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专业术语

林业专业术语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发展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以取得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

林业: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发展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以取得木材和其它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它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

营林:科学造林的方法,是林业产业的核心。

林分,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一个林区的森林,可以根据树种的组成、森林起源、林相、林龄、疏密度、林型等因子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林分。不同的林分,常要求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措施。

林相通俗地讲就是”森林的外形”。一是指林冠的层次,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二是指森林的林木品质和健康状况。林木价值较高,生长旺盛,称为林相优良,反之则称为林相不良。
季相:指植物由于处在不同季节而表现的外貌。

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他们茎的支持力量,草本植物的支持力量为膨压。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但是也偶尔有例外:竹和香蕉树属于草本植物而人们经常将其看做是一种树。
**木本植物(woody plant)**是指根和茎因增粗生长形成大量的木质部,而细胞壁也多数木质化的坚固的植物。植物体木质部发达,茎坚硬,多年生。木本植物依形态不同,分乔木、灌木和半灌木三类。
半灌木是指高低于1m以下的低矮植物,仅茎基部木质化 ,多年生,而上枝草质并于花后或冬季枯萎,又称亚灌木(subshrub)。
灌木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比较矮小的树木,一般可分为观花、观果、观枝干等几类,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是多年生。一般为阔叶植物,也有一些针叶植物(如刺柏)是灌木。
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通常高达六米至数十米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其往往树体高大,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等有四级。
阳性杂草:在强光环境下才能生长健壮,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不良的杂草,如稗草、水莎草、异型莎草、千金子等。
阴性杂草:在较弱的光照下比在强光下生长良好的杂草,但当光照过弱,达不到阴性杂草补偿点时,也不能正常生长。
耐阴杂草:介于阳怀杂草与阴性杂草两类之间,这类杂草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荫蔽,或者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森林起源:亦称林分起源或林分起因。指森林形成的方式,也就是森林的繁殖方式。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林分最初形成时的起源。因起源于天然繁殖或人工种植,有天然林与人工林之分;(2)林木的形成,由于繁殖方法的不同,可将森林起源分为实生林和无性繁殖林两类。
人工林:由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而形成的森林。
天然林:由天然下种或萌芽而形成的森林。
原始森林:从来未经人工采伐或培育的天然森林。
次生林:是指原始森林或人工林经过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之后,未经人为的合理经营,而借助自然的力量恢复起来的一类森林。
植被: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它是一个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或地球科学的名词。植被可以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被分类,譬如高山植被、草原植被、海岛植被等。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它是每个植物个体通过互惠、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巧妙组合, 是适应其共同生存环境的结果。例如一片森林、一个生有水草或藻类的水塘等。每一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结构。
生物多样性: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生态环境: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生态环境亦可简称环境。
生境:指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它是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又称栖息地。
立木:包含两层意思:①形成森林主要部分的树木的总和;②林地上未伐倒的生活着的树木。
立木层:立木层是所有乔木树种的总称。每一株树木称为立木或林木。
枯立木:林木中常常由于自然枯死或感染病虫害而枯死的林木称为枯立木。
优势树种:优势树种在某个林区,某个林分或某个林木群体中,某个树种在数量(株数或蓄积量)上占优势地位的称为优势树种。
根据树种特性和营林目的形成单层或复层森林结构选择目的树种,就是目的树种(也称为骨干树种)。通常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及特种用途林5种。根据不同的树种特点,采用针阔、马尾松与枫香恺木混交等方式,尽可能保留一些原生阔叶林,增加生物的多样性。这些树种就是辅助树种。
伴生树种(companion tree species;associated tree species):又称辅佐树种。它是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生长速度同步而终生高度略低。伴生树种的作用主要是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掏其萌条和侧枝发育。在防风为主的防守林带中,伴生树种可增加树冠层的厚度和紧密度,提高防护效益。
次要树种:又称非目的树种。它是群落中不符合经营目的要求的中,经济价值低。木材松软的软杂木多性次要树种。次生林大多由次要树种组成。
先锋树种是指那些常在裸地或无林地上天然更新、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一般为更新能力强,竞争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的阳性树种。如马尾松、油松、枫香、刺槐、沙棘、火炬、白桦、樱桃等。由于不耐蔽荫,往往在成林后被其他树种逐渐替代。
纯林:由同一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混交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混交林。
宜林地是林业用地的一个类别,指适合于种植林木的土地,凡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中空地以及林木生长的一切荒山荒地,统称宜林地。
四旁绿化:是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
立地:植物生长地段作用于植物的环境条件的总体。
立地条件:是指造林地作用于森林植物的地形地势和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综合。
整地(site preparation)是指作物播种或移栽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整地的主要作业包括浅耕灭茬、翻耕、深松耕、耙地、耢地、镇压、平地、耖田、起垄、作畦等。
林床:即地被物层,又称”枯枝落叶层”、“残落物层”,覆盖于地表的由植物残体组成的层次。根据枯枝落叶的腐烂分解情况,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层:未曾分解的枯枝落叶层,其特点是肉眼可以辨别出原来有机残体的形态特征;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其特点是有机残体已部分分解,并有少量腐殖质积累,原来有机残体的形态肉眼已难以辨别。森林中形成的残落物层,对土壤的形成发育有重要作用:耕种土壤上的覆盖层,对改良土壤性质、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极为重要。森林树木的枝叶及林床(地被物层)的机械作用,大大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林地表面海绵状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具有减缓雨水冲击作用,而且能大量吸收水分;加之,森林庞大的根系对土壤的固定作用,使得林地很少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林冠:林分内所有树冠的总体。
林窗:林冠上出现的较大的空隙。其宽度约等于树高的四分之一。宽度在树高的四分之一以上但不超过树高的空隙,称为林中。
空地:空隙宽度超过树高以上者,称为林中旷地。

林相(forest form):有两种含义:①森林的外形,指林冠的层次,有单层林和复层林之分。②森林的林木品质和健康状况。林木价值高,生长旺盛称为林相优良,反之称为不良。
郁闭度(canopy closure):它是指林冠的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其可以反映树冠的闭锁程度和树木利用生活空间的程度。用十分法表示,以完全覆盖地面的程度为1,分为十个等级,依次为1.0 0.9 0.8……0.1。
林冠盖度(canopy cover):植物地上部分植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
林龄:指林分与林木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林分内所有林木年龄完全相同,这种林分称为同龄林。如林分内林木之间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称为相对同龄林。林木年龄相差一个龄级以上的森林,叫做异龄林。
龄级:为简化森林年龄统计而划定的林分年龄级。一般慢生树种以20年为一个龄级,比较速生的树种和中生树种以10年为一个龄级,速生树种5年为一个龄级。
龄组:对林木生长发育时期的年龄分组。有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之分。 幼龄林:指林分完全郁闭前的时期。中龄林:林冠郁赛季后至林分成熟前的暑期。成熟林:林木在生物学及工艺方面都已进入成熟,直径生长已非常缓慢或基本停止。过熟林:自然稀疏已基本结束,林木生长停止,开始心腐,病虫害侵染,部分立木由于生理衰退而枯立腐朽,林分经济价值和有益效能开始不断下降。
蓄积量:是指一定面积森林中,生长着的林木总材积(用立方米表示)。主要是指树干的材积。
森林蓄积量:是指一定区域的森林内胸径五厘米以上林木材积的合计。林木材积是指林木树干的体积。
出材量与出材率:出材量是指实际采伐林分中生产的原条、原木、小规格材和薪材的数量。不包括枝桠、树皮、伐根等。出材率是指出材量与采伐蓄积量的比率。它是反映森林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出材率高,表明林木资源利用好;反之,说明利用差。
总生长量:指树木自生长开始至调查时整个时间内的生长总量。
森林覆盖率:是指全国或一个地区森林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林木绿化率:林木绿化率是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四旁树占地面积)除以总面积 x 100%。
森林生物量:包括林木的生物量(根、茎、叶、花果、种子和凋落物等的总重量)和林下植被层的生物量。通常以单位面积或单位时间积累的干物质量或能量来表示。其大小受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死亡、收获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是森林演替、人类活动、自然干扰、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等因素的综合结果,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
生物质(biomass):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定义,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土壤基质:在土壤微形态分析中,一般把小于10微米的粉砂粒、粘粒、游离氧化物、有机物质等土壤物质称作“土壤基质”,在单偏光镜下呈紧密排列的连续体,在正交偏光镜下可显示从均质到强双折射的光学性质。

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起伏较小,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山地:地势相对高起,表面起伏很大的地区。低山是海拔绝对高度为500~1000米,相对高度为200-500米的山地;中山为海拔绝对高度为1000米-2000米,相对高度为500-1000米的山地;高山为海拔绝对高度为2000米以上,相对高度为1000米上的山地。

林业保护管理:
主伐:在成熟林中以取得木材收获为主要目的的采伐。
抚育采伐:根据森林生长和发育的规律,在不同龄期,伐除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更好地发挥其有益的效能。
更新采伐:在森林的有益效能开始减退时所进行的一种采伐,这种采伐以不降低森林有益效能为前提,以保护防护效能和特种作用持续稳定的发挥。
皆伐:整个林分一次采伐,通过人工植树或天然下种(自临近林分和倒的树木)达到更新目的。
择伐:把林分中部分适合和应该采伐的林木进行采伐的方式,主要用于复层异龄林。
渐伐:把成熟林分的林木在一个龄期内分两次或数次伐除。
疏伐:把成熟林分高生长最旺盛的暑期所进行的抚育方式。伐去过密的树木中品质较差的植株而保留较好的植株,以使林木形成较好的干形,并促进生长。
生长伐:丰林木生长最旺盛暑期一直到主伐前一个龄级的阶段内所进行的抚育方式。目的是使林木得到更多营养空间以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
卫生伐:为除去森林中不健康的植株而进行的抚育方式。

林班:林班(Compartment)是一种长期性的林业地域区划单位。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工作和合理组织林业生产,把林区划分为许多林班。因森林经营强度不同,林班的平均面积不一,一般为50一200公顷。林班之间有林班线,林班线或以山脊、河流、沟谷、道路等自然地形为界。林班用号码或地名命名,在平面图上,以阿拉伯数字从西北向东南的顺序从左列右,自上而下的进行编号。
小班:小班(Sub-Compartment)是进行森林经营、组织木材生产的最小单位,也是调查设计的基本单位。在作业区内把立地条件、林分因子、采伐方式、经营措施相同和集材系统一致的林分划为一个小班。小班界限按集材系统以自然区划为主。一个小班的面积,一般以5公顷左右为宜,最大不应超过20公顷。

小班调查:在小班范围内进行的测树因子、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调查项目。
标准地:用代表选样或随机、机械选样选取一定面积的林地作为调查样本,称为标准地。

应急救援: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是(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险危害区域的其他人员;(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险、危害进行监测、检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维护程度;(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查明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森林火灾:从广义上讲,凡是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都称为森林火灾;从狭义上讲,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森林灭火原则:(1)实时“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2)实时保护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则;(3)统筹兼顾,牺牲局部,保存全局的原则;(4)要积极扑救,不要消极防守的原则;(5)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的原则;(6)捕捉有利战机的原则;(7)讲究经济效益的原则。

监控、监测、检验检测过程图:
污染物监控、监测、检验检测过程图
监控、监测、检验检测过程关系图:
监控、监测、检验检测过程关系图
监控经常与“系统”一起使用,组成“监控系统”。“监测”经常与“设备”、“数据”和“纪录”一起使用,组成“监测设备”、“监测数据”和“监测纪录”。“检验”和“检测”有时候一起使用,得到“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数据”和“检测数据”。

地学是对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统称,通常有地质学、地理学、海洋学、大气物理、古生物学等学科,它主要是指地质学和地理学的统称。

物候(wù hòu)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地物:地表面的固定性物体(包括自然形成和人工建造的),例如居民点、道路、江河、树林、建筑物等。

地貌: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

地块:是指在一定空间尺度约束下,视觉上能理解的、具有确定功能属性的最小空间单元。

图斑:是指单一地类地块,以及被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或线状地物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
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 是指绿色植被在单位时间与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有机干物质总量,是生态系统功能状况的重要指标和碳循环中的关键要素,反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综合作用的结果。

边缘强度,实质上是指边缘点梯度的幅值。(图像最基本的特征是边缘。所谓边缘是指其周围象素灰度有阶跃变化的那些象素的集合。边缘点是指它两边象素的灰度值有显著的不同。边缘点存在于这样一对邻点之间,即一个在较亮的区域内部,另一个在外部。)

影像解译(imagery interpretation),也称图像解译,指从图像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即根据各专业(部门)的要求,运用解译标志和实践经验与知识,从遥感影像上识别目标,定性、定量地提取出目标的分布、结构、功能等有关信息,并把它们表示在地理底图上的过程。其中,解译也称判读或判释。影像的解译标志,也称判读要素,它是遥感图像上能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和布局。

特征优选(optimal feature selection):选择最优的特征。

遥感图谱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是“由谱聚衅”,该阶段需将影像的栅格像元聚合形成矢量地块单元,将视觉上连续的栅格较换为多尺度(多层次)的离散对象(矢量表达),实现影像从“像元谱”到“特征图”转换,这是从遥感光谱数据上升到图斑空间分析的关键。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此阶段对遥感影像进行多尺度空间上的多级划分,才能实现对地物特征的全面多级表达,为后续的遥感地物识别提供可靠的多级形态信息。

从计算方法的角度看,遥感影像多尺度分割可分为基于区域和基于特定理论的两大类方法。而从分割策略或计算顺序的角度来看,分为自底向上分割法,自顶向下分割法,插值分割法。在应用自底向上分割法进行多尺度分割时,通常采用异质性最小的区域合并算法,也就是从任意一个像元开始,先将单个像元合并为较小的影像对象,再将较小的影像对象合并成较大的多边形对象,使得较大的异质性不断变大,当大于由尺度值决定的阈值时,合并过程将停止。

遥感专题信息提取是在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遥感数据与专题目标的映射关系,从遥感影像中推导地物的理化或生化指标、识别目标及其空间分布的过程。遥感专题信息提取是开展遥感时空变化分析的核心环节,其对象主要可分为自然要素(如水体、植被)和人为要素(如不透水面、农田)两大类。基于遥感影像的专题制图方法一般有单波段法、多波段法、光谱指数法。

灾后

森林火灾发生后,其地物的光谱特征与火灾发生前相比显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般的,由于地物部分或者全部被火烧毁,地物颜色将变深变暗,从而会导致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有明显的下降。根据火灾前后的植被覆盖状况进行对比,建立过火面积估算模型。

选取中俄边境附近地区进行四期过火面积提取,覆盖面积为 4573.69平方公里。对选取的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正射、融合以及裁剪),然后对处理后的影像进行过火面积智能提取,获取中俄边境附近地区过火区域分布情况及过火面积。

今天的文章林业专业术语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65502.html

(0)
编程小号编程小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