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与父亲_秦朝的兴亡带给我们什么启示[通俗易懂]

秦始皇与父亲_秦朝的兴亡带给我们什么启示[通俗易懂]走訪秦始皇父子,反思秦朝的興衰(一)http://liuqingyuan.blog.hexun.com.tw/16841901_d.html秦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王朝,而陜西則是秦朝的龍興之地,歷史遺跡特別多,其

秦始皇与父亲_秦朝的兴亡带给我们什么启示[通俗易懂]

走訪秦始皇父子,反思秦朝的興衰(一)
http://liuqingyuan.blog.hexun.com.tw/16841901_d.html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王朝,而陜西則是秦朝的龍興之地,歷史遺跡特別多,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秦始皇、秦二世的陵墓。

秦始皇陵在西安東郊,驪山腳下,與秦兵馬俑相鄰。此地域是西安旅遊的第一大熱點,交通非常方便,在火車站每天都有專門的旅遊車往返此線。如果是自駕車,在西安和臨潼有高速公路相連,並在臨潼以西有專門的兵馬俑出口。

我在1976年來過,那時這裏只是一座孤墳,四周是荒郊野外。這次來到此地已有天翻地覆的變化。陵墓的圍墻已建立起來,陵園內整修一新,在陵墓的左側還發掘了陵園的排水系統,並在原地進行展覽。當然,這一切的效果是體現在門票上,每人40元。

本月的2日,我又來到秦二世胡亥的陵墓一遊,此墓在西安雁塔區曲江鄉西曲江村南邊的半坡上。由西安大雁塔向正南走到環城高速公路處就到了,並有公共汽車相連,也非常方便。

胡亥為亡國之君,墳墓根本就不能與他父親相比。此地在秦朝原為皇宮的宜春苑,胡亥被趙高殺死後,以平民的身份葬在此處,所以墳墓的封土才有5高,而他的父親的陵墓是50多米高,足有胡亥的10倍大。墓地豎立著一塊3多高的石碑,正面陰刻著秦二世皇帝陵六個隸書大字,是清乾隆四十一年陜西巡撫畢沅立的。

現在由於西安城市的擴建,胡亥墓已經被圈進城市圈裏,但由於他亡國之君的罪名,很少有人來此處,我在此見到了管理陵墓的紀臘梅女士,由於管理人員是自負盈虧,所以他們生活還是比較艱難的,但此種狀況可能不會太遠了,據她介紹,文物部門已有規劃,今年將在此進行擴建。

那麽,到此來旅遊有什麽意義呢?秦朝在中國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影響,兩個皇帝,一興一亡,足以讓人們反省。紀女士建議要在此修建一個反思廳,我看很有必要。

秦始皇是統一中國的第一人,這並不是說秦始皇有什麽胸懷,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當時的諸侯每個人都想稱王稱霸,人們也都希望統一,但由誰來統一?單單是統一本身就能引起一場殊死的搏鬥。

但當時的諸侯努力方向是不一樣的,有的還在想著繼承上千年來的諸侯制,用舊體制來完成統一,最終走進死胡同。而秦始皇采用的是郡縣制,而這是國家封建制的必要條件,正因為秦始皇找到了中國統一的正確道路,他才能成為千古一帝。

那麽,在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就沒有統一中國的機遇嗎?他們為什麽會失去在歷史上樹碑立傳的機會?

戰國時期,最有機會統一中國的首先是晉國,山西的地理條件同陜西基本相同。它既有南部的農耕經濟支撐國力,又有北部的遊牧地域帶來在軍事上極其重要的軍馬和剽悍的軍旅習氣,並有相同的文化底蘊,更有與陜西一樣的山關險隘。後來趙國率先在中原流行的胡服騎射就是證明。

山西在中國的作用在唐朝還是體現了出來,李淵就是從太原走上皇朝的寶座的。歷代的皇朝對山西也是極其戒備,為此封建王朝將太原的街道都修成丁字形,意欲阻隔山西的王氣。

春秋時期的晉文公即在山西開創霸業。城濮之戰,晉國打敗楚國,大會諸侯,被周襄王正式賜命為霸主。當時象秦、齊這樣的大國都無法與之對抗,能長期和晉較量的只有楚國,在周朝形成兩強把持著中原霸權的局面。

山西最終沒有成為統一中國的基地,是因為晉國出師未捷身先死,在國內戰爭中還沒有同其他諸侯更多的過著,就自身土崩瓦解,被自己的屬下三家分晉,形成韓、趙、魏三國,其國力開始削弱。即使這樣,三國在戰國時期還是各自與諸侯有一番較量,但他們沒有一個長期的對外政策,三國分立以後,山西已經成為四戰之地,特別是魏國,他任用李悝,變法時間最早,卻沒有保住霸主地位。從戰略角度看是方向錯了,他鄰近六國,要選擇一個戰略方向,但他四面出擊,四面樹敵。經過馬陵之戰,魏國衰落。

戰國時期還有齊國在歷史上也稱霸一段時期,齊桓公雄才大略,使齊國成為春秋一段時期的霸主。他重用有殺身之仇的管仲為相,成為歷史佳話,但他也沒有將霸主的地位堅持下來,究其原因,在齊國內部。

齊國地處山東,是孔子的故鄉,歷史上禮儀習氣過重。所以打的旗號是尊王禮鄰,即尊周室,禮諸侯。這是齊國稱霸爭雄而奉行的政治戰略,所謂禮諸侯,即與諸侯修緣結好。在戰爭年代,歷來不能講究溫良恭儉讓,戰國時期的宋襄公的愚蠢行動始終成為後人的笑柄。即使在現代,集權制在國家困難時也是戰勝危機的法寶。二次大戰時的希特勒德國的崛起就是靠的集權制,列寧的蘇聯衛國戰爭用的軍事共產主義實際上也是一種變相集權制。在秦國的集權制和齊國講究迂腐的禮儀之間,齊國的衰敗是必然的。

齊國另一個致命缺點是統一戰線玩的不好,公元前285年,齊國伐宋。等到齊國滅宋以後就衝昏了頭腦,意欲南侵楚國,西攻三晉,陷入孤立,被秦國所利用,五國攻齊,最終傷筋動骨。

還有一個諸侯有稱霸的資格,那就是楚國。實際上楚國由於地域的關系,他最有統一的條件。他背靠長江,經濟、安全具佳,他的右手是齊國,左手是秦國,他正處於左右逢源的最佳外部環境,如同現在的印度,是各大國爭取的對象一樣。楚國既是秦齊的對手,又是秦齊的盟國,秦在征戰中一個努力方向就是破壞齊楚聯盟,而齊國也是千方百計阻止秦楚聯盟的建立。楚國如果能清醒認識到所處的優越條件,和執行正確的戰略策略,戰國的結局將是另一番景象。

有人曾預測橫則秦稱帝,縱則楚稱王。由於楚國的地域、國力,在諸侯中都是上乘,他完全可以做出一番偉業來。但楚國當時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楚懷王甚至為了區區的幾百裏土地,受到張儀的欺騙和誘惑,與齊國絕交,以後發現受騙又怒而興兵,與強秦爭鋒,終遭慘敗。

歷史上有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現在有各種解釋版本。一種說法是因為秦國滅亡楚國,所以楚國人要滅秦國,那麽秦國滅了六國,哪國不想復仇,六國貴族都想滅掉秦國。

戰國時期,秦國為了遠交近攻,前期是有求於楚國,在楚國的臣民中始終認為秦國的勝利有楚國的幫助,事實上也是如此。

但後來秦國還是把楚國滅掉,這讓楚人心中很是窩火,有種讓人騙了還替人數錢的感覺,有幾件事對亡秦必楚是很好的解釋。

一個是張良在搏浪沙襲擊秦始皇,作為一個很有韜略的韓國貴族,如果韓國民眾人心浮動,他肯定舉義旗,完全可以采取武力行動推翻秦國,而不必用暗殺的手段。此舉正說明秦國氣勢完全鎮住了韓國的百姓,張良已經在秦國的政權下沒有了號召力,只能單打獨鬥。

再一個是屈原怒投汨羅江,楚國反復被秦國所騙,楚懷王幫助秦國,而張儀從最初許諾贈與六百裏土地最後變成六裏,這不但是對楚懷王的欺騙,也是對楚國全體臣民的蔑視,楚國人士對秦國始終懷有不服氣和激憤心情。結合楚國的地域,原有的國力,所以後來反秦首先在楚國興起也就是必然的了。

那麽秦國都有哪些優勢呢?首先秦國有地利的優勢,面向東方有函谷關和武關,進可攻退可守,這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成為抵禦東方諸侯的天然屏障。

再就是正確的戰略方針,秦商鞅變法以後,當時進攻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東向以爭天下”。前316年就發生張儀和司馬錯關於是先伐蜀還是伐魏的爭論,秦惠王采納司馬錯主張,首先伐蜀。秦國欲東向而先占四川,是個非常英明的決定,如果先向東必然引起諸侯的強烈反抗,增加征戰的成本。而先伐蜀,軍費少,收效大,這使秦國在以後的征戰中有了穩固的後方和滾滾的財源以及龐大的兵員,對以後的統一中國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在進軍中原時秦國更是高舉連橫的統一戰線大旗,遠交近攻,各個擊破,體現了秦始皇嫻熟的戰略眼光。

在其體制上,商鞅變法使國力大增,這在歷史上是公認的。其中一條是軍功爵制度,我國的科舉制是在隋朝建立的,在戰國當時還沒有實行科舉,上層建築的官吏是由世襲和舉薦相結合,基層人士進入官吏階層除此之外只能是擁有戰功。而秦國嚴格按照軍功爵制進行獎賞,將國家財產進行再分配,用經濟手段調動臣民的積極性,再使秦國獲得更大的利益。

實際這就是一種變相的按勞取酬,也是底層人士改變經濟環境的一條出路。不管你是誰,只要你提來敵人的首級,就給你房子給你地,給你官階給你仕途。這非常管用,是秦始皇軍力的倍增器。所以在戰國時期只有秦國才能統一中國。

但是秦國為什麽剛剛立國就滅亡了呢?又為什麽毀在胡亥手中?請春節後再進行探討。

 

 

                        劉清源

 

                    2008-2-5於鹹陽

 

今天的文章秦始皇与父亲_秦朝的兴亡带给我们什么启示[通俗易懂]分享到此就结束了,感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bianchenghao.cn/86801.html

(0)
编程小号编程小号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