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宏观经济学目录
- 章节目录框架
- 第一章 导言
-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 第三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 去向何方(分配)
- 第四章 货币系统 它是什么 如何起作用(偏向供给)
- 第五章 通货膨胀:起因、影响和社会成本(古典通胀理论)(偏向需求)
- 第六章 开放的经济(只差课后习题和附录了)
- 第七章 失业(课本除了课后题结束)
- 第十章 经济波动导论
- 第十一章 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
- 第十二章 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 第十三章 重访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汇率制度
- 第十四章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 第十六章 理解消费者行为(消费的微观基础)
- 第十七章 投资理论
- 第十八章 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
- 第十九章 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
- 第二十章 金融系统 机会与风险
- 结束语 我们知道什么 我们不知道什么
章节目录框架
古典经济学——3、4、5、6、7章,描述长期中的经济。
增长理论——8、9章,描述超长期中的经济
经济周期理论——10、11、12、13、14章,描述短期中的经济
宏观经济理论专题——15-17章
宏观政策专题——18-20章
第一章 导言
1.1 宏观经济学家研究什么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不完美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家预测经济事件未来走向的能力并不比气象学家预测下一个月天气的能力强
My think: 经济危机就和战争一样,可以部分优化调整收入分配。但是其也正如战争一样,可能很多人会饿死。
1.2 宏观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的
经济学家用模型来理解世界
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模型有两种变量,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类似自变量与因变量。
经济学模型并不想解释外生变量,仅仅将其视为给定。
假设
我们应该如何对模型缺乏现实性作出反应呢?我们应该放弃这个简单的比萨饼供给和.需求模型吗?我们应该尝试建立-一个考虑到多种比萨饼价格的更为复杂的模型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的目的.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奶酪的价格如何影响比萨饼的平均价格和销售量,那么,比萨饼价格的多样性大概就不重要了。简单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10个比萨饼店的城镇的比萨饼价格比只有2个比萨饼店的城镇低,那么,这个简单模利就不是那么有用了。
经济学的艺术在于判断简化的假设什么时候阐明了我们的思考和什么时候会误导我们(例如假设比萨饼有一个单一的价格)。简化是构建一个有用模型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构建的模型完全反映现实,那么,这样的模型会复杂到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程度。不过,如果模型的假设抛弃了对要处理的问题至关重要的经济特征,那么,它们可能误导我们得出在现实世界不成立的结论。因此,构建经济模型要求我们小心谨慎,同时还要了解常识。
多个模型的使用
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许多方面。例如,他们考察储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最低工资法对失业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利率的影响,以及贸易政策对贸易余额和汇率的影响。 经济学家用模型来处理所有这些问题,但没有一个单一的模型能回答所有问题。正如木匠用不同的工具做不同的任务-样,经济学家用不同的模型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学生必须谨记,不存在单一的、适用于每个经济问题的“正确”模型。相反,存在许多模型,每一个模型都有助于解释经济的某个特定方面。宏观经济学领域有些像瑞土军刀一一套相互补充而又互不相同的工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应用于不同的情况。
本书呈现了许多模型,它们处理的问题各不相同,所作的假设也有差异。记住,一个模型几乎就是它所作的假设,一个对某些目的有用的假设对其他目的而言可能就有误导作用。经济学家在运用一个模型处理问题时必须记住模型的基础假设,判断这些假设对手头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合理。
价格 黏性与弹性 长期与短期
市场出清:假设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任何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都位于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
微观模型与宏观模型
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是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许多模型中,家庭和企业的最优化行为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我们前面讨论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就是一个例子。家庭购买多少比萨饼的决策是比萨饼需求的基础,比萨饼店生产多少比萨饼的决策是比萨饼供给的基础。很可能,家庭作出了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比萨饼店作出了利润最太化的决策。不过该模型并不关注这些微观经济决策是如何作出的,它只是把这些决策作为背景。类似地尽管宏观经济现象的基础是微观决策,但宏观经济模型不一定关注家庭和企业的最优化行为;再次地,有时它们仅仅把这种行为作为背景
三个小故事
上面几个故事分别说明了货币供应量不影响交易只影响定价,注入流动性会对经济有促进作用,通胀后的通缩一旦形成将重创经济。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本章部分课本上的没搬过来 不是很重要 以后用到再看书
在还没有资料之前就做推论是极大的错误。人们会不自觉的将事实歪曲以符合推论,而不是根据事实来认定。
GDP不一定反映当期的生活状况,比如你进口很多,看似GDP降低了,但是人民的当期福利增加了,不过以后是要还的。而出口看似GDP增加了,但是对当期福利可能是降低的。
2.1 国内生产总值
对于宏观经济,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存量与流量,GDP是流量,而资本存量是存量。
最终使用支出法计算GDP
计算GDP的规则
如何把橘子与苹果相加? 设定价格
二手货: 二手交易不作为GDP计算,第一次的时候已经算过了,反应的是资产的转移
对存货的处理:
- 假设没卖出去的面包今天就变质,而非存放到下期,这种情况下,不影响本期和下期的GDP(和面包生产出来之前一样)。企业利润减少=多支付的工人工资,总支出(利润和工资都是收入)和消费没变(工人可以多消费,但是企业主不能),之前的GDP不变,不对前期GDP产生影响(实际上相当于这个面包从来没生产出来过,或者被资本家自己消费了,但是资产转移了,比如企业主需要用自己的劳动成果给工人,而自己啥也没得到。不是不浪费的意思 )
- 假如冷冻起来作为存货,用于以后的销售:利润并没有减少,而又支付了工资,所以,增加了本期或者下期的总收入(一般就算在本期)
- 假设先作为存货然后变质了,企业的利润减少了,情况1中的总收入减少(这种情况是我自己加的)
- 当企业出售存货,这种情况很像二手的交易,企业的存货投资减少了,而消费者花了钱。更像是资本的转移,不影响已经增加的GDP
所以,一般我们只计算企业增加存货时的GDP,而不计算售出存货时的GDP,没卖出去的也不管了,这种处理确保GDP反映了经济中产品与服务的现期生产
中间产品、增加值与最终值:计算最终值或者所有增加值的相加
估算价值
一些服务并不在市场上出售,比如经常、消防队员、参议院提供的服务,对这些应该按照成本估值计算GDP。所以按照他们的服务按照工资算入GDP
住房服务——耐用品的租赁如何计算GDP?
首先,人大经济论坛网友指出了,可以把房屋看成机器,在购买它的时候有投资,算入GDP;不论谁住,房屋这台机器都在生产产品,也就是服务。所以不论谁住,住房成本都增加了,因此自住房租也算入GDP。
所以,在房屋建造完成的时候要算一次GDP,之后每年提供的租金,无论是自己住还是租出去,都要算。
这个租金,我国采取50年折旧成本法,每年算2%,美国采用估算法,估算现期的价格。
房地产是否应该去除价格影响呢?因为它好像更多反应的是租的概念 而不是使用价值 还是说它提供的价值在其他方面展现?就像虽然美国生活成本高 但是美确确实实能在其他地方买到廉价的商品,所以这种其实在其他地方体现了?
在很多情况下,其他耐用品本来也应该这么计算,比如汽车、割草机、珠宝等等,但是为了方便,不计算。
GDP是一种不完美的指标,但是,只要其统计标准相对固定,我们就能从比较逐年的活动中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
实际GDP的价格基准需要定期更新,不然无法反应最新的情况
有空要好好推一边GDP的产出法和收入法
收入法 收入=利润+工资+地租+利息(就是等于家庭赚的钱+企业赚到的钱)
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房子都该差不多了,但是房地产占据GDP比重远远大于中国呢?
1、美国的房地产行业占GDP的比重,的确高于中国;
2、房地产和租赁业,是美国对GDP贡献最大的二级行业,超过制造业。
3、美国自1947年至今,房地产和租赁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是不断上升的,2021年略有轻微的下降。
比如有人就撰文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和建筑业是分开统计的,美国是放在一起统计的,所以美国占比高。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事实上,美国也是分开统计的,比如2018年美国房地产和建筑业加起来占GDP的比重是16.25%,高于中国房地产+建筑业占GDP大约12到13个百分点的比重。
那么 究竟为啥呢??
美国的房地产占比比中国高,那是因为两个国家gdp的计算方式不一样造成的,中国房地产1年18万亿的销售额,贡献8亿的gdp,这是因为这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卖出去18万亿,但是土地钢筋水泥等等成本是要扣除的,这部分是10万亿,增值的部分8万亿,这增值的部分就是需要缴纳增值税而记入gdp的部分,占比大概7%左右。
美国是以支出法计量gdp,算的是各个部门在各个项目上的支出,在房地产项目的支出差不多就是gdp12%左右。想想国内各部门 (政企居)在房地产项目的支出,这里面很多支出就是被分散到其他项目里面去了,所以国内以生产法的计算方式统计的房地产gdp,比以房地产在经济中的支出的gdp要低得多。
美国建筑占据GDP很低,主要都是虚拟租金法算出来的
中国的商品房销售额里面很大一部分是税费。这个税费主要是两块:地价、土地增值税和各种建设税等等。在核算商品房GDP的时候,显然第一步要去掉地价。还要去掉工程造价和一些琐碎的东西,都去掉就和官方数据百分之七左右差不多了
房地产占人们收入很多 还有一个层面是 因为中国人消费比例低,所以显得很高?
中国农村地区的自建房好像也不算GDP中
房地产简单来说包含【地价,原材料,开发建设,销售,管理租赁】
房地产业gdp只包含【开发建设,销售,管理租赁】地价是土地出让金不计入所有gdp类目,原材料钢铁水泥等是属于制造业gdp也不列入。
房地产业gdp是只统计房地产增加值。不是统计房地产总值的。
我的想法 实际上 可能买房收入占据财政收入比例 更能说明房地产?现在大概占据财政百分之四十
而且,如果没有房地产业,那么那些钢筋水泥也卖不出去,所以 四两拨千斤
中国的房子 实际上 更应该理解为税,直接收税损伤积极性,而这种方法能让人们前仆后继交税,然后将这些钱 部分当作给建筑业的工资促进消费,一方面给政府大力搞基建等,并起到印钞机器的作用,促进金融债务扩张
而且中国很多 住房租金瞒报的
投资
- 企业固定投资:也成为非住房固定投资,指企业对新建筑物、设备、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包括研发)的购买
- 企业存货投资(存货增加为正投资 反之为负)
- 住房投资,指的是家庭和房东对新住房的购买
住房被算到投资中的原因是,他能用很多年,是长期使用慢慢被消耗的。
住房另一种角度,不是家庭购买的话,全部算是房产企业的存货。
而且,投资的决定因素是利率,由于买房和普通消费不用,利率影响很大,还有未来盈利预期,所以属于投资
政府购买
是联邦 州 政府 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军事设备、高速公路、政府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等。不包含转移支付(是对已有财富的再分配)
2.2 消费价格指数
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的区别
L固定在基期,P固定在报告期
拉氏指数倾向于夸大生活成本的上升,因为没考虑到消费者的替代效应,帕氏会低估,因为没考虑到消费者福利的降低
CPI夸大通胀
- 替代作用
- 新产品的出现
- 产品质量的变化
2.3 失业率
课后习题
波音向__出售飞机:
美国空军:政府购买
美利坚航空公司:投资
法兰西航空公司:净出口
艾莉:消费
制造了一个明年出售的飞机:投资
第三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 去向何方(分配)
导言
公共储蓄指任何超过政府支出的税收收入
经济循环图
本章的假设
- 本章描述的是长期现象
- 长期产出是不变的
- 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
- 资本与劳动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 资本,劳动供给固定不变。第七章才考察失业的原因
- 技术也是不变的,且具有规模报酬不变与边际递减的性质,第8第九章会考察资本存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随着时间的变化是如何导致经济增长
- 我们假设只存在一种利率,真实世界的利率在以下三方面存在差别:期限、风险、税收待遇。
- 忽略货币的作用,第四第五章放开
- 忽略了短期粘性价格的作用,10-14章会建立短期波动模型
- 假设不存在其他国家的贸易,第六章放开
其他相对不重要的假设
- 竞争性企业将产出与投入的价格视为不变
- G与T也是不变的
- 假设家庭拥有经济的全部资本存量,所以家庭出租资本,就像出售自己的劳动一样,企业从拥有生产要素的家庭那里得到这两种生产要素。 这是一种简化,在现实世界中,家庭对资本的所有权是间接的,家庭拥有企业,而企业拥有资本。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企业拥有两种职能,拥有资本和生产产出。
人力资本与劳动不一样!
虽然本章是长期模型,但是,如果上述的假设 在短期 变动不大 比如P、Y,失业不大,那么也可用于短期分析。而且即使变了,也有意义,就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毕竟提供了一个标准线!
3.1 什么决定了产品与服务的总生产?
Y=F(K,L)
,Y是产出,K是资本量(工人使用的工具集合),L是劳动量(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F是生产函数,取决于技术,表示把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能力
在本章中,我们假设资本,劳动供给,技术都是不变的,因此,产出也是固定的,也就是: Y ‾ \overline{Y} Y =F( K ‾ \overline{K} K, L ‾ \overline{L} L)
3.2 国民收入如何分配给生产要素
国民收入的分配由要素价格决定。在一个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经济中,两种要素价格是资本所有者所收取的租金和工人所赚到工资。
要素价格由要素供给和要素需求决定:
由于本章中,假设要素供给不变,所以我们转向考虑,什么决定了要素需求。
对竞争性企业而言,其产出同样有Y=F(K,L)
,设企业以价格P出售产品,工资W雇佣工人,租赁价格R租用资本,所以有:
利润 = 收益-劳动成本-资本成本 = PY - WL -RK = PF(K,L) - WL - RK
notice : 收益(PY)不等于利润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所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决定了资本和劳动的需求量。
下面先介绍劳动量:
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是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多雇佣一单位劳动所得到的额外产量。
大多数生产函数具有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比如面包店中,过多的人反而导致位置拥挤,降低了生产效率。
劳动边际递减与剥削的关系
马克思似乎没考虑到边际递减?
若不存在边际递减,则不存在剥削?因为每个工人拿到的都大于等于他的产出 但是这时候资本家干啥要投资呢 如果是边际产品递增 那则是雇佣尽可能多的工人
由边际产量到劳动需求:
由于多雇佣一单位劳动力带来的利润变化为
Δ利润 = Δ收益 - Δ成本 = P * MPL - W
所以有均衡条件 0 = P * MPL - W (当雇佣劳动力不能带来更多利润时)
所以,MPL = W/P
这就是竞争性企业对劳动需求的公式,其中W/P是实际工资——用产出衡量而非用美衡量的劳动报酬。
MPL曲线同时也就是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假设资本量不变去分析的)
资本的需求分析同上。
国民收入的划分
如果经济中所有的企业都是竞争性的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那么企业想每个工人支付的实际工资等于MPL,对资本所有者支付的价格是MPK
所以,经济利润=Y-(MPL*L)-(MPK*K)
注意 这里的收入Y与经济利润都是用实际值来表示的,也就是用产出单位数而不是美表示的
若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必然有经济利润等于0 ——欧拉定理
证明:从规模报酬不变的定义开始,zY=F(zK,zL),对z求导,则Y=F1(zK,zL)K +F2(zK,zL)L,其中F1和F2是对函数第一个和第二个自变量的偏导数。注意到偏导数等于边际产量,将这个表达式在z=1处取值,就得到了欧拉定理
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厂商最大化利润要么不存在,要么存在一定为零。 这个表述更准确 因为如果等比例扩大要素投入,厂商能够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所以要么不存在 要么为0
换而言之,当规模报酬不变、利润最大化、以及竞争性加到一起意味着经济利润为0.
如果经济利润为0,我们怎么解释经济中“利润”的存在呢?答案是平常的利润不等于经济利润,它叫会计利润。由于大多数企业拥有而不是租赁他们使用的资本,企业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合二为一,所以经济利润与资本回报也往往混在一起。
如果我们的假设合乎现实,那么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利润主要就是资本回报。
思考:那么剥削就不存在了么???
拓展资料,黑死病减少了劳动力,造成了劳动边际产量的提示,增加了实际工资,减少了地租。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927年 他发现 国民收入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划分在长时期内大体不变。换而言之,工人的总收入和资本所有者的总收入几乎是按照相同的速度增长的。
他想知道什么条件可以导致不变的要素份额(也就是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比例保持一致)。
F ( K , L ) = A K α L 1 − α F(K,L)=AK^αL^{1-α} F(K,L)=AKαL1−α 注意,阿尔法在K上
这就是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它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
MPL与每个工人的产出成比例,MPK与每单位资本的产出成比例。Y/L被称为平均劳动生产率(average labor productivity), Y/K被称为平均资本生产率( average capitalproductivity)。如果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那么,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与其平均生产率成比例。
现在我们可以验证,如果各种要素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量,那么,参数a确实告诉了我们有多少收人分配给劳动,有多少收人分配给资本。我们已经看到支付给劳动的总报酬数量为MPL * L,它等于(1-a) Y。因此,(1-a) 是产出中劳动的份额。类似地,支付给资本的总报酬数量为MPKXK,它等于aY,因此,a是产出中资本的份额。
正如道格拉斯所观察到的,劳动收入与资本收人的比率是不变的,等于(1-a)/a。 要素份额只取决于参数a,而不取决于资本量或劳动量,也不取决于用参数A衡量的技术状况。
1960-2013美国的数据也与柯布道格拉斯给出的一致,资本得到了三分之一的收入,而劳动得到了三分之二
可为何基尼系数还会增长呢?
可能因为总的没变,但资本更集中于少数人手里?或者变为劳动力后劳动技能停滞?
或者因为劳动量相对资本量更加巨大,所以虽然阿尔法β差不多,但是劳动得到的收入要这么多的劳动者去分?显得很少?下一节会探讨
不断加深的贫富差距
1977年后不断上涨,什么解释了家庭收入不平等的的增加呢?
部分原因是因为前面讨论过的要素份额的变化,由于资本收入往往比劳动收入更集中与高收入家庭,劳动份额的下降和资本份额的上升往往增加了不平等。但是要素份额的变化只是一小块拼图。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看下劳动内部,就会发现,高工资工人和低工资工人的收入差距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幅上升了。
《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竞赛》指出,不平的的急剧上升主要是由于受教育程度提高的速度减缓了。七十年代之前,受教育提高的速度超过了技术变革的速度,尽管技术进步增加了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但是教育系统增加技能型工人的供给速度更快。但是70年代后………………
也有原因是因为难以继续提高了,比如大学普及,之后再提示,基数大了毕竟
3.3 什么决定了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注意是需求22)
消费
消费在美国约占2/3.
PS:消费支出是包括医疗的,所以消费不全是“享乐”
由于我们假设 家庭最终拥有公司,所以,家庭得到的收入等于经济的产出Y。然后,政府向家庭征收税额T,我们将Y-T定义为可支配收入。家庭将他们的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分配。
C=C(Y-T)
简而言之,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MPC是边际消费倾向,也就是当可支配收入增加一美时,消费增加的数额。
投资
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与家庭都购买投资品。企业购买投资品是为了增加它们的资本存量和替代现有的损耗了的资本,家庭购买新住房,也是投资的一部分。
投资在美国约占百分之十五。
投资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所以住房也算)。
只有当实际投资的回报率大于银行利率时,企业才愿意进行投资。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贷款。当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时候,该企业可以将其存到银行或货币市场赚取利息。
对想购买住房的人也是一样,大多数都得贷款,那么,随着利率上升,拥有一套住房的成本增加,对住房的需求也就减少了。即使他是自有资金也是一样。
利率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投资需求取决于实际利率。
I = I ( r )
本章中,我们假设只存在一种利率,真实世界的利率在以下三方面存在差别:期限、风险、税收待遇。其中,长期贷款的利率一般比短期贷款搞,但也不总是这样。
为什么投资取决于真实利率 持有货币取决于名义利率?
为什么投资取决于真实利率呢?(我自己的思考,后面投资的围观基础会更详细的解释)
此刻你的选择有三种 一种是持有货币,一种是银行存款或者债券,最后一种是是投资
由于用于投资的钱一般是闲钱 所以你不太可能就让它放着 因而我们实际上只有两种选择
如果你存银行 那么收益率为名义利率 或者简化一点 通胀率+真实利率(简化了假设预期通胀率=实际通胀率 实际上 短期通胀还是相当准确的)后面会讲到费雪定理,会更详细的说明(涉及预期,互相如何决定,谁是因谁是果等 还有时滞等因素)
如果你投资 那么收益率为 通胀率+资产真实实际增幅
所以 二者的差为 资产真实实际增幅减去真实利率所以 投资取决于实际利率
下面再考察下后面的内容,为什么个人持有货币的决策取决于名义利率。
因为个人的选择包括三种,一种是持有货币,一种是银行存款,或者政府债券或者类似住房投资(普通的投资是企业的角色)。如果你持有货币,那么你的收益为:损失名义利率(包括投资的实际利率与通胀的),而无论是存款还是投资,都可以得到通胀率+实际利率(一个是风险的,一个是无风险的)。这里不能按照我比你多一块,你比我少一块,所以我们差距是两块这样计算,我们差距就是1快!。或者实际上,你拿着现金,一年后实际上并没有损失什么,就像你的免费得到的股票涨到100又跌到0并不代表你损失了100快!所以,名义利率是你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因此,持有货币的决策取决于名义利率!
对这个问题的考虑 结合17章我的注释
政府购买G
政府购买枪支、政府雇员、修建图书馆、道路,以上构成了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约占美国GDP的20%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需要注意的是转移支付,如对穷人的补贴,不算在G中,转移支付实际上是一种负税收,它增加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所以,我们在此修正T的含义,它等于税收减去转移支付。
本章中,我们假设G = G ‾ \overline{G} G,T = T ‾ \overline{T} T
因为政府购买不取决于利率,所以政府修路也不算投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区分 主要是为了考察其决定因素,决定因素不同,那么它就属于不同的类型
3.4 什么使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本节是在诸多假设下进行的,故很多结论与现实不符
产品与服务的均衡:经济中产出的供给和需求
在这个古典模型中,利率是在实现供给和需求均衡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价格。
Y = C + I + G Y = C + I + G Y=C+I+G
C = C ( Y − T ) C = C(Y - T) C=C(Y−T)
I = I ( r ) I = I( r ) I=I(r)
G = G ‾ G = \overline{G} G=G
T = T ‾ T = \overline{T} T=T
Y = F ( K ‾ , L ‾ ) = Y ‾ Y = F(\overline{K},\overline{L}) = \overline{Y} Y=F(K,L)=Y
所以有以下推导:
Y = C ( Y − T ) + I ( r ) + G Y = C(Y - T) + I ( r ) + G Y=C(Y−T)+I(r)+G
其中,Y(长期)、T、G是固定的,所以有:
Y ‾ \overline{Y} Y = C( Y ‾ \overline{Y} Y - T ‾ \overline{T} T) + I ( r ) + G ‾ \overline{G} G
这个方程是说,产品的供给等于其需求,需求是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和。
这里 一定要注意 为什么可以相等 要看了凯恩斯那里才能理解 凯恩斯交叉
(忽略科技跨越式进步影响 比如过去我国走过的路)比如每年经济刺激 最高也就百分之二十的经济增速 经济刺激主要是让失业的人有工作,让工作的人多加班,但是如果本身就饱和就业状态了,这个刺激效果作用就不大了,比如美国每年最多也就三四个点。然后在下一年,更高的产出支撑需求的进一步提升,螺旋上升。
信贷持续性的维持住了这种需求 从而不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可是有限度 比如 人人都背上了大规模的贷款 那么还如何举债进一步发展?
注意到,利率r是方程中唯一尚未决定的变量。这是因为利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需要发挥:它必须进行调整,确保产品的需求等于供给。利率越高,投资水平越低,从而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就越低。如果利率太高,那么,投资就会太低,产出的需求就会小于供给。如果利率太低,那么,投资就会太高,需求就会大于供给。在均衡利率下,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等于供给。
这里投资是唯一调节的方式 但是前文说 美国投资占比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 可是人们购房也算投资 所以 利率确实很重要
此处的利率是市场自发调整的,而非央行力图达到的,这里不加入央行的角色。也不考虑“货币”
这个结论多少看起来有点神秘,利率如何达到使得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水平呢?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是考虑如何把金融市场结合起来。
金融市场的均衡: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
注意,标题已经指明了,是
可贷资金
它!= 储蓄 储蓄是最大可贷资金量
本章中的很多名词存在不明确的地方,比如 利率是“存量”的决定 一年有无数个利率,而GDP是流量。然后储蓄和可贷资金划分也不明确别忘了课本后有名词解释 别忘了 但是有的依然说的不清楚
可贷资金指的是什么?就是人们的储蓄?还是说可贷资金的最大量是储蓄?可贷资金,指的是人们愿意暂时借出,而且能够通过金融等机构借出的资金。如果金融更方便,是可以提高可贷资金量的?
Y = C + I + G Y - C - G = I S = I
为了更充分的理解这个恒等式,我们将国民储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代表私人部门(包括企业)的储蓄,另一部分代表政府储蓄(公共储蓄):
S = (Y-T-C) + (T-G) = I
国民储蓄是私人储蓄与公共储蓄之和。
图3-1给出了这个方程的另一个解释,这个方程是说,金融市场流入的流量必定与金融市场流出的流量(投资)平衡。
由于Y、T、C、G都是固定的,所以 S ‾ \overline{S} S = I ( r )
你把产品藏在枕头下没消费也叫投资 这叫存货投资
这里的产品含义是指你生产出来 或者得到别人的产品 准备卖出去换钱的
如果你自己持有,那么虽然应该算消费 但是一个人一般不会这么干 而且一定是你持有实物而不是货币
如果你银行帮你保管,但是没租出去,那就算银行存货投资。如果引入货币,那就是工厂的货没卖出去,算是工厂存货投资
如果银行保管,借出去了,那就算正经的企业投资
以后好好想想,但是这里一定记住,GDP是流量概念
下面转自知乎 为什么I=S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投资大致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设厂房机器等等,一个人主动去做这个事情,这可以被记为“建设投资”,另一部分就是存货,这可以被记为存货投资。货币只是工具和表象,产品(货物和服务)才是本质,一个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挣了工资没花钱,那么要么别人把他的钱借走了,用于别人的消费和建设投资,储蓄等于投资。要么他放在银行里,没有消费,也没人借这笔钱去消费和建设投资,那此时一定有某家公司的东西没卖出去,那么公司的存货就增加了这么多,存货投资增加这么多,也是有储蓄等于投资。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比如年初,甲有10000,乙有10000。
在这一年,甲生产了价值5000的产品,乙生产了价值5000的产品。
乙的产品被甲全购买了,甲给了乙5000,拿到了价值5000的乙商品,并全都用掉了这些商品。
乙购买了3000甲的产品,2000消费掉了,1000作为投资。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甲,还有8000货币,还剩2000甲商品存货,获得5000乙商品,并消费了5000乙商品
乙,还有12000货币,没有剩乙商品,获得了3000甲商品,并消费了2000甲商品,投资了1000甲商品。按照收入法来算,(无论收入法还是支出法都要算增量)C+S,甲的消费为5000,货币储蓄增量为-2000,实物储蓄增量为2000甲商品(2000没卖完,那当然也是甲的储蓄)乙的消费为2000,实物储蓄为1000(用甲商品构成的投资,当然也形成乙的储蓄),货币储蓄为2000,这2000货币储蓄,是甲买了乙5000商品,乙只买了甲3000,也就是说,如果经济体中某个人的储蓄增加,一定会对应另外一个人的储蓄减少——因为整个经济体的货币总量是固定的,只要经济体没有发行新的货币,一个人的储蓄增多,一定是另一人的储蓄减少,这是数学问题,乙的储蓄增加了,因为乙没有买甲的商品,所以同时甲的存货增加了。因为某个人之所以储蓄增加,是因为,他卖出去的货物,少于他买的货物,因此另外一个人生产的商品没有卖完,所以社会上一个人的储蓄增加,同时意味着另外一个人的货币就减少,存货就增加。总的C=7000,总的储蓄为S=3000,GDP=10000按照支出法,甲消费了5000乙商品,还有2000存货视为存货投资乙消费了2000甲商品,主动用1000甲商品进行了建设投资。总的C=7000,总的I=3000,总GDP=1000I=S=3000,这里的3000,有1000认为是乙的建设投资(建设储蓄),有2000是甲的存货投资(存货储蓄),但是无论哪个,都是整个经济体中的总产出,扣除消费之后的部分。 不管是投资还是储蓄,他们都是广义的,在这里的案例中,乙的建设投资是主动投资,而甲的存货投资是被动投资,他想卖给乙,但是没卖掉。而他又想买乙的产品怎么办呢?在这里就是消耗他自己过去积累的货币,而乙得到比以前更多的货币。第二种方式是甲向乙借钱来向乙买东西,这样形成对乙的债权,效果是一样的。
要区分合意的存货投资与被迫的存货投资 如果融资渠道不畅通 那么就是被迫的存货投资增加 如果是因为存起来更有利可图 或者企业订单太多 需要准备很多存货 这叫合意的存货投资
但是存货投资也取决于利率么?还是存货投资是短期现象 长期很小 因为存货是经济周期的体现 长期很小?而且 即使存货投资也是和真实利率相关
经济危机的本质 存货投资?
在这个图中,产品是“可贷资金”
这里固定了S,显得好像只有r这一个变量,但是其实,I(r)
这个函数本身(它的参数) 也是变量,因为反映了人们想要去投资的意愿,比如科技革命、政府政策等,但是是作为外生变量的形式。
利率将进行调整,直到企业想要投资的量等于家庭想要储蓄的量为止。如果利率太低投资者想要用于投资的经济中的产出大于家庭想要储蓄的量。等价地,可贷资金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利率会上升。相反,如果利率太高,家庭想储蓄的量会大于企业想投资的量;由于可贷资金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利率会下降。均衡利率位于这两条曲线的相交处。在均衡利率,家庭储蓄的意愿与企业投资的意愿平衡
Notice 此章节不涉及货币,即使是实物交易,也是能够存在利率的
储蓄的变动:财政政策的效应
政府购买的增加:产出由生产要素固定,由于可支配收入Y-T不变,所以C也不变。因此政府购买的增加必定伴随投资的等量减少。为了使投资减少,利率必须上升,所以政府购买的增加引起利率的上升和投资的减少。所以我们说,政府购买挤出了投资。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并没有伴随T的增加。
所以,政府要么通过减少公共储蓄(政府预算原本有盈余),要么通过借贷减少私人储蓄的形式减少总储蓄。
其实很好理解,政府投资要么是自己的资金,要么是借钱,那么必定会导致可贷资金的减少或者借钱需求的增加,所以引起利率上涨,进而投资减少。这种情况称之为,政府购买挤出了投资。
上述的结论,其实用假设国民储蓄T-G有剩余的情况最好理解。这种情况下,G的增加减少了国民储蓄,从而利率上升。
如果是通过借贷的形式增加政府购买,那么借的要么是国外,要么是向私人储蓄借钱。供给上这肯定会减少私人储蓄的数量,从而国民储蓄下降。但是进一步的,它好像可能影响需求端,因为它实际上增加了借贷的需求,造成了I ( r ) 的上移?——注意,这里的借贷是政府的借贷,而非为了投资的借贷,但是,I®曲线依然会上升,因为需求增加。但是由于是长期,政府购买促进短期经济上升影响投资需求的不会发生?但是把 不管咋说 均衡利率和投资的变动方向都是一致的
那么,如何将C或者G对利率的影响考虑到呢?后面《放宽限制,使得消费与利率相关》那里会给出答案
如果是增加税收,如果假设C不取决于利率,也不考虑价格等因素,那么变动为课后习题所说。
一个有用的技巧!政府借贷央行货币,可以近似理解为,实质是收税!用收税(实物)的方式去理解它!
后续思考,当加入货币、失业等等因素后,会如何变动。
但是吧 长期或者本质来看,肯定得多收税,无论是通胀税还是真的税。所以总体上还是减少了储蓄 r上升
即使你搞经济刺激 利率是降低去配合的 但是增加政府购买一定会给资金利率向上的压力 即使利率没涨 也是因为其他的因素 比如放水更猛
第七版的材料:战争引起政府购买的增加,利率也同时上升了
减税的影响: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MPC*ΔT,MPC越高,对消费的影响越大。由于政府购买固定,Y=C+I+G,所以投资必定下降。而投资下降,一定是因为利率上升了,但是利率为什么会上升呢?
S = (Y-T-C)+(T-G)=Y-C-G
,公共储蓄是(T-G),由于T减少,所以公共储蓄减少了,(Y-T-C)是私人储蓄,T减少而C增加,C增加的幅度一定小于T减少的幅度,所以私人储蓄应该是上升的(小于T减少的幅度)。但是由于公共储蓄减少了T,所以储蓄一定减少了,因而利率上升。
所以减税同样挤出了投资,提高了利率。
此处的减税似乎更多的指个人所得税,而非企业税?减企业税可能造成投资函数的上移。
投资需求的变动
投资需求可能增加的一个原因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导致投资需求的增加,政府税法也会抑制或者鼓励投资(比如增加个人所得税并对投资减税)
投资需求的增加仅仅提高了均衡利率。其实很好理解,更多有利可图的项目,当然会提高社会整体的资金回报率——利率。
放宽限制,使消费也与利率相关
但是,如果我们修改一下我们的简单消费函数,并使消费(以及它的反面,储蓄)取决于利率,那么,我们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由于利率是储蓄的回报(也是借贷的成本),所以,更高的利率可能会减少消费并增加储蓄。如果是这样的话,储蓄曲线将向右上方倾斜,而不是垂直的。
在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增加将提高均衡利率和均衡投资量图3-11表示了这种变化。利率的上升使家庭消费得更少和储蓄得更多。消费的减少为投资释放了资源。
Notice:只有在更高的利率刺激储蓄增加的时候,投资需求的增加才会增加投资量。
此处未区分实际、名义利率。用实物和长期去理解!那么就只有实际利率。且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 在长期也会同方向变动
探讨:供给和需求的本质(我加上去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回答之前政府如果通过借贷提高政府购买的答案了!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似乎不仅投资需求会影响利率,政府购买的借贷需求,人们借钱消费的需求,也会影响利率!如何纳入分析呢?这里注意到,假设增加G需要通过借钱的方式,S=Y-C(r,Y-T)-G®,那么S就是一个关于r的函数,这种情况相当于G®的向上移动,所以图上的S®曲线会向上移动!
最终,看似是需求变动,其实变动的是供给曲线。此处可思考,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商家的“需求”。在这个图上,I是企业的需求,而S是政府、家庭的“需求”!由于主体是企业,所以S变成了“供给”
课后习题
- 使用新古典分配理论预测下列事件对实际工资和资本实际租赁价格的影响
- 移民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工资的下降,以及资本实际租赁价格的上升(更多的劳动力能够创造更多的MPK,如果不是边际为负)
- 地震摧毁了部分资本存量会导致,更高的实际资本价格和更低的实际工资(每个工人使用的资本量变少降低了生产率)
- 技术进步改善了生产函数,导致双增
- 高通胀导致要素和产出价格翻倍,无影响。High inflation that doubles the nominal wage and the price level will have no impact on the real wage. Similarly, high inflation that doubles the nominal rental price of capital and the price levelwill have no impact on thereal rental price of capital.
- 注意,劳动的产出份额等于所有劳动的收入(劳动数量*mpl)/总产出
- 根据新古典分配理论,一个工人的实际工资反映了他的生产率。让我们用这一见解考察两组工人的收入:农民和理发师。用Wf和Wh表示农民和理发师的名义工资,Pf和Ph表示食物和理发的价格,Af和Ah表示农民和理发师的边际生产率。
实际工资用其自己生产的产品来衡量!
e. .你前面的回答对理发和食物的相对价格Pf/Ph意味着什么?
如果二者的名义工资相等,名义工资相同代表着,PfMPLf=PhMPLh,而农业的MPL上升,剪发的MPL不变,所以理发的价格上升
当某产品的生产率提升,刚开始会导致更多的人进入,随着产品的增多,价格下降了。部分人又回到了理发业。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但是 需要假设完全自由流动,以及农业的进步不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投入。而且,由于理发是什么都没干就获得了好处,实际上剥削了~~
注意这个富有启发性的例子。相等的是名义工资!
- (本题要求运用微积分。)考虑有三种投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K是资本(机器数量),L是劳动(工人人数),H是人力资本(工人中具有大学学位的人数)。生产函数是
Y = K1/3L1/3H1/3
a. 推导出劳动的边际产量的表达式。人力资本量的增加怎样影响劳动的边际产量?
会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就和资本量提高会增加一样
d 一个非技能型工人的报酬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而一个技能型工人的报酬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加上人力资本的边际产量。运用你得到的a与b小问的答案,找出技能型工人与非技能型工人工资的比率。人力资本量增加如何影响这个比率?请解释。
e.一些人认为,政府提供的大学奖学金是一种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的途径。另一些人则认为,大学奖学金只能帮助那些能上大学的人。你对前面问题的回答对这一争论提供了什么见解?
富有启发性,将人力资本单独拆开。
- 政府增加税收1000亿美。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是0.6,以下各项会发生什么变化?它们会增加还是减少?增加或减少的数量是多少?
a.公共储蓄。
b.私人储蓄。
c.国民储蓄。
d.投资。
S=Y-C-G =[Y-C(Y-T)-T] +[T-G] //注意 私人储蓄那不是-G而是-T = 私人储蓄 + 公共储蓄
所以私人储蓄减少,公共储蓄增多,国民储蓄增加60。
- 说的是政府等量的增加税收和政府购买,利率和投资会如何变动?
- 当政府通过投资税收抵免这类政策以补贴投资时,这种补贴常常只适用于某些类型的投资。请你考虑这种变动的效应。假定经济中有两种类型的投资:企业投资和住房投资。利率调整使得国民储蓄和总投资(企业投资和住房投资之和)达到平衡。现在假定政府实行只针对企业投资的税收抵免。
a.这一政策如何影响企业投资的需求曲线?如何影响住房投资的需求曲线?
企业投资需求曲线外移,住房不变
b."画出经济中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曲线。该政策如何影响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均衡利率会发生什么变动?
需求外移,S不变,利率提高
c.比较原来的均衡与新均衡。该政策如何影响总投资量?如何影响企业投资量?如何影响住房投资量?
总投资不变,住房减少,商业投资增加。 - 宏观经济数据没有显示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强相关。让我们考察一下为什么可能是这样。使用我们在本章建立的利率调整使可贷资金供给(向上倾斜)与可贷资金需求(向下倾斜)达到平衡的模型。
a假定可贷资金的需求是稳定的但其供给逐年波动。什么可能造成供给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投资与利率之间有何种相关性?
也许是政府计划或者人们消费信心的影响。负相关性,可以画图,供给曲线变化(考虑了利率的那个曲线 ),需求曲线不变。利率越高,投资越低。
b.假定可贷资金的供给是稳定的,但需求逐年波动。什么可能引起需求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现在你会发现投资与利率之间有何种相关性?
也许是公司的预期变化造成的,这种情况,正相关,利率越高,投资越高(实际上反过来,投资越高导致利率越高)
c.假定这个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都随时间推移而波动。如果你要绘出一幅投资与利率的散点图,你将发现什么?
d. 你认为以上三种情况中哪- -种在经验上最现实?为什么?
C最符合现实
这题很有启发性!
第四章 货币系统 它是什么 如何起作用(偏向供给)
本章既然涉及货币,就不要用实物的观点去理解了。
4.1 什么是货币
货币的职能
价值贮藏手段:把购买力从现在转换到未来。但是它并不完美 如果遇到通胀
计价单位:表示相对价格
交换媒介:公共与私人债务的合法清偿手段,是经济中流动性最高的资产。
现代的比特币类似于雅浦岛上的石币,因为它本身没有内在价值。比特币的长期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的实现上述几种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类型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由政府规定或法律确定
商品货币:把某种具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作为货币,如黄金
法定货币的演变
首先政府介入 因为未处理过的黄金 校验成色和分量是困难的 之后发布金银兑换券 最后 如果没有人想要兑换黄金 那么 黄金后盾就是无关竟要的了。
如何控制货币量
美联储控制货币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从公众中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的供应量
当央行大量购买国债的时候,且抬高了国债当前的价格(到期收益是一定的),从而使得国债的收益率下降,且释放出了大量货币,从而完成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的调控。
如何衡量货币量
最显而易见的资产是通货,即未清偿的纸币与硬币(一定是实体货币)之和。如果这个通货回到央行手中(准备销毁、退出流通、或者准备金形式)那么它就不是“未清偿的了”
这里的未清偿是指对中央银行的债务还是人的负债呢?
指中央银行,这个清偿问题之后看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资产负债表那会更清楚。且通货是银行系统外的货币
你持有货币,确信之后能换到物资,这里实际上就是一种你和他人的债务,最终表现的是国家(央行)对你的债务。如果你放弃了这种权力,比如买了国债,将其变为"资产"(进入中央银行的纸币就不能叫通货了,这里假设),或者永久性放弃了这种权力,比如将钞票永远藏在床底或者撕碎,那么他就不称之为清偿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还是不要和流通中的概念混淆。比如你有100快,但是不用,也不存到银行,不过以后还是要用的。这表现的是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而非退出流通。否则就乱了,不好计算。
这里要注意,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是有时间范围的。比如一年.光是货币量也不够 需要交易次数(自然也与时间相关) 才能科学评估。当货币不流通的时候 实际上就是流通次数降低了。
货币存量某种意义也包含了时间的概念!
下一章通货膨胀会更具体的讲
第二种用于交易的资产是活期存款,即人们在自己支票账户上持有的资金。如果大多数卖者接受个人支票或者存款,那么,这种形式的资产几乎和通货一样方便,所以,在衡量货币量的时候应该加入活期存款。
一旦我们承认在衡量货币存量时要包含活期存款的逻辑,许多其他的资产就可以成为可包括在内的候选者。
ps 支票也是活期存款
货币衡量指标 | 2017年7月的数量(10亿美) |
---|---|
C:通货 | 1486 |
M1:通货加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和其他可签发支票的存款 | 3528 |
M2: M1加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储蓄存款以及小额定期存款 | 13602 |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基本概念
(1)M0=人们手中的现金
(2) M1狭义货币=M0+商业银行的支票存款(主要是企业活期存款)
后者主要包括: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由于这些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是同现金-样具有流动性的货币。这里的支票存款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活期存款。微信余额算M1
(3)M2(广义货币)=M1广义货币+准货币(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存款(包括定期和活期)+其他) 好像政府债券也算M2? 货币基金比如余额宝啥的 算M2
(4) M3 =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比如股票
为什么我国居民活期存款也算M2
历史原因 而且以前确实活期存款也不好花,以后应该要改一下
这恐怕是源自于美国的一个误会。美国的商业银行,给个人开立两种银行账户,一种是无息的活期账户,或者更多地叫做支票帐户,不给付利息的,实质是个人结算帐户,用于家庭经济活动的收支。存款的粘性小。储蓄账户是给付利息的,但一般不用于日常收支。存款的粘性大。中国由于居民个人经济活动不发达,没有支票,直接进入信用卡阶段了,所以木有支票帐户,统一都是付息的储蓄账户。所以,从流动性划分,中国活期账户计入M1。
我国与国外统计口径差距较大 比较的时候需要注意 我们常用的都是M2而非M1
我国的M2构成图
指标解读
从M0到M2,货币的活化程度逐渐减弱,M0是人们手中的现金是最方便消费的,M1是活期存款也很容易变现,M2主要是定期存款活性较低。这里把居民的活期存款也算作M2,主要跟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有关,中国居民活期存款的活化程度与M2相当(以前)
M1增速>M2增速:企业对未来乐观,增加流动性,即剪刀差扩大。
M1增速<M2增速:企业对未来保守,把更多钱用于存定期而不是扩张,剪刀差收窄。
居民买房也会造成类似的情况,相当于居民把储蓄存款(M2)转移给企业(M1)。
对中国而言,以前M1和M2差不多变化差不多,但是危机期间 最近这些年 差距越来越大了,因为找不到适合贷款人 可以看我后面某节里 M1和M2的变化图
信用卡和借记卡是如何适应货币系统的
简单来说,你信用卡的余额并不算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它只是一个数字,只有真的借款行为发生的时候,变成你欠银行钱,于是这部分算是货币存量。但是这部分其实也本来是银行的,只是发生了转移而已(但是会有货币创造,而且如果不借出去,就相当于降低了货币交易次数)。
你的储蓄卡就不一样了,余额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
但是,信用卡使得人们持有更少的货币进行交易(月末一次性付账或者更大胆借钱,而非时刻持有货币进行交易),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和实际借款行为发生的时候造成的增加区分开)。而且,信用卡使得避免人们攒够钱就不想要了等情况或者让人们提前拥有,会影响货币需求。
4.2 银行在货币系统中的作用
下文中提到的货币量,实际上是货币供给M1
那比如M2之类的怎么纳入分析呢
货币供给=通货+活期存款
M = C + D
注意,这里是活期存款!而非定期存款
货币供给不仅由美联储的政策决定,而且由家庭和银行的行为决定。
银行虽然不能创造通货C 但是能够创造存款D
银行准备金制度与存款创造
假设银行刚开始只起到保管作用,不放贷。也就是说他将存款全部当作准备金。这种情况下是百分百准备金制度,第一银行将1美的通货转换变成一美的存款(减少一美的通货,增加一美的存款)。
此时 居民手中有1000美的通货,0负债。 第一银行的资产为1000美的存款(由于没有贷出去,全部以准备金形式存在),负债为1000美(存款)。
央行的资产为1000美实物或1000美商业银行或者个人的贷款,1000美的负债。(但是先不考虑央行)
所以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为1000美。银行体系不影响货币供给。
此时第一银行的资产为: 200准备金(通货)+ 800贷款;负债为 1000 第一个存款人:资产 1000(活期存款),负债 0 第一个贷款人:资产 800(通货),负债 800(贷款)
注意,准备金是现金!
准备金(reserve)是商业银行库存的现金按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向商业银行存钱也必须是现金(转账除外,是不同银行的转移)
第二个贷款人可能把钱支付给第二个存款人,于是第二个存款人将钱又存在第二银行,这个过程就会一直进行下去……
银行角度: 央行:资产:1000商业银行或个人贷款(实际上是经济中总的通货数量,但是也不一定,数字贷款也行吧);负债:1000美 第一银行:资产:200准备金+800贷款 ; 负债:1000存款 第二银行:资产:160准备金+640贷款 ;负债 800存款 人的角度: 第一个存款人:资产 1000(活期存款),负债 0 -- 第一个贷款人:资产 800(通货),负债 800(贷款) 第一个贷款人转账给第二个存款人,后又存款:资产 800(活期存款),负债 0 -- 第二个贷款人:资产 640(通货),负债 640(贷款)
此时,最直观的货币总量计算方法是:第一个存款人的1000美存款+第二个存款人的800美存款+第二个贷款人的640美通货
注意这里货币供给总量的计算方法,不要重复计算了。
由于资产负债表左右平衡,所以主要是区分从银行角度还是个人角度,以及是从借还是贷的那边去算
由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可以查的,而直接统计民间难以做到,所以一般从银行角度去算,至于借与贷的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上面最直观的角度
第二种方法,从通货+贷款创造的角度:1000美央行总资产或者负债,是通货形式 + 第一银行800贷款+第二银行640贷款
第三种方法,从可用资金的角度,200准备金+160准备金+640通货+1000存款+800存款
第四种方法,从贷款+非金融机构流通通货的角度,人的1000贷款+人的800贷款+非金融机构流通中通货640
这几种方法最终都是一样的,但是推荐从第四种方法去理解,因为一个人可以不急着用手中的存款或者货币,但是一定不会随便去贷款与不还贷款!因为是有利息的。所以,真实给个人或者企业的贷款量+数量不算很大的通货量(即使有部分人不用,但是比例较少且数量不多)真实的反应了当前的货币总量!而且 很多人存钱是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暂时推出了流通 这也能算理解M1与M2的方式?
M2感觉不能算流通中货币了吧 因为比如你存定期,然后有人借出去了变成活期,而有的没借出去,于是就变成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然后如果太多的话 利率就要降低
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295.72万亿,同比增长6.1%,新增存款11.46万亿。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27万亿,成为存款增长的主要动力1。
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5.05万亿,同比增长6.3%。狭义货币(M1)余额63.02万亿,同比下降7.3%
注意 资产负债表中 实际上就包含了时间范围,比如借了未来一年与五年的钱,此刻从资产负债表角度去看,它们的时间范围就是经济中尚未清偿的货币总和!它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但是,影响实际价格与交易的,是流量的概念,只有划定了某个时间范围,动起来的钱,才能够影响这段时间的价格与经济。比如过去一年的gdp与cpi,就应该是计算那些流量的钱。
但是此刻,我们是难以计算这个流量是多少的,我们难以去计算那些货币是真的进行了交易的,而且流量是一个类似积分的概念,我们难以去统计,只能以年底统计的存量作为一个近似的估计。
所以只能从流动性去部分区分,比如你的活期存款M1,相对定期存款M2就更有可能在短期内比如一年进行了交易,因为将钱放着不生息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而且如果有存就要有贷,最终损失的通货的那部分还是比较少的。但是它并不准确!因为它1是存量概念,2可能并不实际参与了交易。但是它作为一个估计值,依然很有意义。
还要区分居民存款贷款与企业或者政府的存款贷款
最大货币供给
总计理想最大货币供给 = (1/rr)*初始存款,这是货币供给的极限
如果贷款在中间某个地方贷不出去了 这个渠道就会断掉,所以上面提到的是最大理想货币供给
存款总数实际是一个很有弹性的概念,如果人们都提前还贷,那么,存款会比想象中更快减少
如果贷款是直接把存款转过去,不通过现金这一中介呢?同行转账和跨行的区别?以及银行万一,比如只有500存款 贷出去比500多的钱?
如果某个存款人购买东西 他没有用现金 而是直接转账 则分两种情况 同行转 与跨行转 但是本质上 货币都没减少
即使按照上面这样 依然还是受到现金限制,因为即使人们都不用现金交易了,那么可能只是这些现金放在了银行里而已。而最后一个问题是监管的问题。
下面这个问题 以后有空再研究
那么问题就来了 活期存款的利率不是很低么 大家存活期肯定是为了方便交易,虽然利率不高,但是带很多现金不方便。
但是贷款的时候,不是也能用长期存款去贷么,这会对后面的产生啥影响呢?会使得货币供给提升更多幅度?因为是用M2去增加M1
长期存款如果想变成M1也得先变成贷款贷出去,然后再存成活期,这样理解?
思考,若用长期存款的钱贷款给短期借款的人呢?此时应该如何修正这里包括下一节的货币供给处?
可能其实是比较一致的?
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是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主要差别。
金融市场的职能是将储蓄转移到希望借款以购买用于购买未来生产的投资品的企业手中。从储蓄者向借款者转移资金的过程被称为金融中介化。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 都是金融中介。但是,在这些金融机构中,只有银行在法律上拥有创造货币供给,是唯一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的金融机构。
但是银行只是增加了货币,而没有增加财富。
上述的贷款创造过程是有限的,通常是第一次的影响最大。后面降低几个点的准备金率,不会对经济这么大影响了。
启示:银行要看所有者权益,所以不能只看市盈率,市盈率低很正常
加入货币I为什么等于S
此处 若初始存款1000 最后一共贷出去3000 不符合 I=S?
1、前面说I=S的时候 没提及货币,是实物的概念,而且是长期。存款和储蓄不一样,一个是货币的概念,一个是实物的概念。储蓄是产出中还未被“消费”掉的部分(消费和政府购买) 而且这个之所以相等 最关键的就是 存货投资的概念
2、存款也会创造的,所以I也会增加
3、为了简化,我们令上面的1000指的全部是通货,而非所有的存款,而且假设这种再创造只持续两轮。以上面为例,活期存款是1000+800,贷款出去了800+640,准备金是200+160。我们就发现,活期存款+通货=贷款+准备金。在这里,最后一个贷款640的人没有拿钱去消费或者接着存到银行。此处假设贷款全部用于投资(虽然有的消费了,但是宏观经济是流动的最终剩下的还是拿去投资的),而准备金其实也相当于商业银行的为了满足运营要求的变现投资。这里的640通货也算是存款,因为代表一种未来的借条,相当于你把东西藏在床底,类似存货投资的概念,在这里是借给“央行”。
所以,最后还是相等的。
4、如果实在不相等,虽然我不知道为啥不相等。但是推测也会导致通胀,从而I依然等于S(本条有待考察……)
银行资本、杠杆和资本要求
在我们刚刚考察的银行资产负债表中,银行吸收存款和利用这些存款来发放贷款或作为准备金持有。根据这个讨论,你可能会认为开办银行不需要任何资源。但这并不是事实。开办银行有资本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银行的所有者必须有一些金融资源才能开业。这些资源被称为银行资本(bank capital),或者等价地,称为该银行的所有者权益。
银行从三个渠道获得资源:所有者提供资本、从客户手里吸收存款和通过发行债券向投资者募集资金。银行以三种方式来利用这些资源: 一些作为准备金持有;一些被用于发放银行贷款;一些被用来购买金融证券,比如政府债券或公司债券。考虑到每种资产的风险和回报以及限制银行选择的各种监管,银行把资源分配到这些资产类别中。资产负债表左侧的准备金、贷款和证券必须在总和上与资产负债表右侧的存款、债务和资本相等。
这种商业战略依赖于一种称为杠杆(leverage) 的现象。杠杆是指出于投资的目的,使用借来的钱补充现有的资金。杠杆率(leverage ratio)是银行的总资产:(资产负债表的左侧之和):与银行资本(资产负债表右侧代表所有者权益的项目)之比。在这个例子中,杠杆率是1 000美/50美,即20。这意味着对于银行所有者所投入的每1美资本,银行拥有20美的资产,从而有19美的存款和债务。
注意,资本和资产的区别。这里是银行的自有资本!
由于杠杆的存在,在艰难时期,银行会很快地丧失资本。为了看出是怎么回事,让我们继续上面这个例子。如果银行的资产价值仅仅下降5%,那么,1000美的资产现在仅值950美。因为储户和债券持有者在法律上有被首先偿付的权利,因此所有者权益的价值降到零。也就是说,当杠杆率是20时,银行资产价值5%的下降将会导致银行资本百分之百的下降。如果资产的价值下降超过5%,那么,资产就会下降到少于债务,从而使银行资本成为负数。这时我们说银行资不抵债。在没有存款保险时,对于银行资本可能耗尽,储户可能得不到全额偿付的恐惧是产生银行挤兑的原因。
可能是贷款的企业破产等导致的
商业银行为什么会把钱放在央行?一方面是律法规定,商业银行要将部分资金存入央行,作为风险保障,这部分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比如说法定存款准备金是10%,那么商业银行在收到存款人100时,其中10就要交给央行,这是规定,没得跑;一方面是因为支付结算准备的头寸,应付商业银行日常经济行为带来的跨行资金清算,一般也不会有太大变动;最后一方面是为了央行的给的利率将多余负债资金存入,这就形成了超额准备金;虽然法定存款准备金央行也付息,但这不是重点,即使不付息银行也得缴纳。
作者:咸鱼也想翻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4.3 中央银行如何影响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乘数)
如果美联储加入1美到经济中并且那1美被作为准备金持有,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量就正好是1美。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如果那1美被存入银行且银行只将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准备金持有,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就超过1美。结果,为了理解是什么决定了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我们需要考虑美联储、银行和家庭决策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美联储关于创造多少美的决策,(2). 银行关于将存款作为准备金持有还是作为贷款放贷的决策,(3)家庭关于将他们的货币以通货还是活期存款的形式持有的决策。本节建立-一个包括所有这些因素的货币供给模型。
本节建立一个货币供给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三个外生变量:
- 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B 是 公众以通货形式持有的美C 和银行以准备金形式持有的美R(实际要存到央行?)的总量,它由美联储直接控制(因此叫基础货币,利率是间接控制的)。也称之为高能货币
此处其实就是流通现金的总数,公众的通货+银行准备金
一 般而言,各国央行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发行基础货币:第一,向商业银行提供借款,第二,以人民币兑换各经济主体挣回来的外汇(1994年,我国开始执行强制结售汇制度),第三,向政府或各国字号单位提供借款。这三种方式发行的基础货币之和,再加上其它一点零零碎碎的资产,就是央行的总资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行总资产,与基础货币发行量,是基本等同的。对美国这样的国际货币发行国来说,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所讲述的,第三种方式是最主要的货币发行方式,比如 2011 年,美联储 29300 亿美的总资产中,持有美国政府各类债券 26224 亿,占总资产的比值达到 89.5%。到 2017 年 7 月,美联储总资产 45120 亿,其中持有美国政府各类债券 42423 亿,占比 94.0%。这其实就是美国以政府债形式发行基础货币,美国政府的信用,就等于美的信用,两者之间是相互绑定的。而我大中国这样的国家,九十年代后,则主要是通过前两种方式发行基础货币。
- 存款准备金率 reserve-deposit ratio ,银行持有的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由银行的经营政策和监管要求决定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是中央银行对超额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所执行的利率。
外国的中央银行,有的只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有的对所有存款准备金都不计付利息,但我国对所有存款准备金都计付利息,且利率相对较高。
- 通货存款比 currency-deposit ratio ,人们持有的通货量C(和C+D不一样,这里的C只是民众手中持有的)对其活期存款量D(注意是活期而非定期)的比例,反映了家庭对其希望持有的货币形式的偏好
这里的活期贷款量就隐含了“贷款发不发的出去”,是不是金融系统空转的问题。包括超额存款准备金也是。
我们从货币供给和基础货币的定义开始:
M = C + D ,货币供给是通货与活期存款之和
B = C + R ,基础货币是公众持有的通货与银行储备金之和
为了解出解出座位模型中的三个外生变量 B,rr 和 cr 的函数
注意这个方法 ,你想让两个看似好像关系不大的产生关系 就强行给他们做一下除法!
M B = C + D C + R \dfrac{M}{B}=\dfrac{C+D}{C+R} BM=C+RC+D
M B = C D + 1 C D + R D \dfrac{M}{B}=\dfrac{\dfrac{C}{D}+1}{\dfrac{C}{D}+\dfrac{R}{D}} BM=DC+DRDC+1
所以:
M = c r + 1 c r + r r × B M=\dfrac{cr+1}{cr+rr } ×B M=cr+rrcr+1×B
一美的基础货币产生M的货币供给,所以基础货币也叫高能货币
区分1:货币乘数与货币流通速度、通货存款比;
通货存款比是货币乘数其中的一个决定因素。通货存款比中是活期存款,也是货币,和后面章节中的资产与货币不一样。
货币乘数和v 一个理解成活期存款,一个理解成定期存款,一个偏向供给,一个偏向需求
2:活期存款量D与之前的通货最多能创造存款的(1/rr)
活期存款量反映了实际上贷出去的钱。和之前的理论最大值1/rr不一样
M = ( 1 + 1 − r r c r + r r ) × B M=(1+\dfrac{1-rr}{cr+rr }) ×B M=(1+cr+rr1−rr)×B
所以,cr的提升(人们更爱用现金)会减少M
货币政策工具
改变基础货币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美联储对政府债券的买卖。当美联储从公众手中购买债券时,它为债券支付的美就增加了基础货币,从而增加了货币供给(应该是用现金去买 即使是转账的形式 也应该是需要在某些地方增加了实际的货币)。当美联储向公众出售债券时,它收到的美就减少了基础货币,从而减少了货币供给。公开市场操作是美联储最经常使用的政策工具。实际上,美联储几乎每个工作日都在纽约债券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美联储也通过将储备金借给银行来改变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当银行认为它们手头没有充足的准备金时,它们就从美联储借款,以满足银行监管机构、应对储户提款、发放新贷款或满足其他业务经营要求。当美联储贷款给那些难以从其他地方获得资金的银行时,我们就说它扮演了最后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的角色。
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从美联储借款。传统上,银行在美联储的所谓贴现窗口(discount window)借款;贴现率(discount rate)是美联储在这些贷款上收取的利率。贴现率越低,所借的准备金越便宜,银行在美联储贴现窗口所借的资金就越多。因此,贴现率的下降增加了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
作为对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反应,美联储设立了几种新机制,以便银行从它那里借款。例如,在短期标售工具(Term Auction Facility)下,美联储设定它要贷给银行的资金数量,然后,符合条件的银行为借这些资金而竞标。符合条件的银行中出价最高者,也就是拥有可接受的抵押品并且愿意付的利率最高的银行,获得贷款。在贴现窗口,美联储设定贷款的价格,银行决定借款的数量;与此不同,在短期标售工具下,美联储设定借款数量,银行间的竞争性投标过程决定价格。最后一次短期标售工具拍卖发生在2010年,但是这一政策表明,美联储有多种方式改变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
美联储如何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乘数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而存款准备金率又受到美联储的多种政策工具的影响。法定准备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s)是美联储施加给银行的最低存款准备金率的管制。法定准备金率的上升往往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降低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是美联储的政策工具中使用频率最低的。而且,在近些年由于许多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高于法定要求,这一工具的效果变小了。高于最低要求的准备金称为超额准备金(excess reserves) 。
2008年10月,美联储开始支付准备金利息(interest on reserves)。也就是说,当一家银行以在美联储存款的形式持有准备金时,美联储现在开始就这些存款给该银行支付利息。
这一变化给美联储提供了又一种影响经济的工具。准备金利率越高,银行将选择持有的准备金就越多。因此,准备金利率的上升将倾向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
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也是改变基础货币
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在正常的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因流动性陷阱问题对经济刺激失效之后,央行通过购买中长期国债、普通机构债等资产购买计划,增加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进而压低长期利率走势,刺激经济增长。
一开始的量化宽松主要购买政府债券,后来逐步延展到公司债券、房地产信托、机构抵押证券等。
其一,是直接增加货币供应,帮助刺激经济,因为金融危机时期银行不愿意放贷,使银行作为货币供应放大器的角色萎缩,但量化宽松可以弥补这个空缺,让整个经济的货币流通量不至于下降太多,冲击经济。
其二,是把金融资产的价值抬高。当时,美联储就说,因为危机时人们不敢花钱,企业也不敢扩张,那么,通过“量化宽松”抬高金融资产价格,让很多家庭的“金融资产”上涨;一旦家庭感觉更有钱了,他自然会增加消费和其他开支,由此提升对商品的需求,进而带动制造业、服务业等的增长。
这就是当时美联储系统通过“量化宽松”刺激经济的运作机制。美国在危机时期,美联储借钱给政府,政府直接购买债务危机中的银行、公司债券。
区别:量化宽松属于公开市场操作,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不定期的,不确定时间周期,无明确计划的日常干预行为,量化宽松(QE)是有明确目标,有时间周期限定,有明确规模的一种公开市场操作。
所以量化宽松属于公开市场操作,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公开市场操作一般是不定期的,不确定时间周期,无明确计划的日常干预行为,量化宽松(QE)是有明确目标,有时间周期限定,有明确规模的一种公开市场操作。
量化宽松,量化指的是可衡量有机会,宽松指的是钱的数量。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目的是控制利率,而公开市场操作直接控制钱的数量
公开市场是短期,量化宽松是长期。
量化宽松 还包含了公司债券等
量化宽松(QE)是有明确目标,有时间周期限定,有明确规模
但是,量化宽松却没造成通胀!是因为货币乘数下降 而非下一章的v下降!
但是,基础货币的巨大增加并没有导致更广泛的货币供给指标的类似增加。尽管基础货币在2007一2017年增加了约400%,但M1只增加了100%,M2只增加了55%。这些数字表明,伴随着基础货币的巨大增加的是货币乘数的大幅下降。为什么货币乘数会下降呢?
本章前面介绍的货币供给模型表明,货币乘数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是存款准备金率rr。从2007年到2014年,存款准备金率大幅增加了,这是因为银行选择持有大量的超额准备金。也就是说,银行把许多。可用资金作为准备金,而不是发放贷款。(超额准备金从2007年的约15亿美上升到2014年的约2.5万亿美。)这个决策阻碍了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下正常的货币创造过程。
注意超额准备金!这也是银行贷不出去款的体现。如果银行带不出去款,那么这部分会以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开不动的印钞机?
为什么银行选择持有如此多超额准备金呢?部分原因是银行之前发放了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许多坏贷款;当这一事实变得很清楚
- 银行家尽力收紧其信用标准,只给他们相信具有还款能力的人发放贷款。
- 此外,利率已经下降到了如此低的水平,以致发放贷款不像正常情况下那样有利可图。银行把它们的金融资源作为超额准备金并没有带来多大损失。
货币控制中的问题
美联储有相当大的影响货币供给的能力,但它并不能完美地控制货币供给。银行在如何经营上的斟酌处置和家庭关于个人财务的决策能够导致货币供给以美联储预期不到的方式变动。例如,如果银行选择持有更多的超额准备金,那么,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增加,货币供给就会下降。类似地,如果家庭决定将更多货币以通货的形式持有,那么,通货存款比就会增加,货币供给就会下降。因此,货币供给有时以美联储不希望出现的方式变动。
表4-2(略)显示了1929年和1933年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一-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和通货存款比。你可以看到,货币供给的下降并不能归因于基础货币的下降: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基础货币上升了18%。相反,货币供给下降是由于货币乘数下降了38%。货币乘数的下降是因为通货存款比和存款准备金率都大幅度上升了。:
大多数经济学家把货币乘数的下降归因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银行的大量倒闭。1930-1933 年,9000多家银行中止营业,常常拖欠储户的款项。通过改变储户和银行家的行为,银行倒闭引起了货币供给的下降。
通过降低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银行倒闭提高了通货存款比。人们担心银行倒闭会持续下去,他们开始把通货看作一种比活期存款更合意的货币形式。当他们提取自己的存款时,他们就消耗了银行的准备金。当银行通过减少未清偿的贷款余额来对准备金减少作出反应时,货币创造过程就反转了。
此外,通过使银行家更为谨慎,银行倒闭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在看到许多银行遭到挤兑之后,银行家对只持有少量准备金的经营状况感到担忧。因此,他们把准备金的持有量提高到远高于法定最低水平。正如家庭通过持有更多的通货(相对于存款而言,即更大的通货存款比)来应对银行危机一样,银行家的反应是持有更多的准备金(相对于贷款而言,即更高的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变动共同导致了货币乘数的大幅度下降。
尽管货币供给下降的原因容易解释,但要决定是否应该归罪于美联储却更为困难。有人可能认为,基础货币并没有减少,因此不应该归罪于美联储。美联储这个时期的政策的批评家提出了两个反驳这一观点的论据。
第一,批评家认为,当银行在挤兑期间需要现金的时候,美联储本来应该通过作为最后贷款者在防止银行倒闭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这本来会有助于维持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和防止货币乘数的大幅度下降。
第二,他们指出,美联储本来可以通过更多地增加基础货币来对货币乘数的下降作出反应。这些行为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阻止货币供给如此大幅度下降,这又可能会降低大萧条的严重程度。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政策已经被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它们使得现在不大可能出现货币
供给如此大幅度的突然下降。最重要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倒闭时保护了储户。设计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持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从而防止通货存款比的大幅度波动。存款保险是有成本的: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为了紧急救援许多无偿还能力的储蓄与贷款机构,联邦政府花费甚多。但存款保险有助于稳定银行体系和货币供给。这也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2008- -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把每个储户的存款保险金额从100 000美提高到250 000美的原因。
直升机撒钱
“直升机撒钱”。既然有了QE可以向市场注入货币增加流动性了,为什么还需要“直升机撒钱”呢?QE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国债实现,是无法直接触达具体的国民,存在链路长见效慢、投放定向不公平的情况。“直升机撒钱”则是财政部直接将没有拍卖的国债送到美联储交换美,以“居民现金资助”和“失业保障”的名义直接发放到国民手中,达到促进消费刺激经济作用。直升机撒钱看起来解决了公平和时效问题,但央行的资金管理是依靠资产负债表进行管控,QE的资金作为借贷有迹可循未来还可以偿还冲正,但“直升机撒钱”产生的负债由于无法追溯将作为坏账永远伴随发放政府。
我的拓展——为什么不能直接印钱给财政部花?以及为什么商业银行贷款不一定通胀,而央行扩表一定通胀以及债务经济的极限
而且 某种程度的贷款 确实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因为你如果只能攒钱很久去买,那么整个经济就会缺少需求,从而生产下降,你也没这么多活干,你的工资也不会增长甚至下降的更慢。但是 这个度是多少呢?GDP增速小于利率?因为利率确实某种程度反应了社会创造财富的水平?
而且 这种宽松是要不断印钱维持的 长期下去 财政也受不了 比如日本 现在利率如果高一点就很难搞 美加息它汇率雪崩 而且只能接着QE 降低利率已经毫无作用了 而且虽然日本政府负债高 但是还没出现过违约
而且过去美国gdp也不高 利率能的原因在于 有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增长快!愿意去借钱!
还有就是 毕竟要还本金 比如一块钱借出去30年,你每年怎么也得还百分之3吧 国家可能可以借旧还新 只还利息 可是公民呢 所以个人和国家的负债要区分开来
而且 可能到达顶点后 不一定会很大衰退 但是仅仅日本那种不涨就已经欲仙欲死了?日本要好好研究下这个国家为什么经济不发展 还能相对稳定 没战争
而且 能够促进贷款的 必须得是那种 产业链很多 而且成本来源复杂 比如房地产 虽然涨价了 但是成本利润 给了一大块的链条 钢筋 水泥 都涨价 如果只是奢侈品 则无法起到让大家贷款的目的
而且 所以 社会保险很重要!相当于通过概率的角度 让大家没后顾之忧的花钱!但是会不会又导致存款不足呢?可能不会?因为借贷是动态平衡的 有贷必有存?也不对 不一定是大家都去贷款吧 买房和直接都花了的本质区别只是在于留在手里的钱要少 。但是区别可能是 比如一个是大家都不太借钱也不太贷款 只是花的多 但是也没多少存款 另一个是一部分人存款很多 另一部人可以贷款很多去投资或者消费?
而且也不是这样就一定好 因为都去消费了 没有储蓄 可能也就没很多投资?但是你消费多了 必然也就很多去投资呀 因为有利可图?而且投资更应该是实物的概念 而存款贷款是能创造的 而且不仅仅是比例 比如你基数大了 比例低最后相乘也会很大 但是短期又是相对固定的 ?或者 投资理论上 前期可能和政策关系很大 但是经济到一定程度后 会自发调整到合适位置 再高意义也不大 比如美国?以后要好好想想
首先,无论是上面的哪种货币发行手段,即使是直升机撒钱、QE,即使它们看似再无底线,它都是有对政府限制的,不是你政府想花多少就花多少!
如果政府想花多少花多少,从直观上看,那么一定是津巴布韦、国民党或者之前的德国,恶性通胀,其结果更差。
所以,货币发行必须要有锚,即使以债为锚也是锚,绝对不能无锚印钞,凭空发行,那样去解决经济遇到的问题只会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而以债为锚的限制就在于,你可以用政府的钱去交政府需要的税,相当于政府必须要收税回笼货币(当然好像也可以通过办企业回笼货币)。
本段来自知乎网友:邹晓川 是程序员 但是对金融有很强见解
如果国家财政支出每年只占GDP的3%,用央行印钱的方式其实是挺好的,就象你说的那样节约了收税成本。但是,现在国家财政支出占GDP的33%,如果全部靠央行印钱,那通胀就要起飞了,你想象一下每年通胀30%是怎么样一种生活!但是 收税是针对增量,没有交易则不受影响。发钞是针对存量,不论穷富都受影响,底层群众利益受损太严重的话会影响社会稳定。而且 相较于印钱,征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力度更大,灵活性更好。
国家印钱为什么可以呢?那是因为国家为它发行的钱担保背书,人们呢,认可这种担保背书,所以也就接受这种钱。曾经有货币属性的东西很多,比如人人熟知的贵金属,那是因为贵金属稀有,不可能大批量出现在市场上,所以人人都认可它的价值。中国长期使用铜钱,就是因为中国是个缺铜的国家。历史上有皇帝为了多印钱,曾改用铁钱,用暴力机器强制,但民间还是不认可,因为那价值在那儿摆着呢。再例如唐朝的绢曾经就是事实上的货币,发工资,发军饷都用绢,绢可以在市场上换东西,它就是事实上的货币。白银与铜是一个效果,中国自古缺银矿。
央行对社会投放货币,就是在制造债务,如果没有对应资产储备,央行就是资不抵债,必然会破K
如果央行宣布亏损,甚至出现资不抵债。无异于是告诉整个社会,他们手中名日货币的债券无法从最后担保人手中兑换劳动等价物,货币会快速贬值变成废纸。
实际上央行就是政府的组成部门,央行发行货币的信用依据来源于政治权力,其价值必须有对应资产锚。
可以把央行理解为二号财政部,财政部理解为一号财政部。前面说了二号财政部不能空发货币,否则就是资不抵债。
一号财政部由于财政赤字陷入资不抵债,一号财政部发行债券进入二号财政部变成资产对应发行货币。此时投放的货币进入社会或者变成需求,或者变成供给,最终都会变成资产
额外的货币供应必然带动通胀,不管是物资通胀还是资产通胀都是对劳动者隐性剥削。尤其是现代经济的资产通胀会迫使家庭负债收购资产,家庭债务无异于一种封建地租,实现金融家对家庭的额外征税。
金融家通过资产征税并不会给一号财政部额外缴税,隐性增加的社会成本只会进一步增加财政赤字,不断恶化一号财政部的资产负债表
号财政部可以让二号财政部销债,相当于把一号财政部的资不抵债转移到二号财政部,二号财政部资不抵债结局前面说到了
我的拓展——扩表与缩表
资产负债表是最基础的经济分析工具,不管是企业、居民还是政府,都会有资产,也会有负债,而资产负债表说白了就是记录大家的资产和债务的表格,以居民为例,我们的资产是房、车、存款和股票,而债务则是房贷、车贷、信用卡以及欠亲戚朋友的钱,把这些东西都列在一张表上,标上具体的金额就成了一张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几乎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货币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代表着财富,拥有的货币越多,财富就越多,但是对于中央银行来说,货币的意义恰好相反,货币不是央行的财富,而是央行的债务,央行发行的货币越多,欠的债务就越多,这是关于货币的一个最重要的逻辑,只有理解了这个逻辑,才能理解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回到我们之前那个外汇占款的例子,企业将100万美上交给央行,央行印刷了700万人民币,这个印钞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央行打了700万人民币的欠条,借走了企业的100万美,央行收到了100万美计入资产,而新印刷的700万人民币就像一张借条一样计入债务,听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新印刷的人民币会是借条呢?如果有一天这个企业要从巴西进口100万美的铁矿石,那企业就要用700万人民币向央行要回100万美,这就相当于央行把100万美还给了企业,同时销毁了700万的借条,收回了人民币,就等于央行减少的债务,央行一面交出外汇,另一面收回人民币,这样资产和债务同时减少,央行就实现了资产负债表的收缩,同样的,央行收到的外汇越多,发行的人民币就越多,资产和债务同步增加,这就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
作者:期货开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那么问题来了,央行印多少钞票才是合理的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举个例子,假如一个村子有三户人家,一户农民,一户樵夫,一户铁匠,农民一年能产三袋粮食,樵夫一年能砍三捆柴火,铁匠一年能打三个农具,一袋粮食、一捆柴和一个农具的价格相同,都是一个铜板假如农民樵夫和铁匠各有两个铜板,也就是说整个村子的货币总量是6个铜板,那农民就可以用2个铜板去买一捆柴和一个农具,樵夫可以用两个铜板买一袋粮食和一个农具,铁匠则买一袋粮食和一捆柴,村子里的货币一年只需要流通一次,就能让三户人家各自拥有了一袋粮食、一捆柴火和一个农具,此时的货币供应量刚好够流通使用假如第二年村子的经济飞速发展,gdp翻了一番,农民一年能产六袋粮食,樵夫砍六捆柴,铁匠打六个农具,那此时整个村子想要六个铜板,完成交易就有点困难了,怎么办呢?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以前村子里一年交易一次,现在则半年交易一次,农民现在六月份用两个铜板买一捆柴和一个农具,然后卖出两袋粮食,收回两个铜板,等到了十二月,在同样的交易一次,最后农民手里就能有两袋粮食、两捆柴和两个农具了第二种方法是增加货币供应量,村子原来有6个铜板,每家2个,现在把铜板的发行量翻一翻,变成了12个,三户人家,每家4个,拿着4个铜板,只要交易一次就能实现,户均两袋粮食、两捆柴和两个农具,这个例子讲的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费雪方程式,商品价格P×商品总产出Q,等于货币供应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正常来说货币的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不会变化太大,所以想保持物价不变,也就是等式中的p不变,那货币增发的速度也就是铜板的增加速度,应该和社会总产出,也就是粮食、柴火、农具的增速差不多,但在现实中,物价一直不变,也并非好事,温和的通胀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温和的通胀也就是物价缓慢上涨有两个好处,第一是保证了企业的稳定盈利,有利于扩大再生产,还是举个例子,废铁10块钱一斤,铁钉12块钱一斤,铁匠把一斤废铁做成铁钉,需要一年的时间,如果一年之内物价不变,那铁匠把一斤废铁打成钉,能赚两块钱,如果通货紧缩,也就是东西越来越便宜,钱越来越值钱,那假如年底铁钉降价了10块钱一斤,这就意味着卖铁钉的钱等于买废铁的钱,铁匠一年就白忙活,而如果是通货膨胀,年底铁钉涨到了15块钱一斤,那铁匠的盈利就增加了,就更有干劲了,可以看到,温和的通胀有利于企业持续不断的投入和生产温和的通胀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印钱能稀释大家的财富,能让大家更努力的奋斗,通货膨胀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在通胀的环境下,为了保持生活水准也好,为了资产保值增值也好,所有人都会更努力的工作,更努力的投资不会躺平,我们都知道日本一直是通货紧缩,因为越晚花钱能买到的东西就越多,所以日本老百姓都选择把钱存起来,没人消费,老百姓不消费,物价就越低,物价越低,老百姓就进一步延迟消费,这样就进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日本有钱人的财富一直都不会缩水,所以日本的阶级固化就会很严重,再加上穷人只要节简点,生活就很容易维持,所以很多日本年轻人就选择了躺平回到我们货币发多少合适的问题上,因为温和的通胀对经济发展有利,所以如果想要物价慢慢的上涨,那央行印钱的速度就应该比gdp的增速略快,理论上,央行印钞速度等于gdp增速加想要的通胀率,这样会比较合适
我的拓展 降息的副作用 资本流出
降息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实际的资本会流出,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然而发达国家的限制少,发展中国家的降息限制多 就是因为这个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日国际信用良好,日本的低息资金进入了东亚其他国家使日本分享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而且日本的基尼系数低,收入分配做得更好所以整个社会对低增长容忍度很高。
我的 为什么债务有极限
那房地产是怎么推动货币超发的呢?
首先,居民买房,需要拿出储蓄,,并向银行贷款,房价越高,银行能贷出的款就越多,流动性也就越充沛
其次,房价越高,地价也就更高,政府可举债就越多,基建的规模也会越大,这又反过来推高土地溢价,推高房价。
这就形成了一个涨价螺旋: 房价涨、地价涨 >贷款更多 房价、地价更高…
问题是这个螺旋能否一直转上去,对吧?
不能!
因为它是由债务驱动的,居民买房,要举债,政府投资,也要举债,而债务是存在周期的,有上升周期,就有下降周期
实际上,你是向未债务周期怎么理解呢? 都借过钱吧,表面上你是向银行借钱来的自己借钱,因为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你必须要压缩消费,以偿还债务。
课后习题
- 退休账户上的钱在退休之前是不能使用的,只有退休之后才能领退休金,它不能进行货币流通,所以就不算货币供给。
- 小心买卖债券增加减少供给那个题目
- 信用卡不能执行价值尺度(你不能说这个值多少张信用卡吧),其他都可。贮藏手段相当于负的贮藏,也是贮藏手段
伦勃朗的油画只能执行贮藏手段。数量太少。
地铁代币在地铁内三个都满足,在地铁外,不太能执行交换媒介,不能被广泛接受。 - 美联储提高准备金利率会导致基础货币提升,和货币供给的下降(货币乘数降低了,幅度更大应该 可以自己退以下)
美联储撒钱的,会造成基础货币的提升和供给的更多上升(除非都不变成存款)。如果人们更愿意现金,那么货币乘数会下降。 - 某个经济体持有1000张1美的通货,计算货币供给:
c.所有货币都作为活期存款持有。银行持有20%的存款作为准备金。——5000
d.人们持有相同数量的通货和活期存款。银行持有20%的存款作为准备金。——1666.67
- 在威克纳姆(Wiknam)国,人们持有1 000 美通货和4 000美活期存款。所有的活期存款都存在叫做威克银行的唯一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0.25。
b.假设威克银行是一家简单的银行:它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没有资本。画出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该银行未清偿的贷款的价值是多少? .
资本:1000准备金,3000贷款;
负债和所有者:4000存款
outstanding loans 未清偿的贷款,又叫贷款余额,未偿贷款。在这里是3000.
第五章 通货膨胀:起因、影响和社会成本(古典通胀理论)(偏向需求)
恶性通货膨胀之所以激发人们的研究兴趣,是因为它们清楚地说明了通货膨胀的起因、影响和成本。正如地震学家通过研究地震获得了许多关于板块构造的知识一样,经济学家也通过研究恶性通货膨胀如何开始和结束获得了许多关于货币和价格的知识。
下面的章节中
始终谨记 Y是实际产出 PY才是名义GDP
切记,M换成黄金更好理解!
5.1 货币数量论
数量方程
交易与数量方程
如果你听到一个经济学家使用“供给”这个词,你可以确信不久他就会说到“需求”这个词了。确实,在充分探究了货币供给之后,我们现在聚焦于货币需求。
货币数量论的起点是人们为了购买产品与服务而持有货币这一见解。他们为进行这样的交易所需要的货币越多,他们持有的货币就越多。因此,经济中的货币量与交易中交换的美量相关。
货币×货币流通次数=价格×交易次数 M×V = P×T P是一次典型交易的价格或者说平均价格 T是一段时间的交易总数 V是总体的货币流通速度,即一美转手的次数。称之为货币的交易流通次数 注意这里是整体流通速度 有的钞票可能不流通
上面的式子称之为数量方程,也叫费雪方程式或者现金交易说。这是一个恒等式,四个变量的定义确保了其正确,它表面,如果一个变量变了,其他的变量必须做出反应。
从交易到收入
由于上述的T难以衡量 ,而PT实际上代表的是名义GDP,所以为了方便衡量,将T替换为经济中的实际产出Y,P代表GDP平减指数。所以 方程变为
MV = PY = 名义GDP
V被称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代表在一个给定的时期一张美钞票进入某个人(用不同人更好理解)(后面会解释)收入的次数。是我们之后使用的主要形式
在实物货币时代,也就是费雪创立该公式时代,基础货币几乎就等于流通货币,所以该公式中的M,可以认为是基础货币,但实际上随着金融货币体系的演变,M应该指流通货币。
但是 大多数论文 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时 都是用M2去算的 从而失真(前面也介绍了,M2很容易创造出来,且和cpi关系不大)
流通货币是指M1,我国的M1规模当前突破了50万亿,已超基础货币30万亿的规模。再次,我国因历史原因,统计上是不把个人活期存款纳入M1的。随着金融货币体系的演变,个人活期,按逻辑是应该纳入M1统计范畴的。这里低估了M1约近20万亿左右,因此,我国社会上的流通货币是泛滥的,超基础货币1倍规模。
如何理解V【我的思考】
一个例子
假设A刚开始有100美,B有100斤小麦,A拿钱换B。
然后下半年,B又拿100美换A生产出的一台电脑。
那么此经济的实际产出是100斤小麦和一台电脑,名义产出是200美,货币量是100美,所以V=2
但是 这里如何体现一个给定的时期一张美钞票进入某个人收入的次数呢?
让我们稍微改造下,和之前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了“钞票”的存在
【这个例子不用看了】假设A刚开始有价值100美的水果,B有100美的小麦,之所以是100美,是我们假设它们可以找C换。但是为了道出事情的本质,我们使用实物。于是,上半年,A生产了很多水果(“可以代表对未来的购买力”)B生产了很多小麦(一样,代表对未来的购买力),突然一天,A和B交换了(不涉及货币)。然后下半年,他们又各自生产出了小麦和水果(和之前相反),交换了一次。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水果先是被A生产出来,算1次,之后给了B。下半年,A又生产了小麦,给了B,算一次。一共两次。
货币供给影响一次最多能够交易的量???货币流通速度衡量一年的 木桶效应?
那么,如何将这个例子更加一般化呢?
【这个例子不用看了】假设A有初始资金100,A第一个月不生产,之后每两个月都能生产4箱水果,B每两个月生产100斤小麦。然后第一个月,A拿100美换B的小麦(分批进行的,每个星期换四分之一)。第二个月,B拿100换A的水果(也是分批)。于是,A、B全年的收入各是600,名义产出是1200,货币供应量为100,V为6。在这个例子中,还是不好解释呐 不纠结这个了 直接看下一个例子
再换一个例子
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
例如,在一定时间内,甲用10向乙买花生,乙用这10向丙买布,丙又用它向丁买衣服,这10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30的商品价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即使乙分两次和丙买,也是一样。我们可以考察,同一块钱(而非不同的一块钱),分别进了几次别人的口袋,它先进了乙,后进了丙的(第二次交换的5不包含之前的一块了),然后又给了丁。所以是三次!
由于某个一块钱可能被阻断,所以,是每一块钱的流通次数的平均值!或者可以理解成所有货币当成“单位货币”,它流通一次的次数(好计算,但是不好理解,因为没有任何一次交易会用到全部货币)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V和T的区别了!
假设乙分更多次和丙买,那么交易的次数会提高,同时每次交易的单价P会降低(所以P不光反应了整体价格幅度的上涨,还反应了交易次数,其实也好理解,你一次交易十瓶牛奶当然比一瓶一瓶交易贵啊。所以反映交易次数实际上反应的是人们一次性购买的多少),而货币流通速度V是不变的!
可以近似理解成,一个是商品的视角,一个是同一块钱的视角。
那么V更直接的反映是什么呢?是同一块钱交易的“深度”
这个深度和两方面有关,1是平均每次进一步交易的时间间隔,2是时间长度。1又可以细分,因为某些交易后,可能很久都不再交易了。所以说一段时间的交易深度,取决于每次交易的间隔和最后一次交易退出的决策。那么,什么又影响了一个人和另一个交易的间隔呢?答案是储蓄行为,当一个人越长时间不花钱的时候(包括投资、消费)这个间隔越长(如果人们存到银行,之后这个钱又借给另一个了,那么他们两个人相当于一个,中间借出去和借款人消费的时间叫做间隔)
好像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平均每个人平均每年把收入花出去多少比例?比如你存钱买房 前九年每年花10% 最后一年全给花了 肯定比你每年平均花100%相比的低 还有比如 你留在手里的钱 一直没花 那下次也就没必要接着取了 所以是收入多久花出去的概念
但是经济中的钱 不都是个人的收入 很多是企业啊 金融机构啊的留存 所以 由于其中有稳定器的存在 v的变动相对M一般应该少很多 但是也不算这么的稳定
最后总结的结论如下:
- V是钞票的视角,反应一次交换的一块钱后续的深度的平均值。T是商品的角度,如果人为的拆分增加交换次数,则T会提高,但是P也会降低。
- V的速度取决于1:人们持有货币的行为(其实是你收入多久花出去的问题?)(持有越多,时间越长,则单位时间深度越低),以及2:存款多久能被借出去成功转化为贷款(实际上也属于1,可以将借款人和贷款人看成一个人,或者银行也看成一个人,它的准备金(包括超额)就是他的“储蓄率”,我国改革开发后货币流通速度越来越低,就反应了这一点)。所以,如果非央行调控的高利率,就反映了高货币流通的状态。后面讲到货币需求函数的时候,会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 V与T的关系更加紧密,而P与M的关系更加紧密。
- V更像一个外生或者自变量,PY的增加造成V的提升(但是反映了,因为我们没办法直接算V,得通过PY/M反推出V),而是V的提升造成PY的提高
- 当央行增加货币供给的时候,也得看新增贷款能否被成功借出去,如果成功借出去(真实的贷款人,不是左手倒右手),那么后续的深度和平时应该是差不多的。如果无法顺利进行,则会降低这个平均值。
但是,如果本身是货币紧张的情况,放水能解决三角债等问题,反而能增大V。
但是短期内 变动是不大的 - 交易的平均价格会影响V,因为一次交易了好多货币,会提高平均值。
- 费雪理论并不完美 只是一个大概的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课本没有)
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②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
③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
参与经营及收入分配的个人和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否则货币流通速度就慢。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之外的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这里?
④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
如一定时期中分多次支付工资,每项支付期短,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金融业发达,能采用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的重大政策变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预期等。心理预期导致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是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上述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货币流通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难以考察和计算的变量。
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一直在下降。近些年来是反映了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0&wfr=spider&for=pc 因为,如果银行的钱放不出去,那么新增的流通深度都不深,自然会降低平均流通速度
增加M会提高v还是降低?
上面的图是中国的情况,是用M2算的,其实不太对,这里感觉流通速度不咋变或者变得幅度没有货币增长速度大得原因是,之前我们总体是经济繁荣期,增加M更大程度提高了Y,然后P可能每年也涨一些吧。比如Y百分之6 P百分之2 所以 V可能每年百分之三这样。
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 更适合M1特别是非衰退时期。不然你M2发出来,就流通一次(当然只流通一次 对小于1的V 还是升了……)嗯……
小于1就很麻烦 证明很多资金 就长期 根本不动的 这样你新发货币 短期还是提高流通速度了,因为1怎么也大于小于1的数字吧……当然这一般不会对M1出现,因为一般GDP都是快速流动的资金创造的
但是吧 年与年之间 怎么说 变化也就最多百分之二十 平常更少(M2计算)
下面的分析是用M1的理论分析:1/k 是它的一部分的锚点,围绕上下波动
假设是萧条时期,由于人们没有信心消费和投资,增大M可能带来V的降低,然而V的降低始终是有限度的(不仅仅和信心有关)上面也表面,年与年差距不大,此时预计MV还是会提升,从而Y上升。
当继续增大M,社会信心开始上升了,此时M的提升可能造成V的提升
当社会处于繁荣,M的提升可能进一步加剧投机需求,人们也更敢消费,从而MV继续提升
之后,一定的界限后,M继续提升,而V下降了!更多的人套现,从而V的雪崩式崩塌,MV下降。
之后危机进一步蔓延M降低了,V也下降了。
上述是非超长期的分析
货币需求函数与数量方程
本节先推导出货币需求函数,再探讨其和数量方程的关系
( M / P ) d = k Y
暂时让我们忘记之前的MV=PY 这里是重新推出的函数
后面会讲到( M / P ) d = L( i , Y ),实际上,货币需求不仅和实际GDP还与名义利率和相关。所以,这里的公式是不完全的。
其中 k 为常数,他告诉我们对于每一美的实际收入,人们想要持有的货币是多少。这个方程说明,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与实际收入成正比。
为了更方便的理解它,我们使用古老的黄金交易,将M/P 换成金银更好理解。 对于一单位的实际收入 人们想要持有多少金银用于交易(需要注意人们的财富不都是货币形式,还会定期存款或者买固定资产,比如房子、买消费品)
而且!!!!!!! 此处的k不仅反应人的 还有之前说的 公司啊 某些金融机构啊……不能光理解为居民 它里面居民那部分想留多少是相对稳定的 但是比如公司啊机构啊之类 就没这么稳定了 虽然相比M的增加还是稳定了一些
货币需求函数类似于某一特定产品的需求函数,在这里,产品是持有实际货币余额的方便性,正如拥有汽车使人出行方便一样,持有货币使得交易更容易。
正如Q = D ( P )一样,商品需求是价格P的函数,在这里,实际货币余额相当于Q,Y相当于P,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是实际收入的函数。
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因变量是(M/P)d,是一个比例,而非单独的M或者P。当Y变动的时候,(M/P)d必然变动(k很少变动),但是可能是M变,也可能是P变,也可能是二者都变。事实上,这取决于时间。
短期内P不变(不考虑价格冲击),k也变得很少,为什么Y会突然提升呢?大概率要么是M的变动导致交易的提升(M/P是因变量,M可不是),要么是某个国家突然好心送了很多援助。
对于前者(提高货币量),M和Y都提升了,而P不变。后者(援助),由于M不变,P也就是GDP平减指数一定会下降(援助的情况和短期价格粘性的不一样,相当于可以直接降低了P)
长期(非经济增长的超长期)Y不变,肯定是P变(当然假设之后M不不动了)或者k变。
经济增长的超长期,Y会增长。所以可能M不变P下降或M增大,P不变或者M相对于P更高比例的增加。
k描述的是人们除了消费、投资、固定资产、定期储蓄(如果以M1的视角)还留多少钱在身边(事实上,这就很像V了,V的最终影响因素也是人们想要持有多少的现金) 人们放多少钱在身边用于消费是相对固定的,不像投资、定期啊 那样 具有较大弹性
本章要分清活期利率与定期利率。活期利率影响的是货币供给。活期利率虽然也会部分影响货币需求,但是是通过外生变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需要移动曲线),而非沿着曲线移动。
注意 :
这里一定是实际货币余额,因为名义不构成需求。比如韩数额很大 但是并不构成我的货币需求……
这里是是人们而非单个特例的人,比如一个人不想要持有货币(金银),那么他交给另一个人,那么另一个人不就金银变多了么。所以,要从人们的平均的角度去理解
这个货币需求函数提供了看待数量方程的另一种方式。为了理解这一点, 给货币需求函数加上一个条件:实际货币余额需求(M/P)d必须等于供给M/P(后面会讲到为什么相等)。因此:
M/P=kY M(1/k)=PY 所以,V=1/k
这几步简单的数学过程显示了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联系。当人们想对每一美的收入持有大量货币时( k 大),货币转手就不频繁(V 小)。相反,当人们只想持有少量货币时(k小),货币转手就频繁(V 大)。换言之,货币需求参数k和货币流通速度V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正如之前的例子,当人们选择持有更多的货币的时候,这个循环向下一个人的过程就阻断了(和那个多次交易的例子不一样 ,那里是花光了钱只是多次交易而已,如果在开始全部交易则提高了整体v,如果是最后才全部交易则拉低了整体的v)。
为什么实际货币需求必须等于供给呢?【之后还是要再回来审视下】
供需相等有两个含义,1是(M/P)d = (M/P)s ;2是k=1/v,这里先解决1
1、(M/P)d = (M/P)s成立么?
- 首先是长期,长期肯定是相等的,本章描述的也是长期中的经济。长期中,M= M ‾ \overline{M} M,P肯定会做出调整。使得(M/P)d = (M/P)s。
- 而短期的话,后面推导LM曲线过程中的实际货币余额市场曲线会提到,由于实际的货币需求函数不仅取决于实际收入还取决名义于利率,所以Ms的提升会借助利率调整货币需求,使得其相等。结合上面需求函数那个,相当于,(M/P)d的需求是Y和R的函数,但是(M/P)被固定了(M/P)s,所以,实际上有其他的变量。表现为一条横线(LM曲线那章会更详细的说明)【问题,如果利率是人为调整强制指定的咋办呢(从普通商品的价格管制得到启发?),还是说美联储不直接改变利率,而是通过改变M去改变利率】
- 中期的话,Y也会变化,从而进一步调整使得(M/P)d = (M/P)s。
比如美联储提高了M,从而降低了利率,这一方面提高了投资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得定期存款更加无利可图。但是投资的需求应该大于人们持有现金的需求【其实这里就有点IS-LM的意思了,而且毕竟持有现金也不至于因为利率变化就持有这么多吧】。所以k先降低了,然后大概率v事实上提升了【当然幅度没这么大】;如果v反而降低了,代表带不出去款,那么r会进一步降低,以带动v的提升。如果这个过程失败,那么就可能是P的变动,以调整相关关系。
2、V必定等于1/k么?
先说结论,k/1实际上应该是一个部分,1/k可以看出是锚。k更应该看成v的一个影响因素
- 首先,定义上就不相等,但是有一种模糊的关系:我们之前说了( M / P ) d = L( i , Y ),所以,那个等式应该变形为,L( i , Y )= Y/V ,假设L( i , Y )= kY- hi ,则 kY- hi =Y/V(当然,这里的i已经调整使得M/P的需求供给相等了,所以实际上是i确定的), 所以,V=1/k 只是一种近似关系,一般来讲,k越高,V越小。
- 其次,存在主客观和谁决定谁的区别。一个是主观的意愿k,一个是实际的运行V。我们将k和h分离了,所以k更加稳定。而且k是V的一个自变量。
比如,当增加了M去大量的政府购买,那么这种行为刺激了经济,如果经济处于萧条中间位置,那么k可能降低,但是可能h变化了(人们预期i还会下降等等更优惠),大多数M还是贷款不出去或者无法循环,从而V还是下降了。(当然,如果你把政府或者银行也算成特殊的人,那么k也会变,但是即使如此,花钱的效果是不确定的,所以依然一个是相对固定的,另一个变化幅度较高,比较客观)
如果我们只用一个k,也想概况利率的因素,那么问题就会很复杂和难以思考,所以学会拆开!
Notice:
- 虽然提升M的手段大概率很多钱会在银行体系内空转——这表现的是货币乘数的下降,但是货币供给M一般来说依然会上升。
( 括号中是我之前的想法,当理解了V的真实含义后已经不合适了!V是由PY/M决定的,空转不会导致V的下降,换句话说,空转不代表V会下降,不要理解错了,想成很多钱出来,结果人们没交易,导致货币转手速度下降。要影响的话也是上面说的,M的增加与Y的更小提升的结合作用。)
不过,还要区分金融企业空转还是社会上空转,因为影响cpi和I的因素还是实实在在的非金融企业。 - k v暗示了是对一定时期,所以有时间段的限制。
- 如果k的变动是外生的,比如信用卡使得人们倾向持有更少的货币,那么此时的V就会对应逐渐上升,无论长期或者短期【如果其他保持不变,那么M应该会减少,因为基础货币少了,而这里是定期存款,不涉及通货存款比的变化】
看完LM后的新思考,因为央行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货币供给到想要的水平,即使需要依赖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但是也可以通过改变基础货币的方式来达到,所以,这个过程种,比如利率必然发生变动,从而使得供给等于需求(流动性陷阱的咋整 以后再想想)
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货币数量论
数量方程可以被看成一一个定义:它把货币流通速度V定义为名义GDP (即PY)与货币量M的比率。但是,如果我们再增加一个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那么,数量方程就成为关于货币的影响的一个有用的理论,称为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和经济学中的许多假设一样,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只是现实的一种简化。如果货币需求函数变动,货币流通速度确实在变动。例如,当自动取款机被引人时,人们可以减少他们平均的货币持有量,这就意味着货币需求参数k的下降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上升。
首先时刻明确,此处描述的是长期情况!
注意这里的 自动取款机被引入后。不要将这里持有的货币比例,想成是你的现金/(现金+活期)或者(现金+活期存款)/(现金+活期+定期)的模式。
而是你持有的货币(包括现金 活期 如果考虑M1以上定期也算)/[货币+资产(比如房子、车、手机、债券、其他消费品)]。
所以:
自动取款机(和电子支付不同,自动存款机还是为了变成现金使用)毫无疑问的首先会减少通货现金的需求量,我们知道,通货存款比的下降可能会导致货币乘数的上升,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但是首先这里描述的是需求,而且是长期的!
其次,即使是短期,且假设人们不存定期,V=PY/M,V虽然会短暂下降,但是随着PY的变动,V会提升(之前讨论过k与V的关系)
最后,也肯定会减少活期存款的数量(虽然货币乘数提升了,但是当人们都把钱存定期的时候,rr肯定会上升,因为贷不出去款,cr也不一定上升,因为人们干脆存定期,人们持有的C与D都减少了,用M=C+D的公示分析就过更简单了),因为根据后面的鲍莫尔-托宾现金管理模型,没有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月初去取一大笔现金放着,而有了自动取款机后,就可以每次取一点,从而让更多的货币能买能生息的东西(怎么也是一个月吧),或者灵活一点,类似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基金或者炒股。而且交易方便了,大不了不要利息提前取出来嘛。SO…
根据鲍莫尔-托宾现金管理模型,自动取款机的普及通过减少提款所需的时间而减少了每一次去银行的成本,TC=iY/(2N)+FN,i代表利率,衡量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Y:年收入;N:一年中去银行的次数,F:每一次去银行的成本。TC对N求一阶导,并等于零,求出最优次数,代入Y/(2N)求出最优平均货币持有量,从中可得到F减小,平均货币持有量下降,即货币需求下降。
然而,经验表明,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在许多情况下是有用的。因此,让我们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看一看这个假设在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方面意味着什么。
因为MV,V比较还是和人们的习惯有关,所以M提高V可能提高或者降低,但是总体来说MV还是会上升的。但是,此处注意!短期的情况要慎重其得出来的结论。换句话说,M的上升导致Y的上升逻辑不够严密!比如泡沫已经很高了,再加M可能造成V的更大程度下降。
一旦我们加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数量方程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关于名义GDP的决定因素的理论。数量方程告诉我们: .
MV=PY
式中,V上的横线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因此,货币数量(M)的变动必定引起名义GDP(PY)的同比例变动。也就是说,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那么,货币量决定了经济中产出的美价值。
注:P与Y是常常是同向变动。货币增加还不一定,但是假设货币减少,每次需要更多的美,从而交易一定会收到阻碍,流动性危机导致经常用的那个例子,比如三角债
货币、价格与通货膨胀
通胀是长期现象,所以能很好的说明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理论来解释什么决定了经济的价格水平。这个理论有三个组成部分:
1.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决定产出Y。我们从第3章中借用了这个结论。
2.中央银行设定的货币供给M决定产出的名义价值PY。这个结论来自数量方程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
3.价格水平P是产出的名义价值PY与产出Y的比率。
换言之,经济的生产能力决定实际GDP,货币量决定名义GDP, 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
这一理论解释了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时会发生什么。由于货币流通速度V是不变的,所以,货币供给M的任何变动都必定引起产出的名义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由于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已经决定了产出Y,所以,产出的名义价值PY只有在价格水平P变动时才会调整。因此,货币数量论意味着,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成比例。
由于通货膨胀率是价格水平的百分比变动,所以,这个价格水平的理论也是一个通货膨胀率的理论。用百分比变动的形式表示的数量方程为
%ΔM+ %ΔV= %ΔP+ %ΔY
逐一考虑这四项。第一,货币量M的百分比变动由中央银行控制。
第二,货币流通速度V的百分比变动反映货币需求的移动;我们已经假设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变的,所以,%ΔV=0。
第三,价格水平P的百分比变动(%ΔP) 是通货膨胀率,这是方程中我们要解释的变量。
第四,产出Y的百分比变动(%ΔY)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就我们现在的目的而言,我们把产出Y的百分比变动视为给定。这一分析告
诉我们(除了一个取决于产出的外生增长的常数外),货币供给的增长决定了通货膨胀率。
因此,货币数量论说明,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能够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价格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价格水平将迅速上升。
但是 当我们考察月度数据 而不是十年数据 这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就没这么明确,所以这一通胀理论最适用于长期而非短期
5.2 货币铸造税
通过通胀筹集到的收益在各国相差很大,在美国,不到政府收入的百分之三,在意大利和希腊占百分之十。在恶性通胀国家更高。
5.3 通货膨胀与利率
本质上,利率是联系现在与未来的价格。
两种利率: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费雪效应
i=r+π
表面名义利率可以由于两个原因而变动,实际利率或者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的调整使得储蓄与投资相平衡,而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1%的上升引起名义利率1%的上升,这种一对一的关系称之为费雪效应
注意:是通胀率在前,利率变在后
两种实际利率:事前的与事后的
虽然债务人和债权人不能确切的预测未来的通胀率,但是他们对其有个预期。π代表现实的未来通货膨胀率,Eπ代表预期的,所以:
事前实际利率:i-Eπ
事后实际利率: i-π
所以费雪效应可以更准确的写为:i=r+Eπ (名义利率不能对未来现实的通胀率做出调整,只能对预期的做出调整)(这里是预期的而非未预期到的)
实际上,事后的更符合实际情况。但是我们在对未来预期的时候,只能用预期的通胀率。在使用的时候,要明确。当我们已经有了事后实际利率还用事前,是愚蠢的。事前用于对未来做出判断。而且,预期通胀率更可能和上一年的通胀率相关。比如美联储大放水,但是利率依然降低了,而不因预期的通胀率上升而上升。后面会更详细的论述。
问题:为什么高通胀会导致高名义利率?似乎现实相反?高通胀时期不正是因为利率低造成的么?
先说答案:一般是 低利率->高通胀->高名义利率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假设中央银行还不会主动调控货币。首先,可能是央行偷偷发行了很多货币去购买某些商品,于是,某些商品的价格、某些行业的从业者工资上升了,于是,人们有了更多的储蓄,虽然也会提高投资需求,但是还没有储蓄增长的快。于是,利率下降了,之后慢慢的,投资和价格都上去了。此时,物价涨的很快,人们预期未来也会很高的通胀,所以更愿意投资,比如购买房产来抵御通胀,于是,进一步的,投资需求旺盛导致利率上升,利率的进一步上升刺破了泡沫。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当央行偷偷发行了货币后,利率先降后升高。
在加入了现代央行后,央行得以主动控制名义利率,但是根本逻辑依然是上面的。央行低利率导致通胀上升,于是为了控制通胀,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
上面的可以发现,现代央行能够控制名义利率,而不能控制实际利率(虽然刚开始可能会影响到),央行控制名义利率,往往是和通胀相关的(或者说实际上是控制通胀)。实际利率在现实中很少表现出来,而更像一个被定义的量,但它确实反映了某些本质。
而且民众对通胀的预期,往往不是因为货币的发行量,而是根据以往的通胀率去判断的!(事实上,央行大放水也确实不一定通胀比如08年后)
在短期,价格固定,所以通货膨胀不存在,因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5.4 名义利率与货币需求
持有货币的成本
名义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而非存进银行的机会成本)
持有货币的成本为r-(-Eπ)也就是名义利率i
所以可以将货币需求函数写为
(M/P)d=L(i,Y)
收入水平Y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越大,名义利率i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越小。
企业投资决策用的是r
个人、家庭持有货币的决策是i
活期也是货币!说的是定期利率。
未来货币与现期价格
(M/P)d=L(i,Y)
(M/P)d=L(r+Eπ,Y)
所以 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这个一般性的货币需求方程说明,价格水平不仅取决于今天的货币供给,而且取决于预期的未来货币供给。更高的未来货币增长预期引起了今天更高的价格水平。(预期需要传导渠道)
附录会介绍卡甘模型,说明价格水平是如何与现期和未来的货币政策相关的,该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价格水平取决于现期货币供给与预期的未来货币供给的加权平均值
5.5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预期到的通胀的影响
- 鞋底成本
- 菜单成本
- 由于企业不会频繁改变价格导致的资源配置在微观上的无效率
- 扭曲了税收的征收,比如对资本所得的税收处理,如果单纯因为通胀价格上涨,但是你却需要出税!
- 造成人们决策的不方便,因为货币的价格尺度手段的可靠性降低了,造成决策的复杂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影响
- 债务人与债权人,到期后与事前的通胀不同的话,可能损害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利益
- 靠固定养老金生活的人
- 风险厌恶者
- 货币而非资本持有者
- 高通胀往往带来更多变的通胀 每年的变动率很大
案例研究
自由银币运动、1896年美国大选与复本位(金银都可)
背景是通缩,所以民主党人主张复本位以增加货币供给(对南部西部的农民债务人是好事)
虽然最后共和党赢得了大选,美国继续金本位制度,但是阿拉斯加、澳大利亚】南非发现了黄金,黄金冶炼技术也提升了,自由银币的倡导者也得到了想要的通胀
通货膨胀的益处
5.6 恶性通胀
被定义为每月超过百分之五十的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每天的通胀率为百分之1,一年价格会上升100多倍,三年价格会上升200万倍
恶行通胀的成本
更高的预期到的和未预期到的上面提到的成本
生活不便
政府的实际税收收入往往会大幅度减少
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
大多数恶行通胀都起源于政府税收收入不足以支付其支出且也无法通过借到债的时候,这时候就只能依靠发行货币了
一旦通货膨胀以及发生,财政问题将变的更加严重,由于收取税款的滞后,实际税收收入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减少。这样政府依赖货币铸造税的必要性就自我强化了。迅速的货币创造引起恶行通货,恶性通胀又引起更大的预算赤字,更大的预算赤字又会引起更快的货币创造。
恶行通胀的结束总是与财政改革并行的,一旦问题足够严重,政府下决心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所以,即使通胀时时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恶行通胀的结束常常也是一种财政现象。
案例研究:
由于持有货币的成本下降,恶行通胀的结束往往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不一定是存进银行,提前花掉也算)
津巴布韦放弃了本国货币,改用美以结束通胀
5.7 结论:古典二分法
问题与应用
- 在威克纳姆国中,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变的。实际GDP每年增长3%,货币存量每年增长8%,名义利率是9%。以下各个变量是多少?
a.名义GDP的增长率; 是百分之8 而非百分之11!
b.通货膨胀率; 5
c.实际利率。4 - 二战的时候,交战双方分别空投互相的货币。这产生了通胀的负面效应。而且对方的政府收不到通胀税,完完全全的损失。
本章的i单位不是0.01 而是1,比如i=1代表利率是百分之1,而不是0.01
附录 卡干模型(第十版好像删掉了)
等看书
第六章 开放的经济(只差课后习题和附录了)
Notice 理解本章时,使用实物容易理解,而不要用货币
本章脉络:
首先考察为什么Y=C + I + NX
然后说明资本流出与贸易余额的关系
之后说明双边贸易余额的无关系
再然后描述了一个小型开放经济,利率被世界利率决定,世界利率与其国内政策如何影响NX的
之后描述NX如何决定实际汇率,进而影响名义汇率的
6.1 资本与产品的国际流动
开放和封闭经济之间关键的宏观经济差别是,在一个开放经济的任何一个给定年份中,一国的支出无须等于其产品与服务的产出。一国可以通过从国外借款使支出大于生产,或者也可以使支出小于生产并把两者之间的差额贷给外国人。
开放经济国民收入核算的推导
对于开放经济:
Y = Cd + Id + Gd + X
- Cd 是对国内产品与服务的消费
- I、G 同理
- X 是国内产品与服务的出口
前三项之和是本国在国内产品与服务上的支出,第四项X是外国在国内产品与服务上的支出
做一点变换可以使这个恒等式更有用
- C = Cd + Cf
- I = Id + If
- G = Gd + Gf
我们将这三个方程带入恒等式:
Y= ( C - Cf ) + ( I - If ) + ( G - Gf ) + X
经整理我们可以得到:
Y= C + I + G + X - ( Cf + If + Gf)
本国在国外产品与服务支出之和 ( Cf + If + Gf) 即为在进口上的支出 (IM) 。因此,我们可以把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写为
Y = C + I + G + X - IM(X代表出口,IM代表进口) Y = C + I + G + NX NX = Y - ( C + I + G ) 这个等式说明净出口等于产出-国内支出
多恩布什加入了可支配收入YD、税负TA、转移支付TR的维度
YD = Y + TR - TA = C + S
S - I = G + TR - TA + NX
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余额
Y - C - G = I + NX S = I + NX //Y-C-G是国民储蓄S S - I = NX
这个等式说明 一个经济的净出口必须总是等于储蓄与投资之差
NX
净出口的另一个名称也叫贸易余额, 它是出口额-进口额度
S - I
也叫资本净流出,也称为国外净投资。它是国内居民借给国外居民的钱-国外居民借给国内居民的钱
同时说明,资本净流出总是等于贸易余额。它们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其实很简单,当美国的储蓄小于投资的时候,也就具有了贸易赤字,需要向国外借钱。外国人如果1拿钱买了美国的商品,那么就减小贸易赤字,也就增加了美国的储蓄 2拿钱买美国国债等资产,相当于借钱给了美国。3单纯持有美国货币,实际上也是借钱给美国,货币和证券一样,是对未来的所有权,以后要还的 4持有货币不花 算赠与 这个算国外的消费了 不算投资 情况很少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资本是投入(生产资料)的一部分,投入包括:劳务、土地、资本。所以,它的本质是实物。即使是流动资产,也是为了购买实物。A借给B一百万,实际上是借给B一百万的物资(可以找C买)
资本流出是指本国对外资产的增加,即本国居民对非居民所持有的索偿权增加,或指本国对外负债的减少,即非居民对本国居民所持有的索偿权的减少。
人话就是,这里的流出其实更像钱“流入”的概念,流出指的是实物的流出。在上面AB的例子中,A“资本流出”了100万,B“资本流入”了一百万。结合下面“一个实例”会更深入的理解
资本流出(外流)是本国资本流向国外方式有四种: ①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减少。如外国减少在本国的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中的股票投资。②外国对本国的债务增加。如本国对外国的贷款、债券投资增加。③本国对外国债务的减少。如本国归还外国的债务或者外国减少对本国的贷款或债券投资。④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增加。如本国对外国直接投资、股票投资增加。资本流出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较高利润或利息收入。按资本输出主体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国家资本流出和私人资本流出
一个实例
设想比尔盖茨以10000日的价格将windows系统卖给一个日本消费者。因为盖茨是美国人,所以这笔销售代表了美国的净出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生了什么变动使得该等式成立?
这个是课本上的例子,是用纸币为讲解的。在理解的时候,1可以将日换成等量的黄金.然后 2黄金的数量假设是不变的 3 用两个人的经济(实际是多个人)便于理解 4这里是借贷关系 而非交换关系
假设A有1瓶水,B有1块金子,B用1块金子交换A的水,那么A与B的交换可以理解为:
A净出口(失去)为价值1金币的水,得到了1金币(假设A并不需要金币当首饰,而是仅仅将这1金币作为用于未来交换B商品的“求偿”权)
B得到了价值1金币的实物,作为交换,给了A未来的求偿权
在上面的例子中,这就不叫借钱,这叫交换。和上面那个AB借钱的例子区分开
实际情况是:A有一瓶水,B需要这个水,但是B没钱。所以A借给B一瓶水。这里出口是一瓶水,借钱也是一瓶水。加上货币后也很好理解。A借给B自己的货币,然后B用A的货币去买东西,于是就类似下面情况1的ABC那个了。
所以,上述理解应该这样理解,始终将其理解为实物,而非金银。而且是借贷关系而非交换。
- 情况1:比尔盖茨决定拿这一万日圆投资,这种情况下,他不太可能把货币作为他选择的资产形式,他可能用这一万日圆买进股票或者政府债券。这样,相当于美国的储蓄流到了国外,等式得以成立。
此时的关系类似于A(持有一张一万日圆借条)->B持有一万日圆->C持有一瓶水。看样子,好像多出了一万日圆的借条。但其实,A与B可以看为一个整体,他们净值为持有1W日圆!但是,如果这个链条断裂了,就会形成债务危机。
- 情况2:比尔盖茨决定把这一万日圆塞在床垫下。以后获取。
从一个角度看,钱与证券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一种IOU,代表未来的一种物品或者劳务的兑现。赚了日本人的钱,本质上就是日本人给你开了同样数量的借条,代表你未来可以兑换其未来的物品或劳务。对应的,你输出的是物品与劳务,而这些才是真正的资本,或者用于生产资本的生产要素(外汇也相当于一种资产)。而且,借钱给需要的人消费,本身也算一种投资。 - 情况3 比尔盖茨买了日本货,这种情况相当于进出口抵消了,于是没有资本流动
- 情况4 盖茨换成美 不影响分析
- 情况5 如果盖茨彻底忘了这一万日圆,那么,就相当于日本国内少了一万日的央行负债,最终,钱更值钱,日本每个国民都享受到了好处,所以等式依然相等?这种情况有点疑惑 好像也不算吧 但是占比应该很小 所以忽略不计?1如果是事前的赠与,比如灾难捐助,那么它本身就不算是出口,可以算是赠与国的“消费”,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2如果是别尔盖次忘了这一万日圆,那么在发生的时候,依然是净出口=资本流出,只是在之后,美国不要这些求偿权了,可以理解为美国经济的某种“消费”。同理,如果捐给日本的物资不小心损坏了 也是一样,变成日本的某种消费。
双边贸易额的无关紧要性
一国可能对特定的贸易伙伴有巨额赤字或盈余,但总体上却保持贸易平衡
例如,假定世界上有三个国家: :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美国向澳大利亚出售价值1 000亿美的机床,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售价值1 000亿美的小麦,中国向美国出售价值1000亿美的玩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中国有双边贸易赤字,中国对澳大利亚有双边贸易赤字,澳大利亚对美国有双边贸易赤字。但是三国中的每- -国都在总体上保持贸易平衡,各出口和进口价值1000亿美的产品。
双边贸易赤字在政治舞台上受到过多的关注。这部分地是由于国际关系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政治家和外交家自然被衡量国与国之间经济交易的统计数字所吸引。然而,多数经济学家相信双边贸易余额并没有很大意义。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一国与所有外国的总体贸易余额才是重要的。
同样的启示像适用于国家一样适用于个人。你自己的贸易余额是你的收入与支出之差,如果这两个变量不一致,你就会担心。但你不必为你从某人或某公司得到的收大与向某人或某公司的支出之差担心。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曾经这样解释双边贸易余额的无关紧要性:“我对我的理发师有长期的赤字,我的东西他什么也不买。”但索洛先生并没有因此入不敷出,也没有因此而拒绝理发。
6.2 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储蓄和投资
假设:
- 世界储蓄与世界投资的均衡决定了世界实际利率
- 完全资本流动性——政府不阻止国际借款或者贷款
- 小型开放经济不足以影响世界利率,其利率由世界实际利率给定(当不一致的时候,可以通过国外的借贷行为达到平衡)
- 思考本章时和前面第三章一样,描述的是长期、无关货币的实际情况
- Y = F ( K ‾ , L ‾ ) = Y ‾ Y = F(\overline{K},\overline{L}) = \overline{Y} Y=F(K,L)=Y
- C = C ( Y − T ) C = C(Y - T) C=C(Y−T)
- I = I ( r ) I = I( r ) I=I(r)
模型
NX = (Y - C - G) - I
NX = S - I
将三个假设带入
N X = [ Y ‾ − C ( Y ‾ − T ) − G ] − I ( r ∗ ) NX = [\overline{Y}-C(\overline{Y}-T)-G] - I(r^{*}) NX=[Y−C(Y−T)−G]−I(r∗)
= S ‾ − I ( r ∗ ) = \overline{S} - I(r^{*}) =S−I(r∗)
- r ∗ r^{*} r∗代表世界利率
这个方程说明了贸易余额NX取决于那些决定储蓄S和投资I的变量。由于储蓄取决于财政政策(更低的政府购买G或更高的税收T增加了国民储蓄),投资取决于世界实际利率r* (更高的利率使一些投资项 目无利可图),因此,贸易余额也取决于这些变量。
在第3章中我们画出了像图6.-2中那样的储蓄和投资图。在该章所研究的封闭经济中,实际利率调整使储蓄与投资达到均衡-也就是说,实际利率位于储蓄与投资曲线相交之处。但是,在小型开放经济中,实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贸易余额是由在世界利率水平时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决定的。
现在,你可能想知道使贸易余额等于资本净流出的机制。: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是容易理解的。当储蓄低于投资时,投资者从国外借款;当储蓄超过投资时,余额被贷给其他国家。但是,什么原因使那些从事进口与出口的人的行为确保产品的国际流动恰好与资本的国际流动相平衡呢?现在我们暂且不回答这个问题,但在6.3节中当我们讨论汇率时,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
政策如何影响贸易余额
假定经济开始时处于平衡贸易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世界利率上,投资I等于储蓄s,净出口.NX等于零。让我们用我们的模型预测本国和外国政府政策的效应。
国内的财政政策
首先考虑,如果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来扩大国内支出,小型开放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动。因为S=Y-C-G, G的增加减少了国民储蓄。在世界实际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保持不变。因此,储蓄降至投资以下,现在一些投资必须通过从国外借款来融资。由于NX=S-I,所以,S的下降意味着NX的下降。经济现在出现了贸易赤字。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税收的减少。减税降低了T,增加了可支配收入Y-T, .刺激了消费,减少了国民储蓄。(即使部分减少的税收进人私人储蓄,但公共储蓄的减少量是全部的减税量;总体来看,储蓄减少。)由于NX=S-I,国民储蓄的减少又降低了NX.,
图6-3说明了这些效应。一项增加了私人消费C或公共消费G的财政政策变动减少了国民储蓄(Y-C -G),因此,使代表储蓄的垂线从S;移动到S2。由于NX是在世界利率水平上的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距离,所以,这一-移动就减少了NX。因此,从平衡贸易出发,一项减少国民储蓄的财政政策变动引起了贸易赤字。
国外的财政政策
投资需求的移动
例如,如果政府通过提供投资税收抵免而改变税法和鼓励投资,就会出现这种需求的移动。图6-5说明了投资曲线移动的影响
评价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对贸易余额的影响总可以通过考察它们对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的影响来找到。增加投资或减少储蓄的政策往往会引起贸易赤字,而减少投资或增加储蓄的政策往往会引起贸易盈余。
贸易赤字是否代表全国性问题?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贸易赤字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但也许是问题的征兆。贸易赤字可能反映了低储蓄。在一个封闭经济中,低储蓄导致低投资和未来较少的资本存量。在一个开放经济中,低储蓄导致贸易赤字以及外债增加,而外债最终是必须偿还的。在这两种情况下,现期的高消费导致未来的更低消费,这意味着,子孙后代要承担低国民储蓄的负担。
但贸易赤字并不总是经济弊病的体现。当贫穷的农业经济发展成现代工业经济时,有时要从外国借款来为增加的投资融资。在这些情况下,贸易赤字是经济发展的信号。例如,韩国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有巨额贸易赤字,但韩国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成功典范之一。这里的启示是:我们不能仅仅从贸易余额来判断经济表现。相反,我们应该考察国际流动背后的原因。
案例研究
美国的贸易赤字
资本为什么不流向穷国
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美国是资本密集型。不光是MPK的区别。资本还包括人力资本?MPL?
why??这个问题 应该好好思考!
6.3 汇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汇率
- 名义汇率e: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当人们提到汇率时,通常是指名义汇率。
- 实际汇率ε: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也被称为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为了说明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考虑许多国家都生产的一种单一产品:汽车。假定一辆美国汽车价值30 000美,一辆类似的日本汽车价值日。
为了比较这两辆汽车的价格,我们必须把它们转换为一种共同的通货。如果1美值100日,那么,美国汽车价值100X 30 000=3 000 000日。比较美国汽车的价格(3 000 000 8)和日本汽车的价格(6 000 000日),我们得出结论:美国汽车的价格为日本汽车的一半。
换言之,按照现期价格,我们可以用2辆美国汽车换1辆日本汽车。
- 实际汇率=名义汇率*价格水平比率
eP/ P*更易记
两国之间的实际汇率是从名义汇率和两国的价格水平计算的。如果实际汇率高,外国产品就相对便宜,国内产品就相对昂贵;如果实际汇率低,外国产品就相对昂贵,国内产品就相对便宜。
直观上,名义汇率越高越好,实际汇率越低越好(能换更多同样的“车”)。但并非如此,关键是总量最大。比如廉价多销
曼昆书上说,本书总是用1美兑换的外国通货表示汇率
实际汇率和贸易余额
实际汇率有什么宏观经济影响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记住实际汇率只不过是一种相对价格。正如汉堡包与比萨饼的相对价格决定了你午饭选择吃什么一样,国内与国外产品的相对价格影响这些产品的需求。
例如,假定美国的实际汇率低。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美国产品相对便宜,所以,美国人将购买更少的进口产品:他们将买福特汽车而不买丰田汽车,将喝百威(Budweiser) 啤酒而不喝喜力(Heineken)啤酒,将去佛罗里达度假而不去意大利度假。由于同样的原因,外国人将购买许多美国产品。他们将购买福特汽车,喝百威啤酒,飞到奥兰多来度假。由于美国人和外国人的这些行为,美国的净出口将会提高。
如果美国的实际汇率高,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产品相对于国外产品昂贵。美国人将购买许多进口产品,外国人将购买很少的美国产品。因此,美国的净出口将会降低。
我们把实际汇率与净出口之间的这种关系写为
NX= NX(ε)
名义汇率和货币价格因素有关,所以是实际汇率
这个方程是说,净出口是实际汇率的函数。图6-7说明了贸易余额与实际汇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实际汇率的决定因素
简单来说 就是 NX(ε)曲线向下倾斜,而NX由S-I固定了,进而决定了ε
Notice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图6-8说明了这两个条件。因为低实际汇率使国内产品相对便宜,所以,表示净出口与实际汇率之间关系的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因为储蓄和投资都不取决于实际汇率,所以,代表储蓄超过投资部分(S-I)的曲线是垂直的。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实际汇率。
图6- 8看来像是普通的供给和需求图。实际上,你可以把这幅图看作代表对外汇交换的供给和需求。垂线(S-I)代表资本净流出,从而就代表用于交换外汇和在国外投资的美供给。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NX()代表想用美从美国购买产品的外国人对美的净需求。在均衡实际汇率处,来自资本净流出的美供给与购买美国净出口的外国人的美需求相平衡。
政策如何影响实际汇率
贸易政策的影响
作为一个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例子,考虑如果政府禁止外国汽车的进口,经济会发生什么情况。对于任何给定的实际汇率,进口将会更低,这意味着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将会更高。因此,净出口曲线向外移动,如图6- 12所示。
为了看出这种政策的影响,我们比较原来的均衡与新的均衡。在新的均衡,实际汇率更高,净出口则保持不变。尽管净出口曲线移动了,但净出口的均衡水平仍然相同,这是因为保护主义政策既没有改变储蓄,也没有改变投资。
这一分析表明,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并不影响贸易余额。在关于贸易政策的普遍争论中,这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常常被忽略。由于贸易赤字反映了进口超过出口的部分,所以人们可能会猜测,减少进口一例如通过禁止外国汽车的进口——会减少贸易赤字。但我们的模型说明,保护主义政策只是导致实际汇率上升。国内产品价格相对于国外产品价格的上升往往通过刺激进口和抑制出口而减少净出口。这样,汇率升值抵消了由于贸易限制而直接增加的净出口。
虽然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没有改变贸易余额,但它们确实影响了贸易量。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由于实际汇率升值,一国生产的产品与服务相对于国外产品与服务变得更昂贵了。
因此,在新的均衡处,该国的出口更少了。由于净出口不变,该国的进口也必然减少了。(汇率升值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刺激了进口,但这仅仅部分抵消了由于贸易限制引起的进口减少。)因此,保护主义贸易政策既减少了进口又减少了出口。
名义汇率的决定因素
这个方程说明,名义汇率取决于实际汇率和两国的价格水平。在实际汇率的值给定时,如果国内价格水平P上升,那么,名义汇率e就将下降:因为1美更不值钱了,1美将购买更少的日。但是,如果日本价格水平P*上升,那么,名义汇率就将上升:因为日更不值钱了,1美可以买到更多的日。.
考虑汇率随时间的变动是有启发性的。汇率方程可以写为:
这个方程是说,两个国家的通货之间名义汇率的百分比变动等于实际汇率的百分比变动加上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如果一个国家相对于美国而言通货膨胀率较高,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1美能购买的外国通货量将增加。如果一个国家相对于美国而言通货膨胀率较低,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1美能购买的外国通货量将减少。
这一分析说明了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名义汇率。我们从第5章中知道,货币供给的高增长导致高通货膨胀。在这里,我们刚刚看到了,高通货膨胀的一个后果是通货贬值:高π意味着e的下降。换言之,正如货币量的增长使按货币衡量的产品价格上升一样,它也往往会使按本国通货衡量的外国通货价格上升。
案例研究 通胀与名义汇率
购买力平价的特例
一价定律(law of one price).是经济学上的一个著名假说。该定律是说,同样的产品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不能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如果1蒲式耳小麦在纽约出售的价格低于在芝加哥出售的价格,那么,在纽约买小麦然后到芝加哥卖掉就可以获利。这种获利机会很快就会被精明的套利者知晓。当套利者利用这种机会获利时,将增加在纽约的小麦需求和增加在芝加哥的小麦供给。他们的行动将驱使在纽约的小麦价格上升和在芝加哥的小麦价格下降,从而确保这两个市场上价格相等。
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实际汇率模型来解释购买力平价。这些国际套利者的迅速行动意味着净出口对实际汇率的微小变动都高度敏感。国内产品价格相对于国外产品的微小下降一也就是说,实际汇率的微小下降-一引起套利者在国内购买产品和在国外出售。类似地,国内产品相对价格的微小上升引起套利者从国外进口产品。因此,正如图6- 14所示,在使购买力在各国之间相等的实际汇率处,净出口曲线非常平坦:实际汇率任何微小的变动都会引起净出口的大幅度变动。这种净出口的极端敏感性保证了均衡的实际汇率总是接近于确保购买力平价的水平。
购买力平价有两个重要的启示。第一,由于净出口曲线是平坦的,所以,储蓄或投资的变动并不影响实际或名义汇率。第二,由于实际汇率是固定的,所以,名义汇率的所有变动都产生于价格水平的变动。
购买力平价理论现实吗?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尽管它的逻辑很让人感兴趣,但购买力平价并不是对世界完全准确的描述。原因之一是许多产品和服务不易于交易。在东京理发可能比纽约贵,但并没有国际套利的余地,因为理发是不可能运输的。此外,即使可贸易的产品也并不总是完全替代品。由于一些消费者偏爱丰田汽车,而另一些偏爱福特汽车,
因此,丰田汽车与福特汽车的相对价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变动而不会留下任何获利的机会。由于这些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汇率实际上确实在变动。
虽然购买力平价理论并没有完美地描述世界,但它为解释实际汇率的有限变动提供了一个理由。它的基本逻辑是令人信服的: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预测的水平越远,人们从事产品的国际套利的激励就越大。虽然我们不能靠购买力平价来消除实际汇率的所有变动,但是,这个理论让我们预期实际汇率的波动一般是很小的或是暂时的。
案例研究 世界各地的巨无霸价格
6.4 结论 美国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
我们应该运用这两种分析中的哪一种来分析像美国这样的经济呢?回答是这两种分析都有可用的部分。
美国既没有大到也没有孤立到不受国外发生的事情影响的程度。20 世纪
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的巨额贸易赤字说明了国际金融市场对为美国投资提供资金的重要性。因此,第3章关于封闭经济的分析本身无法完全解释各种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但是,美国也没有小到和开放到本章的分析完全适用的程度。首先,美国经济大到足以影响世界金融市场。其次,资本可能并非在各国间完全流动的。如果个体偏好以本国资产而不是外国资产的形式持有自己的财富,那么,用于资本积累的资金就不会自由流动而.使所有国家的利率相等。由于这两个原因,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小型开放经济模型直接运用于美国。
当我们分析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的政策时,我们需要把第3章封闭经济的逻辑与本章的小型开放经济的逻辑结合起来。本章的附录建立了一个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的经济的模型。
在这种中间情况下,存在国际借贷,但利率不是由世界金融市场固定的。取而代之的是,该经济从国外借款越多,它必须向外国投资者提供的利率就越高。毫不奇怪,结果是我们已经考察过的两种极端情况的混合。
例如,考虑由于财政扩张引起的国民储蓄的减少。正如在封闭经济中- -样,这种政策提高了实际利率并挤出了国内投资。正如在小型开放经济中一样,它也减少了资本净流出,导致贸易赤字和汇率升值。因此,尽管我们这里考察的小型开放模型没有准确地描述像美国这样的经济,但它确实对政策如何影响贸易余额和汇率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大致正确的
答案。
附录 大型开放经济
第七章 失业(课本除了课后题结束)
自然失业率:经济围绕其自然波动的平均失业率
7.1 什么因素决定了自然失业率
先给出一些符号:
L代表劳动力,E代表就业工人的人数(Employee),U代表失业工人的人数(Unemployee)
由于每个工人不是就业者就是失业者,所以,劳动力是就业者与失业者之和:
L=E+U
失业率为U/L
令s代表离职率(separation),f代表入职率(finding)【以月为单位】,那么s和f共同决定了失业率。
如果失业率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那么劳动力市场处于稳定状态,所以,找到工作的人fU必定等于失去工作的人sE,所以,稳定状态可以写为
fU=sE
fU = s(L-U)
f U L \dfrac{U}{L} LU=s(1- U L \dfrac{U}{L} LU)
U L \dfrac{U}{L} LU = s s + f \dfrac{s}{s+f} s+fs
U L \dfrac{U}{L} LU = 1 1 + f / s \dfrac{1}{1+f/s} 1+f/s1
所以,稳定失业率U/L取决于离职率s和入职率f。离职率越高,失业率就越高;入职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所以,任何旨在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要么降低离职率,要么提高入职率。
但是,这个模型并没有回答一个中心问题:最初为什么存在失业?下面的两节中我们将考察失业的两个基本原因:工作搜寻和工资刚性。
7.2 工作搜寻与摩擦性失业
7.3工资刚性和结构性失业
工资(更准确的说是实际工资)不是弹性的,未能调整到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水平。
最低工资法对十几岁的青少年失业影响最大,第一,由于青少年往往生产率低。第二,青少年常常以在职培训而不是工资的形式得到部分补偿。
最低工资可以呗税收抵免替代,有利有弊。(不重要 关心可看书)
局内人与局外人存在冲突,局内人希望保持高工资,局外人则更希望能找到工作。
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公认的生产率更高,提高了努力程度。减少了劳动力的更替。且一家公司劳动力的质量取决于支付的工资,如果降低工资,雇员就会去其他企业工作,这种分类是逆向选择(工人更了解自己的外部信息),工资越高工人呗解雇的代价越大,从而更愿意不偷懒。
7.4 劳动力市场经验:美国
长期失业更可能是结构性失业。(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不一样)(这里的长期和之前市场出清的长期不一样)
如果目标是降低自然失业率,那么政策更应该关注长期失业者。
年轻人的高离职率与更高的摩擦失业也许是好事,因为年轻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确定,尝试更多不同类型的工作。
我们之前忽略了新的年轻就业者进入与老年就业者退出这一问题。加上这个因素会使得失业统计量更难衡量
7.5 劳动力市场的经验-欧洲
没仔细看 大概就这些把 以后感兴趣再详细看。
第十章 经济波动导论
现代社会看待经济周期就像古代埃及人看待尼罗河洪水泛滥一样。这种现象间歇性发生,但是它的根本原因还仍未被认清。 ——克拉克
经济周期:经济学家把产出与就业的这些短期波动称之为经济周期
10.1 关于经济周期的事实
GDP及其组成部分
失业与奥肯定律
1970-2014美国的失业率表明,失业率在每一次衰退中上升
奥肯定律:失业率的上升与实际GDP的下降相联系,这一负相关关系称之为奥肯定律。
统计结果表面,实际GDP的百分比变动=3%-2*失业率的变动。
GDP的超长期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决定,与失业率的长期趋势无关。相反GDP的短期运动与经济的劳动力使用情况高度相关。
学了信贷后 我觉得这个超长期得是100年了…… 但是也太长了 以后可以思考下 如何结合二者……长期与超长期 或者 应该换个词汇 区分价格变化与信贷变化 比如价格变化是长期与否的标准 信贷用另一个词汇 比如短世代、长世代 短周期 长周期这样
领先经济指标
- 制造业平均每周工作小时数
- 平均每周初次申请失业保障的人数
- 制造业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
- 制造业非国防资本品新订单
- 股票价格指数
- 信贷指数
- 利率差:十年期国债收益减去联邦基金利率,翻译市场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大的利率差意味着利率预计会上升,这通常在经济活动那个增加时发生
10.2 宏观经济学的时间范围
短期与长期有什么不同
大多数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价格行为。在长期,价格是有灵活性的,而短期,许多价格是黏性的,固定在某个前定水平上。在价格为粘性的时间范围内,古典二分法不再成立:名义变量会影响实际变量。
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理论上的分离被称为古典二分法,货币供给对实际变量决定的无关系被称为货币中性
艾伦布兰德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百分之四十)一年调整1次价格
即使长期不影响名义变量,但是会影响收入分配!
似乎价格的上涨比工资上涨快,导致我们经常觉得xxx又涨价了。可能是因为资本家是分配的上游 工资收入者是相对下游的位置
10.3 总需求
其实看完IS- LM 后 才会对总需求方程 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所以 本章先看10.4节的总供给吧 以后再看总需求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是产出需求量与价格总体水平之间的关系。换而言之,总需求曲线告诉我们,在任何给定的价格水平人们想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在这里我们用货币数量论提供一个对总需求曲线的简单但不完全的推导。在讲完IS-LM后,会用IS-LM理论做更有说服力的推导
作为总需求的数量方程
这里的总需求是对Y的需求,而非对货币的
课本上写的略微不太好理解,这里我用自己的形式推导出来,本质应该是一样的。
(M/P)d=kY
这里是k 与V无关
由于M被中央银行固定,k通常不变,所以能够变化的是P和Y。
注意:这里不仅仅是短期,长期也可以用,因为这里描述的是相对主观的需求(而非均衡状态),所以P和Y都可以作为变量。
换而言之,产出被K和L固定了,确实没法变,但是这里,描述的是需求,所以,不需要考虑被固定这件事。
同样的,这里虽然是短期,但是是需求,所以P也可以变
于是,总需求曲线描述了,当M与V不变的时候,P和Y的组合
普通的需求曲线中,P越高D越少,但是反过来很难解释,比如D越多价格越低。但是为什么在这里解释很顺畅呢(即使解释成要想达到这样的需求量Q,P必须降低到多少也不合适)?P的降低会导致Y收入的增加,Y收入的增加会降低价格水平P。
因为,Y既是收入也是需求(支出与收入相等)。上面的正确解释是,P越低收入越高,产出越高,P越低。
如果我们将普通需求函数的D换成供给,那么也可以解释了。产品数量的供给越高,则P越低。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上面提到了,P与Y的关系要学完ISLM才能完整给出。数量方程只是一个引子
第一个举例可以用金子理解,当P越高,也就意味着人们需要更多的金子才能交易,所以会导致交易次数的减少以及人们需要更多的物资去换金子,从而导致Y的减少(此处不考虑供给,当你卖东西能够获取更多金子的时候,你作为的是供给者)。P的增加也会导致人们对手里货币需求的进一步上升,更少的钱用于生息,所以提高了利率,减少了需求。
记住 短期Y的减少本质通常是就业不足。
货币减少通常需要传导渠道,可能是银行最先借不到钱,然后企业缺,然后···
此处描写的是P和Y的关系!!!其实先不要理解为货币的增加,而是理解为突然的价格冲击,比如石油涨价,从而经济运转不顺,大量失业。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若美联储减少货币供给,由于MV=PY,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产出的名义值PY的同比例减少,所以向内移动。
notice 此处M的变动短期内是会引起V的变动的,但是正如前面所说,M的增加幅度一般大于V的减少幅度。此外,此处描述的是需求!用不变的k更合适
尽管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一个对总需求曲线的简单解释,但我们要预先警告,现实更为复杂。货币供给的波动并不是总需求波动的唯一来源。即使货币供给保持不变,如果某种事件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变动,总需求曲线也会移动。在接下来的两章中,我们将建立更-心般的总需求模型,称为IS-LM模型,它将使我们能够考虑总需求曲线移动的许多可能的原因。
10.4 总供给
本节以及之后较简单精炼 看书就很好理解了
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 AS)是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供给产品与服务的企业在长期中有具有弹性的价格,但在短期中价格是黏性的,总供给关系取决于时间范围。我们需要引入两种不同的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我们还需要讨论经济如何从短期向长期过渡。
长期: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长期真的是垂直的么?经济是一个循环 更高的难道不会引起一定范围的增长么?
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满足古典二分法,因为它意味着货币供给不影响产出。长期产出水平,Y,被称为产出的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或自然(natural)水平。它是经济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更现实地说,失业为其自然率时的产出水平。
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的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
所以 之后要回去好好看看 什么决定了自然失业率
总供给曲线只是说了P和Y的关系,而没有说什么导致了Y在这个固定的位置。长期Y所在的位置是由科技发展水平、资本与劳动存量决定的,此外还受到平均劳动时长以及失业率的共同影响。人的需求与欲望是无限的,而且这个欲望包含了对休息的欲望,在这个资本与劳动存量下,价格等因素会自发调整,使得需求符合供给。但是,如果有外部的刺激,比如经济刺激,使得工作相比休息更有利可图,则更多的人参与工作,以及人们会减少闲暇时间,以促进总产出的提升。但是这种刺激是有限度的,比如一个国家GDP一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就算很高速的增长了。除非通过法案,强行减少休息时间。但是 如果人们的休息时间太短 则也就没有消费 从而需求降低 所以这是个动态均衡的问题
而且,在国际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总是公平的充分竞争环境,所以很多结论实际应用的时候会不太对,由于垄断地位,无论是武力还是科技的垄断,部分国家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所以部分国家劳动时间很短也可以高经济水平。
短期:水平的总供给曲线
若M导致P上升,那么总需求曲线的右移可能是永久性的。因为AD曲线的右移动,暗含了P的增加。
10.5 稳定化政策
看书即可 较简单精炼 就不复制粘贴过来了,需要注意的是,对供给的冲击会影响价格,从而又称之为价格冲击,它会导致滞涨!价格上涨,产出下降。
信用卡会使得人们减少货币需求,从而V上升,其实很好理解,人们减少了用于意外开支的预留货币,如果货币供给M不变的话,总需求曲线会外移。
当面临供给冲击的时候,比如若欧佩克永久不降低价格(外部性的),则短期均衡点不会回到正常均衡点,这样,产出减少了。
面对供给冲击的另一种选择,供给学派,让人们努力工作以提高LRAS.
相对于强调经济需求的凯恩斯主义而言。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
主要论点和主张为:(1)大幅度降低个人和企业纳税的税率,以增加个人储蓄能力,刺激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对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积极性。而最终 由于经济的发展 可能收的税反而更多(2)取消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加强劳动和商品市场上的竞争。(3) 实行货币管理,使货币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减缓政府预算支出的增长速度,逐步实现预算平衡;削减社会福利支出。
案例研究,今日的美国工业品的比重下降了,更多是服务员,石油价格需要涨的更多才能造成70年代那种影响
问题与应用
- 一个经济开始时处于长期均衡,然后,政府监管的某个变化允许银行开始为支票账户支付利息。回忆货币存量是通货和包括支票账户在内的活期存款之和,因此,这个监管变化会使持有货币更有吸引力。
货币流通速度会降低,因为持有货币更具有吸引力了,k增大,v减小 - 假定美联储把货币供给减少5%。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a.总需求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动? 向左移动【注意:这里是总需求曲线,不是货币需求】
c. 短期实际利率会上升,因为Y减少了。长期不变
第十一章 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
除了课后习题都ok了
本章的短期 应该理解成几年的范围
为什么又需要IS-LM曲线呢?(IS-LM与总需求总供给曲线的不同之处)
1、总需求总供给理论同时包含长期与短期,而IS-LM只描述短期,而且是短期描述的细化,比如,为什么P会影响Y,而P与Y的这个关系有多大?因为我们所求的总需求是一段时间的总需求,一个人的消费会变成另一个人的收入,从而又产生新的消费(这也是与微观经济的最大不同之处)而这个螺旋上升的极限在哪里?
2、总需求曲线是P与Y的关系,而IS-LM是r与Y的关系,我们难以直接控制P的水平,即使你强行命令某一商品涨价,但是P上涨只是表象,不是根本原因。所以要再往后面找影响P的因素,而且这个因素要能够控制,所以就找到了r
凯恩斯指出:总需求低迷是作为经济衰退特征的低收入和高失业的罪魁祸首。
总需求模型将长短期两种观点结合起来了:
在长期,价格是有弹性的,总供给决定收入(注意 这里不是因为价格是弹性的 所以总供给才决定收入 非因果关系 是并列关系)
在短期,价格是黏性的,总需求的变动影响收入。
11.0 省流版
IS曲线,利率与产出的关系(利率决定产出),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产生乘数,最终影响Y
LM曲线,实际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利率成反比,收入与货币供给决定了利率。由于只有两个变量,描述了给定实际货币供给下收入如何决定利率。
IS与LM的相互作用:比如考虑政府增加政府购买ΔG,IS曲线向右平移ΔY1,-》更高的收入导致人们需要更多的实际货币余额-》利率上升-》挤出了投资-》导致财政政策的影响没有这么大-》最终产出增加的量ΔY2<ΔY1
当然也可以从LM出发再去分析IS
总之,最终是通过凯恩斯交叉的产品IS市场体现的影响。LM曲线也是通过利率传导影响凯恩斯交叉以改变产出
IS-LM的精妙之处:
通过分别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把他们联系到一起,达成新的均衡.
IS描述了一个人的消费变成另一个人收入,又变成别人的消费这个扩张性过程,其极限与MPC有关。而LM曲线则更一步加紧了这个限制,因为Y提升从而r向上压力限制了总产出的进一步提升
11.1 产品市场与IS曲线
IS曲线描绘了产品与服务市场上产生的利率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了建立这种关系,我们从称之为凯恩斯交叉(Keynesian cross)的基本模型开始。这个模型是对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最简单的解释,是构成更复杂和现实的IS-LM模型的基石。
在进入本节之前,记住,IS曲线与货币无关,只用实物的态度去看它。
凯恩斯交叉
凯恩斯指出,在短期中经济的总收入主要由家庭、企业和政府的支出计划决定。人们希望支出的越多,企业可以卖出的产品与服务就越多。企业可以卖出去的越多,它们选择生产的产出就越多,选择雇佣的工人也就越多。因此,凯恩斯相信,衰退和萧条期间的问题是支出不足。
计划支出
这一节是为了说明,既然宏观经济学是动态的,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那么,这种情况下,什么使得Y达到稳态呢?毕竟,这样螺旋下去的话,似乎永远有更高的收入,永远都不会达到稳态。
实际支出等于整个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计划支出是家庭、企业和政府想花在产品和服务商的数额。
为什么实际支出会和计划支出不同?答案在于企业可能会因为销售与预期不一致而进行计划外的存货投资。当企业销售的产品比计划少时,他们的存货存量自动上升;相反,存货量下降。由于这些计划外的存货变化被计为企业的投资支出,实际支出可能比计划支出高或者低。
假设经济是封闭的:
P E = C + I + G PE =C + I + G PE=C+I+G
假设 T 、 I 、 G T、I、G T、I、G 外生给定,则:
P E = C ( Y − T ‾ ) + I ‾ + G ‾ PE = C(Y- \overline{T}) + \overline{I} + \overline{G} PE=C(Y−T)+I+G
人们没有收入也会消费的解释说明:
1,实际有个时差 你没收入但是可以先借贷,之后去打工赚。实际相当于从投资中先拿了一点作为消费
2,即使社会整体都没有任何积蓄,人们也可以通过采猎等方式在一天内立即得到成果
3,人类经济活动是一个以年为单位的周期 ,社会也是一个整体,所以某种程度上,“借钱可以发生在储蓄之前”
PE 中的C函数本身包含了预期的概念 上述是假设预期不变的情况下 但是经济不好的时候 人们预期会降低 表现为PE的不断下移 (MPC和0收入下的最低消费都会下移 因为经济好可能你0收入也敢借钱取消费)
图11-2绘出了作为收入的函数的计划支出。因为更高的收入导致更高的消费从而导致更高的计划支出,所以,这条线向右上方倾斜。这条线的斜率是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它表明当收人增加1美时计划支出增加多少。这一计划支出函数是被称为凯恩斯交叉模型的第一个部分。
处于均衡的经济凯恩斯交叉的下一个部分是如下假设:当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时,经济处于均衡。这个假设基于这样一个思想:当人们的计划都被实现了时,他们没有理由改变他们当前的行为。,回忆一下,作为GDP的Y不仅等于总收人,还等于在产品与服务上的总实际支出。我们可以把这个均衡条件写为:
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Y=PE
上面的图,看着很神奇,那个四十五度线很骚,但其实,就是Y=PE而已,在PE的线上找到那个Y=PE的点即可。
而且,这个图,其实可以和供需结合起来。考虑普通的供需函数,D:Q=4-2P ; S: Q=2P , 其实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这里把收入当作计划支出的参数,PE=PE(Y), 而PE本身又被Y所确定了,均衡时一定有Y=PE(Y)所以其实是一样的。
经济如何达到均衡呢?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经济不处于均衡,企业就会有存货的计划外变动,这引起企业改变生产水平。生产的变动又影响总收人和总支出,使经济向均衡运动。
例如,假定经济的GDP水平大于均衡水平,如图11-4中的Y1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计划支出PE小于生产Y,因此,企业销售的量少于其生产的量。企业把没有卖出去的产品加人其存货存量。存货的这种计划外增加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和减少生产,这些行为又减少了GDP。这种计划外的存货积累和收人下降的过程一直继续, 直到收入Y下降到均衡水平为止。
书上的描述不够动态,实际是这样的,由于上一年的收入是Y1,所以,企业今年是按照Y1去生产的(即使增长也是根据过去的预期算的)(表现为I,虽然不一定新买机器,但是人工投资(人力成本)总得保持吧),然而,因为今年的计划决策中,人们不会把收入全部拿去消费,会储蓄一部分,虽然I=S,但是存在一个滞后性,人们的这部分储蓄还没有成功转化为投资,是作为“家庭存货”或者”银行存货”(假设这时的银行还不是用货币)(反正你生产出来了产品,世界上一定存在着你这份生产出的东西还没有去交换的存货)。真正用于投资的、需求的I是取决于上一年的利率的,所以I没有变,但是作为供给的I变了,所以,多出了很多存货。这些存货使得大家降低计划支出。从而,经济在下一周期达到了稳态。
类似地,假定GDP水平低于均衡水平,如图11-4中的Y2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计划支出PE2大于生产Y2。企业通过减少存货来满足顾客。但当企业看到自己的存货存量在减少时,它们就雇用更多工人和增加生产。GDP.上升,经济趋向均衡。
Q:那么 为什么比如人们收入的意外降低 会经济危机,使得经济恶性循环下去呢?比如工厂倒闭 失业 更多工厂倒闭
这是因为人们的预期降低了,从而PE不断下移,而且工厂突然倒闭这一事件本身就是PE下移的表现
凯恩斯交叉只是说明 为什么正常情况下Y会像PE靠近,在(Y,PE)附近,而且正常情况下 本身就应该是差不多的 你预期花多少钱 最终大概率就花了这么多钱
而且 凯恩斯交叉的消费理论不完美
总之,凯恩斯交叉说明了对于给定的计划投资I和财政政策G与T,收人Y是如何决定的。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说明,当这些外生变量之一改变时, 收人如何变动。
思考:这个模型如何描述长期增长?
首先,明确此处是实际量,和P无关。
长期情况,生产力增加,C函数、I、G都会变化,所以这种外生的变化导致更高的均衡Y而且 由于每年的刺激 更高的Y 扩大了I的比例 从而带动长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这种资本增长形的是有极限的 受到折旧率的影响 只不过是更快的到达了稳态而已 如果要对长期造成影响 需要做的是 提升科技水平!
财政政策与乘数:政府购买
注意 这里表现的是PE曲线的移动 而非沿着原有PE曲线的点的移动
上面不用等比数列,在图中用勾股定理或者tan函数也可证出,MPC=(ΔY-ΔG)/ΔY。以后思考下,勾股定理和等比数列的关系
注意,政府购买本身有1,所以带来的实际增量为2.5-1=1.5。但是经济确实是实打实的增加了2.5产出 而且政府能从这2.5的增量中再收税 最终税收可能还变多了
本章说的是短期现象 但是这里为什么感觉像描述长期了?
实际上凯恩斯描述的是中短期 比如几年 也没这么短
首先明确,长期指的是价格弹性,资源合理配置。这种情况下是充分就业的。
所以,如果经济本身就处于了充分就业状态,再去刺激,只能短期提升,最终其刺激的要么通过利率上涨,要么价格上涨,要么工资上涨,最终使得其曲线的上升再原样回去。 但是加入信贷后 可能这个周期更长了吧……以后要在想下信贷的
so 这里依然是短期 只不过是短期进程中的相对长期(似乎也可以叫中期)而已(比如一两年)。且下面一条评论会进一步说说明。
第三章说,在长期,政府购买的增加会挤出投资
首先,第三章描述的是长期现象,而且是通过利率完成的——实际上,这种收缩效应正是LM曲线所描述的!
而IS描述的是扩张效应,而且是短期的扩张,G先上升从而乘数造成Y的更大的提升,Y的提升导致I也随着增加。
而在长期 这种扩张效应是不太存在的 所以并不矛盾
而且由于现代央行能够控制利率,往往扩大政府购买的同时,央行降低利率,所以,会产生好像政府购买增加反而增大投资的感受
1、首先,政府购买的提升是有限度的,人需要基本的消费,而且政府购买不可能高于Y。政府购买只能使经济在正常的Y附近运动,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升Y。
2、计划支出的总上升幅度是限度的,比如一家公司可能突然订单多了,然后增加订单,但是存在一个极限,机器数量是有限的,人的工作时间也是有极限的,换而言之,计划支出的上升是有极限的。
3、长期时,经济本身是充分就业的,比如大多数时候,有工作的人虽然可以加班,但是大家都加班了,谁去消费呢(也就是导致MPC下降),卖不出去的话,不就更多失业么,最终反而导致产出的下降。所以长期的充分就业状态指的是,大多数人都有工作了,失业率低。而不是大家都加班。
4、然后,政府购买要么是多收税,要么是借款。
如果是收税,假设1美能带来5美的收入增加,只要百分之二十的税率就能回本。但是,MPC实际上应该不是固定的,至少短期的mpc应该是慢慢递减的。而且政府的投资水平也不总是这么高,而且基建都差不多了哪有这么多好的新项目可开发。实际上,据后面案例研究的测算,美国的政府购买MPC也就1.5。所以,如果长期依赖 特别是非需求不足时使用扩大政府购买的形式,只能通过加税来筹集资金(或者通胀),而高税率又会引发T的上升,同样有乘数效应,从而降低G增加的作用。再者,高税率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热情,投资之类的也可能会下降。因而,在使用它的时候,务必小心!它似乎更适合经济低迷期使用
而如果通过借贷的方式,其实就类似现在,是债务的问题了,这个以后需要探索,但是借钱总是需要还的
5、上面提到的LM曲线效应,利率导致的投资减少会减小其增长幅度
6、消费倒是想无限制的涨,但是产出不足。
7、然后正如索洛那里说的,高政府购买要么增加了投资 要么增加了消费。如果增加了投资,那么会有高折旧最终将gdp拉回去。如果增加了消费,那么可能降低投资,从而使经济增长下滑?
更详细的证明之以后再深入探讨
财政政策与乘数:税收乘数
案例研究
经济学家在争论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称为供给学派(supply-siders) 的一群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繁荣是由于所得税税率降低的激励效应。根据供给学派的观点,当工人能保留自己更高比例的收入时,他们供给的劳动大大增加了,从而扩大了产品与服务的总供给。但是,凯恩斯主义者强调减税对总需求的影响。最有可能的是,这两种观点都有正确之处:减税通过提高工人的激励刺激了总供给,通过提高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扩大了总需求。
减税不光是资本家减税,工人也减税了。
这里扩大总供给可能更多指的欧洲那样的情况,很多时间的闲暇,而非用来消费的闲暇。所以当人们能更多支配收入,会扩大产出。所以,减税可能既能增大供给,也能增大需求。
加入供给学派的观点后,减税的乘数效应可能比上面理论的更大(很多实证研究也试图去证明这点)
职业经济学家就该项计划的优点展开了辩论。奥巴马计划的支持者主张,增加支出比减税更好,因为根据标准的凯恩斯理论,政府购买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这一差别的原因很简单:当政府花费1美时,这1美就被花掉了,而当政府给家庭减掉1美税收时,这1美的一部分可能会变成储蓄。根据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学家的分析,政府购买乘数是1.57,而税收乘数只有0.99。因此,他们主张,增加政府对道路、学校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支出是增加需求和创造工作的更好的方式。此处逻辑的精髓是凯恩斯主义: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政府充当最后需求者: (the demander of last resort)。
然而,一项来自经合组织成员国财政政策的研究表明,基于支出的财政刺激不如基于税收的计划有效。
此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用基础设施支出来促进就业可能与得到最具必要性的基础设施之目标存在冲突。经济学家加里·贝克(Gary Becker)在他的博客中这样解释他的忧虑:
将新的基础设施支出用于底特律这样的经济萧条地区可能会有很大的刺激效应,因为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能够部分地使用当地数量可观的未被利用的资源。可是,许多这样的地区之所以经济下滑,是因为它们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缺乏强劲的需求,并且在未来也不会有高的需求。因此,与将新的基础设施置于那些也许有相对少的失业但确实对更多道路、学校和其他类型的长期基础设施有高需求的成长性地区相比,通过改善萧条地区的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所增加的综合价值可能要少得多。
用区域估计乘数:有两个优势。第一,它增加了观测值的数量:例如,美国只有一个全国经济体但有50个州一级的经济体。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有可能找到可以合理地认为与影响区域经济的其他事件无关的区域性政府支出的变动。通过考察这样的政府支出随机变动,研究人员能够识别其经济影响而不被其他干扰变量引入歧途。
区域估计乘数这个 这个之后感兴趣再翻回去看把!
利率、投资以及IS曲线
凯恩斯交叉只是我们通往解释经济的总需求曲线的IS–LM模型路上的一个阶梯。凯恩斯交叉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说明了家庭、企业和政府的支出计划如何决定国民收人。但它作了一个简化假设:计划投资I固定不变。正如我们在第3章中所看到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关系是计划投资取决于利率r。
为了把利率与投资之间的这种关系加到我们的模型中,我们把计划投资水平写为:
I = I ( r ) I=I(r) I=I(r)
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下降,计划投资的下降又引起收人的下降,所以,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IS曲线上每一点都代表了产品市场的均衡(所以是个中期时间),它描述了当利率变动时,均衡收入如何变动
最终的IS曲线 在数学上实际上就是下面三个方程的合体 Y=C+I+G | C = a+b(Y-T)| I=c - dr
财政政策如何使IS曲线变动
政府购买的增加使IS曲线向外移动。
11.2 货币市场与LM曲线
LM曲线描绘了发生在货币余额市场的利率与收人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了理解这种关系,我们从考察一种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的利率理论开始。
在开始下面的章节前,记住,凯恩斯那个年代,还是现金频繁使用与金本位的时代。
那时没有这么方便的网上交易,人们无法通过网上支付快捷的切换理财、债券与现金
那时也是金本位的时代,基础货币背后代表的是难以增长的金,但是中央银行仍然能够通过存款创造的方式提高货币供给AND 我的思考 当货币用于实际交易的时候 它是货币 当在银行 或者是偿还债务这些 不算流通? 用这样区分货币与投资、M1、M2是不是更合理呢?
凯恩斯提出了构成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现金额;
M2表示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现金额。与这部分现金额相对应的是两个流动性偏好函数L1和L2,L 1主要是取决于收入水平Y,L2主要取决于当前利率水平r与当前预期状况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凯恩斯认为需求函数是M=M1+M2=L1(Y)+L2(r)。
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通论》中提出了他关于短期中利率如何决定的观点。他的解释被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因为它假设利率调整使经济中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正如凯恩斯交叉是LS曲线的基石一样,流动性偏好理论是LM曲线的基石。
为了建立这一理论,我们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开始。
注意,以下都是说实际货币余额,脱离价格的货币毫无意义
如果M代表货币供给,P代表价格水平,那么,M/P是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流动性偏好理论假设存在一个固定的实际余额供给,即:
(M/P)s = M ‾ / P ‾ \overline{M}/\overline{P} M/P
货币供给M是由中央银行(如美联储)选择的一个外生政策变量。在这个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一个外生变量。(我们把价格水平视为给定是因为IS-LM 模型——我们在本章的最终目的——解释的是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短期.)
这些假设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是固定的,特别地,它不取决于利率。因此,当我们在图11-9中画出作为利率函数的实际货币余额供给时,我们得到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
虽然此处货币供给与利率无关的假设不科学,因为货币是存在创造的,央行想要开动印钞机也得放的出去贷款。比如利率会影响cr通货存款比。但是,央行可以通过其他手段 使得货币量达到自己想要的量,特别是在流动性陷阱之前,即使流动性陷阱也可通过QE的方式,而且央行其实是先通过货币调节的利率,所以说货币供给不取决于利率其实也对
货币供给和需求区别在哪?似乎现代加入银行角色后,是货币需求决定了供给?
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既定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指的是有效需求,不单纯是一种心理上的欲望,而是能力和愿望的统一体。货币需求作为一种经济需求,理应是由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共同决定的有效需求。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派生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
货币供给是相对于货币需求而言的,指货币供给主体即一国或者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过程。货币供给分析包括货币供给的机制和l币供给的决定,前者侧重于货币的创造过程,后者侧重于分析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货币供给确实受到货币需求的影响,但是不是全部由货币需求决定。比如钱荒的时候,利率奇高,还是借不到钱。比如2023放水,结果M2很高但是M1和cpi上不去,就是证明。这个例子好像也暗示,M1代表货币需求,而M2更多代表货币供给?
回忆 M = c r + 1 c r + r r × B M=\dfrac{cr+1}{cr+rr } ×B M=cr+rrcr+1×B,cr反应货币需求,而其他因素受制于央行供给
接下来考虑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
流动性偏好理论假设利率是人们选择持有多少货币的一个决定因素。其根本原因是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它是你把一部分资产作为不能生息的货币而不是作为生息的银行存款或债券所放弃的东西。当利率上升时,人们想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更少了。
人们买房这一行为 会导致货币更多还是更少?
此处货币形式的财富是指现金、活期存款等
人们的财富用途大概分这些,活期定期与国债(无风险),短长期债基为主理财(由于国债利率提升,企业只能用更高的利率才能借到钱)、短长期股基为主理财(其收益率与利率负相关,更考虑实际经济情况)、股票、买房、创业投资
所以,利率提升依然会减少货币量,即使个人对存款的变化可能不大,但是大家不负债买房了,更少买股票了。而且企业才是大头,公司减少了账上现金支出等,从而货币供应量依然会降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利率上升一定会引发实际商品交易的减少。
以及 即使部分资产 比如货币基金、股票流动性很好 你想提现也很快 但是这是一个有进有出的池子的概念 即使每天很多进进出出 但是池子里整体依然是这么多的市值在里面!
我们可以把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写为:
(M/P)d = L( r )
第五章中是L(r+EΠ,Y),在这里忽略通胀,且Y不涉及,单独写 r也是对的
式中,函数L(·)表示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利率。图11- 9中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是因为更高的利率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①
①注意,r表示利率,与我们讨论IS曲线时一样。更准确地说,决定货币需求的是名义利率,而决定投资的是实际利率。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不考虑使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产生差别的预期通货膨胀。对短期分析而言,假设预期通货膨胀为常数经常是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一起运动。预期通货膨胀率在IS-LM模型中的作用将在第12章探讨。
my:but 其实是中期 还是有影响的
结合供给与需求
正如供给那提到的,供给和需求有关 这将如何对供给曲线造成影响呢,是简单向上倾斜还是其他更巧妙地调整?以后再想想
但是总体上 这个应该不影响之后短期 收入越高 利率越高的lm曲线结论
利率低,一方面造成人们想要去投资(IS曲线),一方面又造成,人们与企业持有更多货币,更准确的说是更多用于日常交易的资产,更愿意去消费(划掉 用交易更合适)
Notice当美联储突然增加了货币供给,导致利率下降的传导渠道是如何进行的呢?
首先,假设是公开市场操作的情况。美联储改变了债券利率,从而直接引起了银行利率的变动。
假设不用公开市场操作呢? 不用公开市场操作,可能是央行直接送钱或者借钱给财政部或者居民花。这种情况下,由于P不变,短期内市场有了更多的钱,于是利率下降和投资、消费同时增加(不同于公开市场操作可能是先改变利率,再影响Y)。于是,更高的Y部分导致利率的回升。总体来说,正常情况下,kY提升的幅度应该是小于M提高的幅度的,从而导致利率的最终下降。(那长期呢,通胀预期??最终回到均衡???还是说,银行的存款创造?)
上面的问题在于,上面描述的不用公开市场操作的其实相当于财政政策了,类似增加政府购买。这里假设,美联储公开说,我这很多钱,你们想要可以和我借(其实类似准备金),这样就说得通了。
从上面可以得出的注意点是:1 货币政策常常和财政纠缠到一起,因为货币政策可能用来买政府新发的债券,或者给居民借钱,从而造成Y的短期增加。2,需要区分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和买政府新债券等行为(比如直接给钱给很多人或者给部分人,会导致C的提高),他们存在区别。3、之后需要补充货币传导机制的知识。4、公开市场操作直接改变了利率,进而再影响货币供给,而非相反。但是如果用货币减少的例子就容易多了,美联储如何减少货币供给呢,他不能直接少给别人发钱或者财政政策~~所以,假设美联储使得每个人持有的黄金减少了,所以人们当然会想要持有更多黄金,从而减少货币供给,利率肯定上升。
所以,增加货币供给和减少也不一样?
注意看下中央银行如何影响货币供给那里,有了那里的知识,这里就更好理解了!
My think
短期,现实短期借款等也有刚性,人们可能为了还款不惜更高的利率去借。
之后同国金P100结合看看
案例研究 :货币紧缩提高还是降低了名义利率?(一定注意长期和短期不同)
货币政策的紧缩如何影响名义利率呢?根据我们已经建立的理论,答案取决于时间范围。我们在第5章对费雪效应的分析表明:
在价格有弹性的长期,货币增长的减少将降低通货膨胀,导致更低的名义利率.
而流动性偏好理论预测,在价格有黏性的短期,反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将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和利率的上升。
这两个结论都与经验相符。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美国经济出现了一次大且快的通货膨胀下降,这提供了一个好的例证。
以下是背景情况: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两位数,成为一个主要的全国性问题。在1979年,消费者价格指数以每年11. 3%的速率上升。该年10月,担任美联储主席才刚两个月的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下决心改变通货膨胀走向。他宣布货币政策将以降低通货膨胀为目标。这一宣告开启了一个货币紧缩时期,到1983年,货币紧缩已使通货膨胀率降至3. 2%。
让我们看看名义利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在1979年10月宣布紧缩性货币政策后紧接着的时期,我们看到了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和利率的上升一正如流动性偏好理论所预测的那样。3个月期国债的名义利率从1979年10月紧缩政策宣布之前的10%上升到1980年的11.4%和1981年的14.0%。然而,这些高利率仅仅是暂时性的。随着沃尔克实行的货币政策的改变降低了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名义利率逐渐下降,在1986年达到6%。
这一历史事例说明了一个普遍的启示:要理解货币政策与名义利率的关系,我们既要牢记流动性偏好理论,也要牢记费雪效应。
货币紧缩在短期导致更高的名义利率,在长期则降低名义利率。
收入、货币需求和LM曲线
在建立了用来解释利率如何决定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之后,我们现在可以用这一理论来推导出LM 曲线。我们从考虑以下问题开始:经济中收人Y的变动如何影响实际货币余额市场?答案(根据第5章,这个答案应该为我们所熟悉了)是收入影响货币需求。当收人高时,支出也高,人们进行更多需要使用货币的交易。这样,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高的货币需求。我们可以通过把货币需求函数写为下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M/P)d = L(r,Y)
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量与利率负相关,与收入正相关
利用流动性偏好理论,我们可以弄清楚当收入变动时均衡利率会发生什么变动。例如,考虑图11-11中当收入从Y增加到Y时会发生什么变动。正如图11-11 (a)所示,收入增加使货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不变,利率必定从上升为以使货币市场实现均衡。因此,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更高的收人导致更高的利率。
图11-11(b)所示的LM 曲线概括了收人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关系。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货币市场的均衡,该曲线表示均衡利率如何依赖于收入。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由于这个原因,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Notice:
实际货币余额市场是(M/P)S决定了货币需求函数L(r,Y)中的横轴位置,进而决定了利率r(r会不断调整,使得货币实际余额供需相等,就像价格一样,价格表面上是自变量,但是这个自变量的均衡由供需函数决定)。所以,实际余额市场描述了使得这个市场供需相等的r的轨迹。而LM曲线的图,描述的是,当实际货币余额市场假定的外生变量Y移动时,货币市场均衡利率的变动轨迹。
回忆之前第三章的投资与储蓄决定了利率的那个图(不要看储蓄固定的那个,而是储蓄也收利率决定的),在那里,r越低,S越低(向下倾斜),I越高(向上倾斜)。
而实际货币余额这个图,其实有点像第三章这个图中 S=S ( r ) 的引申变种:(M/P)s 相当于储蓄的反面,人们想要持有的或者说不可用于储蓄与投资的资金量是多少。L(i,Y)相当于是储蓄需求函数的反面,人们想要持有的也就是不想要储蓄的资金量是多少。虽然在S(·)与L(·)图上方向相反,但是他们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件事。那么为什么要引出实际货币余额市场呢?因为S(·)无法加入名义货币量的分析!所以使用M/P做一个过渡。进而,我们可以想到,本章中IS曲线直接就用到了I(·)曲线。no!上面的分析有问题 可以看下
可贷资金理论 http://wiki.pinggu.org/doc-view-225.html (之后把这个web的图截下到csdn上 )讲的不错 以后可以结合可贷资金理论 深入探究下 这里的机理 但是 目前就知道 收入Y和货币供给 确实会影响利率即可可贷资金理论所谓同时考虑实质因素和货币因素的思想充分的体现在了其将整个社会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家庭、企业当期愿意储蓄的部分(实质部分)和银行体系决定的当期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部分(货币因素)。因此,可贷资金理论比较完整的描述了社会经济中可借贷资金的来源。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类似于储蓄投资理论中的投资,指的是实际的计划投资(实质因素);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需求含义(货币因素)。同样,这种划分也体现出可贷资金理论力图把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实质的储蓄投资)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观点)相统一的思想。
IS LM曲线与第三章的投资储蓄的区别又在哪呢?答案是加入了Y的因素!第三章中假设Y是不变的,尽管我们可以假设Y是一个外生变量,Y的提升会使I ( r )与S ( r )同时提升向外移动,但是它无法解释为什么Y会变动,以及无法纳入r会导致Y短期提升这一因素,也没有纳入货币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IS-LM这一工具来帮助我们判断短期中,r的变动、M的变动等等因素对Y产生的相互影响做出分析。事实上,我们会发现,I-S曲线与IS-LM曲线,形状上一模一样!但是它们的内在机理已经不同。
这个处理很巧妙,L是和r Y都相关的,但是用一维的图,最终包含了r和Y的变动
货币政策如何使LM曲线移动
LM 曲线告诉了我们在任何收入水平上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但正如我们以前所看到的,均衡利率也取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 M/P。这意味着 LM 曲线是根据给定的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绘制的。如果实际货币余额发生变动,例如,如果美联储改变货币供给LM曲线就会移动
我们可以用流动性偏好理论来理解货币政策如何使 LM曲线移动。假定美联储把货币供给从M减少到M,这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从M/P减少为M/P。图11-12表示了所发生的变动。在收人不变从而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曲线不变的条件下,我们看到,实际货币余额供给的减少提高了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率。因此,货币供给的减少使 LM曲线向上移动。
总之,LM曲线表示与实际货币余额市场的均衡相一致的利率和收人的组合。LM曲线是根据给定的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绘制的。实际货币余额供给的减少使LM曲线向上移动实际货币余额供给的增加使LM曲线向下移动。
按照上面得分析 其实不需要流动性偏好利率也可推出LM?
现代央行似乎是通过直接控制r去控制的货币供应量 而非反过来?
还是说,这里就是单纯假设货币供给变多了,所以供大于求会降低利率?或者假设人们有了钱 全部存起来?(但是第三章说的是I和S决定r,这里说的是纯粹的货币供给) 之后需要再好好想想
这个问题类似上面提到的LM和第三章的投资储蓄的区别的那个了 结合想想
11.3 结论 短期均衡
这个模型把财政政策G和T、货币政策M和价格水平P作为外生变量。”给定这些外生变量,IS曲线给出了满足代表产品市场的方程的r与Y的组合,而LM曲线给出了满足代表货币市场的方程的r与Y的组合。这两条曲线一起绘于图11-13中。
经济的均衡是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该点给出了既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又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r与收入Y。换言之,在这个交点,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等于供给。
IS中r决定产出Y ;而LM中收入Y决定r;这种组合很奇妙
而且,IS中是产出,而LM中是收入
上面的交点代表的是同时是产品市场收入的均衡点 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点。经济不一定在这里,但是会逐渐调整到那。首先,产品市场利率确定产出,在那个均衡点,LM的利率不一定相等,于是,经济开始自发调整~~~动态着动态着 就走到了均衡点 所以IS LM其实也是个 中期理论,而且is lm 两个曲线本身就是中期,他们的结合就更加中期了。
第十二章 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除了大萧条和课外习题 都搞定了
12.1 如何用IS-LM解释波动
财政政策如何使IS曲线移动并改变了均衡
政府购买的增加
注意上面的1 2 3顺序
情况是这样的:当政府增加产品与服务的购买时,经济的计划支出增加了。计划支出的增加刺激了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这引起总收人Y的增加。
现在考虑流动性偏好理论所描述的货币市场。由于经济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人,总收人的增加提高了每一利率水平上的货币需求量。然而,货币供给并没有改变,因此,更高的货币需求使均衡利率r上升。
货币市场上出现的更高的利率又在产品市场上造成了后果。当利率上升时,企业削减其投资计划。投资的这种减少部分抵消了政府购买增加的扩张效应。
因此,在IS- -LM模型中财政扩张引起的收人增加小于凯恩斯交叉中的收人增加(凯恩斯交叉假设投资是固定的)。你可以在图12-1中看到这一点。IS曲线的水平移动等于凯恩斯交叉中均衡收人的增加。
这个量比此处的IS—— LM模型中均衡收人的增加量要大。两者之间的差别由更高的利率挤出的投资来解释。
货币政策是如何改变LM曲线并达到均衡的
因此,IS-LM模型表明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而影响收人。这个结论解释了我们在第10章中对货币政策的分析。在那一章中,我们说明了在短期,当价格有黏性时,货币供给的扩张提高了收人。但是,我们并没有讨论货币扩张如何引起在产品与服务上的支出增加——一个被称为货币传导机制(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的过程。IS-LM模型说明了这一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货币供给的增加降低了利率,这刺激了投资,从而扩大了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下一章说明在开放经济中,汇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也有作用。不过,对于像美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来说,利率起着主导作用。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分析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任何变动时,牢记控制这些政策工具的政策制定者知晓其他政策制定者的行动是重要的。因此,一项政策的变动可能会影响另一项政策,这种相互依赖可能会改变一项政策变动的效果。
例如,假定国会提高税收。这项政策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呢?根据IS-LM模型,答案取决于美联储对增税如何作出反应。
图12-4显示了三种可能的结果。
在图12-4 (a)中,美联储保持货币供给不变。税收的增加使IS曲线向左移动,收入减少(由于更高的税收减少了消费者的支出),利率下降(由于更低的收人减少了货币需求)。收人的减少表明增税引起了衰退。
在图12-4 (b)中,美联储想保持利率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当增税使Is曲线向左移动时,美联储必须减少货币供给,以使利率保持在初始水平。货币供给的这一减少使LM曲线向上移动。利率没有下降,但收人的减少要超过如果美联储保持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形。
在图12-4(a)中,更低的利率刺激了投资,部分抵消了增税的紧缩效应,而在图12-.4(b)中,美联储通过保持高利率而加深了衰退。
在图12-4 ©中,美联储想防止增税引起的收人下降。因此,它必须增加货币供给,使LM曲线向下移动足够多,以抵消IS曲线的移动所产生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并没有引起衰退,但它确实使利率大幅度下降。虽然收人不变,但税收增加和货币扩张的结合改变了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更高的税收抑制了消费,更低的利率刺激了投资。因为这两种效应正好相互平衡了,所以收人不受影响。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财政政策的影响取决于美联储所采取的政策,取决于它是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利率不变还是收人不变。
更一般地说,在分析一项政策的变动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对它对其他政策的影响作出假设。最合适的假设取决于所处理的情况,以及在经济政策制定背后的许多政治考虑。
冲击
冲击是非货币、财政政策因素对经济产生的扰动
由于IS-LM模型说明了国民收人在短期是如何决定的,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考察各种经济扰动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财政政策的变动如何使IS曲线移动,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动如何使LM曲线移动。类似地,我们可以把其他扰动归为两类:对IS曲线的冲击和对LM曲线的冲击。
对LM曲线的冲击产生于货币需求的外生变动。例如,假定对信用卡可获得性的新限.制增加了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当货币需求增加时,使得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所必需的利率更高了(对于任何给定的收入和货币供给而言)。因此,货币需求的增加使LM曲线向上移动,这倾向于提高利率和降低收人。
总之,若干种事件可以通过使IS曲线或LM曲线移动而引起经济波动。然而,记住,这种波动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政策制定者可以力图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去抵消外生冲击。如果政策制定者反应足够迅速而且足够有技巧的话(必须承认,可能性很小),那么,对IS或LM曲线的冲击并不一定会导致收人或就业的波动。
案例研究——2001年美国经济的衰退
注意此处,股市影响的是IS曲线
美联储的政策工具是什么一货币供给还是利率?
我们对货币政策的分析是建立在美联储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影响经济的假设上的。与此相对照的是,当媒体报道美联储的政策变动时,它们常常只是说美联储提高或降低了利率。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即使这两种观点看起来可能不同,但两者都是正确的,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
近年来,美联储使用了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银行之间收取的隔夜贷款利率一作为其短期政策工具。 当联邦公开市场委员(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大约每6周开会制定货币政策时,它投票选出一个联邦基金利率目标,选出的利率目标将会生效,直到下一次会议为止。会议结束后,美联储的债券交易商(位于纽约)接到指令,进行必要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实现该目标。这些公开市场操作改变了货币供给,使LM曲线移动,从而使(由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均衡利率等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选择的目标利率。.
作为这一操作程序的结果,人们常常从改变利率的角度来讨论货币政策。然而,牢记利率的这些变动背后是货币供给的必要变动。媒体可能会报道:“美联储降低了利率。”这句话的意思应该被解释成“为了增加货币供给、使LM曲线移动和降低均衡利率以达到一个新的更低的利率目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指示美联储债券交易商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进债券。
为什么美联储选择使用利率而不是货币供给作为其短期政策工具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对LM曲线的冲击比对IS曲线的冲击更普遍。当美联储以利率为目标时,它通过调整货币供给自动抵消了对LM曲线的冲击,尽管该政策恶化了对IS曲线的冲击产生的影响。如果对LM曲线的冲击是更普遍的类型,那么以利率为目标的政策比以货币供给为目标的政策会产生更高的经济稳定性。(本章末“问题与应用”第8题要求你更充分地分析这一问题。)
在第15.章,我们扩展了短期波动理论,使其明确地包括以利率为目标并且根据经济状况改变其目标的货币政策。这里介绍的IS- LM模型对于该章中更复杂和更具现实性的分析来说是一个有用的基础。从IS-LM模型学到的一个启示是,当中央银行设定货币供给时,它就决定了均衡利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定货币供给和确定利率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12.2 作为总需求理论的IS-LM模型
我们已经用IS-LM模型解释了在价格水平固定的短期中的国民收人。为了了解IS-LM模型如何与我们在第10章中介绍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相适合,我们现在考察当价格水平变动时IS-LM模型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考察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我们可以给读者交付我们学习IS-LM模型之初时承诺过的东西了:一种解释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的理论。
用IS LM 推导出总需求曲线(也就是考虑价格因素)
回忆一下,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当时是用货币数量论推导出来的。为了更加充分的理解总需求的决定因素,我们现在使用IS-LM推导总需求曲线。
第一,我们用IS-LM说明为什么国民收入水平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也就是说 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第二, 我们考察什么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为了解释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向下方倾斜,我们考虑当价格水平变动的时候(可能是价格冲击),IS-LM曲线会发生什么。
下面解释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呢?
由于总需求曲线概括了从IS-LM模型中得到的结果,(对于给定的价格水平)使IS曲线或LM曲线移动的事件引起了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短期和长期的IS-LM曲线
IS- LM模型旨在解释价格水平固定的短期经济。然而,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了价格水平的变动如何影响IS-LM模型中的均衡,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模型来描述价格水平调整从而确保经济在其自然水平生产的长期经济。通过用IS-LM 模型来描述长期,我们可以清楚地说明凯恩斯收人决定模型与第3章中的古典模型(而非第十章的模型)有什么不同。
左图是IS-LM 右图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二者描述了同一件事情
图12- 7(a)显示了理解短期与长期均衡所需的三条曲线: IS曲线、LM曲线以及代表自然产出水平Y的垂线。与往常一样,LM曲线是针对一个固定的价格水平P绘制出来的。经济的短期均衡是K点,在这一点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注意,在这一短期均衡,经济的收入低于其自然水平。
图12-7(b)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图形中显示了同一情形。在价格水平P1上,产出需求量低于自然水平。换言之,在现行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足以使经济在其潜在水平上生产。
在这两幅图中,我们可以考察经济所处的短期均衡和经济趋向的长期均衡。K点表示短期均衡,这是因为它假设价格水平固定在P。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低需求引起价格下降,经济向其自然水平运动。当价格水平达到P2时,经济处于C点,即长期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图形表明,在C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量等于自然产出水平。这一长期均衡在IS–LM图形中通过LM曲线的移动而实现:价格水平的下降提高了实际货币余额,从而使LM曲线向右移动。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方法与古典方法之间的关键差别。凯恩斯主义的假设(用 K点代表)是价格水平具有黏性。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总需求的其他决定因素而定,产出可能偏离其自然水平。古典方法的假设(用C点代表)是价格具有弹性。价格水平的调整确保国民收人总是处于自然水平。
为了用略有不同的方法说明同样的观点,我们可以设想经济由三个方程描述。前两个方程是IS和LM方程:
12.3 大萧条
之后 csdn 上补下12-1 大萧条时期的数据那张表
支出假说—对IS曲线的移动:
股市崩盘(减少财富和增加对美国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或者住房投资的大幅下降(移民减少和房价泡沫破灭)使得更多收入用于储蓄而非消费,IS曲线移动,
一旦大萧条开始,许多可以进一步降低支出的事件就发生了。
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许多银行的破产,个中原因一是对银行的监管不足,二是美联储不愿意在这些银行发生挤兑时积极地行使最后贷款者的角色。20世纪30年代初许多银行的倒闭可能使一些企业得不到资本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从而可能导致投资支出的进一步紧缩.
20世纪30年代的财政政策也造成了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当时的政治家更关注平衡预算,而不太关心用财政政策将生产和就业维持在自然水平。1932 年的《岁人法》(Reve-nue Act)增加了若千种税收,特别是那些影响中低收人消费者的税收。那一年的民主党施政纲领表达了对预算赤字的关注,建议“立即并大幅度减少政府支出”。虽然当时出现了历史上最高的失业,政策制定者却在寻求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的方法。
因此,有若干解释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的方法。谨记,这些不同的观点可能都是正确的。支出的大量减少没有单一的解释,它可能是同时打击经济的多种紧缩性力量导致的结果。
货币假说-对LM曲线的移动
再论货币假说:价格下降的效应(讲了加入通胀的is lm)
1929一1933年,价格水平下降了 22%。许多经济学家把大萧条如此严重归罪于通货紧缩。他们认为,通货紧缩可能使得 1931 年的一次普通的经济衰退演变成了一段空前的高失业与低收人入的时期。如果这种观点正确,它就赋予了货币假说新的生命力。由于有理由认为货币供给的减少引起价格水平的下降,所以可以把大萧条的严重性归罪于货币供给的减少。为了评价这种观点,我们必须讨论在 IS一LM模型中价格水平的变动如何影响收入。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 在我们迄今所建立的 IS一LM模型中,价格的下降提高了收人对任何给定的货币供给M而言,更低的价格水平意味着更高的实际货币余额 M/P。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引起 LM曲线的扩张性移动,这导致了更高的收入。
价格的下降使收入增加的另一条渠道被称为庇古效应 (Pigou effect)。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庇古 (Arthur Pigou)指出,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价格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更多。消费者支出的增加应该引起IS曲线的扩张性移动,也导致了更高的收入。
这两个原因使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经济学家相信,价格下降有助于稳定经济。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价格水平的下降会把经济推回到充分就业水平。然而其他经济学家对经济的自我校正能力就不那么有信心了。他们指出了价格下跌的其他效应,我们现在转向这些效应。通货紧缩的不稳定效应 经济学家提出了两种理论来解释价格下降如何抑制而不是增加收人。第一种称为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 (debt-deflation theory),它描述了未预期到的价格下降的效应。第二种理论解释了预期到的通货紧缩的效应。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从第5章的一个观察开始: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果债务人欠债权人1000 美,那么,这笔债务的实际量是1000美/P,这里P是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下降提高了债务的实际价值:债务人必须向债权人偿还更大的购买力数量。因此,未预期到的通货紧缩使债权人变富而使债务人变穷。
接着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假定这种财富再分配影响在产品与服务上的支出。作为对从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如果这两债务人向债权人的再分配的反应,债务人组人有相同的支出倾向,则不存在总体景响。但是,债务人的支出倾向可能高于债权人也许这正是债务人最初借债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减少的支出比债权人增加的支出多。净效应是总体支出的减少,导致 I曲线的紧缩性移动和国民收入的减少。人,我们需要在IS–LM模型中增加一个新的不
之后再仔细看
流动性陷阱
12.4 结论
END
一个模型 考虑预期、通胀、利率、存货、进出口、等等等等
第十三章 重访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汇率制度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IS-LM模型的近亲,它们之间的关键区别是,IS-LM模型假设一个封闭经济,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假设一个开放经济。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做出了一个重要而极端的假设,它假设所研究的是一个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也就是说,该经济可以自由借贷,从而其利率由世界利率所决定。
首先,这适用于加拿大等经济体,包括苏黎世,阿姆斯特丹等金融中心,当局已经意识到,它们控制货币市场状况和阻断外国影响力的能力正在被削弱。其次,资本完全流动是一个潮流。
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得到的一个启示是,一个经济的行为取决于它所采用的汇率制度。
在建立了模型后,我们会太累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一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
13.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关键假设: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经济
r=r*,该经济的利率r由世界利率r*决定
这个假设代表,资本的国际流动之迅速足以使得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假设一国储蓄突然下降,则其利率短时间内会上升(注意,短时间不等于短期),然后,外国资本涌入,从而依然等于世界利率。
附录中会放宽这一假设
产品市场与IS*曲线
Y = C ( Y − T ) + I ( r ) + G + N X ( e ) Y= C(Y - T) + I(r) +G + NX(e) Y=C(Y−T)+I(r)+G+NX(e)
投资反向取决于利率,净出口也反向地取决于汇率e,此处的e和之前一样,定义为每一单位国内通货所能兑换到的外国通货量,比如1美换100日圆。
- 注意,此处和第六章不同,是名义汇率(通货的相对价格)而非实际汇率(产品的相对价格),这是因为假设双方价格水平不变,是固定的,所以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成比例
- r = r*
货币市场与LM*曲线
M/P = L(r, Y)
- P = P ‾ P=\overline{P} P=P
- r = r*
M/P = L(r*, Y)
我们把它称为LM方程。我们可以用一条垂线来表示这个方程,如图13-2(b)所示。LM曲线之所以垂直是因为汇率并没有进人LM方程。给定世界利率,无论汇率如何,LM方程决定了总收入。图13-2显示了LM*曲线是如何从世界利率和将利率与收入联系起来的LM曲线得到的。
结合
13.2 浮动利率下的小型开放经济
第十四章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第十六章 理解消费者行为(消费的微观基础)
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终点和目的。
——亚当斯密
16.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消费函数
凯恩斯猜测
凯恩斯猜测今天,研究消费的经济学家都依靠复杂的数据分析技术。他们借助于电脑分析从国民收人账户得到关于整体经济行为的总量数据和从调查得到关于个体家庭行为的详细数据。但是,由于凯恩斯是在20世纪30年代写作该书的,他既没有这些数据可以利用,又没有分析大量数据所需的电脑。凯恩斯不是依靠统计分析,而是根据内省和偶然的观察作出了有关消费函数的猜测。
宏观经济学科都没建立起来 哪里来的宏观数据
-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凯恩斯猜测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额外1美收人中用于消费的数额------其数值在0和1之间。他写道:“我们能够极有信心地依赖的基本心理法则…是,作为-种规律,平均而言,当收入增加时,人们会增加他们的消费,但增加量不会像收入增加的那么多。”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赚到额外的1美时,他一般会花掉一部分和储蓄一部分。正如我们在第11章中所看到的,当我们建立凯恩斯交叉模型时,边际消费倾向对凯恩斯关于如何减少普遍失业的建议是至关重要的。财政政策影响经济的力量一用财政乘数表示一产生于收人和消费之间的反馈。
- 第二,凯恩斯断言,被称为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的消费与收人之比随收人的增加而下降。他相信,储蓄是一种奢侈品,因此,他预期富人的收入用于储蓄的比例高于穷人。虽然平均消费倾向随收人增加而下降这个前提对凯恩斯本人的分析并不是基本的,但它已成为早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中心部分。
注意,是C/Y 而非C/人数
- 第三,凯恩斯认为收人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并不发挥重要作用,这种猜测与在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的信念形成鲜明对比。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更高的利率鼓励储蓄和抑制消费。凯恩斯承认,理论上利率可能影响消费。但他写道:“我认为,经验所表明的主要结论是,利率对个体在收人给定时的支出的短期影响是第二位的和相对不重要的。”
人们只有买房的时候才会敢于负债这么多,而购房又属于投资。而且,利率不是这么的影响人们的储蓄行为,只是影响人们存款中,活期与定期或者投资的比例
为了用数学形式表达这些想法,凯恩斯主义消费函数被写为:、
C = C ‾ + c Y C = \overline{C} + cY C=C+cY, C ‾ > 0 \overline{C} >0 C>0, 0 < 1 < c 0<1<c 0<1<c
C ‾ \overline{C} C为常数, c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可支配收入
notice:注意 当 C ‾ \overline{C} C很小的时候 其函数图像就接近Y=kx了 所以后面的消费之谜就不存在了
这个函数满足凯恩斯所断言的三个性质(第三个性质是利率并未进入到方程中。
早期经验上的成功
早期经验上的成功在凯恩斯提出消费函数后不久,经济学家开始收集和考察数据以检验他的猜测。最早期的研究表明,凯恩斯消费函数是对消费者行为的一一个良好的近似。
在一些这样的研究中 ,研究者对家庭 进行调查,收集了有关消 费与收人的数据。 他们发现,更高收入的家庭消费更多,这就证实了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他们还发现,收人更多的家庭储蓄更多,这就证实了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此外,这些研究者还发现,更高收人的家庭将其收人中更大的比例储蓄起来,这证实了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人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这些数据证实了凯恩斯关于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的猜测。
在其他研究中,研究者考察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消费与收人的总量数据。这些数据也支持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在收入异常低的年份,例如正处于大萧条深渊中的1932年和1933年,消费和储蓄都低,这表明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此外,在那些低收人年份,消费与收人之比高,这就证实了凯恩斯的第二个猜测。最后,由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相关性如此之强,看来没有其他变量对解释消费是重要的。因此,数据也证实了凯恩斯的第三个猜测,即收入是消费者选择消费多少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只起次要作用。
长期停滞、西蒙·库茨涅兹与消费之谜
消费之谜 尽管在早期的经验研究中凯恩斯消费函数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很快便出现了两种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它们都与凯恩斯关于平均消费倾向随收人增加而下降的猜测有关。
在一些经济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出了一个可怕的——结果证明是错误的——预测之后,第一种异常现象
变得明显了。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这些经济学家推断,随着经济中收人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家庭收人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将下降而储蓄的比例将增加。他们担心,可能没有足够的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来吸收所有这些储蓄。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么,低消费将导致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不足,一旦来自政府的战时需求停止,就会引起衰退。换言之,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这些经济学家预测,除非政府用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否则,经济将经历他们所称的长期停滞(secularstagnation)——期限不定的长期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使美国陷人另一场衰退,这对经济是幸运的,但对凯恩斯消费函数是不幸的。虽然战后收人比战前高得多,但这些更高的收人并没有导致储蓄率的大幅度上升。凯恩斯关于平均消费倾向随收人的增加而下降的猜测看来不成立。
当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构建追溯到1869年的消费与收入的总量数据时,第二种异常现象
出现了。库兹涅茨在20世纪40年代构建了这些数据,后来因这项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发现,尽管在他所研究的时期中收入有大幅度增长,但从一个十年到另一个十年,消费与收入之比是非常稳定的。再次地,凯恩斯关于平均消费倾向随收人增加而下降的猜测看来不成立。
- 总结如下:凯恩斯消费函数下,随着时间推移收入增加,家庭用于储蓄的比例降低,而储蓄增多。预测这将导致(但是并没有发生):
- 1、长期停滞:长期收入增加,如果没有足够多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吸收这些储蓄,那么除非政府用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否则经济将陷入期限不定的长期萧条.但是并未发生。
- 2、库茨涅茨现象,尽管在他所研究的时期中收入有大幅度增长,但从一个十年到另一个十年,消费与收入之比是非常稳定的,而非预测的消费比例降低。
长期停滞假说的失败和库兹涅茨的发现都表明,在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相当稳定的。这个事实产生了一个谜,它激发了很多后续的关于消费的研究。经济学家想知道,为什么一些研究证实了凯恩斯的猜测,而另-一些研究拒绝了这些猜测?也就是说,为什么在家庭数据研究和短期时间序列研究中凯恩斯的猜测得以成立,但在考察长期时间序列时失败了?
图19-2说明了这个谜。证据表明,有两种消费函数。对家庭数据和短期时间序列而言,凯恩斯消费函数看起来在起作用。但对长期时间序列而言,消费函数看来有不变的平均消费倾向。在图19-2中,消费与收人之间的这两种关系称为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经济学家需要解释这两种消费函数如何相互-~致。
在20世纪50年代,弗朗哥●莫迪利亚尼和米尔顿●弗里德曼各自提出了对这些看似矛盾的发现的解释。这两位经济学家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部分地是因为他们对消费的研究。莫迪利亚尼和弗里德曼以同一见解为起点:如果人们偏好消费年年平滑而不是大幅波动,那么,他们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他们的支出应该不仅取决于现期收入还应该取决于他们预期未来收到的收人。但是,这两个经济学家从这一起点出发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在说明他们二者之前,我们要首先介绍下欧文费雪,他的理论更早,后面二者都依赖前者。
16.2 欧文费雪与跨期选择(第十版删了这部分)
当人们考虑消费多少和储蓄多少时,必须考虑到未来,需要前瞻性的考虑到未来的收入,今天与明天消费的多少。
跨期预算约束 当人们决定今天消费多少与为未来储蓄多少时候,他们面临跨期预算约束。
为了简化起见,我们考虑两时期消费者面临的决策,第一个时期为消费者的年轻时期,第二个时期为消费者的年老时期。我们设每个变量都是实际变量,也就是说,都根据通胀进行调整。
第一个时期:S1 = Y1 - C1
第二个时期,C2=(1+r)S1 + Y2
- 由于没有第三个时期,所以消费者在第二期花完所有积蓄和收入,不储蓄。
- 注意S可以代表储蓄也可以代表借款,方程在两种情况下都成立
C 1 + C 2 1 + r = Y 1 + Y 2 1 + r C_1 + \frac{C2}{1+r} = Y_1 + \frac{Y2}{1+r} C1+1+rC2=Y1+1+rY2
假设收入都花在第二期消费能够方便的画出预算线
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叫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代表为了补偿第一期消费减少的1单位,消费者要求得到多少单位的第二期消费。
这里似乎没考虑到比如买房需要攒钱的情况。也没考虑利率。——上面这两个因素应该在预算线里体现?
最优决策
收入变动如何影响消费
若收入增加,无论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都会使得预算约束线外移。
在图16-6中,消费者对其预算约束移动的反应是选择在两个时期都消费更多。虽然模型的逻辑本身并没有隐含这种情况,但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如果当收人增加时消费者希望拥有更多的某种物品,经济学家就把这种物品称为正常品(normalgoods)。图16-6中的无差异曲线是根据第一-期消费和第二期消费都是正常品的假设画出的。
从图16- 6得出的关键结论是,无论收入的增加发生在第一期还是第二期, 消费者都把它分摊在两个时期的消费上。
这种行为有时被称为消费平滑化( consumption smoothing)。由于消费者可以在不同时期之间借贷,收人的时间顺序与今天消费多少无关(除了未来的收人要按照利率进行贴现之外)。这种分析的启示是,消费取决于现期与未来收人的现值。收人的现值可以写为:Y1 + Y2/(1+r)
以上是他的理论对我们本章部分最关键的结论:消费取决于现期与未来收人的现值。
对个人而言:
1、有借贷的条件下,人们会平滑消费。
2、即使这个个人是纯储蓄者不借贷,他的消费也一般是如此(本章没证明这个)。而如果他借钱给别人,那就是帮别人平滑消费了。
对社会宏观而言:
消费函数是社会整体的加总,是1所有消费者的加总(所以,由于每个人几乎都是平滑消费的,除非有人借贷不还,社会总体C一定是平滑消费的),是2储蓄者与提前借贷消费者的加总。虽然你借的钱实际上是和未来的自己借贷,但是本期是和有储蓄的人借贷,表面上,储蓄者和借贷者相互加总约去了,但是其实这里只是限制了你借贷去平滑的最大的规模,而非整体预期消费(注意预期二字,始终记得是螺旋的)还是只取决于本期收入。预期是不收限制的,而现实是受到限制的。
如果不存在借贷,那么小明(借钱的)无法消费,小朱(贷款出去的)消费不了这么多,最终这些钱只能变成存货投资或者实际投资,由于更可能是存货投资,所以经济会进入收缩
启示
所以 消费贷和企业贷是不一样的 以后更精确的理论需要分开它们。
促进借贷者和消费者充分借贷,或者至少引导去投资,能够帮助经济达到更高的稳态,所以,部分的信贷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还钱的时候,好像又不可避免的会收缩,除非之前借钱那个人正好要消费。 之后更细致考察
一定记得螺旋的含义,1是支出收入相互转化2是预期
实际利率的变动如何影响消费
现在让我们用费雪模型来考虑实际利率的变动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有两种情况需要考虑:消费者最初储蓄的情况和消费者最初借款的情况。这里我们讨论储蓄的情况,在本章结尾的“问题与应用”第1题要求你分析借款的情况。
图16–7表示实际利率的上升使消费者的预算线围绕点(Y, Y2) 旋转,从而改变了他在两个时期选择的消费量。在这里,消费者从A点移动到B点。你可以看到,就图16- 7所画的无差异曲线而言,第- -期消费减少了,而第二期消费增加了。
经济学家把实际利率上升对消费的影响分解为两种效应: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和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微观经济学教科书详细讨论了这些效应。我们这里简要概括一下。
收入效应是向更高的无差异曲线运动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动。由于消费者是储蓄者而非借款者(这由第-期消费小于第一期收入表示), 利率的上升使他的境况变好(这由向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的运动表示)。如果第一期的消费和第二期的消费都是正常品,那么,消费者就希望把福利的这一-改进分摊到两个时期。这种收人效应会使消费者想在两个时期都消费更多。
替代效应是两个时期消费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动。特别地,当利率上升时,相对于第- -期消费,第二期消费变得更为便宜。也就是说,由于储蓄所收到的实际利率更高了,消费者现在为了得到额外1单位第二期消费所必须放弃的第一期消费减少了。这种替代效应会使消费者选择在第二期消费更多,而在第一期消费更少。
消费者的选择既取决于收入效应,又取决于替代效应。由于这两种效应都起到了增加第二期消费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实际利率的上升增加了第二期消费。但这两.种效应对第一期消费有相反的影响,所以利率的上升既可能减少也可能增加第一期消费。因此,取决于收人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规模,利率的上升既可能刺激也可能抑制储蓄。
这里对收入效应替代效应讲的很好
借款约束 费雪模型假设消费者既可以储蓄又可以借款。借款能力使现期消费可以超过现期收入。
从本质上讲,当消费者借款时,他现在消费了部分未来的收人。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借款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希望在佛罗里达享受春假的学生很可能不能用银行贷款为自己的度假融资。下面我们考察如果消费者不能借款,费雪的分析会如何改变。
不能借款使现期消费不能大于现期收入。因此,对借款的约束可以表示为:C1≤Y1
这个不等式说明,第-期的消费必须小于或等于第一期的收人。 对消费者的这一额外约束被称为借款约束(borrowing constraint), 有时被称为流动性约束(liquidity constraint)。
图16-8显示了这种借款约束如何限制消费者的选择集合。消费者的选择必须既满足跨期预算约束,又满足借款约束。阴影部分代表满足这两种约束的第一期消费与第二期消费的组合。
图16- 9 说明了这种借款约束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存在两种可能性。在图16- -9 (a)中,消费者希望第一期消费小于其收人。借款约束不是紧的,从而并不影响消费。在图16- 9(b) 中,消费者希望选择D点,在D点他在第一期的消费大于其收入。然而借款约束使他不能选择这一结果。 消费者能做的最好选择是完全消费掉其第一期的收人, 这由E点表示。
对借款约束的分析使我们得出结论:存在两种消费函数。对- -些消费者来说,借款约束不是紧的,两个时期的消费取决于一生收人的现值Y1+Y2/(1+r)。对另一些消费者来说,借款约束是紧的,消费函数是C1=Yq和C2=Y2。因此,对那些想借款但又借不到资金的消费者来说,消费只取决于现期收入。
16.3弗朗哥·莫迪利亚尼与生命周期假说
根据费雪模型,消费取决于一个人的一生收人。莫迪利亚尼强调收人在人们的一生中系统地变动,储蓄可以使消费者把收人从一生中收人高的时期转移到收人低的时期。这种对消费者行为的解释形成了他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
的基础。
假说
人的一生中收人发生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退休。大多数人计划在65岁左右停止工作,他们预期当他们退休时收入会下降,但他们并不想让用消费来衡量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为了在退休后维持消费水平,人们必须在他们工作的年份储蓄。让我们看看这一储蓄动机对消费函数意味着什么。
考虑一个预期还要生活T年,财富为w,预期在从现在到退休之间的R年中每年赚到收人Y的消费者。如果这个消费者希望在一生中保持平滑的消费水平,他将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呢?
该消费者一生的资源包括初始财富W和一生中赚到的收入R*Y。(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利率为零;如果利率大于零,我们还需要考虑储蓄所收到的利息,它还要工作R年,每年收入都是Y)该消费者可以把他一生中的资源分摊到他余下的T年中。我们假设,他想在一生中实现最平滑的消费路径。因此,他把他的总资源W+RY平均地分配到T年中,每年消费
C = (W + RY)/T
我们可以把这个人的消费函数写为
C = W/T+ (R/T)Y
例如,如果该消费者预期再生活50年和工作30年,那么,T=50,R=30,因此,他的消费函数为
C=0.02W+0.6Y
C=aW十pY
式中,参数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参数β为收人的边际消费倾向。
启示图19-3画出了生命周期模型所预测的消费与收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任何给定的财富W,该模型得出了一个与图19- 1所示相似的传统消费函数。然而,注意消费函数的截距(它表示如果收入水平降为零,消费为多少)并不是像图19- 1所示的那样为一个固定值。相反,这里的截距是aW,因此,它取决于财富。
这个消费者行为的生命周期模型可以解开消费之谜。根据生命周期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是
C/Y = a(W/Y)+β
回忆之前的 C = C ‾ + c Y C = \overline{C} + cY C=C+cY, C ‾ > 0 \overline{C} >0 C>0, 0 < 1 < c 0<1<c 0<1<c
由于不同人或不同年份的财富并不与收人成比例变动,我们应当发现,当观察不同个人或短期数据时,高收入对应着低平均消费倾向。但是,在长期,W财富和Y收人同比例增长
启示
图16一10画出了生命周期模型所预测的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财富水平W,该模型得出了一一个与图16-1所示相似的传统消费函数。然而,注意消费函数的截距(它表示如果收入水平降为零,消费为多少)并不是像图16-1 所示的那样为一个固定值。相反,这里的截距是aW或者说W/T,因此,它取决于财富水平。
这个消费者行为的生命周期模型可以解开消费之谜。根据生命周期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是
C/Y=a(W/Y)十β
由于不同人或不同年份的财富并不与收人成比例变动,我们应当发现,当观察不同个人或短期数据时,高收人对应着低平均消费倾向。但是,在长期,财富和收入同比例增长,这就导致了不变的W/Y,从而导致了不变的平均消费倾向。
为了用略微不同的方式说明相同的观点,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雨数如何变动。正如图16 -10 所示,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财富水平,生命周期消费函数看起来就像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函数。但这个函数只在短期财富不变时成立。在长期,随着财富的增加,消费函数向上移动,如图16-11所示。这种向上移动阻止了平均消费倾向随收人的增加而下降。莫迪利亚尼正是用这种方式解开了西蒙·库兹涅茨的数据所提出的消费之谜。
生命周期模型还作出了许多其他预测。最重要的是,它预测储蓄在人的一生中会发生变动。如果一个人成年之初没有财富,他将在工作年份中积累财富,然后在退休年份中消耗财富。图19-5显示了消费者在其成年后一-生中的收入、消费和财富。根据生命周期假说,由于人们希望在一-生中平滑其消费,工作的年轻人储蓄,退休的老年人则负储蓄。
受生命周期假说的激发,许多经济学家研究了老年人的消费和储蓄。他们常常发现老年人并没有像该模型所预测的那样有那么多的负储蓄。换言之,老年人消耗自己财富的速度并不像人们基于老年人力图在余生平滑消费的观点所预期的那么快。一个原因可能是老年人面临的关于寿命和未来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想给子女留下
遗产。为退休做准备是储蓄的一种重要动机,但其他动机看来也是重要的。
16.4 米尔顿·弗里德曼与永久收入假说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 1957 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提出了永久收入假说 (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来解释消费者行为。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互为补充:两者都认为消费不应该只取决于现期收入。但与生命周期假说强调人一生中的收人遵循一种有规律的模式不同,永久收入假说强调人们经历随机的逐年收入变动
假说
弗里德曼提出,我们把现期收入看作两部分——永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YP与暂时收入 (transitory income)YT之和。即Y=YP+YT
这里其实应该用下标 上标搞得像指数一样
- 有法学学位的玛利亚今年比高中退学的约翰收入更高。玛利亚的更高收入来自更高的永久收入,因为她受到的教育将继续给她提供更高的薪水。
- 佛罗里达的橘子种植者苏今年的收入少于往常,因为一场霜冻摧毁了她的作物。加利福尼亚的橘子种植者胡里奥今年的收入比平常多,因为佛罗里达的霜冻使橘子价格上升胡里奥的更高收人来自更高的暂时收入,因为明年他有好天气的可能性不见得会比苏更大
这些例子说明不同形式的收入有不同的持续性。良好的教育提供了一种永久的更高收人,而好天气只是提供了暂时的更高收人。尽管可以设想中间情况,但通过假定只有两种收人——永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来进行简化是有用的。
弗里德曼的推理是:消费应该主要取决于永久收人,这是因为消费者对收入暂时变动的反应是用储蓄和借款来平滑消费。例如,如果一个人得到永久的每年1万美的加薪他的消费大约也会增加这么多。但如果一个人买彩票中了 1万美,他不会在一年中把这笔钱全部消费掉。相反,他将在其余生中分摊额外的消费。如果我们假设利率为零和剩余寿命为50 年,那么,对1万美奖金的反应是消费每年只增加 200美。因此,消费者花费他们的永久收入,但他们把大部分暂时收入储蓄起来弗里德曼得出结论:我们应该认为消费函数近似为
C=αYp
α为常数,衡量永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APC=αYp/Y
和凯恩斯的区别在于 没有常数项 c ‾ \overline{c} c
根据永久收入假说,平均消费倾向取决于永久收入与现期收入的比例。
注意 上式与现期收入有关 而C是与现期收入无关的
于是,弗里德曼得出结论:
在长期,比如每十年间,收入变动来自于永久收入,因此我们看到不变的平均消费倾向
而在短期,收入的逐年波动受到暂时收入的控制,比如,当现期收入暂时上升到永久收入以上时(如繁荣年粉),平均消费倾向暂时的下降。
案例研究
在解释永久性税收变动上,永久收入假说似乎更加符合实际
然而,暂时性税收变更多的取决于现期收入上,这个假说就不是这么符合实际了
详细看那个实际案例
16.5 罗伯特·霍尔与随机游走假说
永久收入假说建立在这样洞察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不仅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且还基于他们预期未来会收到的收入.因此,永久收入假说强调了消费取决于人们的预期这一思想
理性预期假设是说,人们运用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来作出对未来的最优预期。
启示:
消费的理性预期研究方法不仅对预测有启示,而且对经济政策分析也有启示。如果消费者遵循永久收人假说和具有理性预期,那么,只有未预期到的政策变动才会影响消费当这些政策变动改变了预期时,它们就能产生效果。例如,假定今天国会通过了在下一年生效的增税法案。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在国会通过这项法案时(如果该法案的通过是可以预料到的,甚至还会更早) 收到了有关其一生收入的消息。这个消息的出现使得消费者修正其预期和减少消费。下一年,当增税付诸实施时,由于没有新的消息出现,消费不会改变
因此,如果消费者有理性预期,政策制定者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经济,还可以通过公众对政策制定者行动的预期来影响经济。然而,预期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因此,要知道财政政策的变动如何改变和何时改变总需求往往是困难的。
案例研究 可预期的收入变动会引起可预期的消费变动吗?
在有关消费行为的许多事实中,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议的:在经济周期中收入与消费同时波动,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收入和消费同时下降,当经济繁荣时,收入和消费都迅速上升。
关于理性预期版本的永久收入假说,这一事实本身并没有说明多少东西。大多数短期波动都是不可预期的。因此,当经济陷入衰退时,典型消费者得到有关自己一生收入的坏消息,因此消费自然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典型消费者得到好消息,因此消费上升。这种行为并不一定违背随机游走理论消费的变动是不可预期的。
然而,假定我们可以确定某些可预测的收入变动,根据随机游走理论,这些收入变动应该不会使得消费者改变他们的支出计划。如果消费者预期收入增加或减少,那么,作为对那种预期的反应,他们应该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消费。因此,可预期的收入变动不应该引起可预期的消费变动。然而,有关消费和收入的数据看来并不符合随机游走理论的这一启示。当人们预期收入减少1美时,平均来说,消费同时减少50 美分。换言之,预期的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预期的消费变动大约为收入变动的一半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对这种行为的一种可能解释是,一些消费者并没有理性预期。相反,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可能过分依据现期收入。因此,当收入增加或减少时 (即使是可以预期的),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就像是得到了有关自己一生资源的信息那样,并据此改变自己的消费。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一些消费者有借款约束,因此他们的消费只能根据现期收入。无论哪一种解释正确,凯恩斯最初的消费函数都开始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了。也就是说,现期收入在决定消费支出中所起的作用比随机游走理论暗示的更大。
16.6戴维·莱布森与即时满足的吸引力
把心理学注人经济学的子领域被称为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economics)。研究消费的最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是哈佛大学教授戴维·莱布森(David Laibson)。
根据莱布森的说法,储蓄的不足与另一个现象相关:即时满足的吸引力。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你愿意要(A)今天的一块糖还是(B)明天的两块糖?
问题2:你愿意要(A)100天后的一块糖还是(B) 101天后的两块糖?
许多面对这类选择的人对第一个问题回答 A,对第二个问题回答 B。在某种意义上,
他们在长期比短期更有耐心。这提出了一种可能性:消费者的偏好可能是时间不一致的 (time-inconsistent),即他们可能仅仅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其决策。一个面对问题 2的人可能选择 B,为多得一块糖而多等一天。但 100 天过去以后,他发现自已处于一个新的短期,面临着问题1。即时满足的吸引力可能使他改变想法
我们在生活中的许多情况下看到这种行为。一个减肥节食者吃饭时可能会多吃一点同时向自己保证明天将少吃一点。一个人可能多抽一支烟,同时向自己保证这是最后一支。个消费者可能在购物中心挥霍,同时向自已保证明天将削减开支和为退休储蓄更多。但是明天来到时,承诺成为过去,一个新的自我掌控了决策,而新的自我具有自己的即刻满足欲望。
消费者可能偏离传统的理性和展现出时间不一致的行为这种可能性对于设计公共政策具有潜在的重要性.
16.7 结论
在六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关于消费者行为观点的发展。凯恩斯提出,消费主要取决于现期收入。他提出了一个如下形式的消费函数:
消费=f(现期收入)
更近期以来,经济学家主张消费者知道他们面临着跨期决策。消费者前瞻到他们未来的资源和需要,这意味着一个比凯恩斯所提出的消费函数更为复杂的消费函数。这些研究提出了不同于凯恩斯形式的消费函数:
消费-f(现期收入,财富,预期未来收入,利率)
课后习题还没看
第十七章 投资理论
- 企业固定投资,包括企业购买的用于生产的设备、建筑物和知识产权。约占3/4
- 住房投资,包括人们为居住而购买的和房东为出租而购买的新房
- 存货投资,包括企业存储的那些产品,包括原料与耗费品、在制品和制成品。
17.1 企业固定投资
- 它约占总投资支出的 3/4。
- “企业”一词是指这些资本品是企业买来用于未来生产的。
- “固定”一词是指与短时间内就会使用或出售的存货投资相反,这种支出用于购买一段时期内将留在原处的资本品。企业固定投资包括从办公家具到工厂、从电脑到公司汽车的一切东西。
企业固定投资的标准模型被称为新古典投资模型(neoclassical model of investment)。新古典投资模型考察了企业拥有资本品的收益与成本。这个模型说明了投资——资本存量的增加——如何与资本的边际产量、利率以及影响企业的税收规则相关。为了建立这个模型,我们将设想有两企业。
- 生产企业 (production firms)用它们租来的资本生产产品与服务(就像第3章的模型里那样)
- 租赁企业 (rental firms)进行经济中的全部投资;它们购买资本品,并把资本租给生产企业。
在现实中,大多数真实的企业既生产产品与服务,又为未来生产而进行资本投资。然而,如果我们通过设想这两种活动发生在不同企业而把这两种活动分开,我们就能够阐明我们的思考。
资本的租赁价格【生产企业】
我们首先考虑典型的生产企业。正如我们在第3 章中所看到的,这种企业通过比较每单位资本的成本与收益来决定租用多少资本。
生产企业按租金率R租赁资本,以价格P出售其产品;因此,一单位资本的实际成本是 R/P(此处将P理解为社会一般价格指数比较好理解)。一单位资本的实际收益是资本的边际产量 (MPK)—多用一单位资本生产的额外产出。资本的边际产量随资本量的增加而递减:企业拥有的资本越多,额外一单位资本所增加的产出就越少。
这里既然说了租赁 那么就必然有时间范围 你租一年 就是你这一年机器能生产的产品量 你租一个月 就是一个月的产品量
第3章的结论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租赁资本直至资本的边际产量减少到等于实际租赁价格时为止。图19-6显示了资本租赁市场上的均衡。由于刚刚讨论的原因,资本的边际产量决定了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当资本存量较多时,资本的边际产量低。在任何一个时点上,经济中的资本量是固定的,因此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调整到使供求达到均衡。
mythink: 这里资本的 是否也能借鉴之前消费那章的呢 随着时间推移 通货膨胀加技术更新 一单位的资本拥有了更多或者更少的MPK
上面的实际租赁价格可以理解边际产量。而且,实际租赁价格是“使用价值”
考虑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 = AKaL1-a,当MPK=R/P时,达到均衡。也就是R/P=aA(L/L)1-a
这一表达式表明了决定实际租赁价格的变量。它说明了以下结论:
- 资本存量越低,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越高(当然是其他条件相同时)
- 所雇用的劳动量越多,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越高。
- 技术越好,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越高。
- 减少资本存量、增加就业或提高技术的事件(例如,龙卷风、总需求的扩张、科学发现)提高了资本的均衡实际租赁价格。
资金成本【租赁企业】
接下来考虑租赁企业。这些企业,就像汽车租赁公司一样,购买资本品并把它们租出去。由于我们的目的是解释租赁企业进行的投资,我们从考虑拥有资本的收益与成本开始。
拥有资本的收益是把它租给生产企业得到的收人。租赁企业从它拥有并出租的每单位资本得到的实际租赁价格为 R/P。
拥有资本的成本更为复杂。对于租出一单位资本的每个时期,租赁企业承担三种成本
- 当一个租赁企业借款购买一单位资本时,它必须为贷款支付利息。如果 Pk是一单位资本的购买价格,i是名义利率,那么,iPk就是利息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租赁企业不必借款,利息成本也相同:如果租赁企业用自己拥有的现金购买一单位资本,它就损失了把这些现金存入银行可以赚到的利息。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利息成本都等于iPk。
- 当租赁企业租出资本时,资本的价格会变动。如果资本价格下降,企业就有损失因为企业资产的价值下降了。如果资本价格上升,企业就获益,因为企业资产的价值上升了。这种损失或收益的成本是一ΔPK。(这里的负号是因为我们在衡量成本而不是衡量收益。)
- 当资本租出时,它会磨损和消耗,这被称为折旧 (depreciation)。如果是折旧率——每个时期由于磨损和消耗资本价值损失的比例,那么,折旧的美成本是δPK。
因此,租出一单位资本一个时期的总成本是
资本成本 = iPk - ΔPK + δΔPK
= Pk ( i - ΔPk/Pk + δ )
资本成本取决于资本的价格、利率、资本价格变动率以及折旧率
例如,考虑一家汽车租赁公司的资本成本。公司以每辆3万美的价格购买汽车,把它们出租给其他企业。公司面临的利率是每年 10 %。因此,公司拥有的每辆汽车的利息成本PK是每年3000美。汽车价格每年上升6%,因此,不考虑磨损和消耗,企业得到的资本收益ΔPK为每年1800美。汽车折旧为每年20%。因此,由于磨损和消耗而产生的损失δΔPK是每年6000美。这样,公司的资本成本是:
资本成本=3000-1800+6000
=7.200美
汽车租赁公司在其资本存量中持有一辆汽车每年的成本是7200美
为了使资本成本的表述更为简化和更易于解释,我们假设资本品的价格与其他产品的价格一起上升。在这种情况下,ΔPk/Pk等于整体通货膨胀率π。由于i-π等于实际利率r,我们可以把资本成本写为
资本成本=Pk ( r + δ )
这个方程是说,资本成本取决于资本的价格、实际利率以及折旧率
最后,我们想把资本成本表示成相对于经济中其他产品的量。资本的实际成本(realcost of capital)-用经济的产出单位数来衡量的购买并出租一单位资本的成本一是:
资本的实际成本 = (Pk /P)( r + δ )
这个方程是说,资本的实际成本取决于资本品的相对价格 Pk/P、实际利率r和折旧δ
这里,是相对于银行存款而言的。
r实际上等于i - E1π,所以上面投资实际上是取决于 r + E1π - π 而非r,若E1π ≠ π,甚至远远小于,则人们就会“买房抗通胀”!
而且这里价格的变动率不一定等于通胀率
投资的决定因素
每单位资本的实际利润是:
利润率 = 收益 - 成本
= R/P - (Pk /P)( r + δ )
此处是每单位资本 所以相当于(收益-成本)/1
由于均衡时实际租赁价格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我们可以把利润率写为:
利润率 = MPK - (Pk /P)( r + δ )
ΔK =In[ MPK - (PK/P)(r + δ)]
式中,In(·)为表示净投资对投资激励的反应程度的函数。资本存量作出多大反应(从而这个函数的确切形式)取决于这个调整过程的成本有多高现在我们可以来推导投资函数。投资总支出是净投资与折旧资本的更换之和。投资函数为
I=In[ MPK - (PK/P)(r + δ)] + δK
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际产量、资本成本和折旧额.
这个模型说明了为什么投资取决于利率。实际利率下降减少了资本成本,因此,它提高了从拥有资本中得到的利润额,增加了积累更多资本的激励。类似地,实际利率的上升提高了资本成本,导致企业减少其投资。由于这个原因,联系投资与利率的投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个模型还说明了是什么引起投资曲线的移动。任何一个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的事件都增加了投资的获利性,使投资曲线向外移动,如图19-7(b)所示。例如,增加生产函数参数A的技术创新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量,对于任何给定的利率,增加了租赁企业希望购买的资本品数量。
最后,考虑当资本存量的这种调整随时间的推移而继续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边际产量开始时大于资本成本,那么,资本存量将上升,边际产量将下降;如果资本的边际产量开始时小于资本成本,那么,资本存量将下降,边际产量将上升。最终,随着资本存量的调整,资本的边际产量趋近于资本成本。当资本存量达到稳态水平时,我们可以写出
MPK = (Pk /P)( r + δ )
因此,在长期,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资本的实际成本。向稳态调整的速度取决于企业调整其资本存量有多快,而这又取决于建造、交付、安装新资本的成本有多高
经济学家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衡量资本品,使一单位资的价格等于一单位其他产品与服务的价格(Pk=P)。例如第8和第 9章中就隐含地采用了这种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稳态条件是说,资本的边际产量减去折旧,MPK-δ ,等于实际利率r。
税收与投资
税法以多种方式影响企业积累资本的激励。有时政策制定者改变税法以移动投资函数并影响总需求。这里,我们考虑两种最重要的公司赋税条款:公司所得税和投资税收抵免
公司所得税(corporateincometax)是对公司利润征收的税。美国历史上很多时候的所得税税率是46%。1986年这一税率降低到34%,此后 1993年又上升到35%,到2017年仍然保持在这一水平。许多州也征收额外的公司税,这使美国的公司税率总计达到了约40%。作为对比,2017年,欧洲的公司税率平均为20%,亚洲平均为21%。在2017 年底为了使美国的公司税率更接近国际标准,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将公司税率从35%降到了21%,从2018年起生效。
公司所得税对投资的影响取决于税法如何定义“利润”。首先,假定法律像我们前面所做的那样定义利润一一资本的租赁价格减去资本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要与政府分享其部分利润,公司的理性做法仍然是,如果资本的租赁价格高于资本成本就投资,如果租赁价格低于资本成本就负投资。对用这种方法衡量的利润征税不会改变投资的激励。然而,由于税法对利润的定义,公司所得税确实影响了投资决策。税法对利润的定义与我们的定义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差别之一是对折旧的处理。我们对利润的定义把折旧的当期价值作为成本扣除了。也就是说,根据替代损耗的资本现在需要花费多少来折旧。相反,根据公司税法,企业用历史成本扣除折旧。也就是说,折旧的扣除是基于资本在最初购买时的价格。在通货膨胀时期,重置成本大于历史成本,因此,公司所得税会低估折旧的成本和高估利润。结果,甚至在经济利润为零时,税法也会认为有利润并对其征税,这就使拥有资本不那么有吸引力了。由于这个原因和其他原因,许多经济学家相信公司所得税抑制了投资。
政策制定者常常改变支配公司所得税的税则以试图鼓励投资或至少减轻税收提供的负激励。投资税收抵免 (investment tax credit)就是一个例子。对在投资品上支出的每一美,这一税收条款减少了企业一定量的税负。由于企业通过更低的税收收回了新资本上的部分支出,所以,这种税收抵免减少了一单位资本的实际购买价格 PK。这样,投资税收免降低了资本成本并提高了投资。
1985年,投资税收抵免为10%,但1986 年的《税收改革法案》(Tax Reform Act)在降低了公司所得税税率的同时,也取消了投资税收抵免。当比尔·克林顿 1992年竟选总统时,他以恢复投资税收抵免为竟选纲领,然而他没能成功地让国会通过这一提案。可是恢复投资税收抵免的想法仍然不时出现。
有关折旧的税收规则是政策制定者如何能够影响投资激励的另一个例子。当乔治·W布什成为总统时,经济正陷入衰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投资的显著下降。布什在他的第一个期中签署的减税法案括暂时的“红利折旧”(bonus depreciation)的条款这意味着为了计算公司所得税应纳税款,公司可以在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中更早地扣除折旧成本。然而,这一红利只适用于 2004 年年底之前进行的投资。这一政策的目标是在经济需要刺激总需求时鼓励投资。根据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豪斯 (Christopher House)和马修·夏皮罗(Matthew Shapiro)的一项研究,这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们写道“尽管其总效果可能是温和的,但 2002 年和 2003 年红利折旧政策对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对美国的整体经济来说,这些政策可能使 GDP 提高 100亿-200亿美,由此还可能创造了~个就业岗位”在2011年,当经济正处于下一次衰退中时,奥巴马总统签署法案,出台了一个相似的暂时性红利折旧措施。
案例研究——倒置和公司税改革
当一家美国公司兼并一家外国公司且在此过程中摇身一变成为注册地在海外的公司时,税收倒置就发生了。这样的兼并有许多动机,但是,利用某些其他国家提供的更优惠的税收待遇常常是其中之一。由于这样的税收倒置意味着美国财政部的税收收入下降,所以,其他每个人最终要么支付更高的
税收支持政府运转,要么享受更少的政府服务。因此总统有很好的理由为此忧虑。然而,妖魔化公司及其高管可能不是最佳的反应。公司高管筹划能提高公司税后利润的兼并,这只不过是她的职责所在。放弃那样的机会反而是未能对股东尽到受托责任。20 世纪伟大的法学家勒尼德·汉德(Learmed Hand) 这样来表述这条原则:“任何人都可以安排自己的事务以便将税收降到尽可能低;他不是一定要选择对财政部最有利的模式。人们也没有增加税收这样的爱国义务。”如果税收倒置是一个问题,那么,也许该被谴责的不是履行职责的企业领导人,而是为这些倒置提供了激励的税法。
一个不明显的议题是,美国的公司税率大约为欧洲平均值的两倍。各国的税收系统在许多维度上存在差别,这使得国际比较很困难且存在争议。不过,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简单地将公司税率降到与国外的标准更为一致就会对阻止倒置起到很大作用。
一个更为微妙的议题是,美国有一种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的公司税。美国的公司税是全球性的:对于注册地在美国的公司,税收以所有收入为依据,而不论收入是在哪里赚到的。大多数其他国家的公司税是区域性的:它们对国境内发生的经济活动征税,对在国外赚到的收入免征税。(不过,那此源于外国的收入通常会被收入赚取所在国征税。) 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的税收系统都是区域性的。
如果美国政府对其公司税作出这些变动,那么,它征收的税收收入就会减少。从而其他税收就必《增加才能为政府支出提供足够的资金。因此,关于公司税的争论就与关于普遍税收政策的更广泛的#论交织在一起、考虑这些议题时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公同更像是收税者而不是纳税着。公司我的伤招最终是由人们一公司的雇员、客户和股东的某种结合–承担的。在认识到公司只是政府与纳税#之间的渠道后,政策制定者可以更直接地聚焦于民众。
薇治哲学和经济学中一个始于四个多世纪以前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 (Thomas Hobbes)始然久传统认为,个人的消费数量是纳税的正确依据。消费税要求个人根据地享用的经济中产品和服本出的数量来出资支持政府。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建议缩减公司所得税和用全面的油费税代替损失的会吸收入,例如增值税、许多欧洲国家就是用增值税筹集政府收入的。
许多政治派别的政策制定者都赞成改革美国公司税,但是,真正的恶魔在于细节。有三个同题很家出:美国应该在何种程度上降低公司税率以便与国外的税率相匹配?美国应该从全球性税收系统转本成地区性系统吗?哪些其他税收应该增加以弥补损失的税收收入? 只有当政策制定者对这些重要问夏的答案形成共识时,公司税改革才有可能。
所有税的来源最终都是消费者。所以之前对增值税的看法有误。
但是全消费税无法对收入差距调节,比如累进税率
和高鸿业直接间接税的结合起来看
股票市场与托宾q值
q = 已安装资本的市场价值/已安装资本的重置成本
托宾q值的分子是由股票市场决定的经济中资本的价值。分母是现在购买这些资本的价格。
托宾的推理是,净投资应该取决于q 大于1还是小于1。如果q大于1,那么股票市场对已安装资本的估价就大于其重置资本。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们可以通过购买更多的资本来提高其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相反,如果q小于1,那么股票市场对资本的估价就小于其重置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当资本损耗时,经理们不会更换资本。
尽管乍一看投资的q理论似乎与前面建立的新古典模型完全不同,但是,这两种理论是密切相关的。为了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注意托宾q值取决于从已安装资本获得的现期与未来的预期利润。如果资本的边际产量大于资本成本,那么,企业就从已安装资本中赚到利润。这些利润使企业更愿意拥有资本,这就提高了这些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意味着高的值。类似地,如果资本的边际产量小于资本成本,那么,企业就从已安装资本上招致损失,这意味着低的市场价值和低的q值。
托宾q值作为对投资激励的一个衡量指标的优点在于,它既反映了资本的现期获利性也反映了预期的未来获利性。例如,假定国会通过了立法,从下一年开始降低公司所得税,这种预期的公司所得税减少意味着资本所有者的利润更多。更高的预期利润提高了现在的股票价值,提高了托宾q值,因而鼓励了现在的投资。这样,托宾q值投资理论强调了投资决策不仅取决于现在的经济政策,还取决于预期的未来政策。
实际上有点市盈率的味道,资本市场愿意给高成长的公司高估值,这时候,这些公司即使收购一些普通资产 能提升更多的估值
案例研究 作为经济指示器的股票市场
“在最近的5次衰退中,股票市场已经预测出了9 次”,这是保罗·萨缪尔森对股票市场作为一个经济指示器的可靠性的嘲讽。实际上,股票市场的波动是极大的,它可能对经济的未来给出错误的信号。但是,人们不应该忽视股票市场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图19-8 显示,股票市场的变动往往反映了实际 GDP 的变动。只要股票市场经历了大幅下跌,就有理由担心衰退即将来临。
为什么股票价格与经济活动会同时波动呢? 托宾q理论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共同给出了一个理由。例如,假定你观察到股票价格的下跌。由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是相当稳定的,所以,股票市场的下跌往往与托宾 q 值的下降相联系。 q值的下降反映了投资者对资本现期或未来获利性的悲观。这就意味着投资函数已经向内移动: 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投资更少了。因此,产品与服务的总需求减少了,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减少。
还有两个理由说明为什么股票价格与经济活动相联系。第一,由于股票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所以,股票价格的下跌使人们变穷,从而抑制了消费者的支出,这也减少了总需求。第二,股票价格的下跌可能反映了有关技术进步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坏消息。如果是这样,这就意味着自然产出水平一从而总供给一未来的增长将比此前所预期的更慢。政策制定者,例如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政策制定者,并没有忽视股票市场与经济之间的这些联系实际上,由于股票市场往往预示着实际 GDP 的变动,且股票市场的数据要比GDP 的数据更快获得,因此股票市场是一个受到密切关注的经济指示器
关于股票市场的其他观点:有效市场假说VS凯恩斯的选美竞赛
股市波动是否理性是经济学家之间争论的一个持续来源。
些经济学家赞成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据这一假说,给定当前有关公司经营前景的信息,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是对公司价值充分的理性估价。这一假说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
- 在主要股票交易所上市的每一家公司被许多专业的投资组合经理人《例如管理共同基金的人)密切关注。每天,这些经理人跟踪新闻,力图确定这些公司的价值。他们的T作是,在价格低于公司的价值时买进股票,在价格高于公司的价值时卖出股票
- 每只股票的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确定的。在市场价格水平上,供出售的股份数量恰好等于人们想购买的股份数量。也就是说,在市场价格水平上,认为股价高估的人数恰好与认为股价低估的人数相平衡、作为市场上代表性股民的估价,股票的价值一定是公平的。
尽管有效市场假说有很多支持者,但一些经济学家不太相信股市如此理性。这些经济学家指出,股价的很多变动很难归因于消息。他们认为股票投资者在买卖时不是那么关注公司的基本价值,而是更多地关注他们对其他投资者以后支付什么价格的预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类比来解释股市投机。在他的时代,一些报纸举行“选美比赛”:报纸刊登 100 位女士的照片,请读者选出5 位最美的女士,所作出的选择与其他参加者的共识最接近的读者得到奖金。一个天真的参加者简单地选出他眼里最美丽的女士。但是,一个老练一点儿的策略是猜测其他人认为哪 5 位女士最美。然而,其他人可能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所以一个更老练的策略是猜测其他人认为其他人会认为谁最美。依此类推,在这个过程的最后,对赢得竞赛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判断真正的美女而是猜测其他人关于其他人观点的观点。
类似的,凯恩斯推断,由于股市投资者最终将把他们的股票卖给其他投资者,他们更关心其他人对一家公司的估价,而不是该公司的真正价值。他认为,最好的股市投资者界那些善于猜透大众心理的人。他相信,股价变动常常反映了非理性的乐观和悲观情绪的高涨,他把这称为投资者的“动物精神”。
关于股市的这两种观点延续至今。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有效市场假说的透镜来观察股市他们相信股价波动是根本的经济基本面变动的理性反映。然而,其他经济学家接受了凯因斯对股市投机的选美竟赛这一比喻。在他们看来,股市变动常常没有合适的理由,由于股市影响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这些波动是短期经济波动的一个来源。
融资约束
当一家企业想投资于新资本一一比如说建设一个新工厂一时,它常常在金融市场上筹集必要的资金。正如我们在第 18 章所讨论的,这种融资可以采取若干形式:从银行得到贷款,向公众出售债券,或在股票市场上出售未来利润的股份。新古典模型假设,如果一家企业愿意支付资本成本,金融市场就会提供资金。
但企业有时面临融资约束 (financing constraints)—对它们在金融市场上能够筹集到的资金数额的限制。融资约束阻止了企业进行有利可图的投资。当一家企业无法在金融市场上筹集到资金时,它能在新资本品上支出的数额就受到了它于现期赚到的资金额的限制。融资约束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正如借款约束影响家庭的消费行为一样。借款约束使家庭根据现期而不是持久收人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融资约束使企业根据其现期的现金流量而不是预期获利性决定自己的投资。
为了理解融资约束的影响,考虑一次短时间衰退对投资支出的影响。衰退使就业、资本的租赁价格和利润下降。然而,如果企业预期衰退是短暂的,就会继续投资,因为它们知道其投资在未来将是盈利的。也就是说,短暂的衰退对托宾值只有轻微的影响。对那些能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的企业来说,衰退对投资应该只有小的影响。对于那些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情况完全相反。现期利润的减少限制了这些企业在新资本品上支出的数额,可能阻止它们进行盈利的投资。因此,融资约束使投资对现期经济状况更为敏感。
取决于金融系统的健康程度,融资约束妨碍投资支出的程度随时间而变化,这又可能成为短期波动的来源之一。例如,正如我们在第 12章讨论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许多银行的资产价值降到了其负债价值以下,因而银行资不抵债了。这些银行被迫中止营业,这使得它们的客户更难获得潜在的投资项目所需的融资。许多经济学家相信这一时期大范围的银行破产有助于解释大萧条的深度和持久性。类似地,正如我们在第 12章和第18 章讨论的,2008-2009 年的大衰退紧接着一场金融危机而来。
17.2 住房投资
在本节中,我们考察住房投资的决定因素。我们从介绍一个简单的住房市场模型开始。住房投资包括那些计划自己居住的人和计划向其他人出租住房的房东对新住房的购买。然而,为了使事情简化,设想所有住房都由所有者占用是有帮助的。
存量均衡与流量供给
这个模型包括两部分。第一,现有住房存量市场决定了均衡的住房价格。第二,住房价格决定了住房投资的流量。图 17一5(a) 表示住房的相对价格 PH/P 是如何由现有住房存量的供求决定的。在任何一个时点,住房的供给都是固定的。我们用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来表示这一存量。住房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更高的价格使得人们住更小的房子、合住甚至有时成为无家可归者。住房价格的调整使供求均衡。
图 17一5()表示住房的相对价格如何决定了新住房的供给。建筑企业购买原料并雇用劳动建设住房,然后按市场价格出售住房。其成本取决于总体价格水平 P(它反映了木材、砖、灰泥等等的成本),而其收益取决于住房价格 PH。住房的相对价格越高,建房的激励越大,所建的住房就越多。因此,新住房的流量一一住房投资一取决于现有住房市场上确定的均衡价格。
这个住房投资模型类似于企业固定投资的q理论。根据q理论,企业固定投资取决于已安装资本相对于其重置成本的市场价格;这一相对价格又取决于从拥有已安装资本得到的预期利润。根据这个住房市场模型,住房投资取决于住房的相对价格。住房的相对价格又取决于住房的需求,住房需求又取决于个人预期从其住房中得到的估算租金。因此,住房的相对价格对住房投资所起的作用与托宾q值对企业固定投资所起的作用大体一致。
住房需求的变动
比如国民收入的提高、移民的大量涌入
住房需求的另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信贷的可得性。当贷款很容易获得时,更多家庭自置住房,购买比难以获得贷款情况下更大的户型,因而增加了住房需求。当信贷条件收紧时,更少的人自置住房或更换大的住房,住房需求下降
这种现象的一个例子发生在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在这个十年的早期,利率低,抵押贷款容易获得。很多信用记录有问题的家庭一一所谓的次级借款人 (subprime borrow一一能够在支付低首付的条件下获得抵押贷款。毫不奇怪,住房市场繁荣起来。房屋ers)价格上涨,住房投资强劲。但是几年后,随着很多这样的次级借款人不能继续偿还抵押贷款,情势失去控制已变得明显。当利率上升和信贷条件收紧时,住房需求和房屋价格开始下降。图17一7描述了这个时期房屋价格和新屋开工数的变动。当2007 年和 2008 年住房市场变得严重不景气时,结果出现了整体经济的显著衰退,正如第 12章的一个案例研究所讨论的那样。
17.3 存货投资
存货投资企业存储下来的产品数量不大,却有着重大意义。它是支出中最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平均为 GDP的1%左右。但它显著的波动性使它成为了经济波动研究的中心。在衰退时期,当产品售出后企业不再补充自己的存货,存货投资变为负数。在一次典型的衰退中,支出减少的一半以上来自存货投资的减少
——既然才百分之一 有这么大?
持有存货的原因
持有存货有许多目的。下面我们宽泛地讨论一下企业持有存货的一些动机。
- 存货的一种用途是平滑不同时期的生产水平。考虑一个经历着销售的暂时高涨与低落的企业。企业可能发现,按稳定的比率生产产品比调整生产以匹配销售的波动更为便宜。当销售量低时,企业生产的数量多于销售量,把额外的产品作为存货。当销售量高时,企业生产的数量少于销售量,从存货中拿出产品来销售。这种持有存货的动机称为生产平滑化(production smoothing)。
- 持有存货的第二个原因是存货可以使企业更有效率地运行。例如,如果零售商店手头有产品可以向顾客展示,它们可以更有效率地销售商品。制造业企业持有零配件存货可以减少当机器发生故障时装配线停止运行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存货看做一种生产要素 (view inventories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企业持有的存货量越大,它可以生产的产出也越多。
- 持有存货的第三个原因是避免产品在销售意外地高涨时脱销。企业常常不得不在知道顾客需求水平之前作出生产决策。例如,一个出版商必须在知道一本新书受欢迎程度之前决定该书的印刷册数。如果需求大于生产,而且没有存货,该产品将会脱销一段时间,企业将损失销售额和利润。存货可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这种持有存货的动机被称为避免脱销(stock-out avoidance)。
- 对存货的第四种解释由生产过程决定。许多产品在生产中有许多道工序,因此,生产需要时间。当一种产品仅仅是部分完成时,其部件被计人了企业存货。这种存货称为在制品(work in process)。
实际利率和信贷状况如何影响存货投资?
与存货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存货投资取决于实际利率。当企业把一件产品作为存货持有并在明天而不是今天出售时,企业就放弃了它在今天与明天之间本来可以赚到的利息。因此,实际利率衡量了持有存货的机会成本
当实际利率上升时,持有存货变得更加昂贵,因此,理性的企业努力减少自己的存货。因此,实际利率的增加就抑制了存货投资。例如,20 世纪 80 年代许多企业采用了“即时”生产计划,在临近销售时才生产。该计划是为了减少存货数量而设计的。这 10 年中大部分年份存在的高实际利率是对企业战略这种变动的一种可能解释。存货投资也取决于信贷状况。因为很多企业依靠银行贷款来为购买存货融资,当这些贷款很难获得时,它们就削减存货投资。例如,2008一2009 年金融危机期间,企业大幅减少了它们的存货投资。实际存货投资从 2006 年的 720亿美下降至2008 年的-340 亿美,2009 年进一步降至-1480亿美。随着金融系统和经济开始复苏,实际存货投资在2010 年恢复到了 580亿美。正如在很多经济衰退中一样,在这次严重衰退期间,存货投资的下降是总需求下降的一个关键部分。
17.4 结论
本章的目的是详细地考察投资的决定因素。回顾一下各种投资模型,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主题。
- 第一,各种类型的投资支出都与实际利率负相关。更高的利率提高了企业投资于工厂和设备的资本成本,提高了买房者借款的成本,也提高了持有存货的成本。因此,这里所建立的投资模型证明了我们在全书中一直使用的投资函数的合理性。
- 第二,多种事件会引起投资函数的移动。可获得技术的改进提高了资木的边际产量和企业固定投资。人口的增加提高了住房需求和住房投资。最重要的是,各种经济政策,例如投资税收抵免的可得性和公司所得税的变动,改变了对投资的激励,从而使投资函数移动。
- 第三,预期投资在经济周期中发生波动是自然的,这是因为投资支出既取决于利率,也取决于经济的产出。在企业固定投资的新古典模型中,更高的就业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量和对投资的激励。更高的产出也提高了企业的利润,从而放宽了一些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此外,更高的收人提高了住房需求,住房需求的提高又提高了住房价格和住房投资更高的产出提高了企业希望持有的存货量,刺激了存货投资。我们的模型预测经济高涨应该会刺激投资,而衰退应该会抑制投资。这正是我们所观察到的
第十八章 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
18.1 政策应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够对总需求从而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产生有力的影响。
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支持积极的政府政策的论据明显且简单。衰退是高失业、低收人和经济困苦增加的时期。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说明了对经济的冲击如何能够引起衰退它也说明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能够通过对这些冲击作出反应来防止 (或至少减轻)衰退。这些经济学家认为,不用这些政策工具去稳定经济是一种浪费。
其他经济学家对政府稳定经济的企图持批评态度。这些批评者认为,政府应该对宏观经济政策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乍一看,这种观点可能令人吃惊。如果我们的模型说明了如何防止衰退或减轻衰退的严重性,为什么这些批评者限制政府采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呢?为了找出答案,让我们考虑他们的一些观点。
政策实施和效应的时滞
如果政策的效应是即时的,经济稳定应该是轻而易举的。制定政策将会像驾驶汽车一政策制定者只要简单地调整他们的工具,以使经济保持在合意的路径上一样.然而,制定经济政策不像驾驶汽车,更像驾驶一艘大船。汽车在转动方向盘之后几乎马上改变方向,相反,船在舵手转舵以后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改变航向。而且,一旦船开始转向,在方向舵调回正常状态之后船只转向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一个新能手可能会转向过度以及在注意到错误之后反应过度,在相反方向上过度转向。当新能手通过越来越大的矫正来对过去的错误作出反应时,船的航线可能变得不稳定。
像船的舵手一样,经济政策制定者也面临较长时滞的问题。确实,政策制定者的问题甚至更为困难,因为时滞的长度难以预测。这些长且变动的时滞使实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变得极为复杂。
经济学家区分了与稳定化政策的实施相关的两个时滞: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内在时滞(inside lag)是经济冲击与应对该冲击的政策行动之间的时间。这种时滞的产生是因为政策制定者首先认识到冲击已经发生和随后实施适当的政策都需要时间。外在时滞(outside lag) 是政策行动与其对经济产生影响之间的时间。这种时滞的产生是因为政策并不能立即影响支出、收人和就业。
长的内在时滞是运用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核心问题。在美国尤其如此。在美国,支出或税收变动需要总统和国会参众两院的批准。缓慢而烦琐的立法过程往往引起延误,这使财政政策成为稳定经济的一种不准确的工具。在议会制国家,如英国,内在时滞更短,因为执政党往往可以更迅速地实施政策变动。
为什么议会制执政党能更快行动?
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比财政政策短得多,因为中央银行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决定并实施政策变动,但货币政策有相当长的外在时滞。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和利率起作用,货币供给和利率的变动又影响投资和总需求。但是,许多企业提前作出投资计划。因此,货币政策的变动被认为要在实施6个月后才会影响经济活动。
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关的长且变动的时滞使稳定经济更加困难了。消极政策的支持者认为,由于这些时滞,成功的稳定化政策几乎是不可能的。确实,稳定经济的努力可能会破坏稳定。假定在政策行动开始和它对经济产生影响之间经济状况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政策的结果可能是在经济过热时刺激了经济,或者在经济冷却时抑制了经济积极政策的支持者承认这些时滞的确要求政策制定者审慎行事。
但是,他们认为,这些时滞并不一定意味着政策应该是完全消极的,特别是在面临较严重而持久的经济衰退时,例如2008年开始的衰退。一些被称为自动稳定器 (automatic stabilizers)的政策被设计用来减少与稳定化政策相联系的时滞。自动稳定器是不用采取任何有意的政策变动就可以在必要时刺激或抑制经济的政策。例如,所得税制在经济进入衰退时自动减少了税收:不用对税法作出任何变动,当个人和企业的收人减少时他们交纳的税也少了。类似地,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因为更多的人申请津贴,失业保障和福利制度自动增加了转移支付。我们可以把这些自动稳定器看做一种没有任何时滞的财政政策。
棘手的经济预测工作
由于政策只有在长久的时滞之后才影响经济,成功的稳定化政策要求有准确预测未来经济状况的能力。如果我们不能预测6 个月或1年之后经济将是繁荣还是衰退,我们就不能评价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现在应该试图扩大还是紧缩总需求。遗憾的是,经济发展常常是无法预测的,至少在给定我们现在对经济的理解的情况下是如此。
预测者试图作出前瞻的一种方法是使用领先指标。正如我们在第 10 章中讨论过的,领先指标是先于经济而波动的数据系列。领先指标的大幅度下降预示未来几个月很可能会发生衰退。
预测者作出前瞻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都建立了这样的模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定量而不只是定性描述经济的模型。许多这样的模型本质上是我们在第 15 章中学到的动态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的更复杂和更现实的版本。建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经济学家使用历史数据估计模型的参数。一旦模型建立了,经济学家就能模拟不同政策的效应。该模型也可以用于预测。在模型的用户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石油价格等外生变量的路径作出假设之后,该模型得出关于失业、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内生变量的预测。但是,要记住,这些预测的准确性取决于模型和预测者所作出的关于外生变量的假设的准确性。
案例研究
“小阵雨,间晴,微风”。这是享有盛誉的英国国家气象服务中心在 1987 年10月14 日提供的天气预报。第二天英国遭受了两个多世纪中最严重的暴风雨袭击。与天气预报一样,经济预报也是私人与公共决策的一个关键投入。企业高管在决定生产多少及投资多少于工厂和设备时依靠经济预测。政府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也依靠经济预测。遗憾的是,与天气预报一样,经济预测远远不够准确。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完全出乎经济预测者的意料。甚至在1929 年股市崩盘之后,他们仍然相信经济不会遭受严重的挫折。在 1931年底,当经济显然已经处于严峻形势时,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还预言经济很快就会复苏。随后的事件说明,这些预测都太乐观了:失业率继续上升,到1933 年达到了 25%,并且在 30 年代的余下年份里,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D
2008一2009 年衰退是自大萧条以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图18-1显示了这次衰退期间经济预测者的预测情况。该图显示了实际失业率 (黑线) 和对接下来 5个季度失业率进行预测的几次尝试(灰线)。你可以看到,预测者对接下来一个或两个季度的失业预测得很好。但是,对更往后时期的预测往往是不准确的。2007 年11 月对专业预测者的调查预测会出现一次温和的经济衰退:美国的失业率预计将从2007年第4季度的4.7%上升到2008年第4季度的5.0%。到了2008年5月的调查,预测者提高了对该年末失业率的预测,但也只提高到 5.5%。事实上,2008 年第4季度失业率达到了6.9%。随着衰退逐步发展,预测者变得更加悲观,但仍不够悲观。在2008年11月,他们预测到2009年第4季度失业率将上升到7.7%。事实上,失业率上升到了约10%。
无知、预期和卢卡斯批判
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曾经写道:“作为职业顾问,我们早就力不从心了。”甚至许多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咨询的人也同意这种判断。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当经济学家评价不同政策的影响时,他们无法有完全的把握。这种无知表明,经济学家在提供政策建议时应该谨慎行事。
在卢卡斯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著作中,他强调经济学家需要更多地注意人们如何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一问题。预期在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预期影响着各种经济行为。例如,家庭根据对未来收人的预期决定消费多少,企业根据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决定投资多少。预期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卢卡斯认为其中一个因素非常重要,即政府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因此,当政策制定者估计任何一种政策变动的影响时,他们需要知道人们的预期会如何对政策变动作出反应。卢卡斯认为,传统的政策评估方法一一例如依靠标准安观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一一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对预期的这种影响。这种对传统政策评估的批评就是著名的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
卢卡斯批判的一个重要例子出现在对反通货膨胀的分析中。正如你可能从第 14 章回忆起来的,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通常用牺牲率衡量,它是通货膨胀每降低 1个百分点所必须放弃的 GDP 百分点数。由于牺牲率的估计值往往很大,它们使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政策制定者应该学会忍受通货膨胀,而不是以高代价来降低通货膨胀。
然而,在理性预期方法支持者看来,牺牲率的这些估计值并不可靠,因为它们受到卢卡斯批判这样的批评。传统的牺牲率估计值基于适应性预期,即预期通货膨胀取决于过去通货膨胀的假设。在某些情况下,适应性预期可能是一个合理的前提,但如果政策制定者作出了可信的政策变动,设定工资和价格的工人和企业都会通过适当地调整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而作出理性反应。通货膨胀预期的这种变动将迅速改变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关系。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可能要比传统牺牲率估计值所表明的低得多。
卢卡斯批判给了我们两个教训。狭义的教训是,评价不同政策的经济学家需要考虑政策如何影响预期,从而影响行为。广义的教训是,政策评估是困难的,所以,从事这项工作的经济学家应该表现出必要的谦虚。
历史记录
案例研究——经济稳定是一种数据上的虚构吗?
凯恩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版了《通论》这一著作,与凯恩斯革命接踵而至的是,世界各国政府开始把经济稳定作为一种主要职责。一些经济学家相信,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发展已经对经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比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数据后,他们发现,实际 GDP 和失业变得稳定多了。一些凯恩斯主义者声称,这是支持积极的稳定化政策最好的证据:稳定化政策发挥
作用了在一系列引起争端和具有影响力的文章中,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娜·罗默 (Christina Romer) 对这种对历史记录的评价提出了挑战。她认为,所衡量出来的波动性的减少反映的并不是经济政策和经济绩效的改善,只是经济数据的改善。老数据远远不如新数据准确。罗默声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时期所报告的失业和实际 GDP 更高的不稳定性主要是一种数据的虚构。
罗默用多种技术来证明她的论点。一种方法是构建更早时期的更准确的数据。完成这个任务是困难的,因为数据来源不能轻易获得。第二种方法是构建近期的准确度更差的数据一一也就是说,与旧数据可比的,从而同样具有不完备性的数据。在构建了新的“不良”数据以后,罗默发现,近期的波动性看起来几乎与早期一样,这表明早期的波动性可能主要是数据构建的产物。罗默的研究是仍在进行的对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改善了经济运行的争论的一部分。虽然她的研究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相信,凯恩斯革命后的经济只是比过去略微稳定一点而已。@
案例研究——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经济?
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制定者积极地力图控制经济时,经济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常常是不确定的政策制定者并非总是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意图。而且,由于政策结果可能是一个充满争吵和争议且不可预测的政治过程的产物,因此,公众有充分的理由不能确定最终的政策决定会成为什么样子。
有了这个指数之后,贝克、布鲁姆和戴维斯接着探究政策不确定性与宏观经济表现如何相关。他们发现,关于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的增加抑制了经济。特别地,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下一年的投资、生产和就业可能会下降 (相对于它们的正常增长而言)。对这一影响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不确定性可能抑制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当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时,家庭和企业可能会将一些大型购买推迟到不确定性消除之时。例如,如果一家企业决定建一个新工厂而且该项投资的盈利能力取决于政府实行的政策,那么,该企业可能决定等到政策出台之时。这样的延迟对该企业而言是理性的,但是,它促成了总需求的下降,而总需求的下降又减少了经济的产出并提高了失业。
诚然,有些政策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谨记,不确定性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是受他们控制的,而且,不确定性的增加看似有着不利的宏观经济影响。
18.2 政策应该按规则实施还是斟酌处置?
经济学家之间争论的第二个主题是经济政策应该根据规则实施还是斟酌处置。如果政策制定者提前公告政策如何对各种情况作出反应并承诺始终遵循其公告,那么,政策就是按规则实施的。如果政策制定者在事件发生时自由地作出判断并选择当时看来合适的政策政策就是斟酌处置的。
关于按规则实施还是斟酌处置的争论不同于关于积极政策还是消极政策的争论。政策可以根据规则实施,但仍然既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例如,一个消极的政策规则可能规定货币供给每年稳定增长3%。一个积极的政策规则可能规定
货币增长-3%+(失业率一6%)
在这一规则下,如果失业率是 6%,货币供给按 3%增长,但失业率超过 6%的每1个百分点都使得货币供给多增长 1个百分点。这一规则力图通过在经济衰退时提高货币增长来稳定经济。
本节我们首先讨论为什么承诺遵循一个政策规则可能会使政策得到改善,然后考察几个可能的政策规则。
对政策制定者和政治过程的不信任
些经济学家相信,经济政策十分重要,不能让政策制定者斟酌处置。虽然这种观点更加具有政治含义而不是经济含义,但是,评价这种观点对我们如何判断经济政策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政治家是无能的或机会主义的,那么,我们可能就不想给他们运用强有力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工具的斟酌处置权。
经济政策中的无能产生于几个原因。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政治过程是反复无常的,这也许是因为它反映了特殊利益集团的力量变化。此外,宏观经济学是复杂的,政治家往往没有足够的宏观经济学知识来作出有根据的判断。这种无知使得冒充内行的平庸之辈有机会提出错误的但表面看来有吸引力的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政治过程往往不能把平庸之辈的建议与有能力的经济学家的建议分开。
当政策制定者的目标与公众福利发生冲突时,经济政策中的机会主义就产生了。一些经济学家担心,政治家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帮助他们竞选。如果公民根据选举时的经济状况投票,那么,政治家就有动机在选举年实施使经济表面上好看的政策。总统可能在上任后很快就为了降低通货膨胀而引起衰退,然后在下一次大选来临时刺激经济以降低失业;这将确保选举年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低。为选举利益而操纵经济被称为政治性经济周期(political business cycle),它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广泛研究的课题
对政治过程的不信任导致一些经济学家提倡把经济政策放在政治领域之外。一些人提出了宪法修正案,如《平衡预算修正案》,这将约束立法者,将经济与无能和机会主义分隔开来。我们在下一章将讨论《平衡预算修正案》的一些潜在的问题。
斟酌处置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如果我们假设可以信任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乍一看斟酌处置似乎优于固定政策规则。斟酌处置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灵活的。只要政策制定者明智且仁慈,看来可能没有什么原因阻止他们对变化的状况作出灵活反应。
然而,固定政策规则优于斟酌处置政策的一个论据是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time inconsistency) 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政策制定者可能愿意提前公告他们将遵循的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但是,后来,在私人决策者根据他们的预期行事之后,这些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受到某种诱惑而违背自己的公告。了解到政策制定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不一致,私人决策者就不会相信政策公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他们的公告可信,政策制定者可能想承诺遵循固定的政策规则。
时间不一致性可以用一个政治的而非经济的例子一一具体来说,有关与劫持者就释放人质进行谈判的公共政策一一来最简洁地说明。许多国家公告的政策是它们不就人质问题与恐怖分子进行谈判。这种公告是为了阻止恐怖分子:如果从劫持人质中得不到什么利益,理性的恐怖分子就不再劫持任何人了。换言之,公告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劫持者的预期,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但是,事实上,除非政策制定者可信地对这个政策作出承诺,否则这一公告就没有什么影响。恐怖分子知道,一旦抓住了人质,政策制定者面临着极大的诱惑来作出某种让步以使人质获释。阻止理性的恐怖分子的唯一方法是取消政策制定者的斟酌处置权和对绝不谈判的规则作出承诺。如果政策制定者真的不能作出让步,恐怖分子劫持人质的激励也就基本消除了。
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产生了同样的问题,只不过程度较轻而已。考虑既关心通货膨胀又关心失业的美联储的两难困境。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希望每个人都预期低通货膨胀,以便它面临一种有利的权衡。为了降低预期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可能发出公告,低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但是,低通货膨胀政策的公告本身并不可信。一旦家庭和企业形成了自己的通货膨胀预期并相应地设定了工资和价格,美联储就有激励违背自己的公告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以降低失业。人们知道美联储有违背公告的激励,从而在一开始就不相信它的公告。正如面临人质危机的总统迫切想就释放人质进行谈判一样,有斟酌处置权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也迫切想为了减少失业而制造通货膨胀。正如恐怖分子不相信政府公告的绝不谈判的政策一样,家庭和企业也不相信美联储公告的低通货膨胀政策。
这一分析得出的令人惊讶的结果是,有时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取消斟酌处置权更好地达到其目标。在理性恐怖分子的例子中,如果政策制定者承诺遵循似乎无情的拒绝就释放人质进行谈判的规则,那么,被劫为人质并被杀害的人就会事少。在货币政策的例子中.如果美联储承诺零通货膨胀政策,那么,就会有更低的通货膨胀而不会引起更高的失业(在本章附录中,关于货币政策的这个结论得到了更加明确的模型化)。在其他许多情况下,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也产生了。下面是一些例子:
- 为了鼓励投资,政府宣布它将不对资本利得征税。但在工厂建成之后,政府很想放弃承诺以从这些工厂中征收到更多的税收收入。
- 为了鼓励研究,政府宣布它将给予开发新药品的公司以暂时的垄断权。但在新药研制成功之后,政府很想取消专利或管制价格,以便药品价格更容易承受
- 为了鼓励良好的行为,父母宣布只要孩子违反了规则就要惩罚孩子。但在孩子做错事后,父母很想原谅孩子的过失,因为惩罚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不愉快的。
- 为了鼓励你们努力学习,你们的教授宣布,这门课程结束时要考试。但在你们学过和学会了全部内容之后,教授很想取消考试,这样就不必阅卷了。在每一个例子中,理性主体都了解政策制定者食言的激励,这种预期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在每一个例子中,解决办法都是取消政策制定者的斟酌处置权,代之以对固定政策规则的可信承诺。
案例研究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vs.时间不一致性
时间不一致性早就是一个与斟酌处置政策相联系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在1789 年被乔治·华盛顿总统任命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时最先遇到的问题
汉密尔顿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新国家在从英国独立出来的战争中所积累的债务。:当革命政府发行债券时,它承诺战争结束时偿还这些债务。但在战后,许多美国人建议不偿还债务,因为偿还债务就要征税,而税收总是有代价的,也是不受欢迎的。
汉密尔顿反对拒付债务的时间不一致性政策。他知道,国家很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需要再次借款.在他的《第一份公共信用报告》 (First Report on the Public Credit)-1790年他向议会演讲的报告一一中,他写道:
如果公共信用的维护的确如此重要,那么,自然而然下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手段使之实现?对这个问题现成的回答是:凭借良好的信用;凭借合约的准时执行。与个人一样,那些信守承诺的国家得到尊重和信任,而那些不信守承诺的国家的命运正好相反。因此,汉密尔顿建议国家对偿还其债务的政策规则作出承诺。
汉密尔顿首先倡导的政策规则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今天,与汉密尔顿的时代不同了,当国会争论支出的优先顺序时,没有一个人严肃地建议把拖欠公共债务作为一种减税的方法。就公共债务而言,现在每一个人都同意,政府应该对固定的政策规则作出承诺。然而,并非所有国家的情况都是如此。近年来,几个欧洲国家陷入了财政困境,对其政府债务违约看起来会成为一个可能的结果。第 20 章的一个案例研究更详细地讨论了这个议题。
货币政策规则
即使我们被说服了从而相信政策规则优于斟酌处置,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也没有结束。如果美联储对货币政策规则作出承诺,那么,它应该选择什么规则呢?我们现在简要地讨论一下不同经济学家提议的三种政策规则。
- 一些被称为货币主义者(monetarists)的经济学家建议美联储按一个稳定的比率增加货币供给。本章开头米尔顿·弗里德曼一一最著名的货币主义者一一的引言说明了这种货币政策观点。货币主义者相信,货币供给的波动要对经济中大多数重大的波动负责。他们认为,缓慢和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会产生稳定的产出、就业与价格。
货币主义的政策规则也许能够防止我们在历史上经历过的许多经济波动,但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它不是最好的政策规则。只有在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时,货币供给的稳定增长才能稳定总需求。但有时经济经历着引起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的冲击,如货币需求的移动。 - 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政策规则需要允许货币供给对各种经济冲击作出调整经济学家普遍提倡的第二种政策规则是名义GDP 目标制。根据这种规则,美联储宣布个名义GDP的计划路径。如果名义 GDP 上升到这个目标之上,美联储就降低货币增长以抑制总需求。如果名义 GDP 降低到这个目标之下,美联储就提高货币增长以刺激总需求。由于名义GDP 目标允许货币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作出调整,所以,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与货币主义政策规则相比,它会导致产出和价格更高的稳定性。
- 常常被提议的第三种政策规则是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根据这种规则,美联储将宣布通货膨胀率目标 (通常是低的),然后在实际通货膨胀率偏离目标时调整货币供给。与名义GDP 目标制一样,通货膨胀率目标制也把经济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区分开。此外,通货膨胀率目标还具有政治上的优势:易于向公众作出解释。
注意,所有这些规则都是用某种名义变量一一货币供给、名义 GDP 或价格水平一一来表示的。人们也可以设想出用实际变量表示的政策目标。例如,美联储可能力图把失业率目标定为 5%。这一规则存在的问题是:没有人确切知道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如果美联储选择的失业率目标低于自然率,结果就会是加速通货膨胀。相反,如果美联储选择的失业率目标高于自然率,结果就会是加速通货紧缩。由于这个原因,尽管失业和实际 GDP 这类实际变量是衡量经济绩效最好的指标,但很少有经济学家建议仅仅用实际变量表示的货币政策规则。
案例研究——通货膨胀目标制:规则还是有约束的斟酌处置?
我们应该把通货膨胀目标制解释为一种对政策规则的事先承诺吗? 并非完全如此。在所有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中,中央银行仍保有相当大的斟酌处置权。通货膨胀目标往往是设定一个范围一例如,1%~3%的通货膨胀率一一而不是一个特定的数字。因此,中央银行可以在这个范围内根据意愿作出选择:它可以刺激经济和使通货膨胀接近上限,也可以抑制经济和使通货膨胀接近下限,此外,如果某一外生事件 (例如,一次很容易确定的供给冲击) 推动通货膨胀超出以前宣布的范围,那么,中央银行有时也可以至少暂时调整其通货膨胀目标。
考虑到这种灵活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目的是什么呢?尽管通货膨胀目标制给中央银行留下了某些斟酌处置权,但这种政策的确限制了这一斟酌处置权的运用。当中央银行仅仅被要求“正确行事”时,很难让中央银行自负其责,因为人们总可以对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何为正确争论不休。与此相反。当中央银行宣布了一个特定的通货膨胀目标时,或者哪怕是一个目标范围时,公众可以更容易地判断中央银行是否在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尽管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没有捆住中央银行的手脚,但它确实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这样一来就使得中央银行对其行动更加负责。D美联储在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上行动迟缓,但在 2012 年它给自已设定了值为 2%的通货膨胀
目标。美联储在其网站上提供了如下解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FOMC)判断,在长期,2%的通货膨胀率 (用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的年度变化衡量) 与联储的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使命是最一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将降低公众作出精确的长期经济和金融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不断下降的通货膨胀率也会提高陷入通货紧缩的概率。通货紧缩的意思是价格,也许还有工资,平均而言在下降;这是一种与非常疲软的经济状况相联系的现象。通货膨胀降低了经济状况变得疲软时经济中出现有害的通货紧缩的可能性 (至少低通货膨胀是如此)。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执行货币政策以帮助维持在中期内 2%的通货膨胀目标。
案例研究——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假定让你负责起草一国的宪法与法律。你会赋予一国总统控制中央银行政策的权力吗? 或者你会允许中央银行摆脱这种政治影响作出决策吗? 换言之,假设货币政策根据料酌处置作出而不是根据规则作出,那么谁应该运用这种斟酌处置权呢?
各国在选择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上差别极大。在一些国家,中央银行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在另一些国家,中央银行则大体上是独立的。在美国,美联储理事由总统任命,任期达 14 年,而且,如果总统不满意他们的决策,也不能撤他们的职。这种制度性结构赋予美联储类似于美国最高法院那样的独立性。许多研究者研究了宪法设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他们考察了不同国家的法律来构造一个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数。这个指数的基础是各种特性,例如,银行行长的任职年限,政府官员在银行理事会的角色,以及政府与中央银行之间接触的频繁程度。然后,这些研究者考察了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宏观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的结果是惊人的:更独立的中央银行与更低和更稳定的通货膨胀强烈相关。图 18-3显示了1955-1988 年期间中央银行独立性和平均通货膨胀率的散点图。有独立的中央银行的国家,例如联邦德国、瑞士和美国,往往有低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独立性更低的国家,例如新西兰和西班牙,往往有更高的平均通货膨胀率。
研究者还发现,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实际经济活动之间是无关的。特别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平均失业、失业的波动性、实际GDP 的平均增长或实际 GDP 的波动性无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看来为各国提供了免费午餐:它有降低通货膨胀的好处而没有任何明显的代价。这一发现导致一些国家,如新西兰,修订了法律,以赋予其中央银行更大的独立性。
18.3 结论: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制定政策
在本章中,我们考察了在对经济波动作出反应时政策应该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以及政策应该根据规则还是根据斟酌处置来实施。这些问题的双方都有许多论据。也许唯一明确的结论是,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任何特定观点都没有简单而绝对的论据。最终,你必须从经济和政治上权衡各种论据,并自已决定政府在试图稳定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无论好坏,经济学家在制定经济政策中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由于经济是复杂的,这一角色往往是困难的。然而,这一角色也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学家不能坐等到对经济的了解已经尽善尽美时才提出建议。同时,必须有人向经济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议。这项有时是困难的工作落在了经济学家身上。
经济学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甚至那些身处学术界的象牙塔中的经济学家也会通过他们的研究和著作间接地影响政策。在《通论》的结语中,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写道: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对错,都比通常所认为的要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这些思想统治着。自认不受任何学理影响的实际主义者经常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凭空臆想的当权狂人的疯狂想法不过是提炼于若干年前学术界涂鸦者的思想。
这段话在今天的正确性和 1936 年凯恩斯写这段话时一样一除了现在学术界的涂鸦者常常就是凯恩斯本人。
附录 时间不一致性和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
本附录的内容来自 Finn E.Kydland and Edward C. Prescott,“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ptima@Pla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5 (June 1977); 473-492; and Robert J. Barro and David Gordon,“A Positive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in aNaturalRate Mode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 (August 1983):589-610基德兰德 (Kydland) 和普雷斯科特由于这一研究和其他研究在2004 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本附录中,我们将更正式地考察支持固定规则而不支持斟酌处置的时间不一致性论,之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归入附录,是因为我们将需要使用一些微积分。假定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用“代表失业率,un代表自然失业率,π代表通货膨胀率,Eπ 代表预期通货膨胀率,失业由下式决定:
u = un-α(π-Eπ)
当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低,当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高。参数α决定了失业对出乎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反应程度。
为了简单起见,再假定美联储选择通货膨胀率。在现实中,美联储只能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不完全地控制通货膨胀。但为了说明问题,假设美联储可以完全控制通货膨胀是有帮助的。
美联储想要低失业与低通货膨胀。假定美联储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成本可以表示为:
L(u,π) = u + γπ2
式中,参数 y 为相对于失业而言美联储对通货膨胀的厌恶程度。L(u,π)被称为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美联储的目标是使损失尽可能小。
在说明了经济如何运行以及美联储的目标之后,下面我们来比较固定规则和斟酌处置两种情况下制定的货币政策。
我们首先考虑固定规则下的政策。规则要求美联储将通货膨胀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只要私人主体知道美联储承诺该规则,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就将是美联储所承诺的水平由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 (π=Eπ),所以,失业率将处于其自然率水平(u=u")。
什么是最优规则呢?因为无论规则确定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多少,失业都处于其自然率水平,所以,任何通货膨胀都没有一点好处。因此,最优固定规则要求美联储规定零通货膨胀。
现在我们来考虑斟酌处置的货币政策。在斟酌处置情况下,经济的运行如下
- 私人主体形成其通货膨胀预期 Eπ。
- 美联储选择实际的通货膨胀水平π。
- 失业由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来决定。
在这种安排之下,美联储在菲利普斯曲线的约束下,最小化它的损失 L(u,π)。当美联储作出通货膨胀率决策时,它把预期通货膨胀视为既定的。
为了找到在斟酌处置情况下我们将得到的结果,我们必须考察美联储会选择什么样的通货膨胀水平。把菲利普斯曲线代人美联储的损失函数,我们得到:
注意美联储的损失与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方程中的第二项)负相关,与实际通货膨胀(方程中的第三项) 正相关。为了找到使这一损失最小的通货膨胀水平,对 求导.得到
当这一导数等于零时,损失最小。解π,我们得到
现在,比较最优斟酌处置下的结果和最优规则下的结果。在这两种情况下,失业都处于其自然率水平。但斟酌处置政策比固定规则下的政策产生了更高的通货膨胀。因此,最优斟酌处置比最优规则差。即使美联储在斟酌处置下试图使损失 L最小化,这一结论也同样正确。
美联储通过对固定规则作出承诺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乍一看似乎很奇怪。为什么拥有斟酌处置权的美联储不能模仿承诺零通货膨胀规则的美联储呢?答案是,美联储在与那些有理性预期的私人决策者进行博弈。除非美联储承诺零通货膨胀的固定规则,否则它就不能使私人主体预期零通货膨胀。
例如,假定美联储只是公告它将遵循零通货膨胀的政策。这一公告本身并不可信。在私人主体形成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之后,为了降低失业,美联储有违背其公告的激励。(正如我们刚刚看到的,一旦预期决定了,无论 Er为多少,美联储的最优政策是将通货膨胀设定为α/2γ。私人主体了解美联储违背公告的激励,从而一开始就不相信公告
这种货币政策理论有一个重要的推论。在一种情况下,拥有斟酌处置权的美联储实现了与承诺零通货膨胀固定规则的美联储相同的结果。如果美联储对通货膨胀的厌恶远远大于它对失业的厌恶 (从而 y 非常大),那么,斟酌处置下的通货膨胀接近零,因为美联储没有制造通货膨胀的激励。这一发现为那些任命美联储主席的人提供了某种指导。实行固定规则的一种替代方式是任命一个极其厌恶通货膨胀的人。也许这就是甚至那些对失业的关注大于通货膨胀的自由主义政治家 (吉米·卡特、比尔·克林顿) 有时也会任命更关注通货膨胀的保守派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艾伦·格林斯潘)的原因。
第十九章 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
除了课后习题都
愿上帝保佑青年人,因为他们将继承国债——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
关于政府债务的争论在近些年一直特别激烈。2008-2009 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非常大。这些赤字部分地是由于自动稳定器:当经济处于衰退时,税收收入下降,在失业保障等项目上的政府支出上升。此外,旨在刺激经济的各种斟酌行事的财政政策变动进一步增加了赤字。美国2009 年的赤字为GDP的9.8%,这是二战以来最大的预算赤字。随着经济逐步复苏,2014 年的赤字减少到了GDP的 3.7%。但是,许多分析家担心在未来一些年里赤字会增加,原因是庞大的“婴儿潮”一代很快就会退休,从而有资格领取社会保障和 Medicare 等各种政府津贴。
19.1 政府债务的规模
让我们从透视政府债务开始。在 2014 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是 12.9 万亿美。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字除以美国的人口 3.16 亿,那么我们发现,人均政府债务为大约 41 000美。显而易见,这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数字一一没有什么人会对 41 000 美不屑-顾。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债务与普通人在其一生工作时期将赚到的约 200 万美相比政府债务看来并不像有时被描绘的那样是个灾难。评价政府债务规模的一种方法是把它与其他国家所积累的债务进行比较。表 19一1显示了一些主要国家政府债务额占本国 GDP 的百分比。此处的数字是净债务:政府的金融负债减去它持有的任何金融资产。列在最上端的是债务很多的国家:日本、希腊和意大利它们积累的债务超过了一年的GDP。最下端的是瑞士和澳大利亚,它们积累的债务相对较少。美国债务占GDP的百分比高于平均水平,但其位置离表中中间位置并不远。按国际标准,美国政府既不是过分挥霍,也不是特别节俭。
历史上,政府债务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债务占 GDP 的比例在主要战争期间急剧上升,在和平时期缓慢下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历史模式是实施财政政策的适当方法。正如我们在本章后面将更充分讨论的,由于税收平滑和代际平等的原因,战争的赤字融资看来是最优的。
和平时期政府债务大幅度增加的一个例子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 当选总统时,他承诺减税和增加军事支出。这些政策加上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的深度衰退开启了一段长的大幅预算赤字时期。用GDP 的百分比表示的政府债务几乎翻倍了,从1980年的25%增长到1995 年的47%。美国此前在和平和繁荣时期从未经历过政府债务如此大规模的增加。许多经济学家批评政府债务的这一增加没有道理地给子孙后代增加了负担。
20世纪80 年代政府债务的增加也引起了许多政策制定者的严重关注。1990 年,老布什(乔治·H·W·布什 (George H…Bush)) 总统增税以减少赤字,这违背了他的竟选承诺:“我保证,不会有新税”。根据一些政治评论家的说法,这样做的代价是老布什没能连任。1993 年,克林顿总统入主白宫时,他再度增税。税收增加,加上控制支出和由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使得预算赤字减少,最终变为预算盈余。政府债务由1995年占GDP的47%下降到 2001年的31%。当小布什(乔治·W·布什(George w.Bush))在 2001年开始执政时,高科技股引起的股市泡沫正在破灭,经济正在进人衰退。经济衰退自动使税收收人下降,推动预算走向赤字。此外,为对抗衰退而实行的减税、国土安全支出的增加以及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进一步增加了预算赤字。在小布什总统任期内,预算赤字占GDP 的比例平均约为 2%。从2001年到2008年,政府债务从占GDP的31%上升到39%。当贝拉克·奥巴马总统 2009 年入主白宫时,经济正处于一场金融危机引发的深度衰退之中。由于经济缩水,税收收人在减少。此外,总统的首批行动之一就是签署巨额财政刺激方案来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第 11 章的一个案例研究考察了这一政策。)2009年、2010 年和2011年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分别达到 GDP的10%、9%和8%。到了 2014年,债务占GDP的比例上升到了74%。
这些趋势导致 2011年8月出现了一个重大事件:标准普尔(一家评估债券安全性的大型私人机构)将美国政府债务的信用评级降到了最高的AAA 级之下的那一级别(即AA+级)。许多年以来,美国政府债务被认为是位居最安全的债券之列。也就是说,这些债券的买者可以完全相信在债券到期时将得到全额偿付。然而,标准普尔对近来的财政政策非常担忧,以致它提高了美国政府可能某一天会违约的可能性。
案例研究 ——财政政策令人烦恼的长期前景
标准普尔为什么降低美国政府债务的评级呢?2009-2011 年的大量预算赤字是一个理由,但很可能不是主要理由。更重要的是财政政策更长期的前景。当经济学家预测美国接下来几十年的财政政策路径时,他们描绘了一幅令人烦恼的图画。
一个原因是人口统计学上的。医疗技术的进步增加了预期寿命,而生育控制技术的提高和变化着的社会规范减少了人们生育子女的数量。由于这些新情况,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重更大了。1950 年老年人口 (65岁及以上)是工作年龄人口 (20~64岁)的 14%左右。现在老年人口是工作年龄人口的大约21%,这一数字在 2050 年将上升到大约40%。联邦预算大约有1/3 用于老年人的退休金(主要通过社会保障项目) 和卫生保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有资格领取这些“联邦资助”(就像有时这么称呼的),政府支出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增加。
与令人烦恼的财政前景有关的第二个原因是卫生保健费用的上升。政府通过医疗保障系统 (Medi.care) 向老年人和通过医疗补助系统 (Medicaid) 向穷人提供卫生保健。随着卫生保健成本的上升,政府在这些项目上的支出也增加了。政策制定者已经提出各种方法来抑制医疗保健成本的上升,例如减少诉讼负担,鼓励医疗保健提供者之间更多的竞争,促进更多地使用信息技术。奥巴马总统于 2009 年答署成为法律的《卫生保健改革法案》创建了一个新政府机构一独立费用咨询委员会 (ndependentPayment Advisory Board)-来对Medicare 进行改革以降低成本。然而,许多卫生经济学家相信这此措施的影响有限。医疗保健费用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医学的进步,这些进步为延长和改善我们的生命提供了新的、更好的但常常也是更昂贵的方法。
人口老龄化和医疗保健费用的上升都将对联邦预算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保障 (SocialSecurity)、医疗保健 (Medicare)、医疗补助 (Medicaid) 以及其他政府卫生保健项目上的政府支出已经从1950 年的不到GDP的1%上升到今天的 10%左右。上升的轨迹还不会停止。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如果不加以改变,到 2065年 (现在的大学生那时已经退休),在这些项目上的支出将上升为 GDP的17.5%左右。
美国如何处理这些支出压力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关键的议题是: 所需要的财政调整如何在增税和削减支出之间分摊。一些经济学家相信,为了给这些福利项目埋单,我们将需要把税收占 GDP的百分比提高到大幅高于历史上的水平。给定在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医疗补助上支出的预计增加,为这些福利埋单要求把所有税收提高 1/3 以上。其他经济学家相信,如此高的税率将给年轻工人施加过高的成本。他们相信,政策制定者应当减少对未来的老年人作出的现有承诺,同时应当鼓励人们为自已老年的生活支出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这可能包括延长正常的退休年龄,同时更多地激励人们在其工作时期储蓄以便为承担自已更大比例的退休和保健费用做准备。
为这一争论寻找答案是未来几十年重要的政策挑战之一。大幅增税和大幅削减支出在政治上都是不受欢迎的,这正是这个问题尚未解决的原因。然而,唯一的替代方案是继续维持大量预算赤字和增加政府债务。在某一时刻,随着政府债务占GDP 的份额上升,政府支付债息和偿还这些债务的能力或意愿就会成为问题。这是标准普尔在展望到这些艰巨的挑战后降低美国政府债务的信用评级的主要原因。它们没有说违约是很可能会出现的结果,但它们确实暗示有这种可能性。
19.2 衡量问题
问题1 通货膨胀
假设政府存量债务为D,通胀率为Π,政府不再增加新的债务,则债务今年实际上减少ΠD。
换个说法,也就是政府今年增加了ΠD的债务,相当于没有增加。
所以,政府每年的赤字被夸大了ΠD这么多
这种对通货膨胀的校正可能是很大的,特别是高通货膨胀的时候,它往往会改变我们对财政政策的评价。例如,1979 年联邦政府报告的预算赤字是 280 亿美。通货膨胀率是8.6%,在这一年年初公众(不包括美联储)所持有的政府债务是 4 950亿美。因此,赤字被夸大了430亿美,对通货膨胀进行校正之后,所报告的 280 亿美预算赤字变成了 150 亿美预算盈余换言之,即使名义政府债务在增长,但实际政府债务却在下降。由于近些年的通货膨胀低,所以,这一校正的重要性下降了
衡量问题2:资本资产
许多经济学家相信,准确评估政府的预算赤字要求既考虑政府的负债又考虑其资产特别地,在衡量政府的综合负债程度时,我们应该从政府债务中减去政府资产。因此,应该用债务变动减去资产变动来衡量预算赤字。
当然,个人和企业是对称地看待资产与负债的。当一个人借款买房子时,我们不说他实施预算赤字;相反,我们用资产的增加(房子) 抵消债务的增加(抵押贷款),作出“没有净财富变动”的记录。也许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政府财政。一种既衡量负债又衡量资产的预算程序被称为资本预算 (capital budgeting),因为它考虑到了资本的变动。
例如,假设政府卖掉它的一栋办公楼或一些土地并用所得收入来减少政府债务。按现行的预算程序,所报告的赤字会更低。按照资本预算,从出售得到的收人将不会降低赤字,因为债务的减少将被资产的减少所抵消。类似地,按照资本预算,政府为购买资本品融资而借款将不会增加赤字。
资本预算最主要的困难是难以确定哪些政府支出应该被算作资本支出。例如,州际高速公路体系应该被算作政府的资产吗?如果应该的话,它的价值是多少?核武器库呢?教育支出应该被视为人力资本支出吗?如果政府采用资本预算,这些问题必须要回答。有判断力的人对联邦政府是否应该采用资本预算看法不一。(许多州政府已经采用了资本预算。)资本预算的反对者认为,虽然这个体系在原理上优于现行体系,但它在实践中实施起来太困难了。资本预算的支持者认为,甚至对资本资产的不完美处理也比完全忽略资本资产好。
衡量问题3:未计算的负债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所衡量的预算赤字具有误导性,因为它没有包括一些重要的政府负债。例如,考虑一下政府工作人员的养老金。这些工作人员现在向政府提供劳动服务但他们的部分报酬要延期到未来支付。从本质上说,这些工作人员向政府提供了贷款。他们未来的养老金津贴代表政府的负债,这与政府债务没有什么不同。然而这种负债没有作为政府债务的一部分包括在内,而且这种负债的积累也没有作为预算赤字的一部分包括在内。根据某些估算,这一隐含的负债几乎与官方的政府债务一样大。
类似地,考虑社会保障体系。在某些方面,这个体系就像一个养老金计划。人们在年轻时把他们的部分收人存入这个体系,期望在老年时得到津贴。也许积累的未来社会保障津贴应该包括在政府的负债中。估算表明,政府未来的社会保障负债 (减去未来的社会保障税收)是官方衡量的政府债务的三倍以上。
有人可能认为,社会保障负债不同于政府债务,因为政府可以改变决定社会保障津贴的法律。然而,从原则上说,政府总是可以选择不偿还其全部债务:政府偿还其债务只是因为它选择这样做。对政府债务持有人的支付承诺与对未来社会保障领取者的支付承诺可
能没有根本的区别。政府负债特别难以衡量的一种形式是或有负债(contingent liability)–只有在某个特定事件发生时才应支付的负债。例如,政府为许多形式的私人信贷提供担保,诸如学生贷款、中低收人家庭住房抵押贷款以及银行和储蓄与贷款机构的存款。如果借款人偿还了贷款,政府不用支付;如果借款人拖欠,政府就要偿还。当政府提供了这种担保时,它承担了视债务人拖欠与否而定的负债。但这种或有负债没有反映在预算赤字中,部分地是因为不清楚应赋予其多少美价值。
衡量问题4:经济周期
政府预算赤字中的许多变动是作为对经济波动的反应而自发地产生的。例如,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收人下降,因此人们支付的个人所得税也减少了。利润下降,因此公司支付的公司所得税也减少了。有工作的人更少了,因此,工资税收收人下降。更多的人变得有资格领取福利与失业保障等政府援助,因此政府支出增加了。甚至在支配税收与支出的法律没有任何变动的情况下,预算赤字也增加了。
赤字的这些自发变动并不是衡量的失误,因为当衰退抑制了税收收人和刺激了政府支出时,政府的确增加借债。但这些变动确实使得用赤字来监控财政政策的变动变得更为困难。也就是说,赤字的上升或下降既可能是因为政府改变了政策,也可能是因为经济改变了方向。就某些目的而言,了解哪种情形发生了是有益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计算了一种周期调整性预算赤字[cyclically adjusted budgetdeficit,有时称为充分就业预算赤字 (full-employment budget deficit)]。周期调整性预算赤字的计算基于对经济在其产出和就业的自然水平运行时政府支出与税收收人的估算。周期调整性预算赤字是一个有用的衡量指标,因为它反映了政策的变动而不是经济周期的当前阶段。
19.3 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
设想你是一个为国会预算办公室工作的经济学家。你收到了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的一封信:
亲爱的国会预算办公室经济学家: 国会将考虑总统提出的将所有税收削减
20%的要求。在决定是否批准这项要求之前,我的委员会希望看到你的分析。我们看不到任何降低政府支出的希望,因此,减税就意味着预算赤字的增加。减税和预算赤字将如何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经济福利呢?
你真诚的委员会主席
在答复参议员之前,你打开你特别喜爱的经济学教科书一一当然,就是本书一一看看对于财政政策的这种变化模型预测到什么。
- 为了分析这一政策变动的长期影响,你求助于第 3~9 章的模型。
- 第3章的模型表明,减税刺激了消费者支出和减少了国民储蓄。储蓄的减少提高了利率,这挤出了投资
- 第8章介绍的索洛增长模型说明,更低的投资最终会导致更低的稳定状态资本存量和更低的产出水平。
- 由于我们在第9章中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律稳定状态 (最大化消费的稳定状态),所以,稳定状态资本的减少意味着消费的减少和经济福利的下降。
- 为了分析这一政策变动的短期影响,你求助于第11章和第12章的IS-LM 模型。该模型表明,减税刺激了消费者支出,这又意味着IS 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如果货币政策没有变动,IS 曲线的移动就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在短期,当价格有黏性时,总需求的扩张导致更高的产出和更低的失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价格的调整,经济又回到自然产出水平,更高的总需求导致更高的价格水平。
- 为了了解国际贸易如何影响你的分析,你求助于第 6 章和第 13 章的开放经济模型。
- 第6章的模型说明,当国民储蓄下降时,人们开始通过从国外借贷来为投资融资,导致贸易赤字。尽管从国外流人的资本减轻了财政政策变动对美国资本积累的影响,但美国欠了外国的债务。财政政策的变动还导致美升值,这使外国产品在美国变得更为便宜,而国内产品在国外更为昂贵。(国内利率更高。国外希望换成美,导致美升值,然后净出口下降)
- 第 13 章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说明,美的升值和所引起的净出口的下降减少了财政政策变动对产出和就业的短期扩张性影响。
减税也是财政政策
用储蓄分析法 很多问题就会简化
把所有这些模型铭记在心,你起草了回信:
亲爱的参议员先生:
减税,进而通过政府借贷来融资,对经济有许多影响。减税的直接影响将是刺激消费者支出。更高的消费者支出在短期和长期都影响经济。
在短期,更高的消费者支出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增加产出和就业。然而,由于投资者为更少的储蓄流量而竞争,利率也会上升。更高的利率将抑制投资和鼓励国外资本流入。美相对于外国通货的价值将会上升,美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将会减弱
在长期,减税所引起的国民储蓄的减少意味着更少的资本存量和更多的外债。因此,国家的产出会更少,产出中应归于外国人的比例会更高。
减税对经济福利的整体影响难以判断。尽管通货膨胀可能会更高,但现在的几代人会从更高的消费和更高的就业中获益。子孙后代将要承担今天预算赤字的很多负担:他们将出生在一个资本存量更小而外债更多的国家。
你忠实的雇员、国会预算办公室经济学家
参议员的答复是:
亲爱的国会预算办公室经济学家:
感谢你的来信。你的答复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但昨天我们委员会听取了一个自称“李嘉图主义者”的著名经济学家的证词,她得出了一个差别很大的结论。她认为,减税本身并不会刺激消费者的支出。她得出的结论是:预算赤字并没有你所列出的所有影响。这是怎么回事?
你真诚的委员会主席在学习了下一节以后,你再给参议员写回信,详细解释关于李嘉图等价的争论。
税收与激励
在整本书中,我们把税收体系概括为一个单一变量 T。在我们的模型中,政策工具是政府选择的税收水平,我们忽略了政府如何提高税收收入的问题。然而,在实践中,税收不是一次性支付的款项,而是对某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征收的。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对个人收入征税获得一些收入 (2014 年税收收入的46%),还通过对工薪征税 (34%)、对公司利润征税 (11%) 和其他来源 (6%) 获得另外一些收入
公共财政课程将大量时间用于学习不同税种的利弊。这些课程强调的一个启示是税收影响激励当人们的劳动收入被征税时,他们努力工作的激励就少了。当人们自有资本的收入被征税时,他们储蓄和对资本投资的激励就少了。因此,税收变动时,激励就会变动,这可能具有宏观经济影响。如果更低的税率鼓励工作和投资的增加,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就会增加。
一些被称为“供给学派”(supply-siders) 的经济学家相信税收的激励效应很大。一些供给学派专家甚至认为减税可以自融资 (self-financing): 尽管税率降低了,税率下降引起总供给如此大幅度增加以致税收收入增加。虽然所有经济学家都同意税收影响激励以及激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总供给,但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激励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大到足以使减税自融资。
近年来,对如何改革税收体系以减少阻碍经济达到其全部潜能的抑制因素存在很多辩论。许多经济学家支持的一项建议是把现有的所得税体系改变为消费税。与所得税相比,消费税将为储蓄、投资和资本积累提供更多的激励。
对消费征税的一种方式是扩大税收优惠的储蓄账户–例如个人退休账户和 401 (k) 计划一的可获得性,在储蓄被提取和支出之前,这些账户的储蓄是免税的。对消费征税的另一种方式是增值税(它是一种由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缴纳的消费税),现在许多欧洲国家就是用这种税筹措政府收入的。
要想阅读更多关于税收如何通过激励影响经济的参考书,最好的起点是公共财政的本科教科书,例如 Harvey Rosen and TedGayer,Public Finance,10th ed(New York; MGraw Hi,2014)在把公共财政与宏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更高级的文献中,一篇经典参考文献是 Christophe Chamley,“Optimal Taxation of Capital Income 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Infinite Lives,” Econometrica 54 (May 1986)607-622姆莱(Chamly)得到了税收体系不应该扭曲储蓄激励的条件(即消费税优于所得税的条件).Andrew Atkeson, V.V.Chari, and atrick J. Kehoe, “Taxing Capital Income: A Bad Idea,"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meapolisQuarterly Review 23(Summer 1999):3-17研究了这一结论的稳定性
当税收引起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小王少买了比萨饼时,税收就引起了无谓损失,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正如我们已经说明的,政府的很多收入来自个人所得税。在此前的案例研究中,我们讨论了这种税如何不鼓励人们像没有税收时那样勤奋工作,这种税引起的另一种无效率是它不鼓励人们储蓄。
考虑一个25岁的人正打算储蓄1000美。如果他把他的钱存入储蓄账户赚取8%的利息,并再留在账户上,当他64岁退休时就会有21720美。但如果政府对他每年赚到的利息收入征收1/4的税,有效利率就仅为6%。40年后,1000美只增加到10290美,还不到没有税收时可以得到的一半。因此,由于对利息收入征税,储蓄的吸引力就小多了。
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通过改变税基来消除现行税制对储蓄的抑制作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再是对人们的收入量征税,而是对人们的支出量征税。根据这种主张,所储蓄起来的全部收入在最后支出之前都不需要纳税。这种制度被称为消费税,不会扭曲人们的储蓄决策。
目前税法的各种条款已经有点像消费税。纳税人可以把一定量的储蓄投入特殊账户——例如,个人退休账户和401(k)计划——从而在退休时支取之前避免纳税。对那些通过这些退休账户进行大部分储蓄的人来说,他们的税单实际上是根据他们的消费,而不是根据他们的收入。
我的思考:消费税不会导致消费的激励扭曲么?然后我们搞个人养老金,是不是因为他是好几十年后支付 所以有时间去过渡到消费税呢?我们现在对收入收税 又对消费收税,但是如果不对消费收税,那么人们都会去消费,最终税款也是一样的?
很多税都是明税,老百姓交税的时候能很直观的感受到从钱包里往外拿钱,所以感觉会很肉疼。
不像是暗税,在买东西、看电影、吃饭等等日常活动中只要花钱就连带着把税交了,这样交税的话,老百姓感觉就不那么明显。
虽然说明税和暗税是一样的,但是给交税人带来的心里感受却是不一样的。
401K介绍
企业先给每个员工建立一个专门的401K账户,然后员工每个月从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存进这个账户,剩下的部分由企业往里存钱。
比如员工自己存60%,剩下40%企业给存。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企业存的比例比员工高。这么安排的目的是怕有人借着401K占公家便宜。万一有的领导自己存一,然后单位给存一亿。
企业给员工提供多种投资方式,让员工自己选,是投资股票,还是信托,还是基金什么的。员工选好了企业就替这个员工把401K账户里的钱投到员工自己选的投资方式上。
潜台词就是:你自己选的,赔了可跟我没关系。
不管是企业存的部分还是员工自己存的部分,所有存到401K账户里的钱都不需要交税,这个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很多有点闲钱的人,都很愿意用这种方式来储蓄,因为存进去的钱不用交所得税。
更吸引人的是,这笔钱存进去之后算是基金,是用来投资的,投资赚的钱也不收税。要知道一般情况下投资收益都是要收税的,不管是炒房、炒股、炒期货、地方债,赚钱了都得交税。
可是用401K账户投资,就是非常稀有的几种赚钱后不用交税的投资,就这一点就能吸引很多美国老百姓去交养老金。
但是也别高兴的太早。只有存的时候不交税,往外取的时候是收税的,所以这个叫延期交税。
当员工到了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往外取钱了,取出来的钱算员工的一笔收入,要交个人所得税。
存的越多,投资赚的越多,活的越长,领的养老金就越多。
这个领取方式也比较自由,可以按月领,按年领,也可以一次性领走,还可以把账户里的钱转成定期存款。但是一次性领走要交的税也比较多,分期领的话交的税就会很少。
这看起来是灯塔国政府的一片苦心,怕有人不会过日子,一次性领走都败光了。经历一下人生最痛苦的事:人还活着,钱没了,最后整的满大街流浪汉,特意安排分期领退休金的税收特别低。
实际上就是怕有人一次性领太多钱,把基金领空了。
当员工在一家公司干到退休或者59.5岁的时候就可以领钱了,而如果没到这个年龄,感觉缺钱花了,就想领钱也行,但是要交罚款。而且罚的还不少,越年轻罚的越狠,所以老美很少有人在规定年龄之前领这笔退休金的。
反过来,领取的晚,还会有全额奖。领早了会打折,直到完全退休年龄65岁再领的话,才能全额领取。
说到这个完全退休年龄,其实美国人也是搞延迟退休的,前几年老美的完全退休年龄还是62,这就涨到65了。有人估算,现在40来岁的美国人,完全退休年龄应该涨到67左右。
这里要注意,虽然是退休金领早了罚款,但不意味着领的越晚越好。有人说我想憋个大的,90再领退休金,是不是就能领很多钱。不是,到了70.5岁的时候,美国法律规定就必须得从个人401K账户里面领钱了,如果还不领,那以后再领就得加税,加50%的税。
不行,每个人每年往401K退休账户里存多少钱能免税,国税局是限额的,超过这个限额就不免税了。税务局也不傻,不能让人无限的往里投钱,万一像有的明星,往里投8、9个亿,就为了逃税可不行。
那么如果我就是有钱,就是想给自己创造一个辉煌的晚年生活,哪怕交税也非要往401K账户里玩命存钱行不行呢?
也不行,一个人基本上一年能存到401K退休账户里的钱最多就是49000美。有多余的钱你去别的地方存,401K账户不收了。
401K养老计划,不会让人在老年变成土豪。它仅仅就是一个基本社保养老的补充,顶多也就能让老麦克在每次跳广场舞的时候,给老莫妮卡多买一根冰棍而已。至于全场买单,收获全员赞许的目光这种名场面,如果只靠401K计划的话,基本就属于得憋俩月才能使用一次的大招。
19.4 李嘉图学派的基本观点
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假设,当政府减税和实施预算赤字时,消费者对他们税后收入的增加的反应是花费更多。另一种被称为李嘉图等价 (Ricardian equivalence)的观点对这一假设提出了质疑。根据李嘉图学派的观点,消费者具有前瞻性,因此,他们的支出决策不仅基于其现期收入,而且还基于其预期的未来收人。
李嘉图等价的基本逻辑
考虑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对参议院预算委员会正考虑的减税的反应。消费者可能作如下推理:
政府正在减税而没有任何减少政府支出的计划。这种政策会改变我的机会集吗?
我会因为这种减税更富有吗?我应该更多地消费吗?
也许不会。政府用预算赤字为减税融资。在未来某个时点,政府将不得不增加税收,以便支付债务和积累的利息。因此,这种政策实际上包括现在的减税与未来的增税。减税仅仅给了我最终要交回去的暂时收入。我的境况不会变得更好,因此,我将保持我的消费不变。
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借债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用政府债务融资的减税并没有减少税收负担,它仅仅是重新安排税收的时间。因此,它不应该鼓励消费者花费更多。
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一论点。假定政府为了给一位典型的公民减税 1000美,从该公民那里借贷1000 美。从本质上说,这种政策与给该公民1000 美政府债券作为礼品相同。债券的一面写着:“作为债券持有者,政府欠你 1000 美及其利息”另一面写着:“作为纳税人,你欠政府 1000 美及其利息”。整体而言,政府给典型公民的债券礼品并不会使该公民更富或更穷,因为债券的价值被未来纳税义务的价值抵消了。普遍的原理是政府债务等价于未来税收,如果消费者具有足够的前瞻性,未来税收等价于现期税收。因此,用借债为政府融资等价于用税收融资。这种观点以 19 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名字命名,称为李嘉图等价。因为是李嘉图最先提出了这一理论观点。
李嘉图等价的启示是,用债务融资的减税并不会影响消费。家庭把额外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减税所带来的未来税收责任。这种私人储蓄的增加正好抵消了公共储蓄的减少。国民储蓄一一私人储蓄与公共储蓄之和一一保持不变。因此,减税并没有传统分析所预言的影响。
李嘉图等价的逻辑并不意味着财政政策的所有变动都是无关的。如果财政政策的变动影响到现在或未来的政府购买,那么确实会影响消费者的支出。例如,假定政府现在减税是因为它计划减少未来的政府购买。如果消费者认识到这种减税并不要求未来的税收增加,她就会感到更富有并增加自己的消费。但是,注意,是政府购买的减少而非税收的减少刺激了消费:即使当前的税收保持不变,未来减少政府购买的公告也会增加现在的消费,因为这意味着在未来某个时间政府会降低税收。
消费者与未来税收
李嘉图学派观点的本质是,当人们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时,他们理性地前瞻到政府债务所暗示的未来税收。但是,消费者的前瞻性如何呢?传统政府债务观点的捍卫者相信.未来税收的前景对现期消费的影响并不像李嘉图学派观点所假设的那么大。他们的部分理由如下。
目光短浅 李嘉图学派财政政策观点的支持者假设人们在作出诸如选择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和多少收人用于储蓄之类的决策时是理性的。当政府借贷以支付现期支出时,理性的消费者前瞻到支持这一债务所需要的未来税收。因此,李嘉图学派的观点假定人们具有充足的知识和远见。
传统减税观点的一个可能的论据是人们目光短浅,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理解政府预算赤字的启示。一些人在选择储蓄多少时可能遵循简单而并非完全理性的概算规则例如,假定一个人按未来税收将与现在税收相同的假设行事。这个人就没有考虑到当前政府政策所要求的未来税收变动。用债务融资的减税将使这个人相信她的一生收入增加了.尽管情况并非如此。因此,减税将会导致更高的消费和更低的国民储蓄。
借款约束 李嘉图学派政府债务观点假设消费者的支出不是基于现期收人,而是基于其一生收人,既包括现期收人又包括预期的未来收人。根据李嘉图学派的观点,用债务融资的减税增加了现期收人,但并没有改变一生收入或消费。传统政府债务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对那些面临紧的借款约束的消费者来说,现期收入比一生收人更重要。借款约束(borrowingconstraint)是对个人能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款数额的限制。一个人的消费要想超过其现期收人一一也许是因为她预期未来有更高的收人,她就必须借贷。如果她无法借到资金来为现期消费融资,或者只能借到有限的量,那么,无论她一生的收人可能有多少,她的现期收人都决定了她的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未来的收入会更低,用债务来融资的减税增加了现期收人,从而增加了消费。从本质上说,当政府减少当前税收和增加未来税收时,它给纳税人提供了一笔贷款。对一个想得到贷款但又无法得到的人来说,减税扩大了她的机会,刺激了消费。
子孙后代 除了目光短浅和借款约束之外,支持传统政府债务观点的第三个论据是消费者预期隐含的未来税收不会落在他们身上,而是落在子孙后代身上。例如,假定政府今天减税,发行30年期的债券为预算赤字融资,然后在 30 年后增加税收来偿还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债务代表财富从下一代纳税人 (他们面临税收增加)向当前一代纳税人(他们得到了减税)的转移。这种转移增加了当前一代人的一生资源,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消费。从本质上说,用债务融资的减税刺激了消费,因为它以下一代的损失为代价给当前一代提供消费的机会。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对这种观点作了机智的反驳,以支持李嘉图的观点。巴罗认为,因为子孙后代是当前一代的儿孙,我们不应该把他们看做独立的经济活动参与者。相反,他认为,合适的假设是当前各代关心子孙后代。许多人往往在辞世时以遗产的形式给孩子礼物,就是这种代际利他主义的证据。遗产的存在表明,许多人并不热衷于以自己孩子的损失为代价来利用消费的机会。
他们预期自己的子女会比自己更富裕,因此,对以子女受损失为代价的消费机会持欢迎态度。许多人不给子女留遗产或只留少量遗产的事实与这种假说一致。对这些不留遗产的家庭而言,用债务融资的减税通过在各代人之间重新分配财富而改变了消费
案例 乔治·布什所得税扣除的实验
1992 年初,乔治·H·W·布什总统实施了一项新政策来对付美国徘徊已久的衰退。通过行政命令,他降低了从工人工资中扣除的所得税额。这项命令并没有减少工人应付的所得税额,它仅仅延迟了缴税。1992 年工人得到的更高的实得工资,将被 1993 年 4月交纳所得税时更高的纳税额或更少的
税收返还所抵消。你预期这种政策会有什么影响?根据李嘉图等价的逻辑,消费者本应该认识到他们一生的资源并没有变,因此,他们会把额外的实得工资储蓄起来以应付即将到来的税收责任。但是,乔治·布什宣称他的政策将提供“人们可以用来帮助支付买衣服、上大学或购买一辆新汽车的钱”。也就是说,他相信,消费者会花费额外的收入,从而刺激总需求和帮助经济从衰退中复苏。看起来布什在假设消费者目光短浅或面临紧的借款约束。用总体数据来衡量这一政策的实际影响是困难的,因为许多其他事情同时也在发生。但从两位经济学家在政策宣布后不久进行的调查中可以找到一些证据。这个调查询问人们想如何使用他们额外的收入。57%的回答者说,他们将把钱储蓄起来,用它偿还债务,或调整他们的扣税额,以便抵消布什的行政命令的影响。43%的回答者说,他们将花掉额外的收入。因此,对这一政策变动,大部分人计划像李嘉图理论所断言的那样行事。但是,布什的判断是部分正确的:尽管许多人知道下一年的税单金额会更高,但他们仍计划花掉额外的收入。
也就是 确实部分人会按照李嘉图等价,也有的人是传统债务观点。一半对一半。还要注意,储蓄的人可能和我一样,不怎么花钱,或者攒钱搞其他的。
案例研究 父母为什么要留遗产?
有关李嘉图等价的争论部分地是关于各代之间如何互相联系的争论。罗伯特·巴罗为李嘉图学派观点的辩护是基于父母因为关心子女而留遗产给他们的假设。但是,这种利他主义是父母留遗产给子女的真正原因吗?
有一类经济学家提出,父母用遗产来控制其子女。父母往往希望子女为他们做某些事情,例如,经常打电话给家里,节假日回家,照顾他们的晚年。也许父母用不留遗产的隐含威胁来促使子女更孝顺。
为了检验这种“战略性遗赠动机”,这些经济学家考察了关于子女多长时间探望父母的数据。他们发现,父母越富有,子女回家次数越多。甚至更令人惊讶的是另一个结果:只有可以作为遗产留下的财富才诱使频率更高的探望。不能作为遗产的财富,例如,一旦过早去世就要归养老金公司所有的养老金财富,不会鼓励子女探望父母。这些发现表明,代际关系可能不止是利他主义那么简单。
做出选择
然而,那些坚持李嘉图学派政府债务观点的人对这些事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也许 20世纪 80 年代的低储蓄是由于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乐观一一这种乐观也反映在股市繁荣上。或者也许低储蓄是因为人们预期减税最终不会导致更高的税收,而是导致更低的政府支出,正如里根所承诺的那样。由于难以排除这些解释中的任何一种,所以,政府债务的两种观点都没有被驳倒。
案例 李嘉图论李嘉图等价
大卫·李嘉图是一个家产百万的股票经纪人,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是1817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andTa.ralion),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经济学家现在仍然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从国际贸易中获取的好处。李嘉图还是英国议会议员;在英国议会,他把他的理论用于实践,反对限制谷物国际贸易的《谷物法》。
李嘉图对政府可能为其支出进行支付的不同方式感兴趣。在 1820 年一篇名为《论融资体系》(Essay on the Funding System)的论文中,他考虑了一个例子:一场耗资2000 万英镑的战争。他指出,如果利率是5%,这笔支出可以用一次性税收 2 000 万英镑,或者每年 100 万英镑的永久性税收,或者连续 45年每年120 万英镑的税收来融资。他写道:
就经济而言,任何一种做法都没有实质性差别:一次性支付 2 000 万英镑,永久性地每年支付100万英镑,或者连续45年每年支付120 万英镑,价值正好相等。李嘉图认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各代人之间的联系;
要说服一个拥有 20 000 英镑或任何其他总金额的人相信每年 50 英镑的永久性支付和1000英镑的一次性税收负担相同是困难的。他会有某种模糊的观念:每年 50 英镑要由他的后人支付,而不由他支付;但是如果他把自己的财产留给儿子,同时把这种永久性税负留给儿子,给儿子留下20000 英镑连同永久性税负与没有税负的19 000 英镑,区别在哪里呢?尽管李嘉图认为政府的这些不同融资方式是等价的,但他并不认为其他人也会这样看:
那些纳税的人··…·.并不据此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务。我们倾向于认为,战争只有在我们被要求为它付税时才是负担,而不反映在这种税收的可能期限上。因此,李嘉图怀疑人们的理性和远见足以完全前瞻到他们未来的税收负担。作为一个政策制定者,李嘉图严肃地对待政府债务。在英国议会上,他曾宣称:如果我们摆脱了两种严重的罪恶一一国债和《谷物法》,那么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它的繁荣程度的发展就会超乎想象。
李嘉图否定了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理论,这是经济思想史上一个极大的讽刺!
19.5关于政府债务的其他观点
关于政府债务的政策争论包括许多方面。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考虑了传统的和李嘉图学派的政府债务观点。根据传统观点,政府预算赤字在短期中扩大了总需求并刺激了产出,但在长期中挤出了资本并抑制了经济增长。根据李嘉图学派的观点,政府预算赤字没有这些影响,因为消费者知道预算赤字仅仅代表税收负担的延迟。以这两种理论作为背景我们现在考虑有关政府债务的其他观点
平衡预算vs最优财政政策
在美国,许多州的宪法要求州政府实施平衡预算。一个重新提起的政治辩论议题是联邦宪法是不是也应当要求联邦政府实施平衡预算。大多数经济学家反对要求政府平衡其预算的严格规定。最优财政政策有时可能要求预算赤字或盈余,有三条原因。
稳定化 预算赤字或盈余可以帮助稳定经济。本质上,平衡预算的规则将会使税收和转移支付体系的自动稳定能力失效。当经济陷入衰退时,税收自动下降,转移支付自动上升。尽管这些自动的反应有助于稳定经济,但它们推动了预算赤字的出现。一项严格的平衡预算规则将要求政府在衰退时增税或减少支出,但这些行动将进一步抑制总需求。斟酌处置的财政政策更可能使经济向经济周期进程的相反方向运动。例如,2009 年,贝拉克·奥巴马总统签署了一项刺激法案,批准大幅增加支出以力图降低衰退的严重性,即使它导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大的预算赤字。
税收平滑 预算赤字或盈余可以用于降低税收体系引起的激励扭曲。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高税率通过抑制经济活动给社会造成了损失。例如,对劳动收入征税降低了人们长时间工作的激励。由于这一遏制因素在税率很高时特别大,通过保持税率相对稳定而不是使税率某些年份高、某些年份低,税收的总社会成本最小化了。经济学家把这一政策称为税收平滑 (tax smoothing)。为了保持税收平滑,在收入不寻常地低(衰退)或支出不寻常地高(战争)的年份赤字是必要的。
代际再分配 预算赤字可以被用于把税收负担从当前一代转移到子孙后代。例如,-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当前一代为维护自由而进行战争,子孙后代也会受益,应该承担一些负担。为了传递部分战争成本,当前一代可以通过预算赤字来为战争融资。政府可以通过以后对下一代征税来偿还债务。
但是没有分享繁荣啊= =
这些考虑导致大多数经济学家反对严格的平衡预算规则。至少,一项财政政策的规则需要考虑诸如衰退和战争等重复出现的事件和情节,在这些时期政府实施预算赤字是合理的
财政状况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985 年,保罗·沃尔克告诉国会:“实际的和潜在的预算赤字规模··…··加深了对我们控制货币供给和抑制通货膨胀能力的怀疑”。十年后,艾伦·格林斯潘宣称:“美国长期的潜在赤字的大幅度减少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大降低通货膨胀预期”。这两位美联储主席显然都看到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联系。
我们在第 5章首先讨论了这种可能性。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政府为预算赤字融资的一种方法是简单地发行货币——一种导致更高通货膨胀的政策。确实,当一国经历恶性通货膨胀时,典型的原因是财政政策制定者依靠通货膨胀税来支付他们的部分支出。恶性通货膨胀的结束几乎总是与财政改革同时发生的,这些财政改革包括大幅度削减政府支出从而减少对货币铸造税的需要。
除了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这种联系之外,一些经济学家还提出,高的债务水平也可能鼓励政府制造通货膨胀。因为大部分政府债务是按名义值标明的,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债务的实际价值下降。这就是由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所引起的通常的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再分配一一在这里债务人是政府,债权人是私人部门。但这个债务人不同于其他债务人,它可以印发货币。高的债务水平会鼓励政府发行货币,从而提高价格水平,降低其债务的实际价值。
尽管有关于政府债务与货币政策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的这些忧虑,但很少有证据表明这种联系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是重要的。例如,在美国,20 世纪 70 年代,即使政府债务相对于GDP是低的,但通货膨胀很高。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货币政策制定者控制住了货膨胀,而同时,财政政策制定者开始实施巨额预算赤字和增加政府债务。2014 年,债务占GDP的比例按历史标准来看很高,但通货膨胀比美联储宣布的 2%的目标还要低一点因此,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经典的恶性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可能受到财政政策的驱动,但是,今天,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国家中并不是常态。这有几个原因。第一,大多数政府可以通过出售债券来为赤字融资,而不需要依靠货币铸造税。第二,中央银行常常有足够的独立性来抵制那些要求实行更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政治压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政府各个部门的政策制定者都知道,通货膨胀是一种解决财政问题的糟糕方法
债务与政治过程
财政政策并不是由天使制定的,而是通过不完善的政治过程制定的。一些经济学家担通过发行债券为政府支出融资的可能性会使政治过程更糟糕。
这种思想历史悠久。19世纪的经济学家克努特·威克塞尔 (Knut Wicksell) 声称,如果某项政府支出的收益大于其成本,那么,以一种获得选民一致支持的方式为该项支出融资就应该是可能的。他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事实上获得几乎一致的支持时,政府支出才应该发生。然而,在债务融资的情况下,威克塞尔担忧的是:“在批准税收的立法机构中(未来纳税人的)利益根本没有得到代表或者代表得不充分。”
更近些年来,许多经济学家重提这一主题。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Buchanan)和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在他们1977年的著作《赤字中的民主》(Democracy inDeficit) 中支持财政政策的平衡预算规则,其依据是这个规则“将使政策制定者认识到公共支出的实际成本;它将倾向于消除财政选择“无须代价’的错觉”。类似地,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曾任罗纳德·里根的经济顾问,长期以来预算赤字的批评家)认为,“只有必须平衡预算的“硬预算约束’”才能迫使政治家判断支出的“收益是否真正能够证明其成本的正当性”。这些论据导致一些经济学家支持一项要求国会通过平衡预算的宪法修正案。这些提案通常有国家紧急时期(例如战争和萧条)的例外条款,在紧急时期,预算赤字是一种合理的政策反应。这些提案的一些批评者认为,就算有例外条款,这一宪法修正案也将过于严重地束缚政策制定者的手脚。另一些批评者声称,国会将轻而易举地用会计技巧来逃避平衡预算的要求。正如这一讨论清楚地表明的,关于《平衡预算修正案》合意性的争论,其经济色彩和政治色彩同样浓厚。
国际维度
政府债务可能影响一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正如我们在第 6 章中初次看到的,当政府预算赤字减少了国民储蓄时,它往往会导致贸易赤字,这又要通过从国外借贷来融资。例如,许多观察家将美国(相对) 近来从世界经济中的主要债权国向主要债务国的转变归咎于美国的财政政策。预算赤字和贸易赤字之间的这种联系导致了政府债务的两种进一步的影响。
第一,高的政府债务水平可能增加经济发生资本外逃的风险一一世界金融市场上对一国资产需求的突然减少。国际投资者认识到,政府总是可以简单地用拖欠来处理自己的债务。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335 年,当时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 (Edward I) 拖欠了对意大利银行家的债务。更近的例子是,1998 年的俄罗斯和 2001 年的阿根廷都拖欠了债务。政府债务水平越高,拖欠债务的诱惑也越大。因此,随着政府债务的增加,国际投资者可能会担心拖欠,减少贷款数量。如果这种信心的丧失突然发生,结果就可能是资本外逃的典型症状:通货价值的狂跌和利率的上升。正如我们在第 13 章中所讨论的,这正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拖欠看起来可能发生时墨西哥的情况。第二,用从国外借贷为高水平的政府债务融资可能降低一国在世界事务中的政治影响。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Benjamin Friedman)在他1988年的著作《结账日》(DayofReckoning)中强调了这种担心。他写道:“历史上,世界的权力和影响属于债权国。美国成为一股世界势力与我们从债务国转变为·····.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投资资本的债权国同时发生,这并不是巧合。”弗里德曼提出,如果美国继续实施巨额贸易赤字,那么,它最终会失去部分国际影响。到现在为止,记录还没有证明这种假说: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90年代及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一直存在贸易赤字,但仍然是一个主要的超级大国。但是,也许其他事件一例如苏联的解体一抵消了美国由于债务增长本来可能经历的政治影响的下降。
案例研究——指数化债券的好处
1997 年,美国财政部开始发行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支付收益的债券。这些债券一般支付 2%左右的低利率,因此,1000 美的债券每年只支付利息 20 美。但是,利息支付随着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衡量的价格总体水平的上升而增加。此外,在偿还1000 美本金时,这个数量也要根据 CPI的变动进行调整。因此,2%是实际利率。宏观经济学教授不再需要把实际利率定义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可以翻开《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指着信用报告说:“看这儿,这是名义利率,而这是实
际利率。”(英国和几个其他国家的教授早就可以这么做了,因为在这些国家指数化债券的交易已有若干年了。)当然,使宏观经济学更容易讲授并不是财政部决定使一些政府债券指数化的原因。那只是一种正的外部性。其目的是引进一种有利于债券持有者和纳税人的新型政府债券。这些债券是一种双赢的事物,因为它使交易双方避免了通货膨胀风险。债券持有者应该关心他们赚到的实际利率,纳税人应该关心他们支付的实际利率。当政府债券用名义值来标明时,双方都要承担既无生产性又不必要的风险,指数化债券消除了这种通货膨胀风险。
此外,指数化债券还有其他三个好处
- 第一,这种债券可以鼓励私人部门开始发行自己的指数化证券。金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公共产品。一旦一种创新被引入市场,这种思想既无排他性 (不能阻止人们利用它) 又无竞争性 (一个人利用这种思想不会减少其他人利用这种思想)。正如自由市场不能充分提供国防和基础研究等公共产品一样,它也不能充分提供金融创新。财政部的指数化债券可以看做市场失灵的一种补救手段。
- 第二,这种债券减少了政府制造出人意料的通货膨胀的激励。在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预算赤字之后,美国政府现在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债务人,它的债务几乎全是用美标明的。与大多数债务人相比,联邦政府的独特性是它可以发行它所需要的货币。政府的名义债务越大,政府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减少债务的激励也越大。财政部转向指数化债券的这种变化减少了这种潜在地有问题的激励。
- 第三,这种债券提供了可能对货币政策有用的数据。许多宏观经济学理论把预期通货膨胀作为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关键变量。但预期通货膨胀是多少呢? 一种衡量预期通货膨胀的方法是对私人预测者进行调查。另一种方法是观察到期时间相同的名义债券收益与实际债券收益之间的差别。
因此,财政部的新指数化债券产生了许多好处:更低的通货膨胀风险、更多的金融创新、更好的政府激励、信息更充分的货币政策,并且使宏观经济学的学生和老师更轻松。
第二十章 金融系统 机会与风险
单词“crisis”用中文说是“危机”,第一个字代表“危险”,第二个字代表“机会” ——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
20.1 金融系统是做什么的
金融系统是指代经济中促进储蓄者与投资者之间资金流动机构的概括性术语
为投资融资
金融系统的一个部分是金融市场的集合。通过金融市场,家庭能够直接为投资提供资源,两个重要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现债券筹集投资资金称为债券融资,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称为股权融资。
金融系统的另一个部分是金融中介的集合,通过金融中介,家庭能够间接的为投资提供资源。商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金融中介,其他例子包括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在金融中介接入进来时,存款者常常不知道他的资金在为谁的投资项目融资。
风险分担
处理不对称信息
结束语 我们知道什么 我们不知道什么
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四个启示
启示1:在长期,一国生产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决定了其国民的生活标准
启示2:在短期,总需求影响一国生产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
启示3:在长期,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但它并不影响失业率
启示4:在短期,控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政策制定者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
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四个未解决问题
问题1:政策制定者应该如何尽力促进经济的自然产出水平的增长?
一些人认为,政策制定者不应该鼓励当前各代人作出这种牺牲,因为技术进步将保证子孙后代比现在一代生活得更好。(一位诙谐的经济学家问道:“子孙后代为我做了什么?”)对于如何鼓励额外的储蓄、应该投资于私人拥有的工厂和设备还是投资于道路和学校之类的公共基础设施,甚至那些主张增加储蓄和投资的人们也没有一致的看法。
今天的文章 曼昆 宏观经济学 笔记 241203备份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bian-cheng-ji-chu/9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