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兼班主任,用好暑假对于我而言是最好的充电和沉淀方式。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教师间出现的高频词汇,网络和期刊杂志上涌现出大量“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相关的文章,但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带着一直以来的疑问,我品读了郑长龙的《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设计》,这本书是站在高中化学的角度进行陈述和举例的,我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将其中的理论和方法与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建立联系,下面,分享下我的读书心得:
一、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
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
书中提到,核心素养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解决化学问题的本事(即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具有的的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及品质,解决真实问题的本领)。我们初中阶段的化学课堂大多重视知识的讲授,尽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及表现离不开化学科学知识,但是所习得的化学知识越多并不代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就越高。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的一节化学实验课,我班一位成绩很优秀的女同学在熄灭酒精灯时不甚把酒精灯带倒,溢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女同学下意识的往旁边躲闪。我见此情景,告诉她立即灭火,她显然方寸大乱,把水槽里的水浇了上去……尽管这是一个化学成绩90+的孩子,但显然她的化学核心素养并不高。事后反思,尽管我们在课堂上对于酒精着火的灭火方式和原理强调多次,但学生仅把内容机械性的记忆,并未通过具体情境实际操作和感悟,以至于在关键时刻,学生无法调用所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本事;既要重视本事的建构,又要重视本事的迁移。当然,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化学科学知识进行空中楼阁式的“素养为本”教学。
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能够较为快速、准确地寻找到问题解决突破口的一种能力。书中指出,关键能力是指在方法论层面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而非在方法层面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举个例子,2020年东营市中考题,借助新冠疫情爆发后,大家非常熟悉的杀菌消毒剂酒精来命题:
为什么生活中要用75%的酒精来消毒?学生需要设计实验对比不同浓度酒精杀菌消毒的效果,这就需要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好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就是方法论层面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很好的考察了学生结局问题的关键能力高低。
3、化学核心素养与必备品格
“质疑”是众多化学科学品格中最重要的品格。通过质疑,可以发现新的科学问题,通过基于质疑的推理,可以寻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我们在讲述“分子的性质”时,经常会借助这样一个实验论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烧杯溶液变红,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分子中,进而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记录现象并得出、记住了结论。我入职8年,仅碰到3位同学主动提出质疑:为什么氨分子能运动到B烧杯中,而酚酞分子没有运动到A烧杯中,为什么A没有变红呢?
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我举了比较好懂的一个例子:如果在教室里画两个圈,一个圈里面站几名同学,另一个圈里面放几只蜗牛,大家不受约束随意走动,一段时间后,蜗牛走到同学所站的圈里的概率大吗?大家都说不大,因为蜗牛爬的太慢了。通过质疑,学生发现运动速率的快慢影响了它所分布的范围,继而,我会告诉他们:氨分子是气体分子,运动速度,快很快就运动进入到酚酞溶液中;而酚酞溶液中酚酞分子是固体物质的分子,运动速度极慢,很难挣脱分子间的束缚,运动到氨水中。学生又意识到不同状态的物质的构成微粒运动速度不同。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对“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有了更深的认识,还能基于此视角分析更多深层次学生未知的化学问题(不同状态物质的构成微粒运动速率不同)。
二、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理解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该素养的具体内容刻画为: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对于宏观认识,初中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分别为“现象水平”、“规律水平”和“转化水平”。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外观,发生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学生进而得出某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是学生所能达到的最基本的水平;随着初中学习的不断伸入,我们会引导学生分类,基于物质类别和反映类别来认识物质,比如,硫酸从物质类别上看,属于酸;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从类别上来看,属于酸碱中和反应;转化水平基于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比如这几年东营市中考题的高频考点碳循环和氧循环。
(2)、对于微观认识,初中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分别为“基于粒子尺度的微观水平”、 “基于粒子相互作用尺度的微观水平”,初中化学鲁科版教材八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粒子尺度的微观水平,九年级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粒子相互作用尺度的微观水平。
(3)、对于符号认识的水平,初中学生主要达到“意义识别水平”和“意义描述水平”。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学生所需掌握的全部符号,认识意义、利用符号描述意义也是初中教学的重点。我们东营市中考题对学生此类水平的考察,每年都有至少一个大题,比如:
对于书中提到的“意义选择水平”,由于初中学生所接触的符号表征较单一,所以我认为可以不作过多要求。
(4)、对于宏微结合水平,主要是“分类概括水平”、“解释说明水平”和“预测验证水平”,比如宏观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他们的微观实质都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作用,对于具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物质,他们则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学生可以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该素养具体内容刻画为: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指导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基于能量视角,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为“宏观现象水平”、“原因解释水平”。初中化学阶段我们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化学反应的现象,并意识到化学反应的现象是一种能量的具体形式,化学反应伴随能量的转换和传递;“原因解释水平”在初中阶段渗透的比较少,但“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已经给学生高中利用键的断裂与形成解释化学反应打下基础;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虽然不是化学反应,也为高中从原理角度解释化学反应作了铺垫。能达到“原理解释水平”的孩子是初中阶段学习水平比较高的孩子。
(2)、基于限度视角,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比较低,但也有所涉及,比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又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钙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又分解回去;这些反应让学生意识到某些反应正向和逆向都是可行的,为高中解决化学反应何时正向进行、何时逆向进行作铺垫。盐酸的配制尽管是物理变化,也渗透了限度视角,稀盐酸不易挥发,当氯化氢在水中溶解达到一定浓度,溶解的氯化氢的量小于挥发除去的氯化氢的量,所以浓盐酸的最大浓度超不过40%,这也为高中理解“限度”乃至大学学习吉布斯自由能打下基础。
(3)、基于速率视角,初中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主要是为“宏观描述水平”。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改变问题、反应条件、接触面积、浓度、搅拌方式等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时间,对比建立起化学反应速率与时间关联。对于反应速率的理论解释和反应调控,初中阶段基本不涉及。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该素养的具体内容刻画为: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解释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1)、证据推理,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为“举证水平”、“推理水平”、“论证水平”,这三个水平也是从低到高递增的,举个例子,如何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学生选取密闭容器中红磷燃烧,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进行论证,这就是“举证水平”;“推理水平”初中阶段用到最多的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论证水平”比较综合,要求学生基于系统的科学论证进行复杂问题的解决。依旧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来举例,如果学生仅是选取了一些不同的化学反应来测量反应前后的质量,无论选取的化学反应种类多么繁多,依旧仅是达到了“举证水平”,但若学生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组成新分子;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成沉淀、气体分子或水分子等,从定量的角度去思考微粒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种类、质量、个数等没有变化,系统陈述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论证水平”。
(2)、模型认知,初中学生应达到“模型意识水平”、“模型建构水平”和“模型运用水平”。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化学模型非常多,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金刚石、石墨、足球烯,化学反应的实质、物质的溶解等等;这几年东营市中考中的工艺流程图也是一种模型,学生要读懂模型,通过模型知道“原型”是怎样;在认识原型的基础上,学生要尝试建构模型,比如钙三角、碳三角来理解物质之间的转换。“模型运用”初中阶段涉及不多,我们在讲述化学方程式时,曾引导学生列举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有微观描述法、符号表达式、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这些都是描述化学反应的模型,学生通过对比,最终选择了化学方程式来描述化学反应,这是对“模型运用水平”的很好培养。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该素养的具体内容刻画为: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初中学生能够从“模仿探究水平”上升到“引导探究水平”,最终达到“自主探究水平”。我们可以在课本课后题和教辅资料中发现大量训练学生“模仿探究水平”的例子,比如利用滴定法检验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学生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设计实验就是模仿探究的过程。“引导探究水平”的训练,在日常教学中由于耗时较长,通常被教师忽略;而“自主探究水平”的训练需要学生主动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场所便利。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该素养的具体内容刻画为:具有安全意识和严禁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初中化学教材中可以应用于此素养培养的素材有材料的分类、选择和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利用的利弊与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化学与环境保护、常见的污染及防治;化学品应用的利弊权衡及科学伦理问题分析,低碳、环保、可循环理念对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讨论和评估。
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分别为“意识水平”、“分析水平”、“设计水平”。举个例子,利用一氧化碳进行实验室金属冶炼模拟,需要设计尾气处理装置,这就是学生“意识水平”的养成;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不同的方案,不同方案各有利弊,学生通过多角度分析选出最佳方案,这训练的是学生的“分析水平”;“设计水平”对学生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运用化学原理、遵循科学伦理,设计化学问题解决方案,并且加以实施,对于有这方面潜质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兴趣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前面已经提到,常规的化学课堂,老师更加注重知识的讲授,久而久之,化学丧失了它先天所带的趣味性优势,学生学习兴趣的匮乏,主动学习转为被动。所以,我们教师应在理解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学、思、悟、行。
- 重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会直接转化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活学生的兴趣,尝试新鲜有效的方法,完善学生的新思路。课堂教学过程通过理念的有效塑造,在践行方式、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兴趣的激发下落实核心素养思想。
比如,参加优质课比赛的教师都会在创境导入环节苦下功夫,试图通过精彩的导入一下子抓住学生和评委的眼球,激发学生学和观众看的兴趣。曾经看过一个优质课视频,教师讲授的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他把干冰搬到了教室,利用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带来的水雾营造出仙境的感觉,教师从“仙境”中走出,画面唯美, 学生惊叹。生活中,学生也能见到类似干冰制造仙境的实例,能够迅速与教师课堂的演示建立起联系,说出原理,应用原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的初中化学教材每一课时内容的最后一段介绍的都是本节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或意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基于生活完成知识讲解。生活是化学知识践行的主要场所,教师的生活化视角下完成知识内容的介绍,会推动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也会在新形势下塑造出综合全面发展的人才。
我们在备课时,要更加重视利用直观的体验建立起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蚊虫叮咬后涂抹肥皂水看似是酸碱中和在日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子平淡无奇,却应用极广。学生被蚊虫叮咬后能够学会就地取材用肥皂水清洗,刚涂抹上或许痛痒没有改善,但一会儿后,肿胀和痛痒都随之消失,说明化学反应需要一定时间;同样的原理还可以迁移到被马蜂等有毒昆虫叮咬的紧急处理方式中,形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实验教学
诸多因素,现在的化学课堂基本脱离了化学实验室,教师把学生分组实验简化成教师演示实验,把演示实验简化为看实验视频,让学生的过程体验大打折扣。九年级进行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时,我们班多数同学甚至还不会或不敢滑火柴。
实验过程与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融合,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会让学生在有效的实验操作过程中认识到化学学习的魅力。实验操作过程让理论与实际验证过程融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文化感知意识、化学学习素养会得到综合强化。
4.抽象问题模型化、具体化
相信大家有和我一样的体会,八年级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兴头很足,成绩也不错,但当进入第三单分子原子学习时,学生开始出现分化,第四单的化学方程式和第五单的计算上完后,学生分化明显,这种分化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究其根源,第三单学习化学的视角从宏观转入微观,从学生熟悉的领域转入陌生的领域,认知思维定式一时转变不过来,尽管鲁教版从第一单起就开始渗透微观,但学生对于微观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知识接受速度远弱于宏观。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设法将学生不熟悉的、抽象的问题模型化,形象化,具体化。很多教师利用彩泥或是彩色圆球磁铁制作不同的分子,再将组合在一起的彩泥球拆分开来并重新组合模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制作模拟溶液导电性、原子结构剖面图和核外电子排布、碳循环、氧循环、物质溶解过程的教具;开发模拟化学反应微观过程的微课等都是帮助学生看透本质的教学方式。
5.适时开展课内外探究活动
实践活动的组织召开会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化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严谨思维意识的培养,意图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要通过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融合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教学内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以集体实践探索或个人实践探索两种不同方式,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进行经验的总结和方法的探索,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的鲁科版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践活动小任务,研究蜡烛的燃烧、鸡蛋泡醋、小苏打加食醋等等,学生对此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借助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再给学生布置符合他们所学阶段的探究性活动,重视个人实践和分组实践相结合,教会学生观察和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会学生感知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应用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落实核心素养思想,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取得综合进步。
6.设计核心素养导向的任务清单
以课时为单位设计任务清单,既可以方便学生巩固知识,又可以让教师监控学情。清单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层次差异、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培养、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多化,给学生指明适合完成的时间。
以上是我在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设计》后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应用于以后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反思,逐步成长。
今天的文章 浅谈如何设计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化学教学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bian-cheng-ji-chu/9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