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相机与镜头基础知识总结笔记
一、 焦距
1.焦距变大,物体越近,视野逐渐变小
2.焦距是物理概念,不可以变,由透镜本身决定。对焦距离可以变,通过改变透镜与CCD之间的距离来改变对焦距离
3.最近对焦距离:指相机可以靠近被摄物体的最短距离,超过这个限度之后,镜头将无法对焦
二、 弥散圆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焦和扩散,点的影像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通常情况下,肉眼分辨率为二千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人眼在明视距离(眼睛正前方30厘米)能够分辨的最小的物体大约为0.125mm。所以,弥散圆放大在7寸照片(这是个常用尺寸)也只能是0.125mm以内,也就是图像对角线长度的1/1730左右。
这个1/1730左右的容许弥散圆大小对于任何大小的底片或者CCD都适用,因为它们放大出来的7寸照片,都可以将弥散圆控制在0.125mm。所以蔡斯公司制定的标准就是弥散圆直径=1/1730底片对角线长度。
三、 光圈
控制进光量
光圈是照相机上用来控制镜头孔径大小的部件,以控制景深、镜头成像素质、以及和快门协同控制进光量,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光圈口径。简单而言,光圈值越小光圈就越大,进光量也越大,景深越浅,虚化越厉害
四、 景深
所谓景深,就是指相机拍摄的相对于焦点的前后的清晰范围。尽管在小孔成像中只有焦点处的成像是清晰的,且随着距离的增加(或减少)逐渐变得模糊,但是在一定范围内肉眼不可见,于是就在焦点前后形成了景深(清晰)范围,虚化也就由此产生。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像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景深的计算
如果对焦距离达到超焦距或大于超焦距,则后景深为无穷大
后景深大于前景深。
由景深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1) 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 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 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由景深公式可知,光圈系数F越大(光圈系数越大,通光量越少,符合对少曝光的要求,因此追求大景深对减少通光是有利的),景深越大。
取大恒相机计算:
弥散圆直径为0.00462mm
焦距:6mm
最大光圈:16
对焦距离设为L
超焦距值为:0.487m
对焦距离在0.487m及之后即可获得无限大后景深,为扩大景深范围,取0.487即可。
有轨高度为1.3m,因此景深完全够用。
五、 快门
快门是照相机中控制曝光时间的重要部件,如下图单反(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所示,图中的第一个反光镜就是快门。在进行摄像时,反光镜迅速抬起,使得光线映射到感光芯片进行照相。
六、 感光度ISO
感光度越大,对光越敏感。当ISO增大时,会逐渐增大清晰度,但是过大会产生光噪点。
七、 感光元件
感光元件,是一种将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讯号的设备,广泛应用在数位相机和其他电子光学设备中。早期的感光元件采用类比讯号,如摄像管。如今,感光元件主要分为感光耦合元件(CCD)和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主动像素传感器(CMOS)两种
感光元件与像素分辨率密切相关。例如,像素分辨率为5184*3456的相机,CMOS上横向有5184个点,纵向3456个点,总计约1790万个,即1800万像素。
降低噪点
- 降低像素数量,保证像素密度没有那么大
- 像素数量不变,增大感光面积
- 降低ISO
八、 色温
所谓色温,简而言之,就是定量地以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色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黑体物质,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时,就会变成暗红色,达到1050-1150℃是,就变成黄色,温度继续升高会呈现蓝色。
当色温越高的时候,光源发出的颜色就越偏冷,大致是经历一个红—橙红—黄—黄白—白—蓝白的渐变过程。
九、 白平衡
所谓白平衡,即是指将白色还原为白色的过程。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身处一个黄色光源的环境中,那么这个环境中的白色会被渲染成黄色,由于我们人眼具有“智能色偏修正”的功能,即使我们进入这样一个环境,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适应这个环境的光源色彩,因此有可能感觉不到白色发生了异常。
人可以通过大脑神奇地纠正这种色偏,但是相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这时候就需要借助白平衡的能力来实现纠正色偏的效果了。
我们可以通过为相机设置一个机内色温值来实现白平衡的效果,当机内色温值与外界一致时,相机就能正确的表现白色,例如现在外界色温是4000K,我们将机内色温值设置为5000K,机器就认为外界的色温是偏蓝色的,因此需要增加黄色来中和蓝色,以实现还原白色的效果,但是外界实际的色温是4000K,因此这时候画面就会偏暖。同理,如果外界色温是4000K,当我们把机内色温值设置为3000K时,画面就会偏冷。
当画面偏蓝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高色温值,为画面加入暖色(黄色),从而实现白平衡的效果。
同理,当画面偏黄的时候,我们可以降低色温值,为画面加入冷色(蓝色),从而实现白平衡的效果。
十、传感器尺寸
传感器尺寸越大,感光面积越大,成像效果越好。1/1.8英寸的300万像素相机效果通常浩宇1/2.7英寸的400万像素相机(后者的感光面积只有前者的55%)。而相同尺寸的传感器像素增加固然是件好事,但这也会导致单个像素的感光面积缩小,有曝光不足的可能。
十一、分辨率
图像成像的画质不仅取决于分辨率,还取决于照片的大小,跟分辨率的密度有关,也就是单个面积含有像素点的数量。
相机的百万像素=分辨率(H)×分辨率(V)=1280(H)*1024(V)
十二、像素尺寸
像素尺寸指一个像素点的物理尺寸,像素尺寸=CCD面积/像素,如2.1“的CCD,130万像素的相机,它的像素尺寸为4.8μm×4.8μm
十三、 选型步骤
- 确定接口C/CS 等
- 确定镜头分辨率,等于或大于相机分辨率
- 根据相机的传感器靶面选择镜头,镜头靶面应大于等于传感器靶面
- 根据传感器靶面的尺寸、工作距离以及估计视场角计算焦距
同时一定要考虑对焦距离,对焦距离对实际工作的影响很大
视场角大小和CCD传感器尺寸和镜头焦距有关
水平视场角=2×arctan(w/2f)
垂直视场角=2×arctan(h/2f)
视场角=2×arctan(d/2f)
W为CCD的宽,h为CCD的高,d为CCD对角线长。 - 根据焦距和工作景深确定光圈(实际上光圈越大越好,一般而言景深是够用的,关键要看视场角大小,视场角大小又取决于传感器尺寸和焦距)
容许弥散圆的计算公式:CoC = d/1730,d为CCD芯片对角线长度
十四、总结与决策
焦距决定了视野大小与远近,光圈对景深有很大的影响,快门速度对进光量影响很大。在实际选择决策中要进行关注。
当我们需要大景深、低进光的时候尽量调小光圈增大快门速度降低ISO即可。当需要大视野的时候就要适当降低焦距。
今天的文章工业相机及镜头_单反相机基本知识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8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