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 MemCache讲解
1.1 MemCache是什么
MemCache
是一个自由、源码开放、高性能、分布式的分布式内存对象缓存系统,用于动态Web
应用以减轻数据库的负载。它通过在内存中缓存数据和对象来减少读取数据库的次数,从而提高了网站访问的速度。MemCaChe
是一个存储键值对的HashMap
,在内存中对任意的数据(比如字符串、对象等)所使用的key-value
存储,数据可以来自数据库调用、API调用,或者页面渲染的结果。MemCache
设计理念就是小而强大,它简单的设计促进了快速部署、易于开发并解决面对大规模的数据缓存的许多难题,而所开放的API
使得MemCache
能用于Java、C/C++/C#、Perl、Python、PHP、Ruby
等大部分流行的程序语言。
另外,说一下MemCache
和MemCached
的区别:
MemCache
是项目的名称MemCached
是MemCache
服务器端可以执行文件的名称
MemCache
的官方网站为http://memcached.org/
1.2 MemCache访问模型
为了加深理解,画了一张图:
特别澄清一个问题,MemCache
虽然被称为分布式缓存
,但是MemCache
本身完全不具备分布式的功能,MemCache
集群之间不会相互通信(与之形成对比的,比如JBoss Cache
,某台服务器有缓存数据更新时,会通知集群中其他机器更新缓存或清除缓存数据),所谓的分布式
,完全依赖于客户端程序的实现,就像上面这张图的流程一样。
1.3 MemCache写缓存流程
同时基于这张图,理一下MemCache
一次写缓存的流程:
- 应用程序输入需要写缓存的数据
API
将Key
输入路由算法模块,路由算法根据Key
和MemCache
集群服务器列表得到一台服务器编号- 由
服务器编号
得到MemCache
及其的ip
地址和端口号 API
调用通信模块和指定编号的服务器通信,将数据写入该服务器,完成一次分布式缓存的写操作
读缓存和写缓存一样,只要使用相同的路由算法和服务器列表,只要应用程序查询的是相同的Key
,MemCache
客户端总是访问相同的客户端去读取数据,只要服务器中还缓存着该数据,就能保证缓存命中。
这种MemCache
集群的方式也是从分区容错性的方面考虑的,假如Node2
宕机了,那么Node2上面存储的数据都不可用了,此时由于集群中Node0
和Node1
还存在,下一次请求Node2
中存储的Key
值的时候,肯定是没有命中的,这时先从数据库中拿到要缓存的数据,然后路由算法模块根据Key
值在Node0
和Node1
中选取一个节点,把对应的数据放进去,这样下一次就又可以走缓存了,这种集群的做法很好,但是缺点是成本比较大。
1.4 一致性Hash算法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服务器集群的管理,路由算法至关重要,就和负载均衡算法一样,路由算法决定着究竟该访问集群中的哪台服务器,先看一个简单的路由算法。
1.4.1 余数Hash
比方说,字符串str
对应的HashCode
是50
、服务器的数目是3
,取余数得到1
,str
对应节点Node1
,所以路由算法把str
路由到Node1
服务器上。由于HashCode
随机性比较强,所以使用余数Hash
路由算法就可以保证缓存数据在整个MemCache
服务器集群中有比较均衡的分布。
如果不考虑服务器集群的伸缩性
(如果HTTP请求
分发装置可以感知或者可以配置集群的服务器数量
,可以及时发现集群中新上线或下线的服务器,并能向新上线的服务器分发请求,停止向已下线的服务器分发请求,那么就实现了应用服务器集群的伸缩性),那么余数Hash
算法几乎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缓存路由需求,但是当分布式缓存集群需要扩容的时候,就难办了。
就假设MemCache
服务器集群由3
台变为4
台吧,更改服务器列表,仍然使用余数Hash
,50
对4
的余数是2
,对应Node2
,但是str
原来是存在Node1
上的,这就导致了缓存没有命中。如果这么说不够明白,那么不妨举个例子,原来有HashCode
为0~19
的20
个数据,那么:
HashCode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
路由到的服务器 | 0 | 1 | 2 | 0 | 1 | 2 | 0 | 1 | 2 | 0 | 1 | 2 | 0 | 1 | 2 | 0 | 1 | 2 | 0 | 1 |
现在扩容到4 台,加粗标红的表示命中: |
||||||||||||||||||||
HashCode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路由到的服务器 | 0 |
1 |
2 |
3 | 0 | 1 | 2 | 3 | 0 |
1 |
2 |
3 | 0 | 1 | 2 | 3 | 0 | 1 | 2 | 3 |
如果扩容到20+ 的台数,只有前三个HashCode 对应的Key 是命中的,也就是15% 。当然这只是个简单例子,现实情况肯定比这个复杂得多,不过足以说明,使用余数Hash 的路由算法,在扩容的时候会造成大量的数据无法正确命中(其实不仅仅是无法命中,那些大量的无法命中的数据还在原缓存中在被移除前占据着内存)。这个结果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在网站业务中,大部分的业务数据度操作请求上事实上是通过缓存获取的,只有少量读操作会访问数据库,因此数据库的负载能力是以有缓存为前提而设计的。当大部分被缓存了的数据因为服务器扩容而不能正确读取时,这些数据访问的压力就落在了数据库的身上,这将大大超过数据库的负载能力,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数据库宕机。 |
这个问题有解决方案,解决步骤为:
- 在网站访问量低谷,通常是深夜,技术团队加班,扩容、重启服务器
- 通过模拟请求的方式逐渐预热缓存,使缓存服务器中的数据重新分布
1.4.2 一致性Hash算法
一致性Hash
算法通过一个叫做一致性Hash
环的数据结构实现Key
到缓存服务器的Hash
映射,看一下我自己画的一张图:
具体算法过程为:先构造一个长度为232
的整数环(这个环被称为一致性Hash
环),根据节点名称的Hash
值(其分布为[0, 232-1]
)将缓存服务器节点放置在这个Hash
环上,然后根据需要缓存的数据的Key
值计算得到其Hash
值(其分布也为[0, 232-1]
),然后在Hash
环上顺时针查找距离这个Key
值的Hash
值最近的服务器节点,完成Key
到服务器的映射查找。
就如同图上所示,三个Node
点分别位于Hash
环上的三个位置,然后Key
值根据其HashCode
,在Hash
环上有一个固定位置,位置固定下之后,Key
就会顺时针去寻找离它最近的一个Node
,把数据存储在这个Node
的MemCache
服务器中。使用Hash
环如果加了一个节点会怎么样,看一下:
一个节点会怎么样,看一下:
看到加了一个Node4
节点,只影响到了一个Key
值的数据,本来这个Key
值应该是在Node1
服务器上的,现在要去Node4
了。采用一致性Hash
算法,的确也会影响到整个集群,但是影响的只是加粗的那一段而已,相比余数Hash
算法影响了远超一半的影响率,这种影响要小得多。更重要的是,集群中缓存服务器节点越多,增加节点带来的影响越小
,很好理解。换句话说,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大,继续命中原有缓存数据的概率会越来越大,虽然仍然有小部分数据缓存在服务器中不能被读到,但是这个比例足够小,即使访问数据库,也不会对数据库造成致命的负载压力。
至于具体应用,这个长度为232
的一致性Hash
环通常使用二叉查找树实现
1.5 MemCache实现原理
首先要说明一点,MemCache
的数据存放在内存中,存放在内存中认为意味着几点:
- 访问数据的速度比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要快,因为
Oracle、MySQL
这些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为了保持数据的持久性,数据存放在硬盘中,IO
操作速度慢 MemCache
的数据存放在内存中同时意味着只要MemCache
重启了,数据就会消失- 既然
MemCache
的数据存放在内存中,那么势必受到机器位数的限制,32
位机器最多只能使用2GB
的内存空间,64位机器可以认为没有上限
然后来看一下MemCache
的原理,MemCache
最重要的莫不是内存分配的内容了,MemCache
采用的内存分配方式是固定空间分配,还是自己画一张图说明:
这张图片里面涉及了slab_class、slab、page、chunk
四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MemCache
将内存空间分为一组slab
- 每个
slab
下又有若干个page
,每个page
默认是1M
,如果一个slab
占用100M
内存的话,那么这个slab
下应该有100个page
- 每个
page
里面包含一组chunk
,chunk
是真正存放数据的地方,同一个slab里面的chunk的大小是固定的 - 有相同大小
chunk
的slab
被组织在一起,称为slab_class
MemCache
内存分配的方式称为allocator
,slab
的数量是有限的,几个、十几个或者几十个,这个和启动参数的配置相关。
MemCache
中的value
过来存放的地方是由value
的大小决定的,value
总是会被存放到与chunk
大小最接近的一个slab
中,比如slab[1]
的chunk
大小为80字节
、slab[2]
的chunk
大小为100字节
、slab[3]
的chunk
大小为128字节
(相邻slab
内的chunk
基本以1.25
为比例进行增长,MemCache
启动时可以用-f
指定这个比例),那么过来一个88
字节的value
,这个value
将被放到2号slab
中。放slab
的时候,首先slab
要申请内存,申请内存是以page
为单位的,所以在放入第一个数据的时候,无论大小为多少,都会有1M
大小的page
被分配给该slab
。申请到page
后,slab
会将这个page
的内存按chunk
的大小进行切分,这样就变成了一个chunk
数组,最后从这个chunk
数组中选择一个用于存储数据。
如果这个slab
中没有chunk
可以分配了怎么办,如果MemCache
启动没有追加-M
(禁止LRU
,这种情况下内存不够会报Out Of Memory
错误),那么MemCache
会把这个slab
中最近最少使用的chunk
中的数据清理掉,然后放上最新的数据。针对MemCache
的内存分配及回收算法,总结三点:
MemCache
的内存分配chunk
里面会有内存浪费,88
字节的value
分配在128
字节(紧接着大的用)的chunk
中,就损失了30
字节,但是这也避免了管理内存碎片的问题MemCache
的LRU
算法不是针对全局的,是针对slab
的- 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
MemCache
存放的value
大小是限制的,因为一个新数据过来,slab
会先以page
为单位申请一块内存,申请的内存最多就只有1M
,所以value
大小自然不能大于1M
了
1.5.1 总结MemCache的特性和限制
上面已经对于MemCache
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解读,这里再次总结MemCache
的限制和特性:
MemCache
中可以保存的item
数据量是没有限制的,只要内存足够MemCache
单进程在32
位机中最大使用内存为2G
,64位机则没有限制Key
最大为250
个字节,超过该长度无法存储- 单个
item
最大数据是1MB
,超过1MB
的数据不予存储 MemCache
服务端是不安全的,比如已知某个MemCache
节点,可以直接telnet
过去,并通过flush_all
让已经存在的键值对立即失效- 不能够遍历
MemCache
中所有的item
,因为这个操作的速度相对缓慢且会阻塞其他的操作 MemCache
的高性能源自于两阶段哈希结构:第一阶段在客户端,通过Hash
算法根据Key
值算出一个节点;第二阶段在服务端,通过一个内部的Hash
算法,查找真正的item
并返回给客户端。从实现的角度看,MemCache
是一个非阻塞的、基于事件的服务器程序MemCache
设置添加某一个Key
值的时候,传入expiry为0
表示这个Key
值永久有效,这个Key
值也会在30
天之后失效,见memcache.c
的源代码:
#define REALTIME_MAXDELTA 60*60*24*30 static rel_time_t realtime(const time_t exptime) {
if (exptime == 0) return 0; if (exptime > REALTIME_MAXDELTA) {
if (exptime <= process_started) return (rel_time_t)1; return (rel_time_t)(exptime - process_started); } else {
return (rel_time_t)(exptime + current_time); } }
这个失效的时间是memcache
源码里面写的,开发者没有办法改变MemCache
的Key
值失效时间为30
天这个限制
1.6 MemCache指令汇总
上面说过,已知MemCache
的某个节点,直接telnet
过去,就可以使用各种命令操作MemCache
了,下面看下MemCache
有哪几种命令:
命 令 | 作 用 |
---|---|
get | 返回Key对应的Value值 |
add | 添加一个Key值,没有则添加成功并提示STORED,有则失败并提示NOT_STORED |
set | 无条件地设置一个Key值,没有就增加,有就覆盖,操作成功提示STORED |
replace | 按照相应的Key值替换数据,如果Key值不存在则会操作失败 |
stats | 返回MemCache通用统计信息 |
stats items | 返回各个slab中item的数目和最老的item的年龄 |
stats slabs | 返回MemCache运行期间创建的每个slab的信息 |
version | 返回当前MemCache版本号 |
flush_all | 清空所有键值,但不会删除items,所以此时MemCache依旧占用内存 |
quit | 关闭连接 |
1.6.1 stats指令解读
stats
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令,用于列出当前MemCache
服务器的状态,拿一组数据举个例子:
STAT pid 1023 STAT uptime STAT time STAT version 1.4.5 STAT pointer_size 64 STAT rusage_user 1167.020934 STAT rusage_system 3346. STAT curr_connections 29 STAT total_connections 21 STAT connection_structures 49 STAT cmd_get 49 STAT cmd_set 7458 STAT cmd_flush 0 STAT get_hits 7401 STAT get_misses 57 ..(delete、incr、decr、cas的hits和misses数,cas还多一个badval) STAT auth_cmds 0 STAT auth_errors 0 STAT bytes_read STAT bytes_written STAT limit_maxbytes STAT accepting_conns 1 STAT listen_disabled_num 0 STAT threads 4 STAT bytes STAT current_items 57146 STAT total_items STAT evicitions 0
这些参数反映着MemCache
服务器的基本信息,它们的意思是:
|参 数 名|作 用|
|–|–|–|
|pid|MemCache服务器的进程id|
|uptime|服务器已经运行的秒数|
|time|服务器当前的UNIX时间戳|
|version|MemCache版本|
|pointer_size|当前操作系统指针大小,反映了操作系统的位数,64意味着MemCache服务器是64位的|
|rusage_user|进程的累计用户时间|
|rusage_system|进程的累计系统时间|
|curr_connections| 当前打开着的连接数|
|total_connections |当服务器启动以后曾经打开过的连接数|
|connection_structures|服务器分配的连接构造数|
|cmd_get|get命令总请求次数|
|cmd_set|set命令总请求次数|
|cmd_flush|flush_all命令总请求次数|
|get_hits|总命中次数,重要,缓存最重要的参数就是缓存命中率,以get_hits / (get_hits + get_misses)表示,比如这个缓存命中率就是99.2%|
|get_misses|总未命中次数|
|auth_cmds|认证命令的处理次数|
|auth_errors|认证失败的处理次数|
|bytes_read|总读取的字节数|
|bytes_written|总发送的字节数
| limit_maxbytes|分配给MemCache的内存大小(单位为字节)|
|accepting_conns|是否已经达到连接的最大值,1表示达到,0表示未达到|
|listen_disabled_num|统计当前服务器连接数曾经达到最大连接的次数,这个次数应该为0或者接近于0,如果这个数字不断增长, 就要小心我们的服务了|
|threads|当前MemCache总线程数,由于MemCache的线程是基于事件驱动机制的,因此不会一个线程对应一个用户请求|
|bytes|当前服务器存储的items总字节数|
|current_items|当前服务器存储的items总数量|
|total_items|自服务器启动以后存储的items总数量|
1.6.2 stats slab指令解读
如果对上面的MemCache
存储机制比较理解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各个slab
中的信息,还是拿一组数据举个例子:
1 STAT1:chunk_size 96 2 ... 3 STAT 2:chunk_size 144 4 STAT 2:chunks_per_page 7281 5 STAT 2:total_pages 7 6 STAT 2:total_chunks 50967 7 STAT 2:used_chunks 45197 8 STAT 2:free_chunks 1 9 STAT 2:free_chunks_end 5769 10 STAT 2:mem_requested 11 STAT 2:get_hits 48084 12 STAT 2:cmd_set 13 STAT 2:delete_hits 0 14 STAT 2:incr_hits 0 15 STAT 2:decr_hits 0 16 STAT 2:cas_hits 0 17 STAT 2:cas_badval 0 18 ... 19 STAT 3:chunk_size 216 20 ...
首先看到,第二个slab
的chunk_size(144)
/
第一个slab的chunk_size(96)=1.5,第三个slab的chunk_size(216)/第二个slab的chunk_size(144)=1.5,可以确定这个MemCache
的增长因子是1.5
,chunk_size
以1.5
倍增长。然后解释下字段的含义:
|参 数 名|作 用|
|–|–|–|
|chunk_size|当前slab每个chunk的大小,单位为字节|
|chunks_per_page|每个page可以存放的chunk数目,由于每个page固定为1M即10241024字节,所以这个值就是(10241024/chunk_size)|
|total_pages|分配给当前slab的page总数|
|total_chunks|当前slab最多能够存放的chunk数,这个值是total_pageschunks_per_page|
|used_chunks|已经被分配给存储对象的chunks数目|
|free_chunks|曾经被使用过但是因为过期而被回收的chunk数|
|free_chunks_end|新分配但还没有被使用的chunk数,这个值不为0则说明当前slab从来没有出现过容量不够的时候|
|mem_requested|当前slab中被请求用来存储数据的内存空间字节总数,(total_chunkschunk_size)-mem_requested表示有多少内存在当前slab中是被闲置的,这包括未用的slab+使用的slab中浪费的内存|
|get_hits|当前slab中命中的get请求数|
|cmd_set|当前slab中接收的所有set命令请求数|
|delete_hits|当前slab中命中的delete请求数|
|incr_hits|当前slab中命中的incr请求数|
|decr_hits|当前slab中命中的decr请求数|
|cas_hits|当前slab中命中的cas请求数|
|cas_badval|当前slab中命中但是更新失败的cas请求数|
看到这个命令的输出量很大,所有信息都很有作用。举个例子吧,比如第一个slab
中使用的chunks
很少,第二个slab
中使用的chunks
很多,这时就可以考虑适当增大MemCache
的增长因子了,让一部分数据落到第一个slab
中去,适当平衡两个slab
中的内存,避免空间浪费。
1.7 MemCache的Java实现实例
MemCache
的客户端的实现
MemCache
的客户端有很多第三方jar
包提供了实现,其中比较好的当属XMemCached
了,XMemCached
具有效率高、IO
非阻塞、资源耗费少、支持完整的协议、允许设置节点权重、允许动态增删节点、支持JMX
、支持与Spring
框架集成、使用连接池、可扩展性好等诸多优点,因而被广泛使用。这里利用XMemCache
写一个简单的MemCache
客户单实例:
public class MemCacheManager {
private static MemCacheManager instance = new MemCacheManager(); /** XMemCache允许开发者通过设置节点权重来调节MemCache的负载,设置的权重越高,该MemCache节点存储的数据越多,负载越大 */ private static MemcachedClientBuilder mcb = new XMemcachedClientBuilder(AddrUtil.getAddresses("127.0.0.1:11211 127.0.0.2:11211 127.0.0.3:11211"), new int[]{
1, 3, 5}); private static MemcachedClient mc = null; /** 初始化加载客户端MemCache信息 */ static {
mcb.setCommandFactory(new BinaryCommandFactory()); // 使用二进制文件 mcb.setConnectionPoolSize(10); // 连接池个数,即客户端个数 try {
mc = mcb.build();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rivate MemCacheManager() {
} public MemCacheManager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向MemCache服务器设置数据 */ public void set(String key, int expiry, Object obj) throws Exception {
mc.set(key, expiry, obj); } /** 从MemCache服务器获取数据 */ public Object get(String key)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mc.get(key); } /** * MemCache通过compare and set即cas协议实现原子更新,类似乐观锁,每次请求存储某个数据都要附带一个cas值,MemCache * 比对这个cas值与当前存储数据的cas值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就覆盖老数据,如果不相等就认为更新失败,这在并发环境下特别有用 */ public boolean update(String key, Integer i) throws Exception {
GetsResponse result = mc.gets(key); long cas = result.getCas(); // 尝试更新key对应的value if (!mc.cas(key, 0, i, cas))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
1.8 MemCache和Redis区别
memcached
与redis
区别:
Redis
和Memcache
都是将数据存放在内存中,都是内存数据库。不过memcache
还可用于缓存其他东西,例片、视频等等Redis
不仅仅支持简单的k/v 类型的数据,同时还提供list,set,zset,hash等数据结构的存储。而memcache
只支持简单数据类型,需要客户端自己处理复杂对象。redis
的速度比memcached
快很多redis
可以持久化其数据- Redis支持数据的备份,即master-slave模式的数据备份。
- 使用底层模型不同,它们之间底层实现方式 以及与客户端之间通信的应用协议不一样。Redis直接自己构建了VM 机制 ,因为一般的系统调用系统函数的话,会浪费一定的时间去移动和请求。
- value大小:redis最大可以达到1GB,而memcache只有1MB
今天的文章
一致性hash原理_kafka一致性算法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80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