解
平滑拟合,局部加权回归(LOESS)
一般加性模型和广义加性模型(GAM)
分段线性回归及对分段断点的评估
回归树:
随机森林(RF)
Aggregated boosted tree(ABT)
多元回归树(MRT)
生存分析:
非参数方法(Kaplan-Meier曲线)
半参数生存回归(Cox回归)
参数生存回归
基于相似或相异矩阵的回归或降维思想的回归:
基于相似或相异矩阵的多元回归(MRM)
基于成分或特征的回归
偏最小二乘(PLS)回归
冗余分析(RDA) 主响应曲线(PRC)
典范对应分析(CCA)
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或称典范主坐标分析(CAP)
结构方程模型(SEM):
路径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潜变量结构模型
分段结构方程建模
猜你喜欢
10000+:菌群分析 宝宝与猫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发Nature Cell专刊 肠道指挥大脑
系列教程:微生物组入门 Biostar 微生物组 宏基因组
专业技能:学术图表 高分文章 生信宝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 寄生虫益处 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 搜索 Endnote
文献阅读 热心肠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扩增子分析:图表解读 分析流程 统计绘图
16S功能预测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线工具:16S预测培养基 生信绘图
科研经验:云笔记 云协作 公众号
编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肠道细菌 人体上的生命 生命大跃进 细胞暗战 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50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PI请明示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相关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点击阅读原文
今天的文章如何评估随机森林模型以及重要预测变量的显著性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6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